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杜威:第四章·教育即生長
三、發展概念的教育意義
本章講到這裏,很少談到教育。我們一直在討論生長的條件和含義。但是,如果我們的結論是正確的,它們就包含明確的教育結果。當我們說教育就是發展時,全看對發展一詞怎樣理解。我們的最後結論是,生活就是發展;不斷發展,不斷生長,就是生活。用教育的術語來說,就是:①教育的過程,在它自身以外沒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②教育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改組、不斷改造和不斷轉化的過程。
(1)當我們用比較的術語,即從兒童和成人生活的特征來解釋發展時,所謂發展,就是將能力引導到特別的渠道,如養成各種習慣,這些習慣含有執行的技能、明確的興趣以及特定的觀察和思維的對象。但是,比較的觀點並不是最終的。兒童具有特別的能力;忽視這個事實,便是阻礙生長所依靠的器官的發育或使它們畸形發展。成人利用他的能力改造他的環境,因此引起許多新的刺激,這些新的刺激再引導他的各種能力,使它們不斷發展。忽視這個事實,發展就受阻撓,成為被動的適應。換言之,常態的兒童和常態的成人都在不斷生長。他們之間的區別不是生長和不生長的區別,而是各有適合於不同情況的不同的生長方式。關於專門應付特殊的科學和經濟問題的能力的發展,我們可以說,兒童應該向成人方面發展。關於同情的好奇心,不偏不倚的敏感性和坦率的胸懷,我們可以說,成人應該像兒童一樣生長。這兩句話都是同樣正確的。
我們在本章已經評論過三種思想,這就是:一,把未成熟狀態僅僅看作缺乏發展;二,把發展看作對固定環境的靜止的適應;三,關於習慣的僵硬性。這三種思想都和生長或發展的錯誤觀點有關——都認為生長或發展乃是朝著一個固定目標的運動。它們把生長看作有一個目的,而不是看作就是目的,這三種錯誤思想在教育上相應的錯誤就是:第一,不考慮兒童的本能的或先天的能力;第二,不發展兒童應付新情境的首創精神;第三,過分強調訓練和其他方法,犧牲個人的理解力,以養成機械的技能。這三件事都是把成人的環境作為兒童的標準,使兒童成長到這個標準。
人們不是無視自然的本能,就是把它們看作討厭的東西——看作應該受壓制、或者無論如何應該順從外部標準的可憎的特性。由於把順從看作目的,所以青年人的個性被忽視,或被看作調皮搗蛋或不守紀律的根源。同時,又把順從等同於一律。從而導致青年對新鮮事物缺乏興趣,對進步表示反感,害怕不確定和未知的事情。由於生長的目的在生長過程之外,超越不斷生長的過程,就不得不依靠外部力量使生長走向這個目的。當一種教育方法被汙蔑為機械方法的時候,我們可以肯定,這就是依靠外部的壓力來達到外部的目的。
(2)既然實際上除了更多的生長,沒有別的東西是和生長有關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沒有別的東西是教育所從屬的。有句平常話說,一個人離開學校之後,教育不應停止。這句話的意思是,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通過組織保證生長的各種力量,以保證教育得以繼續進行。使人們樂於從生活本身學習,並樂於把生活條件造成一種境界,使人人在生活過程中學習,這就是學校教育的最好的產物。
當我們不再企圖用和成人成就進行固定的比較來解釋未成熟狀態時,就不得不拋棄把未成熟的狀態看作缺乏所需要的特性的見解。拋棄了這種見解,我們也就不得不放棄一種習慣,把教學看作把知識灌進待裝載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看作填補這個缺陷的方法。因為生活就是生長,所以一個人在一個階段的生活和在另一個階段的生活,是同樣真實,同樣積極的,這兩個階段的生活,內部同樣豐富,地位同樣重要。因此,教育就是不問年齡大小,提供保證生長或充分生活的條件的事業,我們對未成熟狀態先是覺得不耐煩,愈快過去愈好。於是,用這種方法教育出來的成人,回顧兒童期和青年期,感到無窮遺憾,只看到失卻機會和浪費能力的景象。在我們承認生活有它自己內在的品質,而教育的任務就在於發展這種品質以前,這種諷刺性的情境將會繼續下去。
認識到生活就是生長,這就使我們能避免所謂把兒童期理想化,這種事情實際上無非是懶惰成性。不要把生活和一切表面的行動和興趣混為一談。我們雖然不能斷定,有些東西看來僅屬表面的玩笑,是否就是某種初生而未經訓練的能力的征兆,但是我們必須牢記,不要把表面現象認為就是目的本身。它們不過是可能的生長的征兆。要把它們轉變成發展的手段和使能力進一步發展的工具,不要為了它們自己而縱容它們或培養它們。過分註意表面現象(即使用指責和鼓勵的方式)也許使這些現象固定,從而使發展阻滯。對家長和教師來說,重要的事情是註意兒童哪些沖動在向前發展,而不是註意他們已往的沖動。尊重未成熟狀態的正確原則,沒有比埃默森①下面的一段話講得再好的了。他說:“尊重兒童。不要過分擺起家長的架子。不要侵犯兒童的孤單生活。但是對於這個建議,我卻聽到有人叫嚷:你真要放棄公私訓練的韁繩嗎?你要讓兒童去過他自己激情和奇想的狂妄生涯,把這種無政府狀態稱為尊重兒童的天性嗎?我回答說,尊重兒童,尊重他到底,但是也要尊重你自己。……關於兒童訓練,有兩點要註意:保存兒童的天性,除了兒童的天性以外,別的都要通過鍛煉搞掉;保存兒童的天性,但是阻止他擾亂、幹蠢事和胡鬧;保存兒童的天性,並且正是按照它所指出的方向,用知識把兒童天性武裝起來。”埃默森接著指出,這種對兒童期和青年期的尊重,並不為教師開辟一條容易而悠閑的道路,“卻立刻對教師的時間、思想和生活提出巨大的要求。這個方法需要時間,需要經常運用,需要遠見卓識,需要事實的教育,還需要上帝的一切教訓與幫助;只要想到要運用這個方法,就意味著高尚的品格和淵博的學識了。”
①埃默森(GeorgeBarrallEmerson,1797—1881),美國教育家。——譯者註
提 要
生長的能力,依靠別人的幫助,也有賴於自己的可塑性。這兩種情況,在兒童期和青年期達到頂點,可塑性或從經驗學習的能力,就是形成習慣的意思。習慣使我們能控制環境,並且能為了人類的利益利用環境。習慣有兩種形式,一是習以為常的形式,就是有機體的活動和環境取得全面的、持久的平衡;另一種形式是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活動,借以應付新的情況的能力。前一種習慣提供生長的背景;後一種習慣構成繼續不斷的生長。主動的習慣包含思維、發明和使自己的能力應用於新的目的的首創精神。這種主動的習慣和以阻礙生長為標志的墨守成規相反。因為生長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斷生長;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學校教育的價值,它的標準,就看它創造繼續生長的願望到什麽程度,看它為實現這種願望提供方法到什麽程度。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