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787)

金馬·螻蟻壯歌

興許是染上了人類容易"自視過高"的通病,我自幼對螻蟻之類的小生靈,曾長期瞧它們不起。

記得在一九六五年的一次座談會上,當話題轉到生物界時,吳晗同誌說:"我看螞蟻的小小王國,就很有趣,能不能寫成一本書呢?"我當時聽了,心裏覺得好笑:區區螻蟻,何足掛齒!



後來,倒是一位英國老殖民主義者的言論刺激了我對蟻國的興趣,因為他竟把發展中國家統統誣蔑為"螻蟻之國",於是,我不免產生了一個興味很足的念頭:我倒要看看這個小小的昆蟲世界是不是真的像殖民佬貶斥得那般沒有出息,探索一下它們到底是在怎樣鋪排著自己的生活。 …




Continue

Added by La Via della Seta on August 21, 2016 at 10:12am — No Comments

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讚 (3)

中國人還愛玩玉石,這種經歷幾百年空氣侵蝕而微妙地凝結成微濁的寶石,其最深奧處含有談弱的光彩。中國人對此竟如此感受其魅力,這恐怕只有我們東方人才有這樣的愛好吧。這種寶石既無紅寶石綠寶石那樣的色彩,也無金剛鉆那麽耀眼的光澤,有什麽可愛呢?可是一看那暗淡的表層,就覺得這確是中國的寶石,而且歷史悠久的中國文明,好似凝結在那濃濃的朦朧之中,由此,對中國人喜愛其色澤和其物,是可以理解而頷首了。

近來由智利輸入許多水晶,與日本的相比較,智利水晶過於清澈。古代甲州產的一種水晶,透明中含有朦朧明暗之色,頗有莊重之感,稱之為入草水晶,其內含有不透明朗固體物質,這卻是我們最喜愛的水晶。水晶經中國人之手制成的乾隆玻璃,雖名之為玻璃,實則近似玉或瑪瑙。制造瑪瑙的技術,東方人早就知道,但總不如西方發達,而陶瓷制造技術的進步,無疑是與我們的國民性有關的。…

Continue

Added by Sena Wang on August 21, 2016 at 10:12am — No Comments

梁遇春·觀火

獨自坐在火爐旁,靜靜地凝視著面前瞬息萬變的火焰,細聽爐裏呼呼的聲音,心中是不專註在任何事物上面的,只是癡癡地望著爐火,說是懷著一種惘悵的情緒,固然可以,說是感到了所有的希望全已幻滅,因而反現出恬然自安的心境,亦無不可。但是既未曾達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地步,免不了有許多零碎的思想來往心中。…

Continue

Add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August 21, 2016 at 10:12am — No Comments

三毛《沙哈拉的故事》天梯

對於開車這件事情,我回想起來總記不得是如何學會的。很多年來,旁人開車,我就坐在一邊專心的用眼睛學,後來有機會時,我也摸摸方向盤,日子久了,就這樣很自然的會了。



我的膽子很大,上了別人的車,總是很客氣的問一聲主人:“給我來開好吧?我會很當心的。”

大部份的人看見我如此低聲下氣的請求,都會把車交給我。無論是大車、小車、新車、舊車,我都不辜負旁人的好意,給他好好的開著,從來沒有出過差錯。

這些交車給我的人,總也忘了問我一個最最重要的問題,他們不問,我也不好貿然的開口,所以我總沈默的開著車子東轉西轉。…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21, 2016 at 10:11am — No Comments

李敬一·司馬遷 (上)

李敬一,武漢大學教授。1970年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並留校任教,1978年至1979年在北京大學中文系青年教師進修班學習。先後在武漢大學中文系、新聞系主講“中國文學史”、“中國傳播史”等課程,並為全校開設公選課“唐詩欣賞”、“宋詞欣賞”。1999年赴法國進行學術交流,現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從事中國傳播史、中國文學史研究,著有《中國文學史》、《中國傳播史》、《司馬遷》、《古詩詞名篇欣賞》、《休閑唐詩鑒賞辭典》等,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



內容簡介:司馬遷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職,修史是家族的事業。他寫《史記》前,是中國封建時代空前絕後的漫遊者,他在父親的要求下,從二十歲開始曾作為期兩年的漫遊,司馬遷的漫遊,是一次實地考察。他親自采訪,獲得了許多第一手材料,保證了日後寫《史記》的真實性、科學性。…



Continue

Added by Dramedy on August 21, 2016 at 10:10am — No Comments

喬治·薩杜爾《世界電影史》(2)

緒論:電影史的資料、方法與問題(下)

       凡是專門研究原來拷貝的人絕不要忘記,這種拷貝由於事故,或者出於故意,內容可能有改動。

  (1)事故造成的改動

  一部影片在放映期間會斷裂或者變質,這樣就要剪去一米或數米。這些刪剪在原來的拷貝上可以從粘接線上看出,除非像常見的情況那樣,損壞的部分是在一本影片的末尾。…

Continue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August 21, 2016 at 10:08am — No Comments

劉慶邦·不讓自己的手停下來

至少在兩個筆記本的第一頁,我都工工整整抄下了王安憶的同一段話。我把這段話視為王安憶寫作的秘訣:“寫小說就是這樣,一樁東西存在不存在,似乎就取決於是不是能夠坐下來,拿起筆,在空白的筆記本上寫下一行一行字,然後第二天,第三天,再接著上一日所寫的,繼續一行一行寫下去,夜以繼日。要是有一點動搖和猶疑,一切將不覆存在。現在,我終於堅持到底,使它從懸虛中顯現,肯定,它存在了。”在她的描述裏,我仿佛看到了她伏案寫作的身影。後來我的想象在她的一段對話中得到證實。王安憶說:“我寫作的秘訣只有一個,就是勤奮的勞動。”…

Continue

Added by 慕課 庫 on August 21, 2016 at 10:06am — No Comments

勞倫斯·花季托斯卡納(1)

每個國家都有在自己的土地上大放異彩的花。在英國,是雛菊、金鳳花、山楂和立金花。在美國,是秋麒麟草、星花草、六月菊、八角蓮和我們稱之為紫苑的翠菊。在印度,是木槿、曼陀羅和金香木。在澳大利亞,是金合歡和奇形怪狀的尖葉石楠花。在墨西哥,是仙人花,人們稱之為沙漠玫瑰,在刺叢中開得可愛,開得晶瑩剔透;還有長長的絲蘭花,開著奶黃色鈴鐺樣的花朵,像是垂落的泡沫。

但在現今的地中海,如同出現阿格西大商船的十六世紀(我們希望永遠如此),這樣的花是水仙、銀蓮花、日光蘭和長春花。水仙、銀蓮花、日光蘭、藏紅花、長春花和歐芹,單單被地中海人賦予了獨到的意義。在意大利也有雛菊,三月的帕斯騰,雛菊盛開,像鋪了一小塊一小塊的白地毯;托斯卡納則遍地開滿了地黃連。可是,再怎麽說,雛菊和地黃連也是英國的花兒,它們只對我們和北方人才具有妙意。…

Continue

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August 21, 2016 at 10:05am — No Comments

約翰扎勒《公共輿論》(3)

然而,第6章僅僅處理那些意見的靜態分布,比如通常所觀察到的一次性的意見調查。從第7章到第10章,5關註點則轉向態度變化,對第6章所用的論證發展出一個動態構想。在這些章節中,可能的困難源自,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恰當數據,它們要在許多不同的議題域中進行檢驗,從一個議題到另一個議題(從種族到總統聲望到對國民經濟表現的判斷到對朝鮮戰爭的支持)。因此,本書的這一部分看上去似乎有些脫節。可是,我希望,當他們檢驗越發覆雜的關於公眾如何對強度或者“音量”(loudness)不同的競爭性傳播的觀點進行反應的時候,這些內容有一個互補性的統一理論。第9、10章是關於模型的充分檢驗:第9章分析了1964到1970年間對越南戰爭的大眾態度的演變;第10章則檢驗了在競爭性選舉中(總統、參議院、眾議院選舉以及總統初選)候選人偏好的形成。盡管這兩個案例似乎很不同,但是在每個案例中的態度形成和變化的動力機制似乎完全一樣。…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August 21, 2016 at 9:24am — No Comments

約翰扎勒《公共輿論》(1)

作者:

約翰.R.紮勒(John R.Zaller),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現為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政治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美國政治和公共輿論。主要著作有《美國人心態:公眾對資本主義和民主的態度》、《公共輿論》、《黨作決定:改革前後的總統提名》等。等。



譯者:

陳心想: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現供職於密西西比州立大學。

方建鋒: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博士,現為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August 21, 2016 at 9:22am — No Comments

泰戈爾·偷來的珠寶

這是泰戈爾1941年6月24—25日創作的最後一篇小說。當時他已生病臥床。身體稍有好轉就叫身邊人記述他口授的小說。一個多月之後,泰戈爾就溘然去世了。這篇小說是於1955年在《季刊》兩季這一期上發表的。該刊編輯寫道“這並非是篇完整的短篇小說,只是小說的一個提綱……這是他(指泰戈爾——譯者註)創作的最後一篇小說。”見孟文《泰戈爾文集》第27卷。

當無政府主義的密探們橫行霸道統治國家的時候,突如其來的暴力打擊,常常使人們戰戰兢兢日夜不安。惡夢之網籠罩著人們生存的一切習俗。家長們哪怕是只朝天神瞧了一眼,惡魔就會以莫須有的罪名,使他們膽顫心驚坐臥不寧。不論是人還是神,誰都難以信賴。人們只好不得不以淚水來呼救。善行與非善行的轉變界線就是軟弱。人們走著走著,不小心一個趔趄,就可能跌進災難的深淵。…

Continue

Added by 寧靜心 on August 20, 2016 at 9:58pm — No Comments

余男:我是個極端的完美主義者 (二)

余男毫不掩飾對鞏俐的欣賞,“她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演員,她真的是太美了,即使在生活中,她都有一種很自然的儀態。這麼多年的經歷,出演了那麼多非常棒的電影,她美得無可爭議。她的經歷是不可復制的。但我也是不可復制的”。

余男說自己的優勢就是“有個性,自信”。王全安評價余男,現實中沈靜寡言,演起戲來卻很有爆發力。戲幾乎都是一次拍成,表演平實而準確。

那是你不了解中國的其他女演員

余男和鞏俐的相似之處在於:她們都曾以扮相最土的角色走上國際舞臺,以精湛的非母語表演走向了世界。…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August 20, 2016 at 9:57pm — No Comments

陳忠實·地窖(下)

西北風依舊在房檐和屋脊吹出哨子一樣的噝啦聲。窗上的稻草苫子也有風吹動的吱吱聲。熱尿的氣息漸漸散掉,屋裏依然是火炕熱烘烘的氣息,淡淡的乳香。

他努力使自己再度入眠,用數數兒來凈化心靈。他自己告誡自己:無論現在是黑幫是走資派或是劉少奇路線的罪人,組織上還沒有正式行文開除黨籍和撤銷他的社長職務,還是共產黨員,還是前志願軍偵察連連長,絕對不能和人家女人鉆到一條被筒裏去。這樣反覆告誡還真管用,他心頭潮起的那種騷亂漸漸平息了,終於又迷糊了。

一覺醒來,天已大亮,他爬起來,穿戴整齊,站在火炕下的腳地上,從廈屋門裏望出去,小院旁側的小竈房裏,傳來撲嗒撲嗒的風箱拉動的響聲,她正在燒鍋。他看著她隨著風箱扭動著的後背,不由地在心裏慨嘆:我到底還是拯救了自己的靈魂!…

Continue

Added by 趁還來得及 on August 20, 2016 at 9:56pm — No Comments

潘奕辰《香·生活》(8)

名媛、雅士與香 (下) 



     上面這段文字描寫的是兩人經常在一起品聞沈香的場景,他描述道,俗人都是把沈香放在火上燒,只見很大的煙,並滋滋冒著油,一下子就被燒完了,香本身的性情並未品味出來,而且還會帶著焦味和腥味。沈香有堅硬的質感,並且有橫紋的油線,稱為橫隔沈,它的香氣特別的美妙,又可以把沈水的沈香磨成粉末,就好像小鬥笠或似大的菌,我們叫它蓬萊香。我們都是把香用隔火熏香之法,不見煙只見香,在屋中聞起來猶如清風吹過棋楠、露珠落在薔薇上、把琥珀磨得發熱、酒灑在犀角上的味道,長時間的熏被子和枕頭,再和著肌膚的香氣,非常的甜美香艷,似夢似幻。…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20, 2016 at 9:55pm — No Comments

愛亞《三弦》口信

小路那頭響起一聲震耳的撞擊,是一部被夜色欺侮了的機車,遠遠望去,翻覆了的機車車輪猶自轉動著,而黃色的方向燈也仍掙紮地閃亮,一明一滅,一明一滅……

他,一名過客,奔向距離機車十幾步遠的倒地騎者。清明的月光下,一張中年的面額正攪拌著驚俱與痛楚的血。他輕握傷者的手,夜色將血水吸吮,濃濃地湮漫在黃土路面上。

“如果我遭遇不測……”傷者開口說話:“請,請把我袋裏的信封送到鎮上。育英路,八號,找林玉妃,告訴她我愛她。”

鎮上,育英路,八號,林玉妃,他記好。

“我皮夾裏有身分證……”傷者又說。…

Continue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August 20, 2016 at 9:55pm — No Comments

佐佐木俊尚·CURATION策展的時代:「串聯」的資訊革命已經開始!(二)

何飛鵬·推薦序

content+3C=curation

──策展,是網路世界的新全民運動

  網路世界的流行話語curation,直譯是「策展」,這是借用自藝術、設計業界的說法,指的是一個藝術展覽活動的規畫及推動,做這件事的就是「策展人」(curator),而現在的網路世界無處不「策展」,人人都可以說自己是「策展人」。

  我花了很多時間去體會這種「策展現象」,勉強找到了自己可以自圓其說的邏輯,但這是不是網路專家的正解,就不得而知。…

Continue

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August 20, 2016 at 9:54pm — No Comments

朱千華《中國美女地圖》(12)

【大漢天驕:竇漪】



(一)



竇漪,清河郡(今河北清河)人,《史記》記載:竇後“趙之清河觀津人也”,當時的“清河觀津”,即今天的衡水武邑縣。

竇漪出身貧寒,她的父親為了逃避秦亂,隱居於觀津釣魚,卻不幸落河而死,遺下三個孤兒。

漢初,朝廷到清河召募宮女,竇漪年幼應召入宮。公元前195年,高祖劉邦駕崩,呂雉作為皇太後操縱國政。

當時,呂後挑選一些宮女出宮,賞賜給諸侯王,每個王五名宮女,竇漪也在選中之列。…

Continue

Added by 非常灑狗血 on August 20, 2016 at 9:53pm — No Comments

生態旅遊的角色定位

相較於選擇都市或是遊樂園的大眾旅遊,生態旅遊則是偏向於小團體的旅遊,即使是小團體的旅遊也不盡然是個不與其他遊客產生互動,而到偏遠、人煙罕至的地區,甚至前往生態資源豐富之處才是生態旅遊最佳的地區。同時,墾丁國家公園每年到訪人次高達四百萬人,陽明山國家公園每年到訪的遊客更高達上千萬人次,是否都已排除生態旅遊地區之外?另一方面,森林遊樂區假日旅遊人數長達3、4千人,非假日時則門可羅雀;且為了愛好賞鳥前往森林遊樂區,卻受到其他遊客的干擾,難以盡情的賞鳥,是否就不列入生態旅遊活動?而為了便利遊客到達遊憩地區,興築舒適便捷的道路,其後造成旅遊地區觀光客大增,遊憩品質下降,影響當地居民、甚至野生動植物的干擾,是否也需排除在生態旅遊地區之外?諸如此類的案例,尚有爭議存在,生態旅遊的角色定位也因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旅遊業者、當地居民、遊客間的認知不同,而呈現不同的角色定位。…

Continue

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20, 2016 at 9:53pm — No Comments

扎西拉姆·多多《當你途經我的盛放》(13)

易弦再聽之憶江南



文字就是這麽奇怪的一個東西,任何方式的表達都不究竟,如何努力去體會也不確切,我甚至開始懷疑,文字的作用就是供人誤讀和篡改的,於是我開始篡改前人的文字,然後供後人誤讀……

心灰盡,有發未全僧。風雨消磨生死別,似曾相識只孤檠,情在不能醒。

搖落後,清吹那堪聽。淅瀝暗飄金井葉,乍聞風定又鐘聲,薄福薦傾城——

納蘭性德

連嘆息都只得輕輕

怕吹落心尖的塵埃啊…

Continue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August 20, 2016 at 9:52pm — No Comments

為什麼微博正在“貼吧化”,要做內容大雜燴?

        近日,幾個明星產品的升級很有意思:微博不限字數了,140字這個最重要的標簽竟然被幹掉了;今日頭條悄然公測頭條問答對標知乎,還推出了圖集、視頻等功能;知乎在去年也發布了“讀讀日報”。這些應用所做的事情越來越一致:都在成為UGC(用戶生產內容)的多元化內容平臺。今日頭條不再只是資訊客戶端,知乎不再只是問答平臺,微博不再是140字短消息公共發布平臺。綜觀國內UGC平臺,除了上述選手之外,還有一直深耕UGC內容的百度貼吧、微信公眾平臺,以及豌豆莢去年推出的“一覽”、網易正在低調發力的網易熱。

  為什麼大家都做成了內容消費平臺?…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August 20, 2016 at 9:49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