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ril 2024 Blog Posts (159)

鄭豔·音樂中的「技術」之思 中

20世紀中葉,以錄音磁帶為媒介的音樂日漸流行,並隨著錄音技術發展形成了「磁帶音樂」。如,皮埃爾·舍費爾在《地鐵練習曲》(1948)中就將生活中采集而來的鐵軌上的聲音編輯為「作品」,通過新科技手段記錄聲音來成就一部「聲音藝術作品」。再如,2010年,秦文琛為管弦樂隊和預制錄音帶而作的《對話山水》,在世界各地采錄了自然界中的真實聲音,包括禪鳴、蛙聲、各種鳥類以及雁群的鳴叫,之後用這些自然界聲音素材制作而成的錄音帶與現場演奏的管弦樂隊在音樂廳內形成多維對話,通過高科技這一技術手段實現「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哲思表達。

在後現代語境中,作曲技術的范疇仍在不斷擴展,作曲家從對樂譜的精雕細琢轉向對「聲音」的探索,這里的「聲音」泛指所有具有創造性的行為或事件產生的音響。如查爾斯·艾夫斯在1910-1915年間創作的《第二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中,要求使用14…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6,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冯苓植·與死共舞—“鞭桿”的故事 26

我和小月兒是排了好幾天隊才得以一見尊顏的。人人都面帶愁容,我自然也準備好了一臉憂戚之色。尤其是小月兒更動了真格的,雙眼竟飽含著兩汪淚水。

老爺子!你就要這樣走了吧?

但誰能料想到,當我和小月兒心懷悲傷剛一定進病房,就驀地發現這一切都算白勞神兒了。

「嘿嘿!」老爺子抬眼就是一臉笑。

怎麼?!我倆當即嚇了一大跳。木乃伊似的還有心思笑?是好藥撐著?還是回光返照?

「絕了。」他還在向我倆眨巴眼睛。…

Continue

Added by Hérétique on April 16,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童慶炳:經驗、體驗與文學 2

總起來說,體驗與經驗是有密切聯系的,經驗是體驗的基礎,沒有經驗,或沒有起碼的可供想像發揮的經驗,便談不到體驗。但體驗則是對經驗的意義和詩意的發現與升華。科學與人的經驗的關係更為密切,因為科學是知識的體系;文學則與人的體驗有更密切的聯系,因為文學是對人的生命、生活及其意義的叩問,是情感的領域,是價值的體系。這說明,有同樣經驗的人,為什麼有的能寫出文學作品來,而有的則完全不能寫文學作品,因為前者在經驗的基礎上有體驗,後者則停留在一般的經驗上面,沒有提升為具有詩意情感和深刻意義的體驗。

二、體驗與文學

對於文學創作,魯迅和毛澤東都十分重視「體察」、「體驗」這個觀念。魯迅說:「日本的廚川白村(H.…

Continue

Added by LiDi Za on April 16, 2024 at 3:30am — No Comments

地方性:生態符號學的一個基礎概念 1



地方性:生態符號學的一個基礎概念




[摘要]本文立足於小型文化體系,提出了微觀生態符號學的一個基本概念—— 地方性,將其作為考察地方文化和生態系統的一個基礎單位。由於符號活動的語境性和生命與環境之間密不可分的意義關係,地方性作為生態符號學研究的一個可能起點,具有足夠的理論支撐和高度的可操作性。 並且,這種強調符號主體的地方性、語境性的概念,為解構自然與文化的二元對立將起到重要作用。

[關鍵詞]地方性;語境性;生態符號學;環境;符號主體…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April 16, 2024 at 2:30am — No Comments

張成崗:認知符號學 中

或許可以說,心理活動是人類思考和交流的一種特有能力。而「認知心理學是以信息加工觀點或原理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主要研究內容包含心理加工過程的整個范圍——從感覺到知覺、神經科學、模式識別、注意、意識、學習、記憶、概念形成、思維、想象、記憶、語言及其發展過程等。「 [5]



實質是研究心理的表征,這是貫穿整個認知心理學的核心問題。

擴展

符號學「屬於全部人文事實中一個非常確定的領域」,人們面對的世界本身就是一個多姿多彩的符號世界。隨著認知符號學的興起和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嘗試將認知符號學進行跨學科交叉研究的嘗試。 [3]…

Continue

Added by quién soy on April 16, 2024 at 2:30am — No Comments

里昂·劳狄斯:茱莉亞·克里斯蒂娃《詩性語言的革命》英譯本序言 3

克里斯蒂娃運用了索緒爾和皮爾斯的理論,此外,本維尼斯特的語言學理論相較於二者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在本維尼斯特去世後出版的一本紀念文集中,克里斯蒂娃發表了一篇論文,在其中她提到了語言學的發展趨勢:「排除掉對任何不能系統化、結構化、邏輯化到某種正式的實體領域的探究。」盡管本維尼斯特卷入了同樣的趨勢中,「但是將語言這一對象向實踐領域敞開,語言在實踐中實現自身,超越語言,在語言的基礎之上。語言作為一種整體的對象,要麼相關的,要麼呈現出問題」Julia Kristeva, Jean-Claude Milner et Nicolas Ruwet, eds., Langue, discours, société, Éd. du Seuil,1975, p.230.。克里斯蒂娃除了認為考慮主體和歷史對於正確的文本分析是必需的,還同時提倡打破孤立相關的領域之間的壁壘。…

Continue

Added by moooi on April 16, 2024 at 2:30am — No Comments

张一兵·人的延异:后种系生成中的发明 ———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6

三、一切从脚开始:手与人脸的后种系发生

为了确认自己上述的观点,斯蒂格勒试图求助于科学中的人类学和考古学。不难发现,斯蒂格勒与传统哲学家十分不同的地方,是他的思想构境能极为敏感地随时紧跟社会生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值得肯定的方面。在这里,他主要参考了勒鲁瓦-古兰在1964年和1965年发表的《手势与语言》(LeGesteetlaparole)



斯蒂格勒告诉我们,人不是一个神迹,也不是达尔文所说的「猴子的后代」,在1959年所发现的东非人…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April 15, 2024 at 7:00pm — No Comments

《奥修占卜卡詮釋》二、奧修社區

社區是另外一個可供選擇的社會,它是世界沙漠裡一個小小的綠洲。要越來越進入和諧,要帶著祈禱、帶著警覺、帶著覺知,清醒地去生活,讓你自己這一條小河跟另外的小河會合成大河,一起走向大海。

社區是門徒和獻身的求道者聚集在一個佛的周圍所形成的,成員與成員之間具有一種兄弟情誼,它就好像一群互助合作的蜜蜂來到一個佛所開出來的花朵。

摘自「白色的蓮花」…

Continue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April 15,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童慶炳:經驗、體驗與文學 1

中國當代的一些作家似乎有一種「諾貝爾文學獎」情結。我不認為有此「情結」有什麼不好。問題在我們要反省我們自己的創作,何以不能出現真正震撼人心的有巨大藝術魅力的作品。我們作品的數量並不少,但思想藝術質量高的作品並不多。出現此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認為,我們的作家在寫作時,缺少刻骨銘心的體驗則是一個重要原因。人們寫工人下崗所產生的苦痛,只是從旁表示同情,很少有那種「我就是下崗工人,那苦痛就是我親自體驗過的苦痛」的情感,結果雖然寫了「下崗」,也缺少應有的藝術「分量」。我這篇文章試圖談一談作家的經驗與體驗的差別,並進一步說明體驗對文學創作的美學意義。

  一、經驗與體驗…

Continue

Added by LiDi Za on April 15, 2024 at 6:30pm — No Comments

李燕蕙:心理治療之「人」與哲學之「人」4

二、夢境不是一種「有」(Haben)而是一種「存在」(Sein):夢者的「存在方式」(Existenzweise),醒時存在與夢境存在,都是人的存在所能(Seinkönnen)的一種方式,是人作為「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的不同存在狀態。三、夢境與醒境都會「過去」(vergangen),但並不是「過去」就完全消失,「過去」事實上一直都是以「曾經在」…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April 15,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蕭馳《詩與它的山河》6

由於水質清澈,河道比降低緩,兩岸青山靜靜映入水中,人行山水間直如王羲之所言:「如在鏡中游。」據說二十年前,此水依然清可見魚,碧水青山之間,在在「清暉」游漾。然而這樣一段承載無數文化記憶的美麗山水,卻因兩岸的國道和高速公路的修建者不捨得繞開而被破壞。而且,在我前去考察的2010 年和2011…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April 15,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奥修《奧秘心理學 三》走向上帝的三步 7

我不反對性,我也不贊成愛情。你還是必須超越它。在它裏面靜心;超越它。我說靜心的意思是,你必須充分警醒、充分覺知地經歷它。你不能盲目地、昏頭昏腦地經歷它。那裏有極大的喜樂,但是你可能由於盲目地經歷它而錯過了它。這種盲目必須被超越;你必須睜大眼睛。睜大眼睛,性就可以把你帶上通往一體的道路。

一滴水可以成為海洋。那是每一滴水的內心的渴望。在每一個行為裏。在每一個慾望裏,你都能發現同樣的渴望。去揭示它,跟隨它。那是一次偉大的冒險!就我們目前的生活來說,我們是不覺知的。但是我們可以做到這些。它是艱難的但它並不是不可能的。它曾經對一個耶穌、一個佛陀、一個馬哈維亞是可能的,它對每一個人都是可能的。…

Continue

Added by Le Destin on April 15,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陳思穎等 詩歌療愈對情緒的干預作用——以拼貼詩為例 5

4.4 討論

本研究通過誘發個體的負性情緒,然後通過拼貼詩的方式探討詩歌療愈的情緒干預作用。拼貼詩是詩歌療愈領域一個全新的方法,借鑑傳統詩歌療愈的載體——詩歌及藝術療愈中的拼貼畫的方式,對被試被誘發的負面情緒進行干預。結果表明,詩歌拼貼能顯著提高個體的正性情緒,降低個體的負性情緒,且能增強個體行為情緒調節時的主動面對傾向。…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April 15,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盧錦程·德勒茲「游牧空間」理論下當代策展性手法與觀展空間的關係 2

2.聽覺解碼

聲音是聯結人與世界的基本交流媒介之一,當代聲景設計以人的聲音機能為核心,創造性地將聲環境、聲信息和聲技術融合成新的媒介。當代策展性手法通過新興媒介對體驗的引導探索聲音可超越的維度,2021年於於木木美術館由難波祐子主策劃的「阪本龍一:觀音·聽時」展覽以敏銳的情緒洞察力打磨聽覺的呈現,其中的《你的時間》將空曠場所兩側並排放置音響與LED面板,鋼琴跟隨地震數據彈奏其因為海浪沖擊而異變的音律,人類定義的鋼琴原音所謂符號定義因自然活動被消除,聲音意味的游離與搖擺在被刻意打造的沉浸場域中被感知。

3.嗅覺祛魅…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pril 15, 2024 at 2:30am — No Comments

張成崗:認知符號學 上

認知符號學 (cognitive semiotics) 是一門從認知的角度研究意義的科學,它試圖對包括語言在內的一切文化符號進行認知研究,尋求對人類意義生成的理解。認知符號學的任務就是闡述結構符號模型,對認知領域的研究結果予以綜合考慮,從而將兩方面的基本貢獻融為一體。 [1]

試圖追尋並分析意義研究的最新發展,探索和其他學科進行融合與對話的可能,促進人文科學的跨學科互動。

中文名…

Continue

Added by quién soy on April 15,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斯蒂格勒對話艾利•杜靈:技術作為記憶 I 許煜 譯

▼ 艾利•杜靈

剛談完您跟技術的關係以及總的來說,哲學和技術之間的複雜的關連,或者現在我們該談談您的著作。讓我們以一個直接的問題來開始,即是痕跡、記入、物質化記憶。早在《美諾篇》,柏拉圖以蘇格拉底來示范如何通過簡單的對話(也即是證正)來讓美諾的奴隸重新發現或者「記得」真理。這個年輕的奴隸被邀根據在沙上面劃的圖案去找到一個幾何問題的解法,也即是通過記入中的痕跡找到他忘記了的真理。難道不是這段對話裡所包括的痕跡的問題驅使您發展出技術如記憶這個概念?

▼ 斯蒂格勒:…

Continue

Added by 說好不准跳 on April 14,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鄭豔·音樂中的「技術」之思 上

提及音樂中的「技術」問題,音樂界的學人很容易想到兩大論域:一,音樂創作中的技術,即作曲技術;二,音樂 表演中的技術,即演奏或演唱技術。專業人士也時常將「技術」掛在嘴邊,來評價一部音樂作品亦或是演奏家、演唱家的技藝水平。海德格爾認為:技術作為一種生產行為是「去弊」(aletheia)的形式。斯蒂格勒指出,「我們今天所說的『藝術』,在古代就是技術(tekhnè)」。「技-藝同源」,這個概念可以追根溯源至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將科學分為理論的、實踐的和創造的三大類,作品需要技藝進行生產。在音樂語境中,作曲家通過作曲技術完成樂譜,表演者通過演唱/演奏技術將其生產為聲音作品(音樂)。可以說,上述兩類「技術」更像是完成一部音樂作品的兩個環節,缺一不可,「技術」是呈現與表達「藝術」的手段與途徑。

1.音樂創作中的「技術」…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4, 2024 at 7:30pm — No Comments

冯苓植·與死共舞—“鞭桿”的故事 25

世道輪迴,如此巧合,造化竟這般神奇。

終於,老爺子從現場暗影中閃出來了。我驚奇地看到,它又縮小了一個號兒,干癟臉兒皺巴地更像個核桃,但老而彌健卻餘韻猶存。即使在年輕鞭桿子莊嚴肅穆地扶持下,也壓抑不住他那鬼頭巴腦兒的激動。更奇怪的是我那身為洋博士的老岳丈,來了就來了,絕不寒暄,彷彿跨越了時空,一見老爺子就只顧打下手。

一切均嚴格按鞭桿子的儀式進行著。

我總算親眼目睹了整個過程,但我只能說身手不凡,只能說神秘莫測。夜雨瀟瀟,我幾乎是在嘔吐中恍惚度過的。冷風嗖嗖,我終於明白了什麼叫「化腐朽為神奇」。但更令我愕然的還是打扮好了貴人後那桌酒,似幽靈歡聚般讓人終生難忘。…

Continue

Added by Hérétique on April 14, 2024 at 7:30pm — No Comments

斯蒂格勒·論符號的貧困、情感的控制和二者造成的恥辱 5 許煜 譯

營銷學與福特主義在同一個時期出現,此時問題的焦點不再僅僅局限於對生產者的復制(包括對生產力、生產者所需能力和生產原材料的復制,以及所有馬克思想到的),而是要創造、復制和豐富消費者的需求,並對消費需求進行劃分。

這些確保整個系統運作的存在能量(lesénergies existentielles,包括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存在)都是欲望(性欲)的產物,一方面是生產者的欲望,另一方面是消費者的欲望。工作和消費都是對欲望的捕捉和疏導。



總的來說,工作本身是對現實的升華…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April 14, 2024 at 7:30pm — No Comments

段偉文·數碼利維坦與人類紀里的哲學反擊 3

或許是這些驚嚇中的強烈感知使他更容易超越西方理性主義的哲學傳統,不再只是從生物器官和內在心靈的角度理解人及其理性的形成與演進,轉而從技術性與人工器官等生命外置化的維度重新理解技術和人:人類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用生命以外的形式尋求生存和進化的機體,所謂生命以外的形式就是由技術組成的非生物器官或人工器官,而技術的進化不再主要依靠生物的進化。



這意味著使人不斷生成和演化的「人化」(hominization),是一個不斷地更新各種外生的人工器官的過程。從系統發生學的意義上講,人和技術實際上是一種相伴而生的共同演進關係。大致沿著系統論、控制論和關係實在論的脈絡,斯蒂格勒通過人的生成過程重新發現了技術一直被哲學所忽視的奠基性。




一方面,人性就是技術性:「人類是人工性和技術性的,也就是說他們不能在自身找到意義,而需要在他們制造、發明的義肢…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pril 14, 2024 at 5: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