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恩榮·設計:通過技術促使公眾理解藝術 下

按照斯蒂格勒的理解,時間是生命活動痕跡,人工物「在時間中印證著生命行為的進化」。作為人類生命活動的產物,人工物必然也在時間中印證著人類生命行為的進化。公眾,作為人類總最普通的類型,它們每一個人印證著自身生命行為的進化,這意味著,公眾對時間的理解來自於日常生活,即一個人生命周期內的原初的時間記憶。然而,藝術品是一種時間壓縮比最高的人工物。公眾可以容易地理解自身所處的原初世界的時間,但相對困難地理解藝術品中高度壓縮的時間。時間壓縮比升高,公眾對此類時間的理解就越來越困難。那麼,公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是藝術品包含的那一段壓縮比最高的時間記憶。

如何通過技術跨過這段距離,是推動公眾理解藝術的難題。考古學為此提供了一種思路。除了文字記載,可以證明遠古人類文明活動的重要依據之一就是人工物。考古中發現的人工物也稱為「文物」。對於一件未知的文物,通過辨識人為痕跡的復雜程度,可以推演當時技術或藝術的發展程度,甚至推演出當時人類文明的發展程度。

一般而言,人工物上的人為痕跡與人類文明程度呈正相關。一個人工物,當它的結構屬性越接近自然界各種常見的物理、化學、生物或幾何性質,這個人工物的制造技術或創作藝術水平越原始;反之,當它的結構屬性越是遠離常見的自然界性質,這個人工物的制造技術或創作藝術水平越高級。通過分析一塊石頭上的幾何形狀、打磨紋路,「石器功能研究」可以大致判斷這塊石頭的用途,甚至可以據此了解遠古人類的日常活動模式、行為模式或文明發展模式。例如,浙江良渚古城遺址出土的多個「玉琮」上均有「神人獸面紋」,尺寸高約三釐米、寬約四釐米,上面是帶冠狀的人,下面是環眼猛獸。反復出現的玉琮與神人獸面紋的人為痕跡盡管復雜,但大同小異,說明當時社會已經有相對固定的、成熟的手藝,這是當地文明發展到一定高度的證明。再結合良渚古城遺址的約3平方公里佔地范圍和周邊大型的水壩設施,專家們推斷良渚古城遺址是一個國家都城。

「玉琮王」是藝術品,無論是當時還是當代。它蘊含著中華五千年的時間,通過專家的考古挖掘和推斷展示出來。出土「玉琮王」的良渚古城遺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佐證了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的命題。這些都是專家對藝術品的理解,對於公眾而言,這仍然有點遙遠。但是,通過現代技術,如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公眾可以能「參與」祭祀的各個流程,從而「身臨其境地」理解「玉琮王」這樣的藝術品在當時社會中的作用,進而理解良渚古城遺址的價值。也就是說,專家對「玉琮王」藝術品做出專業解讀後,通過技術將藝術品蘊含的時間解壓縮,回復到類似日常生活這樣原初場景,公眾將更容易理解一件藝術品中的蘊涵。

Views: 20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