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豔·音樂中的「技術」之思 上

提及音樂中的「技術」問題,音樂界的學人很容易想到兩大論域:一,音樂創作中的技術,即作曲技術;二,音樂 表演中的技術,即演奏或演唱技術。專業人士也時常將「技術」掛在嘴邊,來評價一部音樂作品亦或是演奏家、演唱家的技藝水平。海德格爾認為:技術作為一種生產行為是「去弊」(aletheia)的形式。斯蒂格勒指出,「我們今天所說的『藝術』,在古代就是技術(tekhnè)」。「技-藝同源」,這個概念可以追根溯源至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將科學分為理論的、實踐的和創造的三大類,作品需要技藝進行生產。在音樂語境中,作曲家通過作曲技術完成樂譜,表演者通過演唱/演奏技術將其生產為聲音作品(音樂)。可以說,上述兩類「技術」更像是完成一部音樂作品的兩個環節,缺一不可,「技術」是呈現與表達「藝術」的手段與途徑。

1.音樂創作中的「技術」

作曲技術可以說是音樂創作中的核心問題。在國內,它是音樂領域二級學科「作曲與作曲技術理論」中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談到音樂作品,自然會問及作品是如何生成的,運用了哪些材料與手法,呈現出何樣的風格等種種問題。簡言之,就是一部作品的「設計」問題。

那麼音樂作品可以設計嗎?不少人的答案是否定的,認為音樂是感性的、隨心所欲的。然而,聆聽貝多芬的音樂作品時,你會從中感知到均衡、語氣、停頓等意味,事實上這是一種潛在的「音樂語法」,對應句法、和聲進行、終止式等一系列專業術語,這些均是作曲中的技術。西方音樂理論家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音樂作品中作曲技術的研究與分析,梳理並建構起一套完善的作曲理論,並歸納為和聲、曲式、復調、配器四大板塊,且形成了完善的教學體系。

如果說斯蒂格勒的「設計」問題可以被理解為「如何讓公眾理解藝術作品中時間蘊含的意義」,那麼音樂的創作過程則與其有著一定的契合。作曲家對「技術」的不斷探索與創新形成其獨特的個性表達,建構己有的藝術語言,塑造時代的音樂風格。可以說,西方音樂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正是以作曲技術的發展為軸線的。

誠然,作曲技術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呈現出不同的內涵與外延,並受社會思潮、哲學觀念的影響。在20世紀之前,作曲技術主要體現於作品內部各音樂要素的邏輯組織,如作品的結構、和聲的進行等。比如,在奏鳴曲盛行的古典與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一般將奏鳴曲的第一樂章設計為「呈示-展開-再現」的三分性結構,即奏鳴曲式。作曲家強調呈示部中的主部與副部這兩個主題形象在材料、性格、調性上的對立,在展開部中的進一步沖突與發展,以及在再現部中的統一,凸顯了這對矛盾從對立到統一的結構發展原則。雖然不能肯定音樂創作中的這一技術原則是否與黑格爾的「三段式」發展過程(正題、反題、合題)具有直接的淵源,但可以觀察到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肖邦、李斯特等諸多作曲家在設計音樂作品時慣用「三段式」結構原則。

20世紀以來,作曲技術更加開放。這一方面是由於高科技的發展,另一方面依然是社會思潮與哲學觀念在音樂作品中的折射,如結構主義、解構主義等。磁帶的出現,讓作曲家擁有了音樂創作的一種新技術手段:一部藝術作品的實現,需要演奏員現場演奏與播放之前錄制好的磁帶共時進行。(本文作者:鄭豔 華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