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 庫
  • Male
  • Tekka
  • Singapo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思潮 庫's Friends

  • Jemaluang 三板頭·
  • Syota ElNido
  • Paetiyo
  • Chiron人馬
  • 厚數據才厲害
  • Baghdad Janim
  • Suyuu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KyrGyz
  • Kehtay Dream
  • Qyzylorda
  • Almaty 蘋果
  • 等河水退去

Gifts Received

Gift

思潮 庫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思潮 庫's Page

Latest Activity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5)

(二)思考之「相互性」與公民哲學接著介紹包括體現(Embodied)、嵌合(Embedded)、擴展(Extended)和引動(Enacted)等的「4E 觀點」。Andy Clark(1957-)在其著作 Surfing Uncertainty: Prediction, Action, and the Embodied Mind 敘述的故事―外星人探索宇宙時,發現人類是一種「會思考的肉」―由碳水化合物構成,卻能與環境互動,形成心智活動。此亦即鄧教授所理解的「生之動」―「生之動」並不僅限於神經網絡自身,還包括與環境裡所有事物互動的過程。比如要如何丈量筷子長度?原始時期,人類倚靠的並非幾公分幾公尺的度量衡,而是將筷子一端齊頭放在桌上,就能夠知道誰更高、誰更短的環境智慧。外在事物的理解和認知過程,同樣是推進心智認知的元素。接著鄧教授談及曾是他的指導教授 Mark Johnson(1949-)和 George Lakoff(1941-)兩位哲學家合著《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Metaphors  We  Live…See More
May 6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4)

(三)詩思流動與文學表現設若文學展現的,是流動不居,前後未必一致的「思」與「我」,那麼是否也有一種流動的「表現」形式,可呈現思維及感覺的變幻特質?鄭教授以卡爾維諾(1923-1985)於《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引述達文西手稿為例,討論關於書寫者不斷和文字搏鬥、反覆斟酌的歷程。達文西(1452-1519)意圖描寫深海生物的骨骸化石,他反覆修改,每次強調重點都稍有差異。第一段出現「烏黑而剛硬的背脊」,即是達文西對眼前「物」的描述,他先將此物放回大海中「出沒」,讓牠回到「生」之狀態。第二段手稿則讓生物在海中攪起漩渦,以再現其活動。最後版本裡,達文西用「犁耕海水」意象連結海洋和土地。設此巧喻,將烏黑剛硬背脊在海水中翻攪、壓服等動作的力與美傳達,更暗指海水如土地般深厚廣大。鄭教授提醒聽眾,關於表現的討論,當然必須立基於「分析字句」和「歸納分類」的工夫上,但倘若缺乏想像,我們不可能把化石擺回牠曾經優游的大海, 更無法連結不同性質的事物,而碰撞出嶄新感受。 三、鄧育仁教授分享( 一)心智科學對思考模式的探索鄧教授則以 2016 年上映的電影…See More
Apr 30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3)

梁教授演講先從學術史、科學史演進為背景,一步步談論人類如何逐步認知自己的內在宇宙、情緒研究和心理研究又如何和腦科學發展相互連結、心理學與文學又可如何整合、激盪彼此跨科際的知識視野,以便進行閱讀分析。梁教授以其廣博學養穿越古今中西,其所拋出議題也觸發在座學者的討論興趣。 二、鄭毓瑜教授分享(一)「詩」從何而來?鄭教授首先拋出文學研究者最想向心理學、腦科學學者提出的疑問與期待―腦科學或心理學可否幫助解開「創作」的奧祕?她接著以智利詩人聶魯達(Pablo Neruda, 1904-1973)一首詩作〈詩〉開啟關於「創作」的討論: 而就是在那種年紀⋯⋯詩上前來找我。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它從什麼地方來,從冬天或者河流。我不知道它怎麼來,什麼時候來,…See More
Apr 23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2)

意念所引發的情緒反應可以師大陳學志教授團隊曾進行的幽默笑話研究為例,研究團隊觀測幽默笑話與腦部活動關聯後發現,幽默笑話引發的愉悅、好笑感覺,會活化腦內左側腹內前額葉(vmPFC)和兩側的杏仁核(amygdala),以及海馬旁迴(para-hippocampal gyri),甚至涉及前扣帶迴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等區域,這些部位和其他學者觀測到的「社會腦」區域相近,這符合了達爾文(1809-1882)所謂情緒的生存適應功能在於促進社會溝通。就文藝研究而言,我們對於詩詞歌賦如何反映人類的憂傷、痛苦、恐懼或平撫傷痛,讓讀者產生共鳴,一樣感到好奇。作者與讀者的腦部如何透過文字進行心靈與情緒的互動,是個值得研究的好題目。科技部人文司所轄的三部MRI 儀器,已經發展出並聯同步掃描的技術,用於探討創作與欣賞的腦部如何達成共鳴交感,將會有良好的發揮。 ( 三)心理學進路的文學詮讀與共鳴交感相關的一個心理學概念是「心意揣度」(theory of…See More
Apr 17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1)

時 間:109 年 6 月 20 日(六)14:00-16:30 座談方式:線上直播 主 講 人: 梁庚辰(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鄭毓瑜(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特聘教授) 鄧育仁(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主 持 人:黃冠閔(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記 錄:邱怡瑄(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博士級研究人員)「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是本年度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簡稱科技部人社中心)主辦系列腦科學與人文學科對話活動的首場,具提綱挈領意義。會議採線上轉播實體座談形式,邀集國內腦科學、心理認知、文學、哲學領域的頂尖學者共聚一堂,探索及發想腦科學與人文學科未來的研究藍圖與展望。 一、梁庚辰教授分享 ( 一)人類對身心機制的追尋 梁教授以「從詩心生息到大腦靈動」為題展開分享。十九、二十世紀之交, 人類確認腦乃探討身心運作的基礎,腦之於身心,並非「A 指揮 B」的上下從屬關係,而是相互影響的循環互動機制。梁教授推薦由 2000 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Eric Kandel(1929-) 撰作的《洞見時代 》(The Age of…See More
Apr 9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Peter Hallward〈你無法同時選擇—德勒茲抑或拉康〉(7)

4.除了再現,德勒茲還拒絕能指或所指的首要地位這種拒絕相當於拒絕拉康最基本的直覺,他堅持「語言是無意識的唯一材料」,即「是創造事物世界的語言世界,這些事物最初通過賦予它們的本質以具體的存在,在所有事物的形成過程中共同運行。「[34]正如齊澤克和祖潘基奇反復指出的那樣,拉康的實在並不是一種意義之外的形式,某種「硬內核」,這種表述只能歪曲事實。實在本身就是一個表征和所指的維度。「實在不是表象之外或超越表象的東西,」祖潘基奇繼續說,「而是表象的裂縫,」[35]是構成不完整性的維度。相比之下,德勒茲和瓜塔里的生產性欲望機器「不再現任何東西,不代表任何東西,沒有任何所指,並且正是人們利用它們制造東西,與它們制造東西,它們制造自己的東西」(德勒茲和瓜塔里,1972年,288年)。無論如何,欲望機器或成為提供了進入「純粹強度領域」的形式,這些純粹強度只有在自身中才是有價值的,在那里所有的形式都被撤銷了,所有的意義、能指和所指都被撤銷了,以利於一個未成形的解域化流動的物質[36]寫作和語言在這樣一個領域的產生中不具有特權作用,只有當它們不再意味著現實,而是參與到它的產生中時,它們才被包括在其中:如果有…See More
Apr 4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Peter Hallward〈你無法同時選擇—德勒茲抑或拉康〉(6)

3.德勒茲與他者、主體和主體間性,拒絕表現的過程德勒茲在斯賓諾莎和萊布尼茨之後確認的自然主義「只承認現實的一個維度,一致性或創造的一個層面,一個單一的『機械性質』。「只有一種生產,實在的生產」(德勒茲和瓜塔里1972,32)。如果存在是創造的或不同的,如果欲望是立即產生的和肯定的,如果所有的現實都在一個相同的意義上,那麼表象只是阻礙我們對現實的直覺和參與。因此,對「長期表現錯誤」的無保留批評是德勒茲作品中的一個重要常量,也是他所有哲學祖先的共同點。[31]通過表現過濾,欲望不再是直接的或生產性的,而僅僅是象征性的或能指性的,一種解釋的事物,一種僅由語言、夢或神話構成的幻覺。俄狄浦斯在這一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多虧了俄狄浦斯,「欲望生產的全部被粉碎,受制於表現的要求。」這確實是「本質的東西:欲望的再現讓位於簡單的表現[…]。每次作品,而不是在其原創性中被理解,在其現實中,以這種方式減少到一個代表性的空間,它就不再有價值,除了它自身的匱乏,它在這個空間中似乎是一種匱乏」(Deleuze & Guattari…See More
Apr 1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Peter Hallward〈你無法同時選擇—德勒茲抑或拉康〉(5)

德勒茲這樣做是對福柯所犯錯誤的翻版,福柯聲稱效忠拉康,因為他聲稱「表明[…]結構、語言本身的整個系統而不是主體是如何通過患者的話語和他的神經症症狀說話的,」因此,通過主體說話的只是一個沒有主體的匿名配置(一個陳述或一個言說的匿名配置):正如伯特蘭·奧格爾維(Bertrand Ogilvie)所指出的,這種解釋歸因於拉康「他所言說的另一處(the opposite of what he says)」,即有效地消除了主體,將其簡化為網絡中的一個導數節點。[25]例如,德勒茲和拉康各自對受虐狂的主體的理解。拉康將「原始受虐狂」與嬰兒早熟和依賴的原始脆弱性聯系起來;受虐狂證明了這樣一個事實,即人類主體在經歷痛苦的最早階段,發現「對死亡的預期」。[26]相反,就德勒茲而言,利奧波德·馮·薩謝爾·馬爾索(Leopold von…See More
Mar 31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Peter Hallward〈你無法同時選擇—德勒茲抑或拉康〉(4)

2.這給我們帶來了第二個區別,關於主體性和主體間性的地位拉康將「分析」的對象和方法,定位在人際關係的這一特定現實中。「[17] 心理分析的特殊關注點、媒介和環境是言語,而言語根據定義是一種跨主體的活動。語言與認識的需要和鬥爭緊密相連,一個主體與另一個主體的關係是這樣的:「語言先於某物的所指,而指示至某個主體」[18]…See More
Mar 29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Peter Hallward〈你無法同時選擇—德勒茲抑或拉康〉(3)

簡言之,德勒茲的總體努力假設,人類唯一獨特的努力是試驗和發明適當的方法,使自己生成非人性或超人。德勒茲不可能「生成-男人」。相反,成為一個人總是成為一個超人:生成動物,分子,不可察覺…「超越人性的界限,這就是哲學的意義和方向」(德勒茲1986,124-125)。相比之下,精神分析學以某種形式保留著與成為人類的特定約束和環境的組成聯系。盡管路易·阿爾都塞(Louis Althusser)是一位反人道主義作家,但他在1964年發表的《弗洛伊德與拉康》(Freud and…See More
Mar 28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Peter Hallward〈你無法同時選擇—德勒茲抑或拉康〉(2)

1.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差異,涉及質詢(enquiry)領域的限制性正如我在其他地方試圖證明的那樣,德勒茲在伯格森和斯賓諾莎之後的主要努力是發展思維和行為方式,「將人從適合他的層面或層次上解放出來,使他成為一個創造者,足以適應整個創造運動。」[5]德勒茲本體論將存在等同於創造性,或者等同於創造性的區別——存在就是創造,或者存在就是差異。德勒茲反對任何給定的「因為事物首先與所有事物不同,所以它與自身不同」的辯證假設,他處處肯定「事物首先、立即與自身不同」,因為「內部爆炸力」或者說是不同的創造能力使它生機勃勃,並使它成為現實。[6]對於德勒茲的一般努力,沒有比伯格森自己對宇宙創造的肯定更好的描述了,這種創造是由絕對的或神聖的創造能力所激發的,只要我們記住,重要的始終是積極的創造本身,而不是被創造的東西——creans【創造】(或naturans【創造自然的自然】),而不是creaturum【被造物】(或naturata【生命體】)。伯格森提醒我們:「在創造的概念中,一切都是模糊的,如果我們像我們習慣性的那樣思考被創造的事物和被創造的生命,因為沒有事物,只有行動[…]這樣定義的上帝並沒有任何已…See More
Mar 27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Peter Hallward〈你無法同時選擇—德勒茲抑或拉康〉(1)

德勒茲對精神分析的普遍敵意是眾所周知的;尤其是他與拉康的關係似乎更為模糊。德勒茲的《意義的邏輯》(1969)以長時間熱情地引用拉康的一些概念作為結尾:閹割、匱乏、驅動力的升華、陽具、俄狄浦斯本身。在《反俄狄浦斯》(1972)中,這些概念被粗暴地拋棄了,它們與表面深度的關係被用來調解,拉康繼續以一種主要是同情的方式出現。[1]在《反俄狄浦斯》中,德勒茲和瓜塔里贊揚拉康發現了「欲望的真正產生/理解為」分子元素的真正無組織[…]如果德勒茲和瓜塔里對精神分析的攻擊,在這里被包含在對俄狄浦斯的更普遍的批判中(即通過代表性、超越性和匱乏經濟來抑制欲望,通過家庭調解、資本主義分工和國家結構來鞏固),拉康繼續以盟友而非對手的身份出現。拉康是從內部顛覆俄狄浦斯調解邏輯的分析師。拉康是開始「精神分析領域精神分裂化,而不是精神病領域俄狄浦斯化」進程的分析師。[2]德勒茲和瓜塔里相信他們的觀點「拉康沒有將無意識封閉在俄狄浦斯的結構中。相反,他表明俄狄浦斯是虛構的,只是一個形象,一個神話」(德勒茲和瓜塔里,1972年,310年)。拉康敢於接近弗洛伊德無法面對的點——他準備引導「俄狄浦斯走向自我批判的點,「結構的…See More
Mar 25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藍江譯:德勒茲〈兩種瘋狂體制〉(下)

所有的社會形態總是看起來運轉良好。它沒有理由不運轉良好,因為它不起作用。然而,總存在著它要逃離的一面,消解自身的一面。我們從來不會知道消息是否會到來。人們越靠近這個體系的周邊,就會有更多主體發現他們自己陷入到某種誘惑當中:要麼自己服從於一個能指,遵守官僚體制的秩序,聽從最高牧師的解釋——要麼進入另一條路,走向超越的瘋狂的路徑,走向解域化的切線——這是一條逃逸線,走向遊牧之路,表達了迦塔里所謂的非能指的粒子。再來舉一下古羅馬帝國這個陳舊的例子:日耳曼人面對兩種誘惑,讓自己沈浸在帝國之中,將自己整合為帝國的一部分,但與此同時匈奴人的壓力也形成了一條逃逸的遊牧之線,新的變化,邊緣性的和無法同化的戰爭機器。讓我們來看看完全不同的符號體制,即資本主義。資本主義也十分有序地運轉著,它也沒有不好好運轉的理由。此外,它也屬於我們所指的激情狂。與帝國主義形態的偏執狂不同,無論或大或小的符號簇,是依照不同的線來展開的,而各種事物都會在這些線條上出現:貨幣資本的運動,將主體當作資本和勞動的代理人,不平等的產品分配,給那些代理人的支付手段。有人告訴那些主體,他越聽話,他就能支配更多,因為他聽從的就是他自己。在…See More
Mar 23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藍江譯:德勒茲〈兩種瘋狂體制〉(中)

還可以給出更多的例子。三條線既不同步,速度也不一致,它們各自的領域不同,而且也沒有相同的解域化運動。分裂分析的一個主要目標,在我們倆人這里,都在尋找一條跨越線,這就是欲望本身的線:逃逸的無形的抽象之線,也就是解域化;環節化之線,無論是靈活,還是堅硬,我們要麼卷入其中,要麼逃逸而去,在抽象之線的地平之下運動,從一條線到另一條顯得轉換如何發生。 Section 2…See More
Mar 22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藍江譯:德勒茲〈兩種瘋狂體制〉(上)

本文收錄於阿爾曼多·弗蒂格里奧尼(Armando Verdiglione)主編的《精神分析與符號學》(Psych-analyse et semiotique), Paris, 10-18, 1975, p.165-170.在1974年五月米蘭的一詞學術會議上,在弗蒂格里奧尼主持下,德勒茲宣讀了此文。德勒茲十分成功地發揮了迦塔里的主題,迦塔里的論文題目是《能指符號學和非能指符號學》(Semiologies signifianteset semiologies asignifiantes)。德勒茲直接參與的討論部分,後來沒有保存下來。Section…See More
Mar 20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Tsui Sir〈克里斯蒂娃:Intertexuality-互文性/文本間性〉(4)

美國小說家兼批評家雷蒙德·費德曼(Raymond Federman)認為文學生產是一種持續的「(遊戲性)剽竊」〔pla(y)giarism〕,即這是一種遊戲與互文的結合,一種嬉戲性的和自覺的剽竊。亨利希·E·普萊特編:《互文性》(柏林/紐約:沃爾特·德·荷勒伊特出版社,1991),第209…See More
Feb 26

思潮 庫's Blog

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5)

Posted on May 1, 2023 at 1:00pm 0 Comments

(二)思考之「相互性」與公民哲學

接著介紹包括體現(Embodied)、嵌合(Embedded)、擴展(Extended)和引動(Enacted)等的「4E 觀點」。Andy Clark(1957-)在其著作 Surfing Uncertainty: Prediction, Action, and the Embodied Mind…

Continue

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4)

Posted on April 2, 2023 at 3:30pm 0 Comments

(三)詩思流動與文學表現

設若文學展現的,是流動不居,前後未必一致的「思」與「我」,那麼是否也有一種流動的「表現」形式,可呈現思維及感覺的變幻特質?鄭教授以卡爾維諾(1923-1985)於《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引述達文西手稿為例,討論關於書寫者不斷和文字搏鬥、反覆斟酌的歷程。達文西(1452-1519)意圖描寫深海生物的骨骸化石,他反覆修改,每次強調重點都稍有差異。第一段出現「烏黑而剛硬的背脊」,即是達文西對眼前「物」的描述,他先將此物放回大海中「出沒」,讓牠回到「生」之狀態。第二段手稿則讓生物在海中攪起漩渦,以再現其活動。最後版本裡,達文西用「犁耕海水」意象連結海洋和土地。設此巧喻,將烏黑剛硬背脊在海水中翻攪、壓服等動作的力與美傳達,更暗指海水如土地般深厚廣大。…

Continue

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3)

Posted on April 1, 2023 at 6:00pm 0 Comments

梁教授演講先從學術史、科學史演進為背景,一步步談論人類如何逐步認知自己的內在宇宙、情緒研究和心理研究又如何和腦科學發展相互連結、心理學與文學又可如何整合、激盪彼此跨科際的知識視野,以便進行閱讀分析。梁教授以其廣博學養穿越古今中西,其所拋出議題也觸發在座學者的討論興趣。

 

二、鄭毓瑜教授分享

(一)「詩」從何而來?

鄭教授首先拋出文學研究者最想向心理學、腦科學學者提出的疑問與期待…

Continue

生之動:心智與詩思的交談(2)

Posted on April 1, 2023 at 4:30pm 0 Comments

意念所引發的情緒反應可以師大陳學志教授團隊曾進行的幽默笑話研究為例,研究團隊觀測幽默笑話與腦部活動關聯後發現,幽默笑話引發的愉悅、好笑感覺,會活化腦內左側腹內前額葉(vmPFC)和兩側的杏仁核(amygdala),以及海馬旁迴(para-hippocampal gyri),甚至涉及前扣帶迴皮質(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等區域,這些部位和其他學者觀測到的「社會腦」區域相近,這符合了達爾文(1809-1882)所謂情緒的生存適應功能在於促進社會溝通。就文藝研究而言,我們對於詩詞歌賦如何反映人類的憂傷、痛苦、恐懼或平撫傷痛,讓讀者產生共鳴,一樣感到好奇。作者與讀者的腦部如何透過文字進行心靈與情緒的互動,是個值得研究的好題目。科技部人文司所轄的三部MRI 儀器,已經發展出並聯同步掃描的技術,用於探討創作與欣賞的腦部如何達成共鳴交感,將會有良好的發揮。

 …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