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重唱郭子究半世紀名曲
郭子究 ( 1919-1999 ) 是相當傳奇的音樂人物。他只有國小畢業,卻憑著熱情與天賦,摸索出一條自己的音樂之路。他在花蓮中學擔任了三十四年的音樂老師,以其強調讀譜、視唱能力的獨特教法 (花中學生音樂課都要先通過「La La La……」節奏視唱這一關) ,循序漸進引領無數學生進入音樂殿堂。又以身作則,以親譜的歌曲為教材,讓學生在親切學唱中自然領受音樂之妙。說他是「花蓮音樂之父」一點也不為過。他的學生畢業後,分佈各地,每愛傳唱他的曲子,他最動人的一些作品,譬如〈回憶〉,〈花蓮舞曲〉,〈你來〉……,遂由花蓮名曲變成凡有台灣人處皆得聞的台灣名曲了。
我在花中求學的六年 ( 1966-1972…
Continue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5:18pm — No Comments
張愛玲和我有什麼關係?當然沒有。
但當這位七十五歲,特立獨行,在作品中酷戀月色的女作家,孤寂地陳屍美國寓所的消息在中秋夜傳回島上,並且引發一波又一波讀者與作者切身的哀悼與追憶後,我不禁再一次問自己:「大家都跟張愛玲有關係,你獨獨和張愛玲沒有關係嗎?」我用力思索了好幾分鐘,找來她寫或寫她的一切書籍,苦讀、重讀、快讀了兩日夜,然後,總算不再怕人會笑我落伍地告訴自己:「張愛玲當然和我有關係!」
張愛玲和我有什麼關係?我,一個在台灣寫詩的人。張愛玲是和一個在台灣寫過詩的人有過一點關係。在散文集《流言》裡的一篇 〈詩與胡說〉張愛玲寫說,她第一次看見路易士的一首詩 〈散步的魚〉,頗覺其做作,後來讀了他的〈傍晚的家〉,覺得非常滿意,因之「不但〈散步的魚…
Continue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5:16pm — No Comments
如果你住在花蓮,你一定聽過一位歐吉桑,推著腳踏車在街上急促地叫賣:「麻——糬,麻糬、麻糬哦!」這聲音從什麼時候開始,花蓮縣誌上並沒有記載。如果你問住在花蓮的人,他們一定會回答:「從小就有了!」對我而言,他的麻糬已經成為整個童年與鄉土的象徵了。三十年來,吃過多少個他做的這包著好吃的紅豆的麻糬,我已經數不清了,只記得小時候聽到聲音,就趕緊從母親的錢包裏拿五毛錢跑出去。
讀國校時有一次老師帶我們去花崗山開會。在高呼三民主義萬歲、蔣總統萬歲之後,忽然聽到「麻糬、麻糬哦」的聲音,大家一哄而散跑去買,連吃了兩個的阿雄興奮得直呼:「麻糬萬歲!」不是嗎,再沒有比又Q又甜的麻糬更具體地讓我們感覺到生命的美好與珍貴的了。難怪去年冬天,他在寄回來的年卡上告訴我:「不知道你相不相信,身處雪地的異國,午夜夢迴,還常常聽到那麻糬、麻糬哦的聲音。」
…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5:00pm — No Comments
此詩長達一百九十三行,雖非陳黎最長的詩作,堪稱陳黎企圖最龐大、視野最寬廣的作品。此詩以詩人家鄉花蓮之太魯閣為背景,透視三百年來糾纏的台灣歷史以及變動的人文風貌,可視為陳黎省視台灣經驗之系列詩作總。
首段寫太魯閣瞬息萬變、難以捉摸的多種面貌。太魯閣時而溫柔「如一葉之輕落,如一鳥之徐飛╱又彷彿一樹花之開放」,時而激越「如兔脫禽動」,時而深沈莊嚴「若蓊鬱的雨林」。這山水的多種面貌一如台灣命運的多變,陳黎彷彿看到了「被時間扭轉、凝結的歷史的激情」,企圖在這微雨的春寒思索它的奧義。…
Continue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5:00pm — No Comments
木山鐵店的鐵匠老了。
中午的時候,他坐在鐵店門口午睡,白色的頭髮在和煦的陽光下發出跟臉上老花眼鏡一樣的銀光。他跟他的老山地助手,一個睡在椅子上,一個睡在火爐旁。他也許又夢見我拿著陀螺要求他打一根剛猛的陀螺心,好把別的小孩的陀螺釘得面目全非。他也許又奇怪這些不上學的孩子,怎麼發神經,赤著兩腳立在正午的大馬路上比賽勇敢,直到嘴裡的李仔糖紅滾滾地掉到灼燙的柏柚路面。…
Continue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4:59pm — No Comments
人生不如一行波特萊爾。所以,直截地,我把每日慣常走過的幾條街稱作波特萊爾。
我的波特萊爾街是從黃昏開始的,當你們剛放下公事包或放下書包,當你們剛打開電視機或電視遊樂器:我以及我的腳踏車,牽著手,慢慢離開我的童年。
我會騎過一間齒模所,無師自通的擬牙科大夫很快地用他的工具把你的牙痛弄停,或者拔掉你的蛀牙,鑲上他的新牙,讓你在一年之內牙齦發炎,重新痛得更厲害。
我會騎過一家蚵仔煎專賣店,媽媽專門煎蚵仔煎,爸爸負責加蛋—— 一隻手像機器人般往籃子裡抓蛋、擠破、丟出去;他們的兒子忙著把地上的蛋殼集合起來,送給對面的醫生太太早晚洗臉美容。…
Continue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4:57pm — No Comments
我的 花蓮港街地圖 是繪在記憶與夢的底片上的,一切街道、橋樑、屋舍、阡陌……皆以熟悉、親愛的人物為座標。穿過地圖中央的是一首音樂,一首河流般蜿蜒,沒有起點終點,沒有標題的音樂。你說是七腳川溪。你說是砂婆礑溪。你說是花蓮溪。你說是立霧溪。…
Continue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4:54pm — No Comments
尼娜‧卡香(Nina Cassian,1924-2014),不僅是一名知名詩人,同時也是散文作家,童書作家,作曲家及翻譯家。她曾在羅馬尼亞多家文學出版社擔任編輯,也是羅馬尼亞作家協會的主要成員。一九八五年赴美國訪問,因政治因素不得返回國門,遂流亡在美,現居住於紐約。她出版了五十多本各類著作,數度獲得文學獎。她的詩對生理的描述與情慾的處理頗為坦率,愛與失落,生與死,是她經常觸及的主題。…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4:48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4:46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4:45pm — No Comments
最初,羞怯地,他的身體纏繞著
我的脖子,以旋律美妙的渦形花樣,
如是我整個脖子包裹在
那旋律的手鐲裡,
而我幾乎屈身於他斜眼、
三角形的醜陋的頭
以及他脆弱骨頭之聲。
接著,咬第一口,…
Continue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4:44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文學 庫 on May 13, 2017 at 4: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Tata Na on May 13, 2017 at 4:05pm — No Comments
這樣的事,文化大革命中有很多,我們的歷次運動中都有這樣的人。我衷心希望同學們可以多了解一下我們國家的歷史,包括我們從反右到文化大革命等等。對這種歷史不了解、沒有記憶,對咱們國家沒有好處。我所說的這些,我們可以看一下幾位有名的人:某作家的親弟弟曾為了表現積極,以子虛烏有的事告發了那位作家;某大畫家向公安局告密,直接導致詩人聶紺弩入獄並被判無期徒刑;某著名學者被組織要求做中央某部的臥底。…
ContinueAdded by Tata Na on May 13, 2017 at 4:03pm — No Comments
作者簡介:李培根(根叔),生於1948年,湖北武漢人。1981年在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於1983年赴美留學,1987年在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大學(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獲得博士學位後回母校工作。2003年12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05年3月至2014年3月擔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第105期“心靈之約”講座,二0一四年二月二十六日)
同學們好!剛開學,估計大家比較閑,因為今天來了這麼多人。既然比較閑,那我就跟大家說幾句閑話。今天的題目就是“閑話人格養成”。
人格教育的重要性…
ContinueAdded by Tata Na on May 13, 2017 at 4:02pm — No Comments
四、結語:後現代的,後國家的,跨國的
IV. Concluding Remarks: Postmodern,Postnational, Transnational
林文淇詳細闡述的後現代都市空間範疇意義不大——我將對上述論點加上自己的例子和解釋——以支持這一觀點:簡言之,在對台北的新表述中,九十年代台灣電影記錄了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所說的“絕對空間”(absolute space)這種在長時間歷史積累中獲得社會和政治意義的空間,也是表達民族國家目的合法化和身份認同的空間(Lin Wenchi 1998, 112)。隨著絕對空間的消失,林文淇繼續說,台灣電影中清晰的歷史整全感和伴生的身份認同也會隨之消失。不出意外,這些都歸因於後現代。確實,如果我們跟隨弗里德里克·比埃爾(Frederick…
Added by Tata Na on May 13, 2017 at 3:59pm — No Comments
三、再見,“南國”:台北,異托邦,後現代性
III. Farewell, “South”(Nanguo):Taipei, Heterotopias, Postmodernity
然而,在台灣電影中,文化混生和台北最近的變化間還有更深遠的聯系。從霍米巴巴(Homi Bhabha)的後現代研究角度出發,皮特斯認為混生無異於異化的條件,它是一種無家可歸的狀態。得益於台灣特殊的文化和政治情境,異化和無家可歸成為都市電影再現台北的兩大主題。例如《街頭巷尾》(Our Neighbors,1963),塑造了一群“無家可歸”的大陸人,他們與台灣本土人交流,並在台北建立新的公共性生活。《台北發的早班車》(Early Train fromTaipei, 1964)和《康丁遊台北》(Kang-Ting’s Tourof Taipei,…
Added by Tata Na on May 13, 2017 at 3:57pm — No Comments
——Cinematic Remapping of Taipei: Cultural Hybridization, Heterotopias, and Postmodernity
作者:張英進
譯者:陳榮鋼
發表:The Fifth Annu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aiwan, UCLA, October 12-15, 2000.
一、概要…
Added by Tata Na on May 13, 2017 at 3:56pm — No Comments
2015年3月28日淩晨,《歐洲時報》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被譽為“20世紀最後一位詩歌巨匠”的2011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於當地時間3月27日去世,距離他84歲生日只差不到20天。
鳳凰網文化綜合路透社、美聯社等報道,詩人特朗斯特羅姆於周四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的一家醫院病逝。諾貝爾基金會在推特上寫道,“我們非常悲傷地得知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於昨天去世,享年83歲”。
與特朗斯特羅姆有著60年友誼的瑞典學院院士埃斯普馬克也證實了這一消息,“是的,這是真的,我已經跟他的妻子交談過了,我很震驚。”…
Continue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13, 2017 at 10:54am — No Comments
“死亡與睡夢同姓,只是我們不知道它們姓什麼;
人日有一死,此即為睡夢,睡夢乃死亡的預習,死亡乃睡夢的姐妹。”
1、
公元前399年,蘇格拉底受審並被判自行選擇喝下如下兩種藥酒之一:其中一種藥酒的主要成分是罌粟花和風茄根,由希波克拉底所發明,飲下後只會讓人陷入甜美的睡夢;另一種藥酒則是由毒參(Conium maculatum)所制,喝下後必死無疑。兩種藥酒卻被特地制得無法分辨。雅典民意法庭旨在將蘇格拉底的命運交由眾神來審判。蘇格拉底於是向醫神阿斯克勒皮俄斯獻祭了一只公雞,請求祂的指引。在阿斯克勒皮俄斯的引導下,他將事先選定的藥酒一飲而盡。...…
ContinueAdded by 鮮拿哥 on May 13, 2017 at 10:53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5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9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5 Comments 86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9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