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強·記憶「斷裂」的社會學分析(6)

但進一步追問,人們在這個大眾傳媒時代到底忘掉了什麼?僅僅是客觀的時間或文化傳統嗎?未必如此,筆者認為,更深層地考慮,應該是忘掉了自我的存在,忘掉了本屬於自己的靈魂,而此時他只有以從眾的方式參與了「地球村」里信息和欲望的狂歡。我們知道,大眾傳媒主導下的消費文化在最大程度地為人的豐富和發展提供現實前提的同時,也包含著對人的自我關懷和自我肯定的消解和否定,因為它包含的普遍交換原則和技術優先原則,在削平一切價值的同時,也必然包含著對人自身價值的削平,對人真正靈魂的忽視,最終也讓人遺忘了自我的存在。

這正如米蘭·昆德拉在《慢》中提到摩托車手目的的寓意,即在高速的工具上,你忘記了你自己的存在,你意識不到自身和歲月的存在,當你意識不到自己的存在的時候是非常可怕的。為此,昆德拉不無遺憾地指出,「人原先被笛卡兒上升到了『大自然的主人和所有者』的地位,結果卻成了一些超越他、賽過他、占有他的力量(科技力量、政治力量、歷史力量)的掌中物。對於這些力量來說,人具體的存在,他的『生活世界』,沒有任何價值,沒有任何意義:人被隱去了,早被遺忘了」

所以,筆者認為,消費文化本身並不需要被剔除,對於人的精神狀況而言它並非洪水猛獸,關鍵是這種文化內在的遺忘邏輯讓人淡忘了過去和傳統的同時,也把人自身的靈魂忘記了,讓人變成一個空殼,這才是對消費文化最需要警惕的原因所在。這就意味著,如果這種遺忘意誌彌漫成一種社會綜合征,就會使眾多人失去記憶。由此,人若不能或拒絕思考過去,就會對自己、更會對社會造成損害。那麼在消費社會,人們會以什麼樣的方式來抵抗這種遺忘呢?這種抵抗又有什麼樣的效果?

②〔捷克〕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第4頁。

 

(三)懷舊:能抵抗遺忘嗎

在現代社會,生活速度加快了、時間過於緊張了、大眾傳媒造就的幻象太令人眩暈了、人也失去了自我的靈魂,這一切無疑會讓人感到精神的疲憊,那種靈魂的虛空會不經意間刺激人內在的本來應是高貴的心靈,加之人本來就有一種向後「回望」的本能,這樣人就會有一種特別的情緒生發在腦際,這種情緒就是懷舊,以懷舊來抵抗遺忘是消費時代的人們常常會使用的生存策略。廣義上講,懷舊貫穿於整個人類文明史,但就現代社會而言,「現代懷舊已擴展為一種無處不在的文化情懷」,這種情懷是在特定的語境中產生的。

現代社會不斷加快變化,現代科技及「時間金錢化」帶來的高速度強化了現在時間的不確定性,大眾傳媒帶來的節奏密集的信息突顯了現在的不穩定性,現代文明毫不留情地廢棄原有的文明和義無反顧地斬斷與傳統的直接關聯,這一切致使人與自然、傳統、他人、甚至連自身也被割裂了,也使當下人的生存狀態變成了破碎的片斷,處於無根的狀態,這最終造成現代人對「現在」的集體不信任,內心感到不安全和特有的孤獨。

更可悲的是,在大眾消費文化的滲透和操縱下,人失去了自己的靈魂、遺忘了自己的存在,內在心靈感到未曾有過的虛空,此時人急切渴望一種情懷來彌補由以上因素造成的不足和缺憾,以安慰和療救失望的心靈。於是,懷舊的情感就自然而然地發酵、產生了。這樣的懷舊常以審美的方式回溯過去,它不是真正重返過去,而是借用過去來撫慰人的心靈,療治現代化帶來的現代病。所以,主體往往在懷舊中最終實現自我救贖。

① 趙靜蓉:《懷舊文化事件的社會學分析》,《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3期。


但是我們也不應忽視,在消費文化語境生成的懷舊,因與消費本身建立起密切的聯系,以其外在特有的形式轉化成一種消費時尚的商品。消費社會是生產時尚的社會,消費社會制造出新時尚來驅逐正流行的時尚,並將一切都轉化為消費時尚來銷售。懷舊在大眾傳媒的作用下,為人的記憶經驗制造出各種生動流暢的感覺形象,這些形象往往成為大眾消費時尚的普遍追求。此時,懷舊曾經負載的審美救贖力量已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有現在流行的欣賞品味,其中既沒有了思想,也沒有了生命經驗的存在。

Views: 28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