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20)

孔明安:犬儒主義為什麽是一種意識形態?(4)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February 17, 2017 at 10:12am — No Comments

周寧:天地大舞台:義和團運動戲劇性格的文化啟示(4)

在作為文化儀典的鄉村戲劇中,表演與生活、虛構與現實的界限是移動的,模糊的,甚至可能完全消失。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環境戲劇,觀眾變成群眾,戲劇變成生活、意識形態中的規範被象征地申明、確認了,某些壓抑性的禁忌也以狂歡的形式被沖破了,由此社會或者超於新的平衡,或者因為過份壓制而導致騷亂。

戲曲現實與虛構不分的文化儀典性賦予鄉民意識形態以某種戲劇化傾向,最能說明問題的是義和團運動中武戲與武術的關系。

義和團以教門組織方式,結合武術與巫術,將一種社區性的練功運動發展成全國性的政治軍事運動,並使這場運動帶有明顯的表演性與虛幻色彩,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歷史上的武戲與武術傳統。…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February 15, 2017 at 9:18pm — No Comments

陳明發博士文創慕課の什麼是知覺 Perception

知覺 Perception

(1)泛指感覺輸入的連貫性和統一性的各種過程。這是知覺這個詞最一般的含義,包括呈現物理刺激到現象學上經驗到這個物理刺激的整個順序。這裏包括物理的、生理的、神經的、感官的、認知的和感情的成分。由於這個詞具有如此廣泛的含義,因此需要對其具體說明和規定如下:

(2)對一切機體過程的知覺。這個含義把知覺看作一種意識事件。即對某些外部的或內部的刺激引起的一連串(機體)過程的實際體驗。

(3)感覺元素的綜合或熔合。這一含義見於構造主義(1)「見Structuralism(1)」的用法中。…

Continue

Add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September 18, 2016 at 10:37pm — No Comments

周寧:天地大舞台:義和團運動戲劇性格的文化啟示(6)

在同一種文化類型中我們討論戲劇活動與義和團運動,其內在精神的同構性就成為合理的前提。戲劇表演具有群體性,演員與觀眾、觀眾與觀眾構成被某種幻覺集合到同一時空中的集體,而“集合在一個集體中的所有的人,他們的情緒和思想都是一致的。”[56]戲劇“真實的幻覺”創造戲劇群體,而群體心理也有助於創造真實的幻覺。天繆生批判文人雅士不道,世間觀劇者多婦人孺子細民,致使戲曲墮落。美國著名戲劇理論家漢彌爾頓則認為這不是戲劇墮落,而是戲劇的本質。劇場中的人群永遠是孩子氣的、感情用事的、輕信而好激動,喜歡熱鬧的,他們的心理介乎於婦孺與暴民之間。[57]義和拳設壇演拳,練拳者圍觀者構成一個沒有明確界限的群體,有些圍觀者觀看一段後,也就加入進來,拜師練拳了。據當事者回憶,圍觀者慢慢就會有一種忘乎所以的感覺,參與其中了,練功場子似乎有一種神秘的心理“場”的感應,個人是不由自主的。…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February 15, 2017 at 9:19pm — No Comments

王溢嘉的夜間風景·古今中外的十大夢觀(下)

慾望改裝的情結派

五、情結派:這一派以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為代表。佛氏認為,夢不只是白天經驗及思維的「重組再現」而已,它另有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願望。

有些夢,譬如唐人傳奇小說《枕中記》裡落拓的盧生夢見自己平步青雲,飢腸轆轆的南極探險隊員夢見滿桌的山珍海味,都明顯具有「願望達成」的色彩,但其他更多看似乎平淡無奇或雜亂無章的夢,若加以分析,則可看出它們其實也都是經過「改裝」的願望達成之夢。…



Continue

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September 13, 2016 at 9:11pm — No Comments

斯蒂格勒·生活並非電影 3

4.「電影幻覺」的意識

亨利·柏格森在《創造進化論》里談論過「電影幻覺」,在《影像—運動》一書中,德勒茲試圖推翻柏格森的相關言論。他概述道:

(電影)的進行離不開兩個互補的材料,一是若干被稱為圖像的即時性片段,二是一種運動,或者說一種無人稱的、均勻的、抽象的、不可見的、不可捉摸的時間,它位於機械「之內」, 「有了」它,畫面才得以前後相連。因此,電影給予我們的是一種虛假的運動,它是所有虛假運動中最為典型的一種。然而奇怪的是,柏格森卻給這最為古老的幻覺起了一個如此現代和新潮的名字(「電影的」幻覺)。我們是否應當這樣理解:按照柏格森的說法,電影或許只是在投映和復制一種永恆而普遍的幻覺?難道人們一直在做電影,卻並不知道這一點?…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February 27, 2024 at 7:30am — No Comments

王海東:”蝴蝶夢”與”甲蟲盒”之喻——莊子和維特根斯坦論意識難題(3)

二、道、言與世界圖景:意識確定性的根據

對於惠子的狡辯,莊子並沒有妥協,而是提供了另一種的思路:“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第279-280頁)這一簡短的回答包含着豐富的內容。他反問惠子,提這樣的問題,就説明他知道莊子的“心思”了,就已經表明“他心知”是可能的,不過是惠子還想得知莊子是怎樣知道魚之樂的?莊子坦言,在濠水的橋上就知道了,這是一個無須証明的回答。…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3, 2023 at 3:00pm — No Comments

溫儒敏:莫言歷史敘事的“野史化”與“重口味”(下)

不過,莫言畢竟只是小說家,他大概並不想提供特別的“思想”或者“歷史觀”,他對歷史的“文學敘述”主要出於感覺,他時常放縱這種感覺,在人性與欲望的曠野里奔走,卻不能停下來做深入的思索與把握。莫言的敘史既酣暢又世故,卻未能給讀者類似宗教意味的那種悲憫與深思,而這正是中國文學普遍缺少的素質。如果結合閱讀感受來進一步思考,會發現莫言也有他的缺陷。也許我們會問,這位天才卻又有些任性的作家刻意回避對歷史的正面描述與規律的探尋,有意在“正史”模式之外嘗試“野史化”的文學寫作,是否無意間也迎合當下那些庸俗的虛無主義與相對主義?在當今“去革命化”和“去意識形態化”的氛圍中讀莫言,雖然痛快,卻也可能會引發某種無常與無奈之感。



再說說莫言“重口味”的風格。…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September 30, 2018 at 10:04am — No Comments

斯塔夫·勒龐《烏合之眾》(47)

(4)第三:幻覺



自從有了文明,群體便開始被幻覺包圍著。



最早的幻覺,來自於對自然的敬畏,於是人們捏造出神靈,開始崇拜偶像,沈迷在宗教幻覺裏。



隨著文明的進步,人們開始不再相信神靈,而是把註意力集中到人文科學的領域裏,無數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被詮釋出來,又促使無數民眾把它們當成信念來恪守,於是哲學幻覺就成為了那一時代的風潮。進入近代之後,關於社會制度的討論又甚囂塵上。當民眾對現實感到不滿時,所有的弊病就被歸結到制度上,於是民眾展開憧憬,甚至是動亂來滿足他們的社會幻覺。…



Continue

Added by quién soy on July 16, 2017 at 7:02pm — No Comments

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9)

德勒茲-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十分複雜,為之後閱讀文本時的方便, 在此先對與本文論述相關處略作摘要。



在《柏格森主義》(Bergsonism)中, 德勒茲推崇柏格森的直覺(intuition),是一種具有類似於科學的精準性的方法論(14),其重要性在於可壓制內在於智慧或曰智性(intelligence)之中的幻覺(illusion),引導我們超越經驗的狀態,朝向真正經驗(real experience) ,而非可能經驗…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February 22, 2017 at 4:30pm — No Comments

尼采《悲劇的誕生》(3)

第3節:悲劇世界觀

日神精神沈湎於外觀的幻覺,反對追究本體,酒神精神卻要破除外觀的幻覺,與本體溝通融合;前者用美的面紗遮蓋人生的悲劇面目,後者揭開面紗,直視人生悲劇;前者教人不放棄人生的歡樂,後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執著人生,後者超脫人生;前者迷戀瞬時,後者向往永恒。與日神精神相比,酒神精神更具形而上學性質,且有濃郁的悲劇色彩。



外觀的幻覺一旦破除,世界和人生就露出了可怕的真相,如何再肯定人生呢?這正是酒神精神要解決的問題。…




Continue

Added by Kehtay Dream on October 23, 2016 at 9:51pm — No Comments

胡泳:到處都是形象,現實在哪里?2

布爾斯廷說,林肯這句吸引人的口號建立在兩個基本前提之下。首先,虛假和真實之間有清晰明顯的分界,煽動者用來欺騙人們的謊言和永存的真理之間界限分明。第二,人們喜愛真實勝於虛假,當必須要在單純的真理和做作的形象間作選擇時,他們會選擇真理。然而在圖像革命(即人類製作、保存、傳輸並發布清晰圖像的能力獲得了爆炸性增長)之後,這兩個前提再也不符合事實了。…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October 22, 2023 at 2:00pm — No Comments

對談:“湧現與創造” 1

ChatGPT問世,人工智能話題再次成爲關注焦點;蘋果公司發佈Vision Pro頭戴式設備,宣稱是其十年來的重磅産品……近期,科技發展引發了一系列新舊話題的再討論,而文學也在其中尋求自身的位置。

本次的青年作家漫談是以青年作家慕明的小説集《宛轉環》出版爲契機進行的三人對談:慕明和青年作家雙翅目,播客《不在場》的主播重輕,前兩位雖被歸爲科幻作家,但她們其實更多的是將科幻作爲一種方法去進入想像力所構建起的“可能性的森林”。換言之,她們所關注的從來都是廣義的文學問題:什麼是文學的愉悅?文學的真實與遊戲中的擬真有何不同?小説作爲一種古老的敘述,還是編織世界的有效方式嗎?

我們對“文學中的愉悅”的期許不同…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August 11, 2023 at 7:30am — No Comments

周憲《布萊希特的敘事劇:對話抑或獨白?》(2)

布萊希特的戲劇理論和實踐對舞臺和觀眾關係的探索,可以說是在對現存的乃至傳統戲劇批判的基礎上,這種批判和創新的全部理論根據就在於,布萊希特堅持認為,傳統的戲劇(即他所說的亞里士多德式的戲劇)發展到現代,出現了自然主義的戲劇,這種戲劇的主要功能在於通過對現實生活的逼真模仿,在舞臺上創造出一個身臨其境的“生活幻覺”。

 

這樣的生活幻覺首先是通過各種舞臺手段,特別是演員和角色的同一而實現的,演員和角色的同一,並由此創造的逼真生活幻覺,又反過來把觀眾帶入一個真實的生活場景。結果是在演員和觀眾之間形成了一體化的情感聯系——觀眾向人物的情感共鳴。 …

Continue

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November 2, 2020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姜丹丹·詩人雅各岱的詩與思之清醒(3)

浪漫美學(從德國早期浪漫派詩人到海德格爾的詩化哲學)將有限與無限的“普遍分裂”取消,使之達到“絕對同一”。意大利詩人萊奧帕爾迪(Leopardi),一個生活在浪漫主義時代卻“反浪漫”的詩人,早在19世紀末就第一個清醒地批判了這種“形而上學”的詩學觀的虛幻性。雅各岱延續了萊奧帕爾蒂的清醒的詩學傳統,質疑這種“狂熱”,努力把詩歌植根在存在的有限性(la finitude)之中,立足於“有限的此在”。他明確指出“把詩歌和真正的生活放置在局限之外,放置在狂熱、過度、反抗和斷裂中是謬誤的”,應該讓詩歌“更自然、更含蓄地”在“生活的局限的內部”找到它的位置。在這層意義上,他反駁了建立“斷裂的需求”,“與過去,乃至與世界本身決裂”的現代詩歌傾向(在19世紀末以蘭波、馬拉美為代表,在20世紀以超現實主義達到極致)的拒絕。…

Continue

Added by ili 河 on August 21, 2017 at 12:43pm — No Comments

陳昌茂《論旅遊美的美感經驗》(1)

摘要:旅遊美及美感發生是以旅遊過程的活動為基礎的。一次旅遊活動過程由前過程、過程、後過程三部分構成,表現為五個節點:願遊—行遊—居遊—-憇遊—憶遊組成的邏輯結構。前過程是對旅遊標示物的認知,激發出旅遊動機的過程—願遊;過程是遊覽過程,表現行遊、居遊、憩遊;後過程是遊覽活動完成後遊客對旅遊的回憶—憶遊。遊客在旅遊活動中因某一節點客體形像的沖擊而創生的直覺形像是一種美感經驗,是旅遊生活的最高體驗,具有神話詩性、抒情詩性、暢爽詩性、狂歡詩性、夢幻詩性的特征。…

Continue

Added by 旅遊 庫 on May 17, 2022 at 11:04pm — No Comments

胡泳:到處都是形象,現實在哪里?4

確實,《幻象》來得有點早,未能抓住電視的中心地位。但麥克盧漢誤讀了布爾斯廷的「道德上的反對」——這本書並不是對美國文化正在走向衰落的哀悼警告。書的前言令人安慰地堅稱,這本書是出於「對美國的熱愛和對美國的驚訝」而寫的。布爾斯廷甚至明白無誤地說:「我們的問題並不源自我們的弱點,而是源自我們的強項。它們源自我們的學識、財富、樂觀主義以及進步。」或許他還應該加上一點:也源自美國人的技術。

布爾斯廷對圖像文化的反對也沒有像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的《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October 26, 2023 at 9:00pm — No Comments

溫儒敏:莫言歷史敘事的“野史化”與“重口味”(4)

《蛙》中的姑姑一生糾纏於“誕生與扼殺”,不能擺脫“泥娃娃”夢魘般的追逐,冥冥中似乎有因果報應的回聲。這些攝人心魄的描寫顯然征用了民間風俗和信仰,讓人浮想與體驗,你大概不會簡單地斷言這是“迷信”,寧可暫時放下唯物的理論武器,把它看作是一種民間文化,一種深入骨髓的信仰。其實,年歲大一點從農村出來的人可能會記得,在過去的鄉野生活中,神奇、荒誕的傳說與幻想本來就植根於現實,和現實混淆,成為民間文化的一部分。只是後來我們接受了所謂唯物的科學的教育,才逐步拋棄了這種民間文化,思維也變得光滑與徹底。…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anuary 24, 2020 at 10:36pm — No Comments

周寧:天地大舞台:義和團運動戲劇性格的文化啟示(5)

“真實的幻覺”在戲劇變成文化儀典的同時,也進入現實生活,虛構變成真實,真實變成虛幻,其中有自由也有虛妄,最後將自由也變成虛妄。在義和團運動的整個過程中,都可以發現某種荒誕的表演性。首先是義和拳的演練方式。義和拳稱設場練拳又為“演拳”,具有明顯的戲劇表演性。神拳與紅燈照集民間武術與巫術於一身,其演練形式的表演過程可以分為分離、獨立、覆歸三個階段,與戲劇過程完全相同:1、在特定時間地點設立分離於現實的場地;2、通過特殊的程式動作與語言進入虛幻角色與虛構事件;3、在重新回到現實的同時改變了現實。第一個階段所謂設拳壇或設場子,形式完全如同搭戲台。而且許多“設壇開場演拳”的地點,也的確都在平日裏唱戲的廟前。神拳師傅設場子亮拳,拳民也稱為演拳,形同表演,起初村民只是圍觀,看激動了,也就跟著練起來。“學神拳的這些人原來都是窮人……興起神拳以後,他們都不再要飯、挖茅廁了,都在大廟裏學起神拳來了。”[50]…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February 15, 2017 at 9:19pm — No Comments

西方電影史(12)

二、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

印象主義學派的影片,由於還具有一定的情節性和敘事性,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仍舊能夠在商業系統中制作和發行。而超現實傾向的各種流派則不同,他們的作品大都是僅供少數知識分子或專業人員進行觀賞的一些極富有個性化的實驗影片。這些充滿熱情的年輕的先鋒派電影藝術家們,受到塞尚後印象主義的影響,否定電影的敘事性,主張“無主題”的影片創作,他們迷戀於電影的技術和手段的研究,甚至把電影企業當做電影藝術的替身而加以反抗,宣告與商業電影決裂。…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December 27, 2016 at 11:59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