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702)

史鐵生·隨筆三則

一、女人

我在讀一位女作家的散文時,曾寫下過一段感想:尤其今天,要經常聽聽女人的聲音,因為,這個世界被男性的思考和命令弄得很有些顛三倒四不知所歸了。

我從小到大總相信真理在女人一邊。不是以為,是相信。這信心,可能是因為母親,也可能是因為愛情。無論因為母親還是因為愛情,終歸都是因為藝術。女人的心緒、情懷、和魂牽夢縈的眺望,本身就是藝術之所在。比如,一個孩子落生時,一個疲憊的男人回家時,這時候,藝術的來路和歸途尤其見得清楚。

我想,這不是以男人為坐標來看藝術,這是在雄心勃勃的人類忽然墜入迷茫的圖景中發現了藝術。…

Continue

Added by 柚子帶點酸 on April 3, 2016 at 4:58pm — No Comments

楊猛《陌生的中國人》朋友和酒

在郁伍林的農用摩托車上,我認識了搭車的李成保,28歲的李成保10年前第一次離家,和6個同鄉一起到深圳打工,在一家臺灣老板的工廠做衣服,說好一個月給1600元工資,最後只給了800元。幹了不到半年,就回家了。“現在的人很會騙,說得跟真的一樣。人要講良心。”他說。

對於外面世界的失望,讓李成保這樣的年輕人重返山村,娶妻生子。雖然現在一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但是看起來他一點不著急。“有信仰,就有一切。”李成保說。

他說過去自己是個二流子,喝了酒經常和人打架。“我打傷人兩次,一次把人胳膊打壞了,賠了500元,一次把人內臟打出問題了,賠了800元。幸虧我進了教堂不再喝酒也不再打架了。否則按現在的行情,就賠不起了。”…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April 3, 2016 at 4:58pm — No Comments

維高·知識的革命(2)

第二部·巨變時代的管理

在知識社會,同由於高度的信息化,導致最高決策層能免同最基層的執行單位直接聯繫,使中間組織的作用極大減弱。從一個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來看,管理層次將減少,特別是中間層次的作用會逐漸消失。

五、打造管理理論

  在知識社會,管理的基本任務仍然沒有改變,即使人們能為了共同的目標、帶著共同的價值觀,在適當的結構內,通過培訓和開發,共同開展工作和對變化作出反應。但是這一任務的含義本身卻發生了變化,因為管理的運轉已將勞動力的構成由非技術工人轉變為具有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工人。…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April 3, 2016 at 1:45pm — No Comments

奧爾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紅》29 我是你們的姨父

他一說是他殺了高雅先生,屋內就出現了時間的死一樣的沈寂。我想他也會殺了我。我的心怦怦跳了很久。他來這裏是為了殺我嗎,還是為了來自首並恐嚇我?他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麽嗎?我很害怕,明白了盡管自己多年來熟悉這位傑出畫家所有的技巧和能力,但對他的內心世界卻一無所知。我能感覺到他僵直地站在我身,面對我的頸背,拿著大的紅墨水瓶,不過,我沒有轉身看的臉。因為知道我的沈默會讓他感到不舒服,所以:

“野狗還在吠個不停。”我說。…

Continue

Added by Suan Lab on April 3, 2016 at 1:41pm — No Comments

鄒順駒·三峽凝翠 瞿塘溢彩

如果您慕名三峽的美麗風光,或者在近期內還沒去過三峽,那就請看看下面這組照片,跟我去做-次簡短的神遊吧。我將要帶您去看的,是一個被175米水位線托起的新三峽。

如今,人們對剛剛跑到終點的垮世紀工程——三峽大壩的報道己累見不鮮。然而,三峽裏自然天成的新景觀,仍然具有歷久彌新的親和力。遺憾的是,由於汽車翻壩的原因,由宜昌南津關至大壩腳下那一段西陵峽美景拍不到了。翻壩後接著又經歷了整整一個晚上的夜航,以景色秀麗著稱於世的巫峽再次從我的視線中消失。好在天一亮就又與瞿塘峽邂逅,熟話說,“窺一斑”尚能“知全豹”,何況整整一段瞿塘峽乎?這足以令人陶醉不已了。…

Continue

Added by La Via della Seta on April 3, 2016 at 1:38pm — No Comments

就是要上猶太人的財富課(17)分散投資目標

分散投資目標,就是增加投資的種類。例如購買股票時,不要只買一種股票,而是將投資金額分開,同時購買各種股票。投資資金比較大時,不要只投資單一的目標,除了股票外,房地產、黃金、藝術品等都可以分散投資。分散投資之所以具有降低風險的效果,就是憑借各種投資標之間不具有完全齊漲齊跌的特性,即使是齊漲或齊跌,其幅度也不會相同。

所以,當幾種投資組成一個投資組合時,其組合的投資報酬是個別投資報酬的加權平均,因此幾種高報酬的投資組合在一起,仍能維持高報酬。但其組合的風險卻因為個別投資間漲跌的作用,而相互抵消部分風險,因而能降低整個投資組合不確定與不穩定的風險。隨著投資組合中投資種類的增加,投資組合的風險也隨之下降,這就是為什麽分散投資、增加投資種類,可以降低風險的原因。…

Continue

Add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April 2, 2016 at 10:44pm — No Comments

阿城《知識與常識》再見篇

常識寫了有兩年了,這是最後一篇。“最後”常常是個概念,概念有時會壓迫人,例如,例如“世紀末”好了。度和量是人為規定的,時間可度量,所以世紀末是一種人為的規定,這個規定搞得不少人惶惶不可終日。

按說人們應該已經習慣年終與年初相接的那一剎那,但為什麼還會對第一百個或第一千個同樣的一剎那憂喜疊加?愈是臨近人為的這一刻,愈是荒誕百出?相信未來的一年,會愈演愈烈。…

Continue

Added by moooi on April 2, 2016 at 10:44pm — No Comments

山海經(1)山經の南山經

《山海經》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書,這一部國際通行的學科劃分帶來麻煩的奇書,當代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使它對號入座。它不屬於任何一門學科,卻同時又屬於所有學科。這部宏大奇瑰的神秘著作,彰顯了人類對自然界超乎尋常的想象力,書中表現出來的“世界一統”的大宇宙觀令人驚詫,至今在中國思想史上仍是一個謎。《山海經》是國人的一個遙遠的夢。兩千多年來,書中描繪的那些神秘的動物、奇異的美玉、縹緲難及的山脈、湖泊一直沈澱在國人夢中;冥冥中,似乎有一種力量在引導著人們去探求它的奧妙,而蒙在它臉上的那層神秘的面紗直到今天仍未被人類揭開……

(白話版)…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April 2, 2016 at 10:43pm — No Comments

陳晚《美國怎樣培養自主創新的小孩?》(3)

作家吳祖光在《風雪夜歸人》中提到,人類該有兩種力量,一是智力,二是體力,拙於彼者優於此。依此推理,幫助孩子發掘潛力,不一定非要孩子在一棵樹上吊死,才是明智之舉。美國父母做到了,我們中國父母能做到嗎?-

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最大的區別

中國孩子和美國孩子有什麼不同嗎?當然有了。首先,他們長得就不一樣。中國孩子是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美國孩子則是藍眼睛黃頭發白皮膚。說實話,當我們比較任何兩個不同的人或事時,既身處其中又遠觀細看,這和霧裏看花水中望月大有相似之處。表面的不同很容易分辨,而骨子裏的差異則不太容易區別。…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April 2, 2016 at 10:43pm — No Comments

魏楚豫《沒看過這50部戲不算懂電影》(1)公民凱恩

影史上的裏程碑之作,在任何一座褒獎電影成就的。凱旋門上都占有顯著的位置,電影藝術的“開山之作”,現代電影與傳統電影的歷史轉折點。

《公民凱恩》又名《大國民》,是一部內涵豐富、富於哲理的傳記體影片,也是當時年僅25歲的電影大師奧遜·威爾斯自編、自導、自演的成名代表作。影片以一位報業大亨凱恩之死揭開了序幕,並通過他的人生經歷和事業的興衰史,見證了一樁資本主義神話下的復雜真相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公民凱恩》在內容和形式上都體現了獨特的新穎性,因而被看成是世界電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實驗和創新之作。…

Continue

Added by 文創 庫 on April 2, 2016 at 10:42pm — No Comments

方世教·著意繪秋景,閑筆出真情

古往今來,對於“秋”,或謳歌,或詛咒;或因它而寓之以意,或借它而寄之以情。但時有古今,地有南北,意有深淺,情有厚薄,於是“秋”也就顯示不同的姿、色、聲、味來。郁達夫寫的《故都的秋》,通過獨特的表現手法,表現出了它獨特的風姿,獨特的彩色,獨特的音響,獨特的韻味,獨特的意境。

(一)…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April 2, 2016 at 10:41pm — No Comments

雪莉•特克爾《群體性孤獨》(下)

僅僅在一年之後,我遇到了另一件出乎我意料的事。我接到《科學美國人》雜誌(ScientifcAmerican)的一位記者打來的電話,采訪主題圍繞著機器人和人類的未來。在這場對話中,這位記者竟然指責我的觀點暗含了反對同性戀婚姻的立場。我對這樣的指責感到非常震驚。我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想法,也從未反對過任何同性交往或結婚,他對我的指責完全是無中生有。而這位記者之所以找茬,只是因為我曾經表示過不贊同人類和機器人談情說愛、談婚論嫁。

這次采訪的起因是英國的企業家、計算機科學家戴維利維(David…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2, 2016 at 10:41pm — No Comments

困困《玩物尚志》火不是很大嘛!

伍迪·艾倫的電影《傻瓜大鬧科學城》講的是2173年的事兒,他指著1960年代的一張"焚燒胸罩運動"的照片說:"看,火不是很大嘛!"實際情況是,火根本沒燒起來。1968年"美國小姐"典禮現場,聲稱"胸罩是罪惡發明"的女權主義者傑蔓?可瑞爾帶著一群擁躉沖進會場,她們壘起一個"自由的垃圾桶",把胸罩、高跟鞋、假睫毛、卷發棒、絲襪、時

尚雜誌等一大堆象征女性遭受壓迫的物件扔了進去,準備點把火燒了。可惜沒有獲得放火許可證,抗議了一陣作鳥獸散,也沒一個敢當場脫下胸罩。…

Continue

Added by idée créative on April 2, 2016 at 10:41pm — No Comments

科學發現縱橫談

●「地球是球形的」,這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科學家亞裏士多德的一個重大科學發現,在科學技術極其落後的2000多年前,亞裏士多德憑什麼證據而得出這一結論的呢? 

●英國醫生威廉·哈維是血液循環理論的創立者,無數病人因這一理論而獲救,人類社會應永遠感謝他,然而,威廉·哈維在創立血液循環理論時,卻「深懼人類全體將以我為仇敵」。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以研究昆蟲解剖學及行為而著名,他撰寫的10卷《昆蟲記》,是用生動文筆寫成的觀察昆蟲生活的書,它向人們展示了科學發現所需要的細心觀察。 

●照相技術自誕生以來,在一代又一代科學家的努力下日臻完善,法國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普曼博士,在「彩色照相」一文中談了他發明天然彩色照相法的經過。…

Continue

Added by kkogdugagsi 小木偶 on April 2, 2016 at 10:40pm — No Comments

卡夫卡·鄉村醫生

Continue

Added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April 2, 2016 at 10:40pm — No Comments

探討旗山老街在文化生活圈的發展策略

本文作者:黃鼎倫1  謝秋華2  高華聲3

摘要:本研究從文化是生活圈中最重要的資產,文化資產為居民所共享的概念出發,依人、文、地、產、景五大面向盤點旗山的文化資源與旗山文化行銷現況調查。從中了解旗山老街特色及其對在地的影響,進一步發現旗山老街的價值與文化行銷的困境,並提出旗山老街未來發展之建議,期能以旗山老街的魅力帶動社區產業發展,建構更美好的旗山文化生活圈。…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April 2, 2016 at 10:39pm — No Comments

瑪格麗特·杜拉斯《寫作》の兩者的等值令人目眩

當我獨自在這裡時,我不彈琴。我彈得不壞,但很少彈,我認為我獨自在房子裡,身邊無人時不能彈琴。那是很難忍受的。因為那突然具有了一種意義,而在某些個人情況下只有寫作才具有意義,既然我從事寫作,我在實踐。而鋼琴卻是仍然無法企及的遙遠物體,對我而言永遠是這樣。我想如果我作為專業人員彈鋼琴,我就不會寫書。但我不敢肯定。也許這話不對。我想我無論如何會寫書,即使同時彈琴。不堪卒讀的書,但十分完整。它遠離語言,就像未知的無對象的愛。就像基督或J.B.巴赫之愛——兩者的等值令人目眩。…

Continue

Added by Sogno Realtà on April 2, 2016 at 10:30pm — No Comments

柳萌·碗

碗在所有的生活用品中,再普通再平常不過了,它就像蕓蕓眾生,每天都會看見,卻又是不大被關經對沒有像說別的物什,言語中透著親切的先贊許。 

   可是在生活中誰又能離得開碗呢?從幼兒學吃第一口飯,到老人臨終喝最後一口水,都得用碗送到跟前。總統設宴待客,得用碗;乞丐沿街計飯,得用碗。有的國家吃飯,用刀用叉不用筷子,還有的民族,刀叉筷子都不用,完全用手抓食,就是這樣也離不開碗,因為總得用碗喝湯茶。碗是一種富不嫌究不棄的器具。別看它平常普通,卻又須史不可缺,這又顯出它的重要。

  …

Continue

Added by 沒答案也好 on April 2, 2016 at 5:56pm — No Comments

《沈石溪動物傳奇故事》の 狼菩薩和鹿魔鬼全文

無論問誰,喜歡狼還是喜歡梅花鹿,大概沒有人會說喜歡狼的。狼是邪惡的象征,成語裏就有狼狽為奸、狼子野心、狼心狗肺、豺狼當道等等說法,可見人們是多麼的憎恨狼!

對鹿,尤其是對赤棕色的體毛問布滿繁星白點漂亮的梅花鹿,人們情有獨鐘,常把情侶稱之為可愛的小鹿。童話作品、小孩的玩具、動畫片和卡通連環畫裏,也都把鹿當做正面角色,賦予其勇敢、正義、團結、溫柔、善良和多情的優良秉性。鹿仿佛成了天使的化身,美好的代名詞。

但在動物園工作過的人,卻會對這種傳統的偏見嗤之以鼻。…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April 2, 2016 at 5:54pm — No Comments

墨頓·亨特《心理學的故事》(3)原型心理學家

第三次造訪 

弗朗西斯·培根在《論學識之長進》中總結了他那個時代的知識狀態——在 1605年,一個人還是有可能這麽做的——然後大膽預言: 

  依時下局勢,現學問之三番來訪,余不可不信,此開化學智之三番巡視,必迫近彼希臘並羅馬人所學,且令吾等有過之而無不及。何也?蓋百般幾趨完善:當今人傑不特胸懷異稟,卓爾不凡,且精力充盈,圖思建樹。上古哲人勞作之成果盡可為我所用,印刷之術令書冊延至百姓庶人,航海越洋令國人眼界大開,陡見它鄉實驗之多廣,異域自然歷史之繁復。時機若此,焉有不成之理? …

Continue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April 2, 2016 at 5:51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