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水質清澈,河道比降低緩,兩岸青山靜靜映入水中,人行山水間直如王羲之所言:「如在鏡中游。」據說二十年前,此水依然清可見魚,碧水青山之間,在在「清暉」游漾。然而這樣一段承載無數文化記憶的美麗山水,卻因兩岸的國道和高速公路的修建者不捨得繞開而被破壞。而且,在我前去考察的2010 年和2011 年,都曾親眼見到不知多少挖沙機還在不分晝夜地蹂躪剡水流經的河道,這也是許多具文化歷史意義的河流包括涇水和輞水的遭遇。

藍田輞川谷是另一個令人痛心的例子。這是昔日王維別業所在山谷,是王維讀者神往的地方。《輞川集》不僅影響了中國詩、畫和園林,甚至影響了日本的詩和造園藝術。當地人告訴我,當初日本唐詩代表團到藍田參訪時,連年事已高且腿有殘疾的一位老人都堅持登上簣山,為的是登高一覽這被王維歌詠過的河谷。我上世紀九十年代到西安開有關王維的會議,曾由會議主辦方組織去輞川。當時陝西省政府一位干部說,省委計劃以輞川谷作為恢復秦嶺生態的樣板。但如今一條高速公路大橋已縱貫輞川谷,令人很難再去想象王維的詩境了。

所幸華夏山河仍然不乏守護者。為寫作本書,筆者在南北方進行過前後十次考察。在考察前後的資料准備和考察過程中,我常常接觸到活躍在各地為搜集保護鄉土文化而奔走的人們。筆者在此可以舉出上虞的丁加達,嵊州的金午江、金向銀、李彭衛,溫州的余力、馬敘、王學釗,永嘉的高遠,襄陽的葉植、白昀、陳家駒,藍田的李海燕、曾宏根、樊維岳,奉節的趙貴林、魏靖宇……他們其中有幹部,有教師,也有當地的農民。

如帶我考察大羅山和帆游山的王學釗即是當地的農民,卻出版了關於大羅山史的著作。他們不僅為我的考察提供了重要信息,且以其熱忱激勵著我。我永遠難以忘記2011 年4 月2 日晚見到時年82 歲的丁加達老人的情景。他下放上虞農村期間,憑借《山居賦》與剡水周邊各處地貌的對照,獨立地發現了謝靈運《山居賦》所稱「北山」莊園的真正位置。

我見到他時,他剛做完癌症手術,且患有嚴重的肺氣腫,雙眼視力已很差,只能靠呼吸機與我交談。他以顫顫巍巍的手為我在紙上寫下各種地名,並說很遺憾,他已不可能引我去考察了。然在翌日的考察中,他一再打電話給我指點。此後不久,老人就去世了。我想借此書出版的機會,向他以及所有這些華夏文化故土的守護者們表達敬意!

Views: 19

Comments are closed for this blog pos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