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23 Blog Posts (233)

王海東:後期維特根斯坦美學觀探析(4)

四、直接反應的美感:審美的非心理學化

審美活動的主體是人,所以自然就與心理有着密切的關係。審美活動與審美心理有什麼樣的關係?美學與心理學有何種聯系?維特根斯坦並沒有從正面回應這些問題,但是他嚴肅地批判了心理學美學和實驗美學。一如反對美學科學化一樣,他態度堅決地反對美學心理學化。…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August 12,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加里·斯奈德 (Gary Snyder)的詩〈旅程〉(5)

沿著一條長河我們步入群山。

最後盤山而上,放眼遠眺——

遠處頂峰布滿石頭,不毛之地,只有幾棵高山植物。

森永宗興*和我站在懸崖邊上,下邊是

石壁陡立的峽谷。森永說,「這就是

我們的葬身之地。」我問他——上邊

又是什麽——我說的是遠處的山峰。…

Continue

Added by 邊鄉 岸 on August 12, 2023 at 3:00pm — No Comments

艾倫·德肖微:最好的辯護《爭取自由使人心焦力瘁》20

17 「他講真話,而且他用英語講真話」

我們隨即決定,組織一些著名的美國人組成一個委員會,來分析克格勃不肯考慮的那些證據。這些材料隨後送到蘇聯,加進夏蘭斯基的調查材料中。



該委員會成員包括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威廉麥克吉爾,愛達荷聯邦參議員弗蘭克丘奇,民權活動積極分子貝阿德魯斯汀,等等。這次聽證會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會議室里舉行。…



Continue

Added by desafinado on August 12, 2023 at 10:30am — No Comments

張一兵·斯蒂格勒:解放心靈無産階級(5)

應該説,這是斯蒂格勒這一課程研討中最重要的斷言之一。此處的利用主體並非人,而是資本,它利用網絡化的無所不在的遠程行動和遠程作用對象,一是使原來在一個民族國家內部的生産去地域化了。也就是説,一個生産過程可以分解爲多空間運行,比如資本跨國集團的創意中心通常在本國,而生産對象化的流水線可以在其他勞動力和資源廉價的落後地區,這使資本與勞動的僱傭關係變得具有彈性和更廣闊的可能時空。



二是這種遠程互聯也必然創造了巨大的遠程覆蓋的無形市場,無數剁手族只要坐在電腦前或手持智能手機就能買賣一切。



三是遠程操控的電子金融市場也被創造出來,它不斷光速生成着一種非人爲的“自動決策”。…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12, 2023 at 3:30am — No Comments

高小康·從記憶到詩意:走向美學的非遺 (5)

在中國古代詩學研究中,對上古時代審美文化遺產的理解往往有很大困難。如《詩經》「國風」中許多來自鄉野民間的歌詞詩句,詞意淺簡重複雜沓,令人難以體會其中的趣味。經學研究者為了發掘其中的微言大義往往曲意引申,結果愈失其旨。但清代學者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一書中通過對詩歌活動現場的想像體驗而另覓神悟之境。

如《芣苢》一首字句幾乎全部重復,令詁者無從措辭。方氏卻從歌者現場情境體驗出詩中聲應情和的韻味:

讀者試平心靜氣,涵泳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

互答,余音裊裊,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15]…

Continue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August 12, 2023 at 3:00am — No Comments

朗西埃·德勒茲與電影的時代:從一種影像到另一種影像?(6)

他爲什麼需要那樣?因爲從物質—影像的無限性到思維—影像的無限性的過渡,也是一種救贖的歷史,一種總是被挫敗的救贖。電影創作者通過從身體狀態中攫取影像並將其置於一個純粹事件的平面上來對影像進行感知;在這樣做的過程中,他賦予了影像一種思維上的安排。但這種思維安排也始終是重新施加不透明屏幕的邏輯,即中心影像的邏輯[14],它捕捉在各個方向上運動的影像,以便從自身出發對它們重新排序。恢複原狀的姿勢總是一種新的捕獲的姿勢。這就是爲什麼德勒茲想要“癱瘓”影像的心智安排的邏輯,即使這樣做,他就被迫要賦予故事中人物的虛構屬性一種自主的存在。



毫不奇怪,德勒茲應該會把這種處理方法應用到最優秀的操縱電影的創作者那里,對他們來説,電影就是一種被嚴格組織起來的影像裝配,以對觀衆産生定向和迷惑的影響。德勒茲翻轉了希區柯克虛構的癱瘓,那種癱瘓是電影創作者出於表達目的將他的操控思想強加於人物的結果。而翻轉意味着從概念上把它變爲真正的癱瘓。值得注意的是,戈達爾在《電影史》(Histoire(s) du…

Continue

Added by 開篷樂勢力 on August 12,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顧學文:技術是解藥,也是毒藥——對話法國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 1

人物小傳: 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法國當代著名哲學家,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2006年,他在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創立了研究與創新學院,出任院長。

如果把世界想象成一列火車,我們全體人類正坐在這列火車上,向著未知,呼嘯前行。是為速度歡呼,還是追問我們正駛向何方?本版今日起推出的「前沿觀察」系列訪談,便始於這樣的疑惑與追問。

技術是造就變化的時代力量。來自法國的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正是作為現代技術哲學研究的開創者而被世人所熟知。…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ugust 11, 2023 at 5:00pm — No Comments

石田英敬:致敬貝爾納爾・斯蒂格勒(5)

據我所知,斯蒂格勒來過這幾次日本,讓我一一列舉:

  • 2005 年 5 月 12 日,“技術與時間:貝爾納爾・斯蒂格勒的著作”
  • 2007 年 5 月 7 日,國際會議“無處不在的亞洲媒體轉型”(Ubiquitous Media Asian Transformation)上的演講《什麼是愛好者?》(譯註:斯蒂格勒提出在研究領域以 Amatorat 的稱呼代替 amateur [業餘愛好者],以避免可能造成的貶義。另,日本影評人蓮實重彥也參會了)…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August 11, 2023 at 4:30pm — No Comments

Emergentism:湧現論 or 湧現主義(1)

在哲學、系統論、科學和藝術中,當一個實體被觀察到具有其所有組成部分本身沒有的屬性時,湧現 emergence 就出現了。這些屬性或行為只有當各個部分在一個更廣泛的整體中相互作用時才會湧現。例如,當一輛自行車和騎手互動時,平穩的向前運動就出現了,但是兩個部分都不能獨自產生這種行為。

湧現的概念在整合層次理論 theories of integrative levels 和複雜系統 theories of complex systems 理論中扮處於核心地位。例如,生物學所研究的生命現象是化學的一個湧現特性,而心理現象是從生物的神經生物學現象中湧現出的。…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August 11,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6)

但進一步追問,人們在這個大眾傳媒時代到底忘掉了什麼?僅僅是客觀的時間或文化傳統嗎?未必如此,筆者認為,更深層地考慮,應該是忘掉了自我的存在,忘掉了本屬於自己的靈魂,而此時他只有以從眾的方式參與了「地球村」里信息和欲望的狂歡。我們知道,大眾傳媒主導下的消費文化在最大程度地為人的豐富和發展提供現實前提的同時,也包含著對人的自我關懷和自我肯定的消解和否定,因為它包含的普遍交換原則和技術優先原則,在削平一切價值的同時,也必然包含著對人自身價值的削平,對人真正靈魂的忽視,最終也讓人遺忘了自我的存在。…



Continue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August 11,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張尕︱藝術意義:創造個人獨特宇宙(4)

我在“媒體藝術21—2000年以來全球媒體藝術實踐與反思,及其教學探索”的後人類章節的序言里提到過,“後人類狀況”其實始於後現代。而後現代則是被遮蔽的後人類。最簡單的原因即:如果説人類中心論是現代性立足之本,像海德格爾所説:“我們所謂的現代時期,是由人類成爲存在的核心和標準這一事實來界定的。而人就是一切存在的基底,用現代的話來説,就是一切客觀性和表現的基底。”( [德]…

Continue

Added by Ashgabat on August 11, 2023 at 8:00am — No Comments

對談:“湧現與創造” 1

ChatGPT問世,人工智能話題再次成爲關注焦點;蘋果公司發佈Vision Pro頭戴式設備,宣稱是其十年來的重磅産品……近期,科技發展引發了一系列新舊話題的再討論,而文學也在其中尋求自身的位置。

本次的青年作家漫談是以青年作家慕明的小説集《宛轉環》出版爲契機進行的三人對談:慕明和青年作家雙翅目,播客《不在場》的主播重輕,前兩位雖被歸爲科幻作家,但她們其實更多的是將科幻作爲一種方法去進入想像力所構建起的“可能性的森林”。換言之,她們所關注的從來都是廣義的文學問題:什麼是文學的愉悅?文學的真實與遊戲中的擬真有何不同?小説作爲一種古老的敘述,還是編織世界的有效方式嗎?

我們對“文學中的愉悅”的期許不同…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August 11, 2023 at 7:30am — No Comments

艾倫·德肖微:最好的辯護《爭取自由使人心焦力瘁》19

我告訴波羅維克,實際上我還參與了此案的被告辯護工作。我建議蘇美兩國律師和記者共同努力在兩國改善侵犯人權的狀況。對我們來說,和蘇聯對手的舌戰是一場勝利。我們利用電視這種大眾傳播媒介把夏蘭斯基案帶到美國的千家萬戶。



《紐約時報》評論道:

這場辯論的第一輪就已證明,它是一場激動人心的抗爭。俄國人在對付赫斯伯格神父提出的人的起碼尊嚴,或德肖維茨教授為蘇聯持不同政見者所做的積極主動辯護時,都無法招架這場轉播精彩地告訴我們,這個國家提倡自由概念,也實行自由概念。

威廉巴克利,我在淫穢黃色物品問題上的辯論對手,比《紐約時報》更為捧場:…

Continue

Added by desafinado on August 11, 2023 at 5:00am — No Comments

高小康·從記憶到詩意:走向美學的非遺(4)

王國維在評論元曲時說,元曲「關目之拙劣,所不問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諱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顧也」。那麽這種粗樸稚拙的草根藝術價值何在?「彼但摹寫其胸中之感想,與時代之情狀,而真摯之理,與秀傑之氣,時流露於其間……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11]王國維所說的「意境」是「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即自然生成的生命直觀——這就是生自草根的詩學。王氏在《宋元戲曲考》中提出的「意境」這個審美範疇,正是直指民間粗拙鄙俗趣味深層之靈性的草根美學。…

Continue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August 11, 2023 at 4:30am — No Comments

朗西埃︱利奧塔與崇高美學:反讀康德(6)

這樣,爲了恢復美學上的雙重關係,就要制定一個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計劃,一種可以取代主宰阿多諾美學的審美政治的形式,而利奧塔的美學矗立在阿多諾美學的頭頂上。我們可以將這種反-運動的原則概括爲兩個基本要點。首先,要恢復美學的區分,或美學的奇異性,這可以讓美學單獨承擔一個新的感性世界的諾言。如果最艱巨的藝術自律性的對手往往來自於馬克思主義,這並不是因爲在對藝術的熱愛和社會解放的要求之間存在任何和解的精神或內在的衝突。廣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並不準備反教條的馬克思主義。相反,這就是兩種彼此對立的審美元政治的形式。在這個對立中,解放的承諾與審美形式在感性上的異質性關聯起來。…



Continue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August 11, 2023 at 4:00am — No Comments

朗西埃·德勒茲與電影的時代:從一種影像到另一種影像?(5)

這種公然的歷史化嚐試顯然把我們帶回到最初的悖論:一種符號類別的分類何以能被外部歷史事件一分爲二?“歷史”——作爲在《時間—影像》開頭就被給定的,除了認可運動—影像內部的危機,即運動—影像內部的斷裂(而這一斷裂本身對時代的苦難和戰爭的恐怖毫不關心)之外,還能做什麼呢?在《運動—影像》最後一章,德勒茲上演的正是這樣一場危機。德勒茲戲劇手法的突出之處可見諸他對希區柯克(Alfred…

Continue

Added by 開篷樂勢力 on August 11, 2023 at 1:30am — No Comments

張一兵·斯蒂格勒:解放心靈無産階級(4)

這一點,確實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機器化大生産中,物質生産的過程已經成爲科學技術的對象化實現的過程的一些預見性的分析,但馬克思不可能提出什麼文碼化和生産流水線等問題。然而,“儘管《大綱》是以我所説的第三持存的形式描述知識的物化, 但工業社會中關於知識的一般問題,並沒有被辯証唯物主義真正提出來:技術沒有被主題化爲知識和非-知識的一個要素,沒有(提出)一種知識的器官學或力比多經濟學——即昇華的欲望意義上的一種知識經濟學”[17]



這個第三持存是斯蒂格勒技術哲學中的關鍵詞。這沒有説錯,可是讓斯蒂格勒預見在…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ugust 11,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12)

我説”蘋果來了”,你問”蘋果來了”是什麼意思,我改説”張三來了,張三帶着蘋果”。你若再問”張三來了”是什麼意思,我就沒辦法了。不是毫無可能解釋,而是可能性太多了,我不知道你的問題在哪里。我們聽到一句話,通常直接就理解了。在話語和理解之間,不需要什麼中介。各種意義理論,指稱論、概念論、圖象論,其中都有一些論證希望提供溝通從語句到理解的鴻溝。沒有什麼東西能帶我們越過鴻溝,因爲本來無鴻溝。維特根斯坦倒轉了思考的方向:理解是一個自然的、直接的、無中介的過程。當然,有時需要解釋,需要中介,但最終要來到直接理解。理解需要天賦,你無法教會一隻母雞這是指體積、那是指歲數,但你卻可以教會一個六歲的孩子。…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ugust 11, 2023 at 12:00am — No Comments

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5)

對於人的記憶而言,這些圖像無疑方便於人進行記憶,並可讓人從中獲得更多更廣的信息。但問題也正在於此,大眾傳媒所帶來的快餐化消費,雖然讓人瀏覽到了更多的信息,但往往是「轉瞬即逝」的。更重要的是,圖像化的媒介往往使人丟失了基於文字而生發的想象力,記憶雖然方便了,人卻變得更具惰性了,人不再願意花費時間去記憶,一切皆是觸手可及可看的,何必再特意記住它?這就是前文所論述的現代技術加速了記憶喪失的原因所在,不過在這個角度上,大眾傳媒技術無疑比其他技術讓記憶力衰退得更強。再加上消費文化的浸入,記憶存在價值的意義就很小,甚至記憶本身也可能變成一次性消費了。所以,在大眾傳媒時代,記憶媒介的圖像化特征最終會導致人記憶力的衰退,而消費文化的內在消極功能之一也正是體現在這種記憶力衰退後的遺忘癥候上。



(二)遺忘:消費文化的內在消極功能…

Continue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August 10,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師力斌 楊文豐·科學和詩性的雙翼—關於生態散文的對談(上)6

只有在對自然的分析研究和感悟中,融入文化和個人的情感、哲思,才能張開想像、聯想的翅膀,才能出現詩性寫作,我想這也是自然寫作的本義。如果文字抒寫的是自然物中規律性的東西,即能抵及物事的本質——真,作品也不至於過時。

科學與美在山頂之上相與攜手。科學和詩意是生態散文的雙翼,我希望能奮力張開這樣的雙翼,建構風格獨具的生態散文文體。…

Continue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10, 2023 at 11:08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