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gabat
  • Male
  • Kopet Dag Mountain
  • Turkmenistan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Ashgabat's Friends

  • Bayrut Alhabib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Gwadar 瓜達爾
  • 比雷艾弗斯
  • Taklamakan
  • Zenkov
  • Kehtay Dream
  • Qyzylorda
  • Macclesfield
  • Kaki Bukit
  • Virunga
  • TV Plus
  • 楊薇
  • 水牆 繪

Gifts Received

Gift

Ashgabat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Ashgabat's Page

Latest Activity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未来學:藝術與人類的「時代之問」7

第五單元:藝術傳播與媒介融合日本北海道大學應雄教授 《藝術:在當下中經驗未來》藝術就是當下,當下的藝術就是未來。藝術是虛構,但虛構不是捏造而是創造,創造必然關涉未來。他通過對讓·魯什、埃裡克·侯麥等導演作品的相關闡釋,說明電影與未來的必然關聯。正是無可捉摸的未來,才是藝術的持久動力,也是虛構的魅力所在。復旦大學湯筠冰教授 《速度理論視閾下的當代藝術傳播轉向》通過速度理論審視當代藝術的發展,呈現出以下特征:當代藝術逐步拋棄宏大敘事和流派共性,追逐個性特征成為了當代藝術發展的要義;藝術家個人的歷時性風格變遷和各個階段的特性愈加重要;藝術作品對於當下意義的追求呈現出當代文明的特質。北京電影學院吳冠平教授 《作為藝術的數字影像》今天我們對於數字影像的觀看已經超過了對復制時代影像的觀看,數字影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承擔著許多重要的功能。當藝術被數字化後,藝術史敘事也會產生新的可能性,但人類是藝術史永遠的甲方,人類的價值在數字影像時代永遠存在。暨南大學曾一果教授…See More
Jul 19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未来學:藝術與人類的「時代之問」6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包新宇副研究員 《自由、解放、奴役、異化——基於「社會加速批判理論」視角的反思》近幾年多個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如攝影、裝置藝術、聲景療愈等,我們能夠借助由科技和藝術內容兩個參數所構建的、具有原創性的分析框架工具,探討科技發展背景下藝術未來新形態的發展趨勢,對藝術的使命和方向、科技倫理、藝術家的創作動力和受眾心理等趨勢性問題作出探索。第四單元:文化遺產和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新加坡萊弗士音樂學院蔡曙鵬教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新加坡個案研究報告》新加坡的民族構成造就了文化的多樣性,各民族的傳統藝術在面對資訊科技迅速發展時,迎來了機遇和挑戰:使用新媒體和新技術能夠推廣傳統藝術,創造文化碰撞和交流互鑑的機會,但傳承的歸屬感和身份認同也被漸漸淡化。隨著全球化和數碼化基礎設施建設對傳統藝術的影響持續加劇,包括南華潮劇社在內的新加坡專業化傳統戲曲團體積極應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結合、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潮流,開展跨界合作,在堅守中重塑傳統。中央民族大學王建民教授…See More
Jul 11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未来學:藝術與人類的「時代之問」5

中國人民大學郭春寧副教授 《開放的作品與去中心的元宇宙:追溯NFT數字藝術機制源頭》NFT數字藝術藏品已經成為近來藝術界熱議的話題,「加密藝術」也在區塊鏈等新技術和新系統的加持下登上嶄新的舞台。對於這種新的文化藝術現象,我們需要從更為深入和具有比較視域的角度中透視。加密藝術的生成機制和去中心化,是通過對數字身份、公平交易和游戲性進行的討論。而NFT作為一種指向未來的「元宇宙」,將帶來開放的作品在新時期的革命性。中國人民大學丁方教授 《新文科視閾下的新建一流學科「藝術技術學」》「藝術技術學」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新型學科,作為國際前沿學科「技術藝術史」的延伸,其目標是解決中國社會發展重大問題,通過解決「一帶一路」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修復、轉移和創化等系列問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該學科以「絲綢之路國際聯合實驗室」為實踐樣本,真正實現「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新型實訓基地,這也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實踐所在。中國傳媒大學馮亞教授…See More
Jun 24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未来學:藝術與人類的「時代之問」4

日本東京大學施堯博士 《沖繩神歌的再語境化實踐:以首裡庫爾納保存會為例》現代沖繩社會中,神歌的再語境化過程中並沒有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主導者,多方行動者對神歌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期待,合作與對抗發生在每一次演出中。對於神歌在現代沖繩的復興和發展,我們既不能用「本質主義」的「連續性」觀點來看,也不能僅從「功能主義」的角度考察民俗表演對於當下社會的功能性,這樣得到的結論一定是片面而偏頗的。四川大學徐新建教授 《當藝術轉向「成為」:一種改變,多個問題》我們日常提及的藝術學這個概念,它涵蓋了被作為對象化的以及單獨作為理論的藝術學。以杜尚的《泉》為例,把藝術家的觀念與實踐放置於鄉村社會,使之成為供外部觀賞的美術場所。而以泡菜壇被命名的過程為代表,從鄉土窯場的視覺性認識「陶瓷之藝」出發,能感知其中所蘊含的鄉土生活,進而能打破精英對藝術的壟斷,並警惕文化資本對底層的操控和剝奪。東南大學盧文超副教授…See More
Jun 18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未来學:藝術與人類的「時代之問」3

第二單元:藝術與人類未來社會生活日本神奈川大學周星教授 《從「生活機器」到「生活藝術」——當代中國生活革命的方向》中國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歷程給人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巨變,引發了深刻的「生活革命」,期間經歷了從「生活機器」到「生活藝術」的發展過程。生活的變化使民俗學的關注對象也發生了改變,日常與非日常的區別越來越模糊,民俗的概念從被污名化到被審美化,喚起了國民的鄉愁,使各種民俗藝術獲得了新生的機會。北京師范大學高丙中教授 《國家藝術基礎設施建設與大眾參與藝術的新形式》在新技術時代,人們應樂觀、大膽地展望新的可能性,思考如何以「普惠」的觀念,推動藝術從特殊走向「人人」。民間文藝和學人要努力跨越精英文化和民間文化的對立,讓藝術回到人那裡去,尊重人和人性,從狹窄的藝術領域拓展到生活領域中去。民間藝術應當是開放的,配套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也應當是開放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呂微研究員…See More
Jun 14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未来學:藝術與人類的「時代之問」2

北京大學彭鋒教授 《黑格爾與顛倒黑格爾——關於中國藝術史的構想》在同一個藝術門類內部,中國藝術的發展也遵循著黑格爾的規律,這種規律稱之為「黑格爾」;在一個藝術門類向另一個藝術門類的發展中,中國藝術的發展體現出來的規律與黑格爾剛好相反,這種規律稱之為「顛倒黑格爾」。中國藝術在境界的發展上遵循「黑格爾」規律,在門類的發展上遵循「顛倒黑格爾」規律。用黑格爾與顛倒黑格爾,可以對中國藝術發展的脈絡作出更加合理的解釋。北京師范大學王一川教授 《藝術與人類的未來之魂》人類指向未來社會的想像力需要從過去留給當代的豐厚遺產中去提取資源,未來存在於過去對於其未來的想像之中。人類未來需要藝術,藝術品可以協助人類想像未來,藝術學可以闡發藝術品中未來意象並使其成為文化中有價值的新元素、促進社會各界為造就創造型藝術家而提供有利條件、促使觀眾消費和接受新作品。清華大學陳池瑜教授…See More
Jun 13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未来學:藝術與人類的「時代之問」1

編者按:面對日新月異的世界格局和不斷更迭的時代風潮,人類社會如何良性發展,人類如何迎接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未來,是每個人都應關注的時代命題。2022年11月9日至13日,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舉辦「2022年國際藝術理論研究學術論壇」,以「藝術與人類未來」為主題,邀請來自中國、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新加坡等6個國家的58位學者進行對話交流。現將學者的精彩觀點摘編如下,以饗讀者。…See More
Jun 11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李志民·文化與文明的區別

文化與文明兩個詞語含義相近,但所指不同。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具有褒義概念。文化指一種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著某種程度的文明,但沒有文化並不意味是野蠻。文化是人類征服自然、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的活動、過程、成果等多方面內容的總和。具體內容指人類群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工具、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學藝術、道德規範,律法制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精神圖騰等等。文化分爲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哲學思想(包括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等)。文化具有民族性特征,是人類群族內的一切社會現象與內在精神的既有,傳承,創造,發展的總和。文化涵括人類群族從過去到未來的過程,是群族基于自然基礎上的所有活動內容,是群族所有物質表象與精神內在的整體。文化是使民族之間表現出差異性的東西,它時時表現著一個民族的自我和特色。文化是由于耳儒目染而形成的性格特征和精神氣質,讓妳很自然地表現出與異族不同的特色。文化與傳統有關,各個民族的文化往往是固守的,對不同族裔的文化表現出抗拒或借鑒傾向。文化是動態的不間斷發展過程,存在于人類生存的始終。文化還表現一個較大人群,包括地域,民族等共同的生活方式。典型的例子,一個人用…See More
Jan 11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敬文東:漢語的農耕經驗 下

[17]參閱周策縱:《棄園詩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4年,第150-185頁。明人謝榛說得更為明確:「自然妙者為上,精工者次之。此著力不著力之分,學之者不必專一而逼真也。」(謝榛:《四溟詩話》卷四)金聖嘆對直尋理解 得十分直白。他在《選批唐詩》中評溫庭筠《經李征君故居》「一院落花無客 醉,五更殘月有鶯啼」一聯時指出:「逐字皆人手邊筆底尋常慣用之字,而合來便成先生妙詩。」[18]顧隨:《中國古典詩詞感發》,前揭,第215頁。《詩品•序》:「若乃經 國文符,應資博古。撰德駁奏,宜窮往烈。至乎吟詠情性,亦何貴於用事?『思 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臺多悲風』,亦惟所見;『清晨登隴首』,羌無故實;『明月照積雪』,詛出經史。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 美國小說理論家韋恩·布斯(Wayne C.Booth)甚至認為小說也得如此:「很多批評家提出,小說家若要站得住,就必須『展示』(showing)而不是『講述』(telling)故事,以便讓讀者作出所有的判斷。」[韋恩·布斯:《隱含作者的復活:為何要操心?》,佩吉·費倫(Peggy…See More
Nov 1, 2023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敬文東:漢語的農耕經驗 中

注釋:[1]龔鵬程說:「先秦諸子及大小戴記中充滿著這樣的問答形式:『何謂x?』『所謂x者,謂……』或『所謂x者,y也。x謂之y者,以……』問題 是,x不只是y,它更常是a、b、c、d、e……」但這並不意味著直觀特性的被破壞,恰好相反,是對直觀原則的維護,因為連龔氏也不得不承認,這樣的問答方式表面上是「以字解字」,但實質是以事釋字,而事必將被直觀洞見(龔鵬程:《漢代思潮》,前揭,第112頁)。[2]盧卡奇:《小說理論》,燕宏遠等譯,商務印書館,2013年,第19頁。[3]鄭毓瑜堪稱創造性地提出:中國傳統思維乃是一種引譬連類的思維,亦即通過越界、跨類的方式,在類分事物的基礎上聯結物/我、情/景、身/心、言/意的一套生活知識、理解框架和價值體系,由此形成迥異於西方以邏輯推演為主要認識方式的「關聯式」、整體性的宇宙觀、世界觀和思維方式。為此,鄭毓瑜不惜用煌煌大著《引譬連類:文學研究關鍵詞》(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展開了詳細論述。[4]《論語·衛靈公》。[5]《管子·五行》。[6]參閱李澤厚:《歷史本體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8年,第…See More
Oct 31, 2023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敬文東:漢語的農耕經驗 上

祖傳的農耕經驗隨身攜帶著無法被掩飾的直觀特性,它清澈、質樸[1],恰如盧卡奇(Georg Lukács)所說:「星空就是可走和要走的諸條道路之地圖,那些道路亦為星光所照亮。」[2]按其本義(或本意),直觀特性更傾向於強調人與各類情、事、物藹然相雜處,更願意全方位委身於人所遭逢的各種物、事、情。而所有的激情和詩意,還有從一開始就必須配備的人倫物理,向來只存乎於情、人、物、事的藹然相雜處,不內在於也不外在於有緣和人相遭逢的一切物、事、情,當然,還包括除自己之外的其他各色人等[3]。所謂道器不二,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4], 所謂「人與天調,然後天地之美生」[5],都建立在這個數千年來堅不可摧,後來卻慘遭崩解的基礎之上[6]。這樣一種植根於泥土樸素觀念,這樣一種出自於谷物的清澈念想,更願意歡喜於「心傳目擊之妙」[7],傾情於「目擊道存」[8]所表征的境界,波德萊爾(Charles Pierre…See More
Oct 29, 2023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張尕︱藝術意義:創造個人獨特宇宙(5)

藝術家要擁有自己觀看世界的“取景器”孫嘉:是否有很多從事媒體藝術、生物藝術的藝術家會與科學家進行合作?在您看來,藝術家和科學家的合作通常是怎樣的?您也曾提到過,許多藝術家也會自己編程、做硬件。在您看來,這是否算作“跨界”?在媒體藝術等領域,是否諸如編程這樣的技能已成爲一種必需品?張尕:我經常打這樣一個比喻,那就是當你使用一個135畫幅或120畫幅相機的時候,不管是數字的還是膠片的,你看世界的視角是已經被預先設定的,被相機的設計所固定,即一個是135的長方形,另一個是120的正方形。但世界既不是一個長方形也不是一個正方形。所以,如果麥克盧漢所謂“媒介就是信息”還有效的話,藝術家有必要首先創造自己的“相機”,擁有其自己觀看世界的取景器。也因此,對許多媒體藝術家來説,不依賴現成的技術,而去創造技術,critical technology,artistic…See More
Aug 30, 2023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張尕︱藝術意義:創造個人獨特宇宙(4)

我在“媒體藝術21—2000年以來全球媒體藝術實踐與反思,及其教學探索”的後人類章節的序言里提到過,“後人類狀況”其實始於後現代。而後現代則是被遮蔽的後人類。最簡單的原因即:如果説人類中心論是現代性立足之本,像海德格爾所説:“我們所謂的現代時期,是由人類成爲存在的核心和標準這一事實來界定的。而人就是一切存在的基底,用現代的話來説,就是一切客觀性和表現的基底。”( [德]…See More
Aug 29, 2023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張尕︱藝術意義:創造個人獨特宇宙(3)

我們認爲,近二十年來,在日益顯著的人類世印記中,媒體從是人的延展這一麥克盧漢(Marshall McLuhan)的經典論斷,演變爲媒體與人共生的新的生態狀況;從媒體是人的機器外延,到人與機器的互爲關聯。也因此,後人類主義成爲一種主導媒體藝術走向的趨勢。就當代藝術更廣泛的大語境來説,從2012年卡塞爾文獻展對後人類話題非命名式的關注開始,到今年(2022)威尼斯雙年展以後人類作爲橫貫主題展的框架來看,全球藝術界對於人類紀以及後人類話題已形成普遍的共識。這個項目正是以“後人類”(Posthuman)、“生態”(Ecology)和“共同體”(The…See More
Aug 24, 2023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張尕︱藝術意義:創造個人獨特宇宙(2)

孫嘉:我們比較熟知的紐約Bitforms Gallery、Bryce Wolkowitz Gallery,以及德國ZKM媒體藝術館等都是專門展示媒體藝術的畫廊,又或者像新媒體藝術團隊teamLab也在日本東京創立了數字藝術博物館。這些畫廊或博物館與展出傳統形式藝術的場館是否存在區別?張尕:Postmasters在1996年展出了“Can you digit?”(看你如何搞數字),可以説是紐約藝術圈關注媒體藝術較早的畫廊。我和這些畫廊都熟,也是看着他們一路過來。Bryce Wolkwitz和Postmasters一樣,開始的展覽主要是媒體,目前也代理一些媒體藝術家,但整體上已不再專注特定的媒介。就紐約來看,Bitforms恐怕是目前唯一的一家專門代理媒體藝術家的畫廊了。歐洲有些後來出現的主打媒體藝術的畫廊,但規模都不大。就經營模式來講,我以爲,專注媒體藝術的畫廊和其他畫廊應該説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事實上,目前很多畫廊代理的藝術家都直接或間接地越來越介入技術媒介。很顯著的一個例子就是由不少藍籌畫廊代理的法國藝術家皮埃爾·於熱(Pierre…See More
Aug 22, 2023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張尕︱藝術意義:創造個人獨特宇宙(1)

內容摘要: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科技藝術研究院副院長張尕,多年來關注並持續討論藝術領域中對技術媒介的應用、後人類主義、新藝術中的生態平等等問題。本文介紹了媒體藝術的定義、歷史、收藏和展出機構,以及與媒體藝術相關的教學及項目實踐,媒體與人的關係,從媒體是人的延展演變爲媒體與人共生;從媒體是人的機器外延,到人與機器的互爲關聯。因此,後人類主義成爲一種主導媒體藝術走向的趨勢。另外,張尕分析了建立在廣義生態論基礎上的生物和生態藝術,以及具有自身發展邏輯的機器與人的關係,並對元宇宙問題給出了自己的理解。媒體藝術有其不可替代的當代性和在場性孫嘉(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本刊特約記者):張老師好,《美術觀察》近期策劃“科技融匯藝術”選題,邀請您加入討論。首先請您談談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網絡藝術的定義,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聯系與差異。張尕(中央美術學院特聘教授、科技藝術研究院副院長):2011年,“藝術論壇”…See More
Aug 11, 2023

Ashgabat's Blog

未来學:藝術與人類的「時代之問」7

Posted on June 8, 2024 at 7:00pm 0 Comments

第五單元:藝術傳播與媒介融合

日本北海道大學應雄教授 《藝術:在當下中經驗未來》

藝術就是當下,當下的藝術就是未來。藝術是虛構,但虛構不是捏造而是創造,創造必然關涉未來。他通過對讓·魯什、埃裡克·侯麥等導演作品的相關闡釋,說明電影與未來的必然關聯。正是無可捉摸的未來,才是藝術的持久動力,也是虛構的魅力所在。

復旦大學湯筠冰教授 《速度理論視閾下的當代藝術傳播轉向》…

Continue

未来學:藝術與人類的「時代之問」6

Posted on June 6, 2024 at 3:30am 0 Comments

中國傳媒大學藝術研究院包新宇副研究員 《自由、解放、奴役、異化——基於「社會加速批判理論」視角的反思》

近幾年多個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及其作品,如攝影、裝置藝術、聲景療愈等,我們能夠借助由科技和藝術內容兩個參數所構建的、具有原創性的分析框架工具,探討科技發展背景下藝術未來新形態的發展趨勢,對藝術的使命和方向、科技倫理、藝術家的創作動力和受眾心理等趨勢性問題作出探索。

第四單元:文化遺產和傳統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新加坡萊弗士音樂學院蔡曙鵬教授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新加坡個案研究報告》…

Continue

未来學:藝術與人類的「時代之問」5

Posted on May 12, 2024 at 11:00am 0 Comments

中國人民大學郭春寧副教授 《開放的作品與去中心的元宇宙:追溯NFT數字藝術機制源頭》

NFT數字藝術藏品已經成為近來藝術界熱議的話題,「加密藝術」也在區塊鏈等新技術和新系統的加持下登上嶄新的舞台。對於這種新的文化藝術現象,我們需要從更為深入和具有比較視域的角度中透視。加密藝術的生成機制和去中心化,是通過對數字身份、公平交易和游戲性進行的討論。而NFT作為一種指向未來的「元宇宙」,將帶來開放的作品在新時期的革命性。

中國人民大學丁方教授 《新文科視閾下的新建一流學科「藝術技術學」》…

Continue

未来學:藝術與人類的「時代之問」4

Posted on May 10, 2024 at 6:30pm 0 Comments

日本東京大學施堯博士 《沖繩神歌的再語境化實踐:以首裡庫爾納保存會為例》

現代沖繩社會中,神歌的再語境化過程中並沒有一個完全意義上的主導者,多方行動者對神歌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期待,合作與對抗發生在每一次演出中。對於神歌在現代沖繩的復興和發展,我們既不能用「本質主義」的「連續性」觀點來看,也不能僅從「功能主義」的角度考察民俗表演對於當下社會的功能性,這樣得到的結論一定是片面而偏頗的。

四川大學徐新建教授 《當藝術轉向「成為」:一種改變,多個問題》…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