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Comment
教育的「道、法、術、器」
「道、法、術、器」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是道家傳承所強調的四個層面。所謂「道」即萬物變遷循環中亙古不變的規律,是靈魂,是方向,是指導思想;「法」是在探求「道」的過程中經過實踐思考、歸納總結出的規則體系和方法原則;「術」是在規則體系指導下的具體操作技術,只要「道、法」不變,「術」可千變萬化;「器」是指有形的物質或有形的工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古人用「道法術器」形容事物的不同層面,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停留在膚淺的認識,而要深入內裡,掌握規律,把握原則,了解方法和技術,以及相關的工具和環境。
將「道法術器」理念融入學校管理,改進學校管理的方式方法,有助於加快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道、法、術、器」基本內涵
中國傳統道家文化的傳承強調這樣四個字,「道」、「法」、「術」、「器」。
「道」,是自然環境、事物的自然規律和發展方向;即「天道」。
「法」,是為循「道」、成事、達到目標制定的方法;即「人法」。
「術」,是為使「人法」得到落地實施采取的技術層面的策略、技巧。
「器」,是為使「術」取得更好、更有效率的結果所必需的工具。
簡而言之,可總結為: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確定自身的發展方向、願景和戰略;策劃制定符合事物規律、規避風險和實現願景的目標、方法、方案、行動路線;在「道法」的統御下,具體策劃制定具體實施的技術層面的方法、技巧,以有效的做好每一件事;並在做事時使用適宜的工具器具,以保證達到「術」的結果,提高「術」的效率。
「道、法、術、器」在教育理論中的理解
1、教育的道
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唯一不變的道就是:所有的教育,歸根結底,都是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要把著力點放在教育者自我的成長上,在自己身上下功夫,而不是要求孩子怎麼樣。孩子身上呈現的所有問題,都是在折射他們的渴望,這些渴望就是我們作為教育者沒有給到的。比如家長太浮躁,定不下來,孩子就會多動,不專注,因為他渴望寧靜;比如缺少有效的溝通,孩子會沉溺於電子游戲,因為他渴望陪伴和理解。
教育是一件需要智慧的事情。
道作為最高境界,也代表著學校的發展方向、願景目標和辦學理念。根據外部環境、政策措施和學校類型層次等因素決定學校發展方向;學校要發展到何種程度;以什麼方式和速度達到發展方向最終目標。通常,學校願景較為抽象宏大,表明學校未來要達到的位置。但是學校目標必須是具體、可衡量的,制定目標是為了明確學校的發展規劃以達到願景。辦學理念體現學校及其幹部教師的價值取向,是指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使命。
2、教育的法
教育的成效取決於教育者本身的狀態,最好的教育是不言之教。教育者本身就像是一杯滿滿的水,從杯口自然而然溢出來的水,就是最好的滋養。不斷地修煉自己的狀態,是教育者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所謂的狀態,就是人生的高度,如果教育者的身心都在一種很低下的狀態,整天糾纏於名利得失,雞毛蒜皮,孩子如何能夠有靈性,有智慧?就是原本有靈性的孩子,也被邪氣和俗氣蒙蔽。
教育者應該怎麼修煉自己的狀態?扎根到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培養內心的高度。具體地說,就是「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唐朝的施肩吾語)
(教育的「道、法、術、器」原載: 2020-02-25 搜狐 原題:「道、法、術、器」4字在教育理論中怎樣理解?)(下續)
倡導「 大其心」,就是格局要大。 所謂的格局,就是一個空間,包括長寬高。
長,就是眼光要長,以未來定義現在,基於三十年之後的孩子的生命狀態,來考慮現在的教育。站在三十年以後看,現在的很多教育都不必要,有些甚至在灑毒藥。寬,就是包容,接納更多的美好。所謂「容」,就是下化之,把不好的人和事拿過來而化之。高,就是人格的高度,決定了一個人格局的就是高度。教育者的格局越大,給孩子的成長空間就越大,孩子的格局就越大。
講究「 虛其心」,就是要有敬畏之心。 所有的智慧都來自敬畏之心,一個人沒有敬畏之心,智慧是會繞著他走的。敬畏什麼呢?敬畏天命、敬畏大自然、敬畏大人。
擁有「平其心」,就是保持平和。只有控制好自己地情緒,才可以就事論事。人生修煉到最後,就是兩個字:平和。所有的大教育家,都是平和的。
力求「 潛其心」,就是克服浮躁,沉潛到水的深處,扎扎實實成長。 教育的清流,在水的深處。可是大部分人都漂浮在水面上,只能喝苦水。(作為一個老師,對這一段真是深有感觸!天天忙著做表面文章,整一個又一個新名詞:翻轉課堂、案例教學,申請一個又一個的項目,參加各種各樣的教學比賽,每天都很忙,我們真的是在做教育嗎?)
明悉「 定其心」,就是知止,知止而後定。 關於知止,本身就需要講的太多,應悉心揣摩,也未必說的清楚,自己領悟吧。
當教育者自己修煉到一定的狀態,你就能打開一扇門,這扇門就叫「感動」。感動真的東西,感動於美好,感動於善良。這種感動會傳遞給孩子,讓教育進入一個更寧靜和美好的狀態。
教育的法也有尊重規律的內涵,這個世界上的人可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清晰的,一類是不清晰的。所謂的清晰,就是能尊重客觀規律,把握事物的本質。教育的規律,就是生命的發展規律。教育應該「率性而為」,所謂的率性,就是順應和尊重人的本性。
當然這裡也包括學校治理的「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法律法規,而是指確保學校有效運轉的體制機制,包括組織架構、管理體系和規章制度。學校在制定各項規章制度時,要講究合法性、全面性、可操作性。在規章制度中,學校章程是立校之本,而管理制度是貫徹學校章程的重要保障。
3、教育之術
所謂的教育,本質上就是引領。一個優秀的老師,就是要掌握合適的喚醒點,不早不晚,這個喚醒的點,一般都是和自尊心有關,自尊心是把自信心和責任心鏈接在一起的鏈條。用真善美的東西去感動孩子,人一旦被感動,很容易觸發自尊。
教育者的使命不是教育,而是引領。你如果身上有光,就能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你要站得足夠高,走的足夠遠,成為一個有光的人,你的光亮能夠照亮孩子前行。成為一個有光的人,是教育者的使命。
學校之「術」也應包含選人用人之「術」。學校要想發展壯大,首先就要選對人,建設優秀的干部教師隊伍。學校之「術」應注重團隊合作。如果教師想要在專業上快速成長,那就必須構成一個團隊,團隊中相互借鑑、共同提高。學校之「術」在於鼓勵和加強學習。需要建立內部學習機制,並提供正確的學習方法,鼓勵干部教師勤總結、勤思考、勤交流,轉化學習和科研成果等。
4、教育之「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指有形的工具和載體。善於使用「器」的學校,可以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校之「器」一般包括學校環境、發展平台、核心項目等。
學校要加強環境治理和文化建設。一是環境設施,包括辦公室、交通環境、室內光線、布局設計、辦公設備等因素。二是文化氛圍,真誠自由、平等向上的文化氛圍最能帶動干部教師朝好的方向發展。學校要自主搭建或者借力各種發展平台,還要以重大項目為抓手,深入推動課程改革,加強和完善學校課程體系的頂層設計。要加強特色課程的研發與開設,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和特長培養的需要;落實「課堂革命」,推動課堂教學改進和創新,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
總結
千年沿襲的處事哲學中蘊含著一脈相承的教學智慧,道、法、術、器四者各為基石,彼此交融,相輔相成,缺一則不能成為體系,計算教學中只有堅持做到道明、法當、術巧、器精,四者並舉,遵循規律才能教有所成,學有所得。
「道、法、術、器」這四個字看似簡單,真正運用起來仍任重道遠。需要學校因地制宜,根據自身優勢特色,找准方向和著力點之後,才能達到「道、法、術、器」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支撐、靈活運用、合為一體的至高境界。
總之,「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實際教學中做好「器」的管理,是循「道」而為的要求,是實施「法」的要求,是提高「術」的效率必然。
參考文獻:
1陳如平,學校治理的「道法術器」;
2. 陳岩,林格談教育的道、法、術。 聲明:文章內 容 來源於 人民日報客戶端 。
(教育的「道、法、術、器」原載: 2020-02-25 搜狐 原題:「道、法、術、器」4字在教育理論中怎樣理解?)
多元智能理論+家庭文化價值
Howard Gardner「多元智能理論」能量大的地方,在于他的研究显示,每個孩子一定擁有1、2種相對優勢的智能。
我们需要一种学习体验,例如游戏,帮助父母和孩子一起发现孩子的天賦,这个经验成为家中的一笔“家庭文化資產”。(陈明发博士 9.7.2024)
陳明發·50年翻轉·中國管理教育
馬中1974年正式建交,1978年改革開放。在管理教育方面,最早是怎樣的情況?台灣徐木蘭教授在她的名著《見樹又見林—經營的藝術》(1983年,台北天下雜誌出版)一書中,有一篇〈管理之風吹向中國大陸〉(34—39頁),做了極好的分析。
改革開放初期的四個「現代化」,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對比今天掘起後的中國,是多麼的「謙卑」?
反觀50年前馬中建交初期,我們在各方面又有多少領先的地方?
如果看了中國當年在方方面面的管理技術有多可笑,我們還是省省吧。
不如看看我們今天怎麼落後了,在趁50週年紀念之際,趕上去吧。
(舊文檔〈陳明發學習〉有更多關系中國MBA的材料)
(原見:January 10, 2024)
陳明發·民辦教育
2020一整年,全球無一地區逃過新冠肺炎。十四億人口的中國最早遭疫情襲擊,在2019年12月1日發現首例,不過,到2020年5月22日,境内已然首次沒有新增確診及死亡個案(编註:疫情後来再激增,直到2023年春節前才開放國界)。在各國艱苦抗疫的當兒,中國不僅宣告疫情受控,還實現了多少代人的夢想:成功除貧。方程式之一,是積極推進城鎮化。
根據中國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首席專家、博士研究生導師劉奇,在一篇探討教育怎樣創造城鎮化新思維的論文中提到,「縱觀中國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無一不是來自基層民間的創造」(註)。(愛墾網)
提起「民間的創造」力量對馬來西亞的建樹,數不勝數。但反思中國經驗與劉奇的論述,讓人最先想到的,是馬來西亞的民辦教育,特別是獨中。
馬來西亞歷史已經證明,民間力量在興學方面,特別是在華教方面,扮演了最有力的角色。華校也带動了民間文化活動。華校的樂團與獅隊,是沙巴各地任何文化活動所不可少的呈獻者。甚至官方活動,也常見得到同學們的表演。這無疑給孩子搭建了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
關于此等經驗對激發新一代的內生動力和創造活力的效應,除了繼續關注它的同時,也應考量繼續擴大為社群振興的整體原動力。資料顯示,縱觀中國農村改革的成功經驗,無一不是來自基層民間的創造。
在中國歷史上,宋代是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高峰期,領先當時全世界的水平。秘訣?官家放手讓民間興辦集市,按照社會需求,大力發展各類手工、服務、娛樂、廣告等行業,充滿活力與創意的民間力量,遵照市場經濟規律而興城建鎮。回顧現代馬來西亞的情況,何嘗不是如此?
自建國以來,多少新鎮與民居住宅與工商業區,主要都是民間力量所打造出來的;在教育方面,今天的蓬勃景觀,也是政府在1990年代開放私辦教育的結果。獨中因為是私辦教育,享有更自由廣大的自主權,素來與社區關係密切,在教育興城與旺業方面,可尋求更大的配合空間。真正做教育,對教育4.0實踐得更深遠。
Times Higher Education: 冠毒與在線高等教育
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Sichuan University – Pittsburgh Institute)的助理教授鄭雅妍(Areum Jeong)身處祖國韓國,正為2月底在Big Blue Button會議網站上,開設的在線英語寫作和韓國電影課程進行遠程備課。她稱讃學校的管理人員「全天候不懈地工作」,為該網站的使用方法提供培訓;她也很感激在微信上分享實用技巧的同事。
鄭教授一直在練習配合視頻和不含視頻的授課方式、共享視頻片段和幻燈片。她修改教學大綱,設立課程主頁,並上傳要求閱讀的材料。為了使學生保持興趣,她還準備了課堂活動、小組討論和線上調查。她甚至更新了PPT演示文稿以使它們「更加醒目」。
她承認,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英語寫作對學生來說可能都是一個「無聊又困難的學科」,尤其對非英語母語的理科專業學生而言,他們可能會對長論文作業產生「不確定和壓力感」。她說:「與學生建立融洽關係是使他們受到鼓勵並積極參與的重要因素。」她補充說,她通常會在會面時間盡可能地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如果沒有當面交流的機會,「適應性和靈活性將是關鍵」。
盡管如此,仍有一些學習體驗無法在線上復製。鄭教授最初想舉行定期電影賞析,以及和韓國電影人的問答環節。現在,她的一位學生正在幫助尋找可以在線觀看電影的中國流媒體平臺,但她很遺憾學生們會錯過一起觀影的共同體驗。
她說:「我曾想象在課堂上,學生們會熱切地分享他們對某個場景的看法,並詢問這部電影和韓國歷史及社會的關係。」 (摘自:新型冠狀病毒會否讓在線教育從此普及?)
延續閱讀:
Schools, skills, and learning: The impact of COVID-19 on education
School closures: government responses, and learning in equality around the world during COVID-19
Comment by Emiliana Vegas on Tuesday, April14, 2020
綫上寫生:疫情期间,與文創培訓有關的寫生活動,也可以搬上網絡,全球共襄盛擧。
教育 4.0
陳明發·鄉產學の線上教育
新冠肺炎在2020-2021年間肆虐全球,無一地區幸免。鎖國、封城與禁足的結果,影響難以估計。其中,學生不能回校上課,網上教學幸而提供了部分解決方案。
這促使關心孩子前途的有心人開始思考:它是否可能變成一種新常態;以後有些課程,甚至可借助校外資源,透過網上系統來互相支援;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
網路多媒體設置讓各領域最好的老師,可能在線上面對面教育世界各角落的任何人。即使是大師,也只是在一個點擊的距離內。
另一方面,疫情期間,我們也看見中國地方領導直播营銷鄉鎮產品,助力脫貧創富。
這兩個疫情所催生的現象,結合上來,偏鄉產業突圍所需要的技能,無疑可從其他地方找到必要的專家能人來指導。
延續閱讀:
延續閱讀:
海絲大典
古達華小
生活周遭的資源和記憶感情
《藝頻道》電影達人
愛墾慕課·絲路篇
全馬最古老的華文小學:古達樂育
大變局下的中國話語構建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的發展機遇與挑戰並存。變局之下,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後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因此,如何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就是學界關注的話題。
在上一個百年中,上半葉發生了兩次世界大戰,給世界造成了巨大損失,也帶來了國際關係和秩序的大變局。特別是二戰後,發生了許多巨大的變化。一方面,國際力量對比、國際關係發生巨變,美國成為超級大國,西歐走向聯合,冷戰美蘇對抗,波及世界;另一方面,成立了聯合國體系,在安全、經濟領域開啟全球治理。這些變化對於世界的發展所帶來的影響是複雜的、綜合的、長期的。上個世紀最應該汲取的經驗是,大國爭奪必然引起對抗和戰爭,只有合作才可以帶來和平與繁榮。
冷戰結束,本來世界可以「分享和平紅利」,構建合作、和平、開放、發展的新秩序。但是,美國成為「一超」後,力圖在全世界推廣美國價值觀和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甚至不惜動用武力,引發了新的問題,讓世界產生許多新的分裂和對抗。剛剛進入新世紀,就發生了「9·11事件」,由此導致美國發動反恐戰爭,連帶在一些地區產生亂局。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了世界性經濟危機,對全球化造成了巨大影響,使得世界經濟陷入不穩定和不確定的局面。正在發生的俄烏沖突,亦打亂了歐洲關係和秩序的發展進程,可能帶來更大的變局。
本世紀最大的挑戰,也是我們共同的任務是:防止戰爭,特別是大戰爭,保證和平與發展。[要考慮的是]如何管理力量對比發生的巨大變化。力量對比變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力量對比之變,發展中國家群體崛起,這個變化影響深刻;二是大國綜合力量對比變化,美國地位下降,中國地位提升,還有其他非西方大國,這個變化影響也很大。力量對比變化是一個現實,也是一個大趨勢,影響到大格局、大關係,涉及諸多方面,必然引發矛盾沖突,關鍵是如何把握向穩的方向,而不是向沖突的方向發展。
如何推動發展范式轉變。傳統工業化的范式走到今天,已經走不下去了,必須改變,為什麼?盡管傳統工業化帶來經濟大發展,但是,也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地球負能量運轉,因此,現在深刻感覺到不變不行,要基於新發展理念改變。
再次,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綜合影響。氣候之變的最根本影響是地球生態,不僅對人類,而且對整個生態鏈產生影響。阻止氣候變暖,涉及人類生存環境。到本世紀中期,如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氣溫升高,那將是一場難以預料的災難。
最後,如何使新科技發展趨利避害。工業化以來,歷次科技革命主要的變就是增量漸變,這次是大變量,是轉折、轉型。智能化會改變我們已經逐步建立起來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有積極的因素,也有消極的因素,智能替代人腦、人手,最大的挑戰是人的就業,還有收入分配,再有就是智能技術運用到戰爭非常危險。如果不能夠和平利用新興科技,那將帶來巨大的威脅。
中國不僅置身大變局,而且是對大變局具有重大影響的因素。中國要統籌三個定位:一是需要繼續堅持改革開放,不斷提升;二是實現復興之夢,維護好和平發展的機遇期;三是做新型大國,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為此,要在百年變局中把握好自己,同時也在推動世界向好的方向發展中發揮引領作用。
[我的著作]《國際區域學概論》聚焦區域問題。[它指出]世界—區域—國家構成一個有機的體系,國際區域是一個客觀存在,也具有治理的功能。國際區域是介於世界與國家之間的一種共域空間,「國際區域是多個國家共處的地區」,「既基於地緣連接,也基於利益連接;既有國家間的關係,也有區域層次的關係;既有區域內關係,也有區域間關係」。
[中國]設立交叉學科門類為構建區域國別學學科打開了大門。......涵蓋政治、經濟、歷史、文化,也涵蓋自然科學的諸多方面,目前都是分門別類的研究和理論構建,缺乏交叉和系統的理論體系。《國際區域學概論》就是從交叉學科的視角,為國際區域研究提供理論支撐,這對於作為交叉學科門類的區域國別學是有益的。
(張蘊嶺:大變局下的中國話語構建之道,原見:爱思想 2022-04-29,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研究員,山東大學特聘人文一級教授)
《順風相送》
原标题:古籍孤本《顺风相送》文中发现闽南语歌谣及多处闽南用语
几个月前,欣闻中华书局通过努力,已出版了在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珍藏多年的中国重要史籍《顺风相送》和《指南正法》两本中国古代的海道针经影印本。从那时起,我们就一直在关注这两本书的发行。近日,它已经来到了诏安县图书馆。
这是一个套装书,一函两册,原样等大。“中华书局采用四色印刷方法影印出版,以原汁原味的形式将两本书呈现给读者,让大家可以感受到传统文本的魅力”(引自《铁证如山!英珍贵藏书力证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更重要的是,这两本书,跟诏安人吴朴的著作息息相关。
(原题:古籍孤本《顺风相送》文中发现闽南语歌谣及多处闽南用语;延续阅读:兩種海道針經)
吴朴,诏安人,生活于明朝嘉靖年间。著有《龙飞纪略》《渡海方程》《医齿问难》《九边图本》等。现仅存《龙飞纪略》,诏安县图书馆已购入该书影印本收藏。
他的另一本书《渡海方程》刻印于嘉靖十六年(1537年),被誉为中国第一本刻印的水路簿。已轶失。该书记载了南由刘家港往西洋直至忽鲁谟斯,北由刘家港直至朵颜三衞鸭绿江尽处。海上山形水势、岛屿礁石、行船要略、海上风云等等。山很多,都标有名字,并用图画出它的形状。连山下可不可以泊舟都标注详尽。每到一个国家都将这个国家与中国的某个地方相对,直至云南之外,凡四万余里。等等。下卷则主要叙述两件事,其一,言蛮夷之情,其二,言自山东抵北直隶濒海数千里皆膏腴之地,近弃于无用,建议朝廷如何有效管理和利用这些地方。等等。
《渡海方程》刊印后,给海上航行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和科学的指南,被广为传抄流传。传抄本中有的直接取名为“海上针经”,也有用了中国对海上航行人员的传统祝贺词“顺风相送”作为书名。有史学家考证,现珍藏在英国牛津大学博德林图书馆的中文手抄孤本《顺风相送》,从书中序文、内容、存世年代等多种信息判断,它的祖本很可能就是诏安人吴朴编纂的《渡海方程》。但因《渡海方程》早已轶失,无可比对,以上考证便也难免出现不同的声音。
《顺风相送》影印本购入后,笔者很是珍爱,捧卷细读。心想若是诏安人撰写的文字,总会有诏安的些许信息在。但文中多是岛屿名称、山形水势、用针方法等海上航行专用术语,并无多少能懂之处。即便书中描述有“湄州山” “南澳大山”“官塘”“漳州港”等熟悉的地名,那也是航海所经之地,并不能说明什么。
但是,很快,就有了新发现。
在“灵山往爪蛙山形水势”一节,作者把这段的行程编成了一个歌谣。原文抄录如下:(笔者断句)
歌
靈山大佛常掛雲,打羅打鼓放彩船。使到赤坎轉針位,前去見山是崑崙。崑崙山頭是實髙,好風使去亦是過。彭亨港口我不宿,開去見山是苧盤。苧盤山頭是實光,東西二竹都齊全。羅漢二㠘有一淺,白礁過了龍牙門。郎去南畨及西洋,娘仔後頭燒好香。娘仔燒香下頭拜,好風愿送到西洋。郎去南畨及彭亨,販卜玳瑁及龜筒。好個開梳乞娘揷,怯個開梳賣別人。新做寳舟新又新,新打舵䌇如龍根,新做锭齒如龍爪,拋在澳港値千金。
仅读前面四句就很明显。用普通话读,并不那么押韵,而用闽南话读来,韵脚就很齐整了。这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普通话拼音是yun chuan wei lun 而诏安方言拼音是hun⑤ zun⑤ wei⑦ lun⑤。(闽南语类同)撇开第三句末尾可以不要押韵,其他三个字押韵是工整的。歌谣中诸多句子都出现这种状况,如:“彭亨港口我不宿,開去見山是苧盤”末尾两个字,普通话读音是:su pan,而诏安方言“宿”字此处该读“dua③”(意为留下、住下)。“盤”诏安话念“bua⑤”,正好押韵。等等。歌谣里还出现一个句子“打羅打鼓放彩船”。诏安老老少少都能念唱的民谣《天乌乌》中也有“打羅打鼓等新娘”一句,念诵和氛围如出一辙。最后是“舵䌇”二字。(舟定)是‘碇’<船锚>的方言造字。(糸索)即索。许多字典都无此字。只有《康熙字典》有载。
延續閱讀: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6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