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力斌 楊文豐·科學和詩性的雙翼—關於生態散文的對談(上)6

只有在對自然的分析研究和感悟中,融入文化和個人的情感、哲思,才能張開想像、聯想的翅膀,才能出現詩性寫作,我想這也是自然寫作的本義。如果文字抒寫的是自然物中規律性的東西,即能抵及物事的本質——真,作品也不至於過時。

科學與美在山頂之上相與攜手。科學和詩意是生態散文的雙翼,我希望能奮力張開這樣的雙翼,建構風格獨具的生態散文文體。

我還想說的是,對自然物的分析能夠融入詩意,是因為大自然本身就是蘊含詩意的「土壤」,只是其詩意通常隱著,需你去揭開「紅蓋頭」。當然,眼前的自然物事能否融入詩性,與你當時的心境很有關係。我很喜歡自己二十年前的一篇短文《黃昏》,「黃昏的霞彩總像是紅日跌落西天由蒼山濺起的,許是太遙遠了,那轟響我們已無法聽見……在紅霞滿天的背後,天空依然呈現著蒼茫無垠、夢幻寧靜的蔚藍……然而,在今天,即便是鴉背馱來的黃昏,與原初的,乃至古典文學的黃昏,也不完全相同了……」如果說這些分析、感悟的文字有詩意,也與當時的心境不錯有關。

對自然的詩性發現,本質上是人的內心被喚醒。人源於自然,人與自然已然存在深深的契合,喚醒的最理想狀態,是共鳴。

師力斌:突然想到,今天的生態文學所表現的自然,與王維、陶淵明、梭羅有哪些不同之處?比如一座山,你是如何理解的?我想應該從現代人的語境來進行切身的理解,而非想像成一座世外桃源或者是隱居之所。

楊文豐:如果當代人還是如王維、陶淵明、梭羅那樣寫自然,就不具創新性,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乃漢語詩化自然的極致,類似的自然美意境,當代人未必寫得出,即便寫出也寫不過王維。

如何寫一座山?作為今人,我確實無法再將一座山視為世外桃源或者是隱居之所。現在的山,和王維、陶淵明所理解和表現的已有所不同,和梭羅時代也有差別,包括科技元素在內的文化,已像蒼茫的空氣籠罩和滲透入山,也影響了山,今人與古人相比,是已被科技或深或淺地物化。今天面對一座山,各人當然可各有寫法。我寫山,會對山進行現代性的考量,注重此山與以往山內涵的差別,我想,這樣才可能更客觀、更深入地寫出今天的這一座山。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