李慶芳·以人類學的精彩故事,活化敏銳度 (sense)

之前,我們已經說明調適性學習之三種調整行為的能力:(1)從線索喚起知識體系的能力,即「見微知著」之能力;(2)連結與重整知識體系的能力,即「溫故而知新」之能力;(3)修正並運用於問題的動態過程,即「臨機應變」之能力。透過這個格「物」致「知」過程,人們學習新的知識體系。然而,面對這種非線性動態的學習歷程,我們究竟要如何運用「科技」來培養半導體工程師的Sense呢?傳統上,組織將知識編碼後進入知識管理系統的作法,顯然無法解決實務上半導體經驗傳承的問題;那麼,像台積電、聯電這類公司,除了師徒制外,組織要如何協助他們迅速累積經驗,縮短學習曲線呢?事實上,這個問題已經困擾半導體公司近四十年。 

為了探索上述這個難題,過去三四年裡,我們嘗試以人類學造訪業界,並將這幾年從田野所收集的訪談紀錄,整理成富有情境、詳實描述排除異常的維修故事;有點像CSI影集手法整理田野活生生的維修故事;包括:「數字搜查線」、「就是那個光」、「太極圖」、「吃太多」、「晶片上的兩道疤痕」等維修故事,以人類學的方式呈現故事。近期,我們與實務界分享這樣的成果,實務界人士給了我們一些肯定與建議。我們將傳統「編碼式知識管理」與「人類學式知識管理」的三個差異說明如下:從片段到系統知識、從提供內容到邏輯訓練、從外顯知識到知識網絡。 


從片段知識到系統知識
 


第一個差異是,編碼式知識管理僅能提供片段且局部的知識,而人類學式知識管理可以提供系統性知識。傳統上,「編碼式知識管理」之組織作為僅能將複雜的維修過程,簡化為最初徵兆與最終解決方案之間的線性因果關係,而中間的發展不可避免地被省略了。然而,半導體維修專案的過程極為複雜,這不像修影印機或汽車那麼的單純。因此,「編碼式知識管理」將過程簡化為一種跳躍的邏輯,通常只對當事人回憶經驗有用。「編碼式知識管理」之作法只能分享片段知識,很難透過此方式分享整個調適行為;因此,既有的知識管理模式,對於新人之學習效益十分有限。

反觀,我們採用「人類學式知識管理」作為。首先,以人類學之田野的記錄為基礎,詳實記錄複雜且動態的學習歷程,用故事呈現整個事件的演進;包括詳實記載中間發展的歷程,不僅紀錄最初徵兆與最終結果外,人類學方式的紀錄還可以呈現「事件演進與對應系統知識的轉換」。換言之,學習者可以理解整個探索的歷程;因此,人類學式的知識管理作為,堪稱是一種「見樹又見林」之服務創新方式。 


從提供內容到邏輯訓練(Knowing “What” to Knowing “Why”)


第二個差異是,編碼式知識管理僅能提供知識內容,而人類學式知識管理可以訓練邏輯推理能力。半導體維修專案面臨三大挑戰:知識太複雜、涉及太多人、創新速度太快,根據工程師的說法,每個專案的情況都不盡相同。例如:8吋與120吋問題就不同,LG晶片與Nokia晶片設計不同,所遭遇的問題也不相同。因此,知識重複使用性幾乎不可能發生,這也間接說明了半導體知識管理所面臨的挑戰,工程師需要的不是「內容」,而是「邏輯推理能力」。換言之,工程師需要的不是數不清的漁獲量,而是釣魚的技巧,也就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傳統的知識管理系統確實可以提供很多維修秘訣(Tips),也協助全球工程師分享維修影印機的知識。然而,管理半導體維修知識需要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建構知識之「邏輯推理能力」。例如:半導體工程師表示:「這種紀錄維修方式(人類學方式),可以讓新人看到整個事件推理的過程;也包括過程中錯誤的推理。」富有情境方式的維修故事,不僅提供新人較為立體的圖像,也較易帶領新人回到現場,理解當時為何會如此做與決策之原因。況且,實務界人士表示:「維修的過程中,找到解決方案只是冰山一角,結果只佔學習的20%,更重要的80%學習是過程中所建構的知識體系。例如:過程中所犯的錯誤,對於新進工程師的學習而言,經常是更具意義與價值的。

總之,人類學式的知識管理,學習的不僅是內容,故事的鋪陳還能讓學習者理解整個推理的過程。從點到面、甚至立體化的「追根究底」精神,讓工程師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換言之,學習效益從原先關注20%的結果,可以有效延伸學習至80%的過程,這才稱得上是全面性的學習。


從客觀知識到知識網(Knowledge Point to Knowledge Web)
 


第三個差異是,編碼式知識管理僅能提供知識的「單點」,有其侷限性;而人類學式知識管理具開創性,可提供學習者不斷向外延伸擴大「知識網」,這類似於心智圖,不僅可以向外發展且不受拘束地擴張。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傳統的知識管理僅紀錄客觀知識(Best Practice),在其他產業或許可以重複使用最佳實務,但在半導體產業知識再利用的機會相對少。另外,維修專案的過程涉及太多人且個人化、難以說出的內隱知識與個人之的調整行為。這些都不易在傳統知識管理系統中呈現,傳統的知識管理系統裡的知識,通常也只提供誰是該篇知識的撰寫者,而缺乏一個內嵌於完整社會網絡關係之知識網。 

然而,以人類學精彩故事之方式管理知識中,隨著維修案例的發展,說明誰(哪一個部門)在哪一個階段加入與退出,新人若有不明白之處,還可以問相關部門,勾出整個知識網,透過社會網絡關係,直接詢問活生生的經驗。換言之,人類學方式管理知識,是從客觀知識的點出發,逐步擴張具社會網絡關係的知識網。有必要,還可以從知識網問出更細緻的情境知識。


反省:「優質故事」勝於「大量的知識」
 



「100顆石頭,也比不上1顆鑽石的價值。」在半導體產業裡有類似的情形,工程師所需的不是知識內容數量的多寡,而其關鍵是精緻且發人省思的故事,意義提供工程師反省的能力。他們需要從故事獲得啟發,開啟智慧;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提升工程師的「調整行為」。換言之,精彩的人類學故事對於調適性學習有三種助益:

第一,好故事能協助新手工程師從線索喚起知識體系的靈敏度;

第二,好故事中提升工程師更換知識體系的速度,類似電腦的運算能力;

第三,好故事使工程師於現況與知識體系之間的轉換更為順暢,臨機應變且能靈活地善用知識。

最後,當我們要建築防波堤,或許需要100顆石頭圍堵。然而,通常1顆鑽石的價值遠勝於100顆小石頭。最後,工程師藉著閱讀好故事,從中提升見微知著、溫故知新之能力,也強化靈活應變之能力。以人類學的精彩故事,協助工程師「能調,就能學」。

Views: 16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