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667)

德富蘆花《自然與人生》大海日出

撼枕的濤聲將我從夢中驚醒,隨即起身打開房門。此時正是明治29年11月4日清晨,我正在銚子的水明樓之上,樓下就是太平洋。

淩晨4時過後,海上仍然一片昏黑。只有澎湃的濤聲。遙望東方,沿水平線露出一帶魚肚白。再上面是湛藍的天空,掛著一彎金弓般的月亮,光潔清雅,仿佛在鎮守東瀛。左首伸出黑黝黝的犬吠岬。岬角尖端燈塔上的旋轉燈,在陸海之間不停地劃出一輪輪白色的光環。

一會兒,曉風凜冽,掠過青黑色的大海。夜幕從東方次第揭開。微明的晨光,踏著青白的波濤由遠而近。海浪拍擊著黑色的磯岸,越來越清晰可辨。舉目仰望,那曉月不知何時由一彎金弓化為一彎銀弓。蒙蒙東天也次第染上了清澄的黃色。銀白的浪花和黝黑的波谷在浩渺的大海上明滅。夜夢猶在海上徘徊,而東邊的天空已睜開眼睫。太平洋的黑夜就要消逝了。…

Continue

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司馬遼太郎·池田屋異聞 (8)

近藤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開心,“山崎君,你幹得真不錯!在我們進行進攻之前,你還要在池田屋觀察一下情況的發展。”

山崎很快回到了旅館,他的藥箱里裝的已經不是丸散膏丹了,而是鋒利的大小刀,厚重的鎧甲,他決定在大隊人馬來時,合兵一處,大殺一氣。

“我一定要把忠兵衛砍了!”山崎現在滿腦子就是這個。…

Continue

Added by 等河水退去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王祖哲·如何理解維柯的《新科學》?3

無論我們在地球的什麽地方發現了青蛙,我們似乎很有把握地說,青蛙的生活方式是基因決定的;但生活於不同文化中的人,或是以獵捕袋鼠為生,或是在摩天大樓裏以從事電子商務為生,或是跳舞祈雨,或是抽煙解悶等等,這些生活方式卻不是基因決定的,也不自然進化所能解釋的。而我們所說的文化或人性,常常暗示的就是這些奇異的、有悖於自然的方面,我們稱之為「文化」。從文化的角度說,人完全與其它物種不同。這一點在表面上與宗教原教旨主義的信念是相同的,但後者把人性歸於上帝特別的創造,這卻是理性不打算承認的。特別是從農業發明以來的大約6千年到1萬年的歷史,更明顯的是由工業革命在最近二百年所引起的人類生活的急劇變化,明顯地不是自然進化的結果。很清楚,人群中存在某種比自然進化更能快速地導致人類生活發生變化的非自然因素,我們稱之為「文化」,即維柯所謂的「民政社會」。…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魯樞元·詩人與自然之死(5)

三、持守清貧,以清貧維護生命的本真、生存的自由、靈魂的純潔。

陶淵明自 41 歲上棄官歸田之後,生活一天比一天貧困,幾乎淪落到食不果腹、衣不蔽體的地步。

《五柳先生傳》中所寫的「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其 實就是他的自我寫照。以今天的生活標準看,陶淵明晚年忍饑挨餓、朝不慮夕的 日子已遠在「貧困線」之下,然而這並沒有敗壞他曠放淡定、真率灑脫的心情, 「不以躬耕為恥,不以無財為病」(蕭統語),仍能催發他創作出更好的詩篇。



其原因是陶淵明有更高的信念,即「清貧」與「素樸」是「得道」的必由之路,…

Continue

Added by TASHKENT HOLIDAY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駱冬青 ·論 《聊齋誌異 》的詩性敘事 5

其實,在古典詩歌 、尤其是絕句中, 詩情的呈現大多是以敘事的巧思來達致的 。其中,結尾的構思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絕句只有四句, 前兩句要以敘事來引出情感,而末兩句就必須能夠充分地表達情感 。因此,從敘事向著抒情的轉換就全憑著末兩句或一句。前二句寫事,後二句言其情,抒情自敘事中自然發出 。詩意的產生別有一種常見的方式,即「截句」式敘事,敘事被從中間截斷而形成 「開放性結局 」。



契訶夫曾教初學寫小說者剪去開頭 、截去結尾,即為較好的小說, 亦此意也。人們或稱 《聊齋誌異 》為「小說中的絕句 」,除了其詩性的結構及核心部件外,也與 《聊齋

誌異》在許多小說結尾的經營上借鑒了詩中絕句的敘事方法有關。…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11:30am — No Comments

吴子林·「畢達哥拉斯文體」——維特根斯坦與錢鍾書的對話 2

 

 

表面上看,由於「理論」在文學、歷史、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諸多話語領域中的「勝利」,以及著者對於「理論」的過於「迷戀」,導致了時下「述學文體」的千人一面;深層次地看,則是人們出於本質主義的尋求,「對一般性的渴求」,而沈湎在「科學」的方法之中。

 

著者往往不是順著歷史或現實中有關事實的發展,而是順著理論結構寫下來。他們或用齊澤克來讀解余華,或用德勒茲來剖析孫甘露,或用薩義德來解釋《小團圓》,或運用並未吃透的德里達、波德里亞、拉康等人的學說四處出擊。仿佛這些「大師」的理論是百試不爽的「試金石」,諸如此類懸擬、虛構的論著,大面積地「過度引用」西方「理論」,實無多少個人有獨到見地。

 

「理論」原本並不具有頤指氣使、君臨天下的「權勢」。伽達默爾追溯過「理論」(theory)一詞的原初意義:

 

「理論」一詞的希臘文是theoria,它表現出人的存在這種宇宙間脆弱的和從屬的現象的明晰性,盡管在範圍上微弱有限,他仍然能夠純理論地思考宇宙。但是根據希臘人的…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10:00am — No Comments

石圓圓·詩性鄉土書寫 1

本期新青年石圓圓,女,漢族,江蘇宜興人。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現任教於上海大學文學院中文系。研究方向為民間文學和東亞地方文化。本文通過對宮本常一田野調查的分析,探究鄉土書寫的「詩性」之辯。

宮本常一作為一位民俗學者,在20世紀的日本文化史中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地位。他被人熟知的行者一般的田野記錄生涯,他對日本民俗學中民具學的開掘之功,以及堪稱專業水準的攝影作品,這一切都為宮本展示了強烈的個性色彩。在當代日本,不論是精英階層還是民眾社會,宮本仍然獲得廣泛的認同。他對日本,尤其是對戰前日本鄉村的基礎而切近的描述,幾乎接近一種帶有浪漫主義性質的日本人論,將他和其他學院派的民俗學家區分開來。…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9:30am — No Comments

劉珊珊·認知詩學理論對《再別康橋》的賞析與解讀(8)

本小節的第三行我們依然可以將其看作是一個過渡,這一行的敘述中既涉及到氛圍的渲染,又提到了情感的投射對象。這首詩很注重音效的美感,在本小節中體現的尤為突出,作者先是將寂寞哀傷的離別之情描寫為悄悄地笙簫,而後隨著」我「越來越抽離出回憶與想像,越來越投身於現實,」我「開始意識到,空氣周遭並無樂音,只有夏蟲的鳴叫,而這鳴叫如同幻想中的笙簫般為周遭的氛圍注滿了離別的傷懷與寂寥。



那麽這里的蟲鳴應是微弱而幾不可聞的,於若隱若現間來不動聲色的染濃離別的氛圍。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此處的夏蟲既是用來渲染氣氛的,同時又是「我」的情感投射的對象。表面看來是夏蟲因」我「離去而沈默,其實是「我」將不捨付諸於康橋的夏蟲,於無聲中在與之道別。…



Continue

Added by Wir sind ein volk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9:30am — No Comments

黄磊·本體論是什麽?下

蘇:那麽對愚蠢的忍耐你會怎麽說?這種忍耐是否要被當作壞的和有害的?

拉:對。

蘇:那麽你也不會承認這種忍耐是勇敢的,因爲它不是高尚的,而勇敢是高尚的,對嗎?

拉:你說得對。

蘇:那麽,按照你的說法,只有聰明的忍耐才是勇敢,對嗎?



拉:你說得對。…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9:30am — No Comments

吉狄馬加·神話的詩性光輝 3

人們為什麽不能失去神話呢?因為神話講述的世界,是一個自由廣闊的、充滿活力和夢想的世界。在那個世界里,人性與神性共生共存並且可以相互溝通和影響。因為自然的事物豐富而多變,所以生活的顏色是五彩的;因為神靈的護佑古老而莊嚴,所以生存的意義是崇高的;因為天空和大地充滿想像力與創造力,所以萬物的存在和諧而富有情趣。在神話世界,時間的悠遠和空間的廣大產生於自然的道理之中,時空相互開放而交融,人與神靈、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而失去神話,就意味著失去了萬物和我們自身存在的理由。…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吴子林·「畢達哥拉斯文體」——維特根斯坦與錢鍾書的對話 1

摘要:學術研究是一項個性化的事業,是一門創造性的藝術;述學文體不僅關涉學術表達形式,而且關涉學術思想的創造;學界普遍缺乏述學文體的自覺,至今充斥著乾癟的概念演繹和空洞的體系構架,蔓延著畸形的「學院語言」——「反黑格爾主義」是重建「述學文體」的核心主題。維特根斯坦、錢鍾書等人的述學文體,徹底改變了「講理論的態度」,由對象化之思轉為有我之思,由「知性智慧」轉為「詩性智慧」;在以語言思考的過程中,他們打通古今中西,打通人文各學科,動態地立體呈現獨創性灼見和個人化風格:這種述學文體,可命名為「畢達哥拉斯文體」,是對古代道說傳統的回望。

關鍵詞:述學文體;黑格爾主義;維特根斯坦;錢鍾書;畢達哥拉斯文體

作者簡介:吳子林,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8:00am — No Comments

王祖哲·如何理解維柯的《新科學》?2

第三,維柯的術語奇特。他喜歡用拉丁語和希臘語詞的本義。他並非故作玄妙,而是因為他所考慮的問題根本不在時人的視野之內,因此他沒有現成的術語可用,只好自己從古代語言中尋找。因此,《新科學》的「英譯者的引論」專門就維柯的術語法做了詳細的解釋,讀者可以參考。比方說,維柯很少使用「藝術」一詞,更不可能使用在他身後的德國哲學家鮑姆嘉通發明的「審美」一詞,而是使用「詩性」一詞。



他不使用「藝術」一詞的原因是,在古希臘語中,「藝術」與「工藝」漫然不分,而維柯討厭這個詞的技術色彩,雖然他比誰都相信技術的起源是藝術。再如,在《新科學》中,維柯竟然很少使用「文化」(culture)一詞,這既是因為這個詞在當時還不甚流行,也是因為這個詞帶有「培植」(作物)這種原始意義。他用來表達現代意義的「文化」的術語是「各民族世界」…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8:00am — No Comments

吳赤鋒·回望馬口:尋覓南洋客走過的足跡 4

大批的高州人下南洋,是在20世紀民國初期。那時的高州境域,包括現在的茂名全境,還包括現在湛江的吳川、廉江,雲浮的羅定,以及廣西的容縣。20世紀20年代前後,粵西地區連續幾年水災,山洪暴發,洪水肆虐,房屋倒塌,農田村舍頓成澤國。無數災民無家可歸,流離失所,只得鋌而走險,跨洋求生。短短十數年間,就有過百萬人被裹挾進了下南洋的大潮。

高州人下南洋,以信宜人為最多。信宜人下南洋,得益於李季濂及其創辦的錦綸泰。李季濂常年奔走於中國和南洋之間,多次目睹被「賣豬仔」的華工們所遭受的非人待遇和悲慘境遇,一心想幫助那些去南洋謀生的鄉親們。



他和那些「豬仔頭」們對著幹,要分布在各地的錦綸泰為沒有盤纏下南洋的鄉親,提供無息貸款和最優惠的船票,提供沿途的住宿服務和種種方便。很多粵西地區的「南洋客」,都是經他的「錦綸泰」往返南洋。…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7:30am — No Comments

蒙曼:中華詩歌:塑造民族共同化性格 4

記者:現在我們熟讀的詩詞,有不少來自於少數民族詩人的創作,比如元好問、耶律楚材等。詩詞爲什麼能夠突破民族的壁壘?民族的交往交融是如何推動産生新的詩詞傑作和新的詩詞精神的?

蒙曼:詩詞代表着中華民族共同的審美取向和價值追求,這才能超越民族的壁壘。舉兩個最經典的例子。…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7:30am — No Comments

王宗仁·那時代的一場寫真 — 致洪醒夫

開卷,以為防風林的外邊還有

你的眉睫,批改著風向

然而,你只是靜觀

看黑與白的羅列,像梵谷早期的告別作: (註一)

熄滅的燭台、左拉破舊的愉悅人生

一本聖經的光與影彷彿半遂湖仔的軀幹和四肢(註二)…

Continue

Added by Zenkov on September 29, 2023 at 5:00am — No Comments

林燕妮《一邊死一邊生》雄心萬文,隨遇而安

做事要雄心萬丈,同時也要隨遇而安。

也許你會問:「雄心萬丈和隨遇而安,根本是相反的兩回事,怎可以放在一起?」

我卻覺得不是的,中國人的陰陽圖我永遠覺得有道理,黑與白誠然是相反的顏色,但是一邊黑多白少,一邊白多黑少,黑中有點白,白中又有點黑的圓形陰陽圖裡,其實包含了天地間的一切哲理,凡事都是相剋又相生、相輔又相成的。

首先要聲明,「隨遇而安」和「不思進取」是兩句不同的話,意思也完全不同。…

Continue

Added by Sena Wang on September 29,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魯迅: 白話版《摩羅詩力說》5

他們沒有古代人民的純樸粗獷,卻有末代人世的勢力刻薄,那又是必然的趨勢了。這也是古代那些哲學家們所沒有料到的吧。至於說到要用詩歌改變人的性情,使人們達到真誠、善良、美好、雄偉、剛強而敢做敢為的境界,聽到的人也許會譏笑這種想法是迂腐的吧。何況這種事本來是無形的,它的效果也不會在頃刻之間就能顯示出來。如果要舉一個明確的反證,恐怕沒有比那些古代國家被外來敵人所滅亡的事更恰當的了。凡是這樣的國家,不但對它們加以鞭打、拘禁,比對野獸還容易些;而且也沒有人發出沈痛而響亮的聲音,觸動後代人,使他們振奮起來。



即使有時產生這樣的歌聲,聽到的人也不會受到什麽感動。當他們的創傷痛苦稍稍減輕時,他們就又要營營碌碌忙於謀生,只求活命,不管什麽是卑鄙齷齪的了。外國敵人再來,他們就跟著被摧毀了。所以,那些不鬥爭的民族,他們遭受戰爭的機會,常常比好鬥爭的民族要多;而膽小怕死的民族,他們的衰落滅亡,也往往比那些強硬不怕死的民眾為多啊!…

Continue

Added by O noc Sob on September 29, 2023 at 2:00am — No Comments

王祖哲·如何理解維柯的《新科學》?1

摘要:維柯的《新科學》是一部對美學或藝術哲學具有轉向意義的著作,但人們至今對它沒有予以充分的重視。本文試圖解釋為什麽維柯難以被迅速接受的原因,以及維柯的部分基本思想。

關鍵詞:維柯;新科學;藝術的起源;文化的起源;文化…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September 29, 2023 at 1:30am — No Comments

雪裡紅·自我民族誌與俗民紀錄片 1

研究者可以研究自己嗎?

人類學家以自身作為研究對象有學術價值嗎?以自我為主角的民族誌合理嗎?如何維持客觀、判斷真實性、證明可信度?微觀角度下呈現的研究發現,和其他人有何關係?是否具足夠公共性而能論證其存在意義?這些提問背後有著對於學術研究過程與成果之想像與預設。例如,認為有機會、且應該完全客觀中立、全然不受個人價值觀影響。又如,認定「他者」或包含自我、但尺度大於個體的單位—「文化」、「社會」、「社群」等—才能啟發有學術意義的討論。

本文目的並非就上述提問給出決斷答案,而是談談個人/個別群體觀點之「公共性」、「普遍性」、「可信度」。為將討論具體化,聚焦「自我民族誌」、「俗民紀錄片」。兩個概念皆是回應被研究者「主體性」…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September 29,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陳敏《荒原狼》《德米安》中的夢與自我 認知與發展(9)

黑塞說到:「根據榮格的理論,我們可以感到那些『內在願望』是人不斷向前的驅動力。內在的願望應該是獨立於意識的。它們來自於無意識,既可能是通過清醒的夢想,也可能在睡夢中被展現。它們向我們指出通向真實內在之路。因此在皮斯托琉斯和辛克萊之間的對話,對夢的釋義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19] , p.29)辛克萊與皮斯托琉斯的「所有這些談話,即使是最簡單的對話,都似一記持久而輕柔的捶打,擊中我心中同一處角落。它們都在助我修習,幫我蛻去外殼,擊碎蛋殼,每一記捶打都讓我的頭腦升得更高,變得更自由,直至我那金鷂用它剛勁的腦袋撞碎世界的外殼。」(Demian, 318)個體的不完善如同枷鎖,亦如同這個蛋殼。人必將粉碎這一枷鎖,沖破蛋殼,以蛹化蝶,破殼而出,使精神走向更高層次的發展,如同「尼采」的超人。「原初的感情,即使最瘋狂的情感,也並非針對敵人,他們那些血腥的作品只是內心的迸射,是內在分裂的心靈迸射,那心靈想瘋狂、殺戮、毀滅和死亡,以便能重生。一只巨鳥從蛋中掙脫,蛋就是世界,這個世界必將化為廢墟。」(Demian,…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September 29,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