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gabat
  • Male
  • Kopet Dag Mountain
  • Turkmenistan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Ashgabat's Friends

  • Bayrut Alhabib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Gwadar 瓜達爾
  • 比雷艾弗斯
  • Taklamakan
  • Zenkov
  • Kehtay Dream
  • Qyzylorda
  • Macclesfield
  • Kaki Bukit
  • Virunga
  • TV Plus
  • 水牆 繪
  • 字詞過度

Gifts Received

Gift

Ashgabat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Ashgabat's Page

Latest Activity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曹鏡明:詩歌、文學與文明(下)

綜述,在上述內容中便解決了首要的兩個問題:一是怎麼看待詩歌?詩歌無非就是「表現」內在的情感,或是「再現」外來的印象的一種以「文字」為藝術的表現形式;二是詩歌與文學的關係?最早的文學形式就是「詩歌」,也就是說任何以「文字」為形式的藝術作品,都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從「詩歌」衍生出去的;最後一個問題:詩歌對人類文明產生什麼影響?與其說「詩歌」對「人類文明」產生什麼影響,倒不如說是「文學」對「人類文明」產生什麼影響;因為「詩歌」本身就是「文學」的源頭,現今任何由「文學」對「人類文明」所產生的影響,都可以歸列為「詩歌」對「人類文明」所產生的影響;由於文學作品以及人類文明的複制性,筆者再次就不在展開對於人類文明的影響了,僅作為「形上」意味上的探討: 1)詩歌(文學)是人類文明的載體;顧名思義,任何一種人類文明都是建立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上的,不管是以地域為劃分的華夏文明、古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埃及文明;還是以文化劃分的佛教文明、儒家文明、道家文明等等,這些文明的建立都是在叢林法則和弱肉強食的動物法則程度對立面,標誌著人類徹底擺脫了野蠻生活;——是人類發展的跟要!可是這些文明最直接的載體就是人…See More
Feb 2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曹鏡明:詩歌、文學與文明(上)

筆者以為,凡知所以然才能知其然;如若想要對「詩歌」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首先需要弄清的就是「詩歌」是什麼?與「文學」有什麼關係?如此對「人類社會」產生什麼影響? 是什麼?朱光潛在《詩論》中談到:「詩是人生世相的返照」 筆者深以為然,並作出如下分析: 從歷史和考古學來分析:詩是最早以文字為形式的藝術種類,尤其是在初民時代,詩更像是一種形式,將人類遇到值得留傳的人物事跡或是學問經驗,以詩的形式寫下來,其中帶有藝術性質的文字,如原始歌謠,隨著人類文明的演變,最終發展成詩歌; 上述觀點是,目前全世界學界共同認可的基本理念; 然而在詩的具體演變、創作上,由於地域文化的影響,產生了一定分歧; 首先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 《詩丶大序》(亦稱《毛詩大序》)記載: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其中,朱熹在《詩序》中也有進行補充:人生來就有情感,有情感便需要表達,有表達就有詩歌,最恰當的語言節奏和內在節奏,是最自然的下意識行為;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矣,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See More
Jan 28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摘錄 下)

第二,深化研究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在五千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西方很多人習慣於把中國看作西方現代化理論視野中的近現代民族國家,沒有從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中國,這樣就難以真正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 要把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同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等重大問題研究緊密結合起來,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See More
Oct 24, 2022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摘錄 上)

今天,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內容是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安排這次學習,目的是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推動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反復強調,要尊崇歷史、研究歷史,確立歷史思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央政治局安排過多次有關中國歷史文化方面的集體學習,2020年9月就曾安排了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的題目,今天再安排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題目。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馬克思說,「凡是民族作為民族所做的事情,都是他們為人類社會而做的事情」。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心和意志,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於世界其他文明體的發展歷程。…See More
Oct 20, 2022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何畏:加快構建國際傳播的中國敘事體系(下)

廣泛宣介中國方案。習近平指出,「要善於運用各種生動感人的事例,說明中國發展本身就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智慧。」比如,針對人類發展難題,中國提供了「一帶一路」的解決方案。從方案倡議到實際建構,「一帶一路」的發展成就有力駁斥了一些國家別有用心的「唱衰」和攻擊汙蔑。事實證明,「一帶一路」不是中國的「獨奏曲」,而是沿線國家的「交響樂」;不是某一方的「獨家小路」,而是攜手共進的「陽光大道」。法國前總理拉法蘭表示,「一帶一路」為歐亞之間的合作提供了新思考和新方向,在不確定因素日漸增多的國際環境下為世界穩定與繁榮開創了良好前景。廣泛宣介中國方案,是貢獻中國智慧力量,推動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應有之舉。三、真切揭示中國道理蘊涵的共同價值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眾多國際國內場合闡述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內涵和外延,持續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動力,不斷為世界形勢向好發展提振信心。表達處理利益關係兼容共贏的中國倫理。利益是國際關係的核心。公平、公正地處理國家與國家、國家與人類的利益關係,才能實現和平與發展。中國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See More
Oct 17, 2022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何畏:加快構建國際傳播的中國敘事體系(中)

已經連續舉辦了十九屆的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本屆共收到3670部海內外參展作品,由英國著名導演柯文思執導,反映中國偉大脫貧成就的紀錄片《柴米油鹽之上》摘得本屆「優秀國際傳播中國紀錄片」大獎,是國際友人講好中國故事的典型代表。三是利用好民間外交優勢,大力開展國際友好城市工作,促進中外地方交流,為推動國際合作穿針引線。四是更好發揮高層次專家作用,利用重要國際會議論壇、外國主流媒體等平臺和渠道發聲。我們不僅要讓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國」,還要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理論中的中國」「哲學社會科學中的中國」,讓世界知道「發展中的中國」「開放中的中國」「為人類文明作貢獻的中國」,最廣泛地爭取國際社會對我們的理解和支持。二、深刻闡明中國故事蘊含的中國道理習近平指出,「要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同各國一道為解決全人類問題作出更大貢獻。」…See More
Oct 14, 2022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何畏:加快構建國際傳播的中國敘事體系(上)

習近平在主持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十八大以來,中國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上取得巨大成效,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顯著提升,同時也面臨著新的形勢和任務。要讓世界人民認識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最為基礎的工作是在國際傳播中加快構建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話語講述中國故事,闡釋中國道理,抒發中國情感,揭示共同價值,努力塑造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一、全面講述中國人民奮鬥的真實故事習近平多次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See More
Oct 12, 2022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註釋)

注釋:①詳參王靖宇:《中國早期敘事論文集》,《從〈左傳〉看中國古代敘事作品》,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9年,第23-50頁。②如李隆獻《先秦兩漢歷史敘事隅論》(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7年)可作代表。③陳平原:《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189-202頁。④浦安迪講演:《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第4頁。⑤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四七《孔子世家》,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3年,第84頁,總第763頁。⑥參張高評:《筆削顯義與胡安國〈春秋〉詮釋學——〈春秋〉宋學詮釋方法之一》,王水照、朱剛主編:《新宋學》第五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第275-308頁。⑦趙汸:《春秋屬辭》卷八《假筆削以行權第二》,《通誌堂經解》本,臺北:大通書局,1970年,第1-2頁,總第14801頁。⑧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太史公曰」,第104頁,總第1264頁。⑨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朱子語類》卷八三《春秋綱領》,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2152、2149頁。⑩孫希旦集解:《禮…See More
Oct 11, 2022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12)

學界研究《春秋》,漢何休《謚例》、晉杜預《釋例》、晉範寧《傳例》、唐陸淳《纂例》、宋胡安國《通例》,或指為《春秋》書法,或以為微言大義之所寄。《左傳》釋經,有五十凡例,近人據以為訓詁學之素材。錢鐘書《管錐編》別有見地,曾稱:「昔人所謂《春秋》書法,正即修詞學之朔。」又曰:「《春秋》之書法,實即文章之修詞。」又云:「《公羊》《穀梁》兩傳,闡明《春秋》美刺微詞,實吾國修詞學最古之發凡起例。」(89)以屬辭比事之《春秋》衡量之,錢鐘書以修辭學比附《春秋》書法,未免雙義側用,止凸出「屬辭」顯義一端而已。至於排比史事以顯義,比事屬辭以觀義,具見其本末可以通義,則未嘗觸及。先秦人物事跡,《史記》之世家、列傳,往往筆削《左傳》史事、史文而成。劉師培《〈史記〉述〈左傳〉考》(90)、近人劉正浩《太史公左氏春秋義述》(91),發凡起例,啟迪良多。唯《史記》所以能成一家之言者,於先秦史料之去取從違,必有獨到之別識心裁,而學界忽之。筆者以為:司馬遷私淑孔子,《史記》典範《春秋》,《太史公自序》已委婉昭示(92)。《史記》之歷史編纂學,涉及或筆或削之書法,表述為屬辭比事之《春秋》教,體現為有無、異同、詳略、重…See More
Oct 10, 2022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11)

《裴松之〈三國誌注〉新論》以陳壽《三國誌》為關鍵核心,劃分史書文獻為二:其一,成書於《三國誌》前之史書,考察陳壽之去取從違,以見史觀與歷史哲學;其二,成書於《三國誌》之後,觀其所詳、所重、所偏、所主,相互參照,亦足以推求史家筆法與《春秋》書法。書中言:陳壽於所見書,「對其中部分內容棄而不用,或加以刪節,極可能隱含著陳壽取舍史料背後的史觀」(85)。就筆削示義而言,確是一針見血之論。文獻史料之或棄或用,或刪或節、或取或舍,即是史家運化《春秋》筆削之書法。如探究魚豢《魏略》、王沈《魏書》、韋昭《吳書》、胡沖《吳歷》諸家之史觀、史識、史義,不妨與《三國誌》文獻對讀比觀,或可證實:就刪棄取舍,可以考見筆削、抑揚、褒貶與歷史哲學。又如韋昭著《吳書》,標榜東吳「運應東南」,以為東吳文化堪與北方分庭抗禮。而《三國誌》多刪略裁減,使之邊緣化(86)。胡沖《吳歷》,誇飾孫吳立國戰略、復制臨終托孤,皆為陳壽所刪減弱化(87)。略人之所詳,輕人之所重,人取我棄,人筆我削,遂成《三國誌》之書法史筆。陳壽之文心、史觀、史識、歷史哲學,亦藉此可見。至於虞溥《江表傳》,於東吳詳書、重敘、偏載,美化之、強調之,於孫氏…See More
Oct 7, 2022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10)

筆削書法之言外意旨,如何考求?上引元趙汸《春秋屬辭·假筆削以行權》標榜二語,最為知言:「以其所書,推見其所不書;以其所不書,推見其所書」,通全書前後觀之,或類比、對比相關史事,或聯結、綰合相關之文辭,或書或不書,或言或不言,或稱或不稱,或筆或削之間,就全書而考察之,彼此互發其藴,互顯其義,可比事以指義,亦可約文而見義(76)。由此觀之,比事屬辭之法,堪作為傳統敘事詮釋解讀之利器與津梁。古典小說之敘事,固淵源於史家筆法;而史家筆法,又宗法《春秋》書法。推本溯源,中國敘事傳統,自以「屬辭比事」之《春秋》教為祖始(77)。世所謂書、不書,言、不言,稱、不稱者,即指《春秋》之或筆或削而言。正如上文所引章學誠稱「史之大原本乎《春秋》,《春秋》之義昭乎筆削」,誠哉斯言!前文曾稱引清章學誠《文史通義·答客問》,謂「筆削之義,不僅事具始末,文成規矩」而已,欲藉比事屬辭之《春秋》教,成就一家之言者,「必有詳人之所略,異人之所同,重人之所輕,而忽人之所謹」;而且,「有以獨斷於一心」。由此觀之,或詳或略,或異或同,或重或輕,或忽或謹,出於作者之獨斷與別裁,是一家之言之所由生,故從中可知歷史哲學、歷史識見。推…See More
Sep 30, 2022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9)

裴松之注《三國誌》,鳩集傳記,增廣異聞,上搜舊聞,傍摭遺逸。此猶孔子作《春秋》,以魯史記為藍本;司馬遷纂修《史記》,以金匱石室之書、天下遺文古事為底本。待《史記》書成,與所本之傳記佚聞相較,自然互有異同、詳略、重輕、曲直、晦明、損益。吾人對讀參照、折中取舍,而文心可以求索,史義呼之欲出,史觀昭然若揭。就歷史編纂學而言,從文獻取舍到成一家言之間,書法將隨或筆或削,或因或革,而生發或異或同、或詳或略、或重或輕、或晦或明、或曲或直、或損或益之殊異。而假筆削去取以見褒貶、勸懲,實胎源於《春秋》書法。裴松之《三國誌注》,廣征博引當時圖書文獻,作為筆削取舍、因革損益之資材。陳壽時代較早,範曄與裴松之時代相近。範著《後漢書》,裴著《三國誌注》時,《三國誌》所征引之圖書應尚在。趙翼《廿二史劄記》稱:「壽及松之、蔚宗等,當時已皆閱過。其不取者,必自有說。今轉欲據此偶然流傳之一二本,以駁壽之書,多見其不知量也。」(68)裴松之編著《三國誌注》時,可見之文獻在五十種以上。今考索《三國誌注》所引書,或取而筆之於書,或削而不取。於是趙翼斷定「其不取者,必自有說」,誠然!孔子取資《魯史春秋》,而成一萬六千五百餘言…See More
Sep 26, 2022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8)

清人黃恩彤《三國書法》曾探論《三國誌》或書或不書、削略弗書等議題,頗具代表性,其言曰:「(裴松之)不知壽書之略,略所當略也。所引書,壽非不知之,特削而弗書耳,非脫漏也。史家之例,有書,有不書,一斷以義而已。今裴氏繁征博引,而寡所取義,非惟不知壽,亦不知史也。」(58)黃恩彤批評裴松之「繁征博引,而寡所取義」,則就史家對文獻之筆削去取而言之。說《三國誌》有簡略處、有刪削處,實即史家「或書」「或不書」之史例,亦即《春秋》或筆或削、或詳或略之書法表現。《三國誌》有據事直書者,有曲筆諱書者,或言或不言,或稱或不稱,或筆或削之際,藉此可見陳壽褒貶勸懲之史義。清李漁序《三國誌演義》云:「《三國》一書,因陳壽一誌擴而為傳,仿佛《左氏》之傳《麟經》。」(59)羅貫中《三國誌演義》所演義者,為陳壽《三國誌》;猶《左傳》以歷史敘事,解釋《春秋》經,亦即所謂「以史傳經」(60)。舉凡能成一家之言者,必有筆削取舍於其間。(二)筆削見義與《三國誌注》諸書之敘事書法自《春秋》以下,史著所以成一家之言者,必有著作者獨斷之別識心裁,《孟子》稱為「義」;「有書,有不書,一斷以義」;或筆,或削,皆以「義」之別識心裁為依歸…See More
Sep 25, 2022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7)

通觀《三國誌》全書,再翻檢三國傳世文獻,然後知文昭甄皇后之死因,《三國誌》「崇飾虛文」「假為之辭」,如大惡之曲筆諱書者然。何以如此?筆者以為:忌諱敘事之書法,有所謂詭辭謬稱者(51),筆法近似反常合道,即《公羊傳》所謂「實與而文不與」,或「文與而實不與」(52)。抑揚予奪之史家筆法,詭辭謬稱之忌諱書法,可以引發讀者之疑竇,興起探究真相之興味,此史家之繆巧與詭計。宮闈隱秘,謎團難窺,破解真相,史家出以忌諱敘事,或可作破譯之津梁。筆削昭義之書法,形之於外,則有或書,或不書;或言,或不言;或稱,或不稱諸名目。筆而書之,則有詳書、重書、大書、特書之倫。從或書、或不書,或筆、或削之互發其蘊,互顯其義,而微辭隱義可知,史觀、史義可考。趙翼《廿二史劄記》論《三國誌》多有「不書」之例,如:魏明帝太和二年,蜀諸葛亮攻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魏遣曹真、張合,大破之於街亭,《魏紀》固已大書特書矣。是年冬,亮又圍陳倉、斬魏將王雙,則不書;三年,亮遣陳式攻克武郡、陰平二郡,亦不書。以及四年,蜀將魏延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於陽溪。五年,亮出軍祁山,司馬懿遣張合來救,合被殺,亦皆不書。並《郭淮傳》,亦無與魏延交戰之事。此…See More
Sep 23, 2022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6)

陳壽《三國誌》之史觀,以曹魏為正統,在「外文綺交,內義脈注」之引導下,排比史事、連屬辭文,而皆以史義為依歸。陳壽為蜀人,《三國誌》往往寄寓鄉邦情結,對於魏帝之死亡與襲位,既以「不書」為史法,於是形成書例。以此類推,《蜀誌》於「蜀、吳二主之死與襲,亦不書」。不過,或書,或不書,「必記明魏之年號」,示「正統之在魏」。削而不書,一也;或以見正統,或以別親疏。陳壽之守經達權,有如此者。孔子作《春秋》,藉或筆或削,比其事而屬其辭,以體現褒貶勸懲之書法。趙翼身為史家,想必嫻熟能詳。其論陳壽《三國誌·魏本紀》,運用回護諱書者頗多。蓋本僖公二十八年《春秋》經書「天王狩於河陽」,所揭示曲筆諱書之書法。趙翼云:《春秋》書:「天王狩於河陽。」不言晉侯所召,而以為天子巡狩。既已開掩護之法,然此特為尊者諱也。……自陳壽作《魏本紀》,多所回護……以後宋、齊、梁、陳諸書,悉奉為成式,直以為作史之法固應如是。……至高貴鄉公之被弒也……司馬昭實為弒君之首,乃《魏誌》但書「高貴鄉公卒,年二十」,絕不見被弒之跡。……本紀如此,又無列傳散見其事,此尤曲筆之甚者矣。(45)《左傳》以歷史敘事解經,稱:「是會也,晉侯召王。以諸侯…See More
Sep 21, 2022
Ashgabat posted a blog post

張高評《春秋》筆削見義與傳統敘事學(5)

《春秋》,由其事、其文、其義三位一體組織而成。孔子「竊取之」之義,可以藉由「其事」「其文」體現出來。衡以《禮記·經解》「屬辭比事,《春秋》教也」(34)之提示,知比事與屬辭,即是《孟子》之其事、其文。排比史事,可以顯示指義;連屬辭文,亦可以呈現史義。同理可推,陳壽《三國誌》之成書,無論尊曹魏,或宗蜀漢,亦皆可持《春秋》之教——以屬辭比事之法,辯證《三國誌》之史義與文心。《三國誌》一書,敘魏蜀吳紛爭鼎立之史事。其中,或因政治立場,或緣鄉邦情結,「為有所刺譏褒諱挹損之文辭」,往往不可以書見。修纂史書,雖有難言之隱,亦不得不表述;若逢忌諱之事,亦不得不處理,故孔子《春秋》往往變文示義,遂有「推見至隱」「忌諱不書」諸書法(25)。陳壽纂修《三國誌》,對於上述之《春秋》書法,多所轉化運用。清代何焯、趙翼、黃恩彤諸家,曾略做揭示。陳壽《三國誌·魏書》甘露五年,書「五月己醜,高貴鄉公卒」(36)。實宗法孔子作《春秋》,書「卒」不書「薨」之忌諱書法,既不沒其事實,又有所褒貶勸懲(37)。清何焯《義門讀書記》贊揚《三國誌》之書法,以為「其猶有良史之風歟」,其言曰:《公羊傳》曰:「公薨何以不地?不忍言也。…See More
Sep 19, 2022

Ashgabat's Blog

曹鏡明:詩歌、文學與文明(下)

Posted on January 26, 2023 at 6:09pm 0 Comments

綜述,在上述內容中便解決了首要的兩個問題:

一是怎麼看待詩歌?

詩歌無非就是「表現」內在的情感,或是「再現」外來的印象的一種以「文字」為藝術的表現形式;

二是詩歌與文學的關係?

最早的文學形式就是「詩歌」,也就是說任何以「文字」為形式的藝術作品,都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從「詩歌」衍生出去的;

最後一個問題:詩歌對人類文明產生什麼影響?…

Continue

曹鏡明:詩歌、文學與文明(上)

Posted on January 22, 2023 at 6:00pm 0 Comments

筆者以為,凡知所以然才能知其然;如若想要對「詩歌」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知,首先需要弄清的就是「詩歌」是什麼?與「文學」有什麼關係?如此對「人類社會」產生什麼影響? 

是什麼?朱光潛在《詩論》中談到:「詩是人生世相的返照」 

筆者深以為然,並作出如下分析: …

Continue

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摘錄 下)

Posted on October 20, 2022 at 3:30pm 0 Comments

第二,深化研究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建設提供理論支撐。



在五千多年漫長文明發展史中,中國人民創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西方很多人習慣於把中國看作西方現代化理論視野中的近現代民族國家,沒有從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中國,這樣就難以真正理解中國的過去、現在、未來。



要把中華文明起源研究同中華文明特質和形態等重大問題研究緊密結合起來,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



Continue

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摘錄 上)

Posted on October 17, 2022 at 8:00am 0 Comments

今天,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內容是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安排這次學習,目的是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推動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鬥。

「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反復強調,要尊崇歷史、研究歷史,確立歷史思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央政治局安排過多次有關中國歷史文化方面的集體學習,2020年9月就曾安排了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的題目,今天再安排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題目。…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