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024 Blog Posts (159)

韓連慶·我們為什麼愛看電影?中

2.「哲學的貧困」或者「貧困的哲學」

斯蒂格勒在《技術與時間2:迷失方向》的結尾曾說,像電影這樣的「時間客體」可以同時被成百上千萬、甚至數億人觀看,由此促生了與群體意識和群體下意識相符的、新型的事件結構。這就是說,由於電影的大眾化和普及化,電影會影響人的意識、經驗、知覺和記憶,塑造出「電影感知」(cinematic perception),影響我們對自身和世界的看法,例如電影中的很多情節和元素會內化為我們的認識和經驗的模式。電影還會把現實、過去和歷史重新組合,從而成為「集體記憶」,例如通過你喜歡看什麼電影就能知道你是哪個年代的人。…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pril 14, 2024 at 3:00am — No Comments

吴中胜·《文心雕龙》的诗性言说

主讲人:吴中胜

演讲地点:赣南师范大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讲坛”

演讲时间:二〇二一年十一月…

Continue

Added by LiDi Za on April 14, 2024 at 2:30am — No Comments

王小姣:喧囂的雜語—評克里斯蒂娃《詩性語言的革命》4

薩特在著名的「什麼是文學」(《Quest ce que la littérature》)一文中號召一種與現實和社會毗鄰,具有感召意識的「介入型文學」(littérature engagée),與之緊密相連的便是所謂的「介入型」作家,薩特認為至少散文作家不僅應當具有這種介入意識,更應視其為一種責任,並且傳達時代精神,語言在這一過程中的角色不過是一種工具,而薩特本人就是這類作家的典范。

法國文論家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在「文學與死亡的權利」(Littérature et la droit à la mort)一文中回應了這一激進的介入觀點,布朗肖眼中的文學因其「作為困惑的產物而顯得尤為重要,文學在自我非難之中完成自我確認……文學屬於那種應該被發現而非被探尋的東西。」[1]…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13,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陳思穎等 詩歌療愈對情緒的干預作用——以拼貼詩為例 4

2.4.3. 干預

詩歌療愈的指導語:你將利用手中的資料制作拼貼詩,接下來請仔細閱讀材料中呈現的三首詩歌和詩後的文字(或者產品說明書)。在材料的最後空白頁上,你將可以自由完成拼貼詩,並對詩歌進行簡要闡釋。

干預組:向實驗被試呈現三首詩歌,要求被試仔細閱讀詩歌及文下闡釋,讀完後要求被試利用五首詩歌在空白頁做拼貼詩,並在文下對自己所創作的拼貼詩做一些闡釋;

非干預組:向實驗被試呈現三段字數相當且經過專業人士評定的產品說明書,要求被試仔細閱讀產品說明書,讀完後要求被試利用三段產品說明書在空白頁任意拼貼,並在文下對自己所作的拼貼做一些闡釋。…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April 13,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蕭馳《詩與它的山河》5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April 13, 2024 at 1:30pm — No Comments

張一兵:關聯與境:狄爾泰與他的歷史哲學 2

在《精神科學引論》第1卷「引言」中,狄爾泰說此書的主導思想是將歷史(historisches)⑦ 與系統(systematischen)的探討結合起來。隨著理解思想的發展,系統的思想越來越聚集為結構的理論(Die Theorie der Struktur)。⑧ 當然,歷史與系統兩者在狄爾泰那里並非平分秋色,而是「歷史發展的關聯解說結構的關聯」。⑨ 在《精神科學中歷史世界的建構》中,狄爾泰將歷史與系統的觀點具體指認為西方18世紀以後歷史學研究中的兩個偉大原則:一是始於伏爾泰的「與一個時代的統一性相關的特殊系統」的觀點;二是赫爾德等開始的「發展原則」。⑩…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pril 13,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埃絲特爾·巴雷特:克里斯蒂娃眼中的藝術 2

媒體評論

在今天,隨著「互聯網+」,甚至是「萬物聯網+」熱潮的興起,我們審視藝術的方式也在發生變化,藝術、技術甚至是科技的本質與意義再次被追問和思考的同時,全面地研究和解析西方著名思想家們的藝術觀,可以更為深刻地從「高技術」崇拜的表象下,理解藝術本體以及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在當代的價值和意義。因此,本套叢書的推出,不是為了回顧過去的藝術或文獻的補充,而是提請藝術界同仁共同思考如何理解和看待今天乃至未來的新藝術。——張夫也

目錄

作為物質過程的語言

符號與象征…

Continue

Added by OVEPI on April 12, 2024 at 1:30pm — No Comments

王小姣:喧囂的雜語—評克里斯蒂娃《詩性語言的革命》3

盡管如此,在20世紀初期多次科技變革的感召之下,人文領域也急切地探索更為「科學」的方法。一直以來,詩性都承載著尼采精神的不羈和瘋狂,也正因如此,形式主義和結構主義文學批評都曾嘗試挑戰這種無序,用各種理性規則來闡釋原本毫無章法的文學文本。在某種程度上,《詩性語言的革命》也是這樣一種嘗試,克里斯蒂娃選擇了馬拉美和洛特雷阿蒙這兩位19世紀法國詩人中風格最為飄忽,語言最為陌生化的詩人的文本作為研究對象,卻同時將馬克思主義、語言學、現象學、心理分析等理論引入對先鋒詩歌的研究。…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pril 12, 2024 at 1:00pm — No Comments

金惠敏·生命與意義:論狄爾泰的「體驗」概念與間在解釋學 3

體驗是生命的體驗,即使體驗之中含有意識,被加入意識,仍不能改變其生命的屬性。此外,當伽達默爾指出體驗與生命整體之相互包含時,他實際上已經暗示,根本就不存在自在的生命。生命即活動,活動必然超出其自身而指向他物,因此任何生命都是關系性的。與他物的關系或對他物的意識不是外力強加於生命的結果,而是生命之本質屬性。由此可以斷言,生命本身自帶意義,沒有意義的生命就不是生命。自我在生命的基底中就已經是對話性的,而非一定要待其進入意義系統之後。

伽達默爾還指出,體驗的概念來自傳記文學,更准確地說,來自自傳。這一結論誠然須證之以大量文獻,但從理論上說,傳記或自傳堪稱體驗意涵的完美注腳。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樣,體驗有兩重所指:作為一種活動和作為此活動的結果。其實,不僅是傳記或自傳,所有真正的文學都是生命的再現或客體化。…

Continue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April 12, 2024 at 1:00pm — No Comments

潘恩榮·設計:通過技術促使公眾理解藝術 下

按照斯蒂格勒的理解,時間是生命活動痕跡,人工物「在時間中印證著生命行為的進化」。作為人類生命活動的產物,人工物必然也在時間中印證著人類生命行為的進化。公眾,作為人類總最普通的類型,它們每一個人印證著自身生命行為的進化,這意味著,公眾對時間的理解來自於日常生活,即一個人生命周期內的原初的時間記憶。然而,藝術品是一種時間壓縮比最高的人工物。公眾可以容易地理解自身所處的原初世界的時間,但相對困難地理解藝術品中高度壓縮的時間。時間壓縮比升高,公眾對此類時間的理解就越來越困難。那麼,公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是藝術品包含的那一段壓縮比最高的時間記憶。…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2, 2024 at 1:00pm — No Comments

冯苓植·與死共舞—“鞭桿”的故事 24

9



又是好幾年過去了。

雖然我那老岳丈曾經說過,老爺子在酒吧裡的驚人之舉純屬「為了小月兒,」掐斷你的後大腿兒」,但我還是自覺自願地鑽入了這「蛐蛐罐兒」中。埋首創作,只覺得生活節奏驟然加快了。

打從這以後,我再也沒見過這老爺子。

但聽說,隨著影視書刊《末代皇帝》、《末代皇后》以及《末代王妃》的發熱,似乎這位末代貝子爺的身價也在看漲。據說,在貴人的老領導偶識老爺子後,竟比對老部下還要百倍看重。隨著新的旅遊景點「貝子花園」的修復,這位神出鬼沒的老鞭桿子就更成為熱門的追蹤對象了。但就是沒有聽說,有誰得以一見尊顏一睹風采。…

Continue

Added by Hérétique on April 12, 2024 at 1:00pm — No Comments

Crogan·貝爾納·斯蒂格勒:技術哲學;技術行動 5

[第二部分]

编者按:基于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与时间”系列著作,本文作者Crogan系统地介绍了斯蒂格勒对于技术哲学的理论探讨,也概述了斯蒂格勒作为社会活动家的轨迹。因为内容较多,原文被分成上下两个部分编译,上半部分是关于斯蒂格勒的理论的简介,下半部分是关于他社会实践的介绍,和其他学者对他的相关批评。

在上半部分中,对于人类如何在地球上生存和如何不断再生产自己的问题,斯蒂格勒将技术理解为应对这两个问题的阶段性的和策略性的答案。在所有技术中,他又认为关于记忆的技术是最为核心的,电视电影的节目产业不断地生产著真实或虚假的记忆,这些记忆不断地塑造著人类生产的方式,也不断改变著人本身,从而不断地形成了社会群体的特征。…



Continue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April 12, 2024 at 1:00pm — No Comments

刘永谋·斯蒂格勒的“技-艺”反思:技术如何解决“艺术危机”?5

再者,大家不能仅仅做观众或听众,而要借助数字技术成为业余爱好者。数字技术被视为“毒药”,让人上瘾且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所有人的美学经验被齐一化而产生“精神危机”。但是,电子媒体亦可帮助普通人进行艺术创作或表演,打破业余爱好者与职业艺术家的界限,比如用手机拍摄短视频、用单反相机完成摄影作品、用作曲软件谱曲等,艺术的“门槛”在数码时代不断降低。按照斯蒂格勒的说法,“它(技术)既是毒药也是解药”。

第四,艺术应重新政治化。斯蒂格勒认为,政治问题是美学问题,反之亦然。因为政治讨论需要他人的同情…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April 12, 2024 at 6:28am — No Comments

東晉陶淵明:飲酒·結廬在人境

《飲酒·結廬在人境》是晉朝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組詩《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這首詩主要表現隱居生活的情趣,寫詩人於勞動之餘,飲酒至醉之後,在晚霞的輝映之下,在山嵐的籠罩之中,采菊東籬,遙望南山。全詩情味深永,感覺和情理渾然一體,不可分割。表現了作者悠閒自得的心境和對寧靜自由的田園生活的熱愛,對黑暗官場的鄙棄和厭惡,抒發作者寧靜安詳的心態和閒適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寫出了作者欣賞以及贊嘆大自然給人帶來的情感。

作品原文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11,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桑大鵬:論詩性智慧與藝術文本的創造 4

另 一方面 ,文本既然是在敘述事件時談論自身的存在,那麼被敘述的事件(即內容信息——社會的、倫 理的、歷史的、生命的等等 )在文本之中由於文本的形式結構的詮釋必定會改變它在進入文本之前的原始狀貌。隨著文本的形式結構的運演 ,事件就在文本的行進之中被展開,當文本的結構漸趨完整,事件也就被敘述完畢。事件完全成為表證文本存在的象征 ,成為文本的隱喻。



文本愈是精美 ,被敘述的事件愈是具有美的價值,換言之,文本的形式美會將內容信息所傳達的那種社會、倫理、歷史、生命的意義一體 導向審美的光輝之中 ,內容的價值為美的價值而存在,內容與形式美相互交輝,達到文本意義生成的極致。事件就儼然成了文本的征體和喻體 ,文本的形式結構便具有了一種指向和闡釋事件的隱喻與象征功能,而事件的社會、倫理、歷史、生命的意義就是文本的隱喻與象征功能的顯現了。

藝術的生產不僅為主體生產對象 ,而且也為對象生產主體。藝術的發展有其自主運作的規律…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April 11, 2024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參與式藝術不是鄉建,也不是社區營造——陳曉陽專訪

导读

随着第15届卡塞尔文献展资讯在国内的传播,社会参与式艺术这个较为陌生的概念渐渐为国内艺术界所熟知,相比传统精英化、白盒子空间式的当代艺术,社会参与式艺术具有鲜明的去中心化和社会参与感的特点,由此也引发了更多的讨论与争议。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常务副馆长陈晓阳不仅在去年主持过相关东南亚的参与式艺术展览,同时也策划发起过多个在地实践项目,在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跨领域具有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深厚的学术理论积淀。近日,艺术中国记者对陈晓阳进行了专访,陈晓阳解读分享了卡塞尔文献展和东南亚社会参与式艺术的部分作品,同时也对社会参与式艺术与乡建、社区营造等其他概念进行了理论辨析,并回应了在地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可能的方法路径。…

Continue

Added by Temer Loh on April 11,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斯蒂格勒·論符號的貧困、情感的控制和二者造成的恥辱 4 許煜 譯

這些組合由 「後成系統發生」(épiphylogénétiques,這個詞匯是作者自創的)層支撐,或者說「第三持存」(rétentions tertiaires),也就是說知識和能力在物件(objet)或者工具(dispositif)上凝固,而這些物件和工具通過代代相傳成為人類世界的物品(choses)。這些物品具有記憶技術[9](mnémo-technique,既記憶-技術)的功能,雖然它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記憶技術。比如一把石鏟或糞叉,又比如我小時用過的點心鏟刀和煤鏟,這些工具本身並沒有輔助記憶的功能;然而,這些工具承載著關於操作(工具)的手勢和(工具)功能的記憶,而這種記憶自然而然地把工具歸到記憶技術的層面。

而真正的記憶技術(la…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April 11,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陳榮鋼譯 朱莉婭·克里斯蒂娃《身處中心的個人》8

我理解奧利維爾·蒙然的擔憂,就我而言,面對外國人和超然存在(它們是我們數字時代社會心理和政治架構的兩大支柱),我一直在質詢人文主義的失敗。外國人常常被民族主義者恐懼,無論是出於實際的恐懼,還是因為他們往往被當作國家內部失敗的替罪羊。此外,在新興的互聯網公共領域中,國家級技術精英們很難有效地滿足公民網絡用戶對理想和信仰的需求,因為這些需求很難被准確地翻譯和傳達。然而,這兩種人類需求仍然普遍存在。

民族國家仍然是被「不存在的國家」吞噬的新人類的最佳容器嗎?我的答案是「是的」。民族國家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抗抑郁劑,只要它能與整體、區域和文化群體(例如歐洲)建立聯系。然而,這種聯系的代價是什麼?…

Continue

Added by 文創 庫 on April 11,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沈雙·香港和新加坡/馬來亞帝國間空間的通俗文學 中 陳榮鋼譯

我們通常以二元對立的僵化視角來看待冷戰,但這種視角無法捕捉到社會世界中的關系。這一時期的政治力量博弈不僅包括新舊帝國之間的談判與合作,或在地區范圍內自上而下地實施帝國基礎設施。此外,還有一些橫向網絡,它們既是帝國權力分配的產物,也是帝國權力分配的阻力。許多歷史學家對冷戰時期香港、新加坡和馬來亞的政治結構進行了研究,這些政治結構超越了直接的地區范圍。我將借鑑這些已有的學術成果,描繪影響華語文化生產的地區政治力場。



例如,歷史學家杜贊奇(Prasenjit Duara)認為,冷戰見證了帝國主義的新格局,這種新格局「不再強調基於民族間先天差異,也不再強調優越和剝削的必然命運」,而是「以發展…

Continue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April 11, 2024 at 3:00pm — No Comments

說回来,還是綠皮火車親

在成都的一個寧靜的咖啡館裡,陽光透過窗戶灑在木質地板上,營造出一種溫馨而舒適的氛圍。趙明,一個對火車充滿熱情的銀行職員,正和朋友熱烈討論著最近的一個話題——綠皮火車的回歸。



「你知道嗎?最近很多地方都在討論綠皮火車的回歸。」趙明的眼睛裡閃爍著興奮的光芒,仿佛這個話題對他來說有著無盡的魅力。





「綠皮火車?那不是很久以前的交通工具了嗎?」朋友有些不解地問道。…


Continue

Added by 旅遊 庫 on April 11, 2024 at 2:11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