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康·從記憶到詩意:走向美學的非遺(4)

王國維在評論元曲時說,元曲「關目之拙劣,所不問也;思想之卑陋,所不諱也;人物之矛盾,所不顧也」。那麽這種粗樸稚拙的草根藝術價值何在?「彼但摹寫其胸中之感想,與時代之情狀,而真摯之理,與秀傑之氣,時流露於其間……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11]王國維所說的「意境」是「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述事則如其口出」,即自然生成的生命直觀——這就是生自草根的詩學。王氏在《宋元戲曲考》中提出的「意境」這個審美範疇,正是直指民間粗拙鄙俗趣味深層之靈性的草根美學。

在精英文化觀念中,雅俗是對立或分為高下等級的,而美國社會學家芮德菲爾德把人們關於文化的雅與俗、精英與大眾等二元對立觀念解釋為同一文化中「大傳統」和「小傳統」的共生性:前者是顯現的、固化的,後者是隱秘的、習俗的;這兩個傳統其實是共生在一個社會的文化結構和歷史傳統中的兩個分別呈現而又相互滲透的側面[12]。經典藝術和草根藝術是一定社會文化中的「大傳統」和「小傳統」兩種審美經驗。這兩種審美傳統在歷史發展中是共生互滲的存在,但在經典美學史觀念中「小傳統」文化美學失落了。對「草根」美學的發現和研究意味著對「大傳統」和「小傳統」文化研究的整合,意義在於構建「更大傳統」的審美意識史。

三 「使過去成為現在」:歷史在審美中復活

德國學者卡西爾在評價赫爾德的歷史觀時提到「使過去復活」的歷史觀:歷史就是力圖把所有這些零亂的東西、把過去的雜亂無章的支梢末節熔合在一起,綜合起來澆鑄成新的樣態。在歷史哲學的近代奠基者之中,赫爾德最清晰地洞察到了歷史過程的這一面……赫爾德具有使過去復活,並使人的道德、宗教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斷篇殘跡都能雄辯地說話的巨大個人能力……赫爾德的「清掃法——不僅僅只是從垃圾中淘出金子,而是使垃圾本身再生為活的作物」。[13]

赫爾德這種歷史活化的觀念在法國藝術史家丹納的文化史研究中得到進一步深化、具體化的闡釋和應用。丹納在談到對文化遺產的研究時指出:

它們只是作為了解完整的活生生的存在的一個線索才是有價值的。我們必須返回到這種
存在中去,努力地重造它……真正的歷史只有當歷史學家穿越時間的屏障開始解釋活生生的人時才得以存在……一種語言,一部法規,一本教義手冊,無非只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具體的東西乃是活動著的人、有形可見的人,是飲食起居、戰鬥勞動著的人。……讓我們使過去成為現在。[14]

「讓我們使過去成為現在」,不等於說「過去」的事情在今天重復發生,而是說讓記憶穿過歲月的化石回到生命的動態過程,喚醒當代人的心靈。「過去」是曾經發生過的事件,而進入「現在」的是想像、體驗和情感認同所建構的審美意象。記憶的喚醒實質就是通過審美體驗而活化的傳統精神。

古老的民間文化和僻遠的土著社會在當代人看來似乎陌生而怪誕,似乎難以進入「現在」的審美體驗。然而,近幾十年來的文化保護與文化復興建設證明,集體記憶的跨代復活和跨文化體驗並非不可能。審美經驗的活化不是特定生活經驗的返古再現而是生態情境的重構。

[11]王國維:《宋元戲曲考》,《王國維戲曲論文集》,第 85頁,中國戲劇出版社 1984 年版。

[12]Redfiel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p. 70.

[13]卡西爾:《人論》,甘陽譯,第 225 頁,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4 年版。

[14]丹納:《英國文學史》,第 1 頁以後,轉引自卡西爾《人論》,第 247 頁。


(《文學評論》2021年第2期) [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非物質文化遺產美學研究」(項目編號18JZD01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Views: 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