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 庫
  • Male
  • Tekka
  • Singapore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思潮 庫's Friends

  • Host Workshop
  • Jemaluang 三板頭·
  • Syota ElNido
  • Paetiyo
  • Chiron人馬
  • 厚數據才厲害
  • Baghdad Janim
  • Suyuu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KyrGyz
  • Kehtay Dream
  • Qyzylorda
  • Almaty 蘋果

Gifts Received

Gift

思潮 庫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思潮 庫's Page

Latest Activity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宋 學 勤·論鄧以蟄美學思想的體系與特征 10

除了一味地在中國傳統美學內部尋找轉型路徑以外,鄧以蟄尋找並借鑒到西方美學家、藝術史家的理論資源,但問題就在於鄧以蟄這種選擇性地借鑒和吸收不僅視野較窄,只顧及與中國傳統審美相似相近的理論資源,忽略了反面的、批判性的理論資源,也就缺乏了反思精神,更缺乏對當時當地現實問題的關懷與回應。所以鄧以蟄的探索既有成功之處,也存在諸多問題,其努力建構的中西互釋的美學思想體系是中國美學實現艱難的現代轉型的典型案例。注釋:① 美學本意為研究「感性」的學問,因此根據研究對象和門類不同,可以劃分為文學美學、藝術美學。長期以來,文學美學占據主流且學術積澱深厚,藝術美學發展滯緩。② 《民眾的藝術——為北京藝術大會作》一文為1926年8月所寫,但真正發表是在1928年,所以納入1928年而論。③ 比如他當時受到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代表人物、設計師、社會主義者威廉·莫里斯的影響。莫里斯於1884年至1890年出版有《藝術與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原理綱要》等著作。④ 關於這一脈絡的梳理,參見:宋學勤《鄧以蟄對西方美學的借鑒和再闡釋及當代啟示》,載《中國文藝評論》,2021年第5期,第59頁。⑤…See More
Sunday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宋 學 勤·論鄧以蟄美學思想的體系與特征 9

其實中國古典美學論著中從形、形式等角度去論述的文獻很多,比如《書法雅言》還專門有《形質篇》來論述書法的「形」和「質」的辯證關係,康有為也說「蓋書,形學也」[12]845。書法是由點、畫等形式組成,書法要產生意境,產生美,也要由這些點、畫以及點畫的組合構成有意味的形式。當然,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心」「性靈」不等於「絕對精神」或「表現」;書法的「形」「意」也不能簡單地等於西方美學中的形式、意味。具體來說「形」指書法的形質、形式、形象,「意」指書法的意蘊、意境,且從藝術史來說,也呈現從「形」到「意」(也即從單純注重「形」到追求內在意趣)的動態發展過程[13]29。所以鄧以蟄並沒有套用,只是發現了中西美學的相似之處和核心部分。當然這不是鄧以蟄獨享的專利,宗白華也幾乎在同時期說:「中國的書法本是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的節奏藝術。它具有形線之美,有情感與人格的表現。」[15]138鄧以蟄的優勢和特征在於,他不僅比宗白華更深入地論述書法美學,更是立足晚清民國的語境,西方的各種藝術觀念開始大量引入中國,思索什麼是純粹的美術(Fine…See More
Friday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宋 學 勤·論鄧以蟄美學思想的體系與特征 8

劉綱紀和鄧以蟄一樣,以文人的水墨寫意山水來全面囊括所有山水畫。如果真如師徒二人所說,「『形』完全以『意境』的表現為準儀」,那麼我們也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清末民初中國傳統繪畫面對「不夠寫實」「脫離唐宋寫實精神」的責難了。比如最著名的當屬魯迅和錢鐘書的譏諷。魯迅說:「我們的繪畫,從宋以來就盛行寫意,兩點是眼,不知是長是圓;一畫是鳥,不知是鷹是燕。競尚高簡,變成空虛」。[10]13 錢鐘書在小說《貓》中描寫民國時期地方老名士:「不懂透視,不會寫生,今天畫幅山水『仿大癡筆意』,明天畫幅樹石『曾見云林有此』,生意忙得不可開交。」鄧以蟄不同於民國時期的激進派或諷刺派,盡管他在1920年代與身處北京的魯迅交好,但他堅持回到中國傳統美學中去梳理脈絡,但不幸的是鄧以蟄作為留洋歸來的哲學研究生,視野廣闊卻並未跳出傳統窠臼。…See More
Wednesday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宋 學 勤·論鄧以蟄美學思想的體系與特征 7

三、以西引中:「體—形—意—理」和「生動—神—意境—氣韻」論以西引中,就是以西方的美學和藝術理論來引領中國美學思想的發展,引發中國美學的新意,因此既是一種對中國古典美學的再闡釋,同時又激活了中國古典美學,使之具有現代轉型意義。最典型的莫過於鄧以蟄吸收和借鑒了黑格爾的「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藝術理論來看待和分析藝術史,但鄧以蟄並沒有像黑格爾那樣,認為藝術要走向消亡或結體,讓位於宗教和哲學。這表明在以西引中之時,他始終站在中國藝術立場,有選擇和取舍。關於「體—形—意—理」和「生動—神—意境—氣韻」論,並不分開來談,因為它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體—形—意—理」是鄧以蟄對中國藝術史的內在規律的揭示(見表1),是從歷時性上來講的。而「生動—神—意境—氣韻」是「體—形—意—理」對應的審美追求,是屬於對不同藝術發展階段審美範疇的概括,既是歷時性的又是共時性的。可能有學者對中國藝術史作規律性總結,但鄧以蟄的貢獻在於相應地據此作了審美追求的總結。表1…See More
Nov 21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宋 學 勤·論鄧以蟄美學思想的體系與特征 6

落實到中國藝術史來看,他把氣韻生動作為中國美學的核心範疇,包含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對象(宇宙、自然)的精神生命,二是筆墨章法的形式(「發氣韻於筆墨之筆」),三是藝術家的感情、性格、氣質和修養等人格力量,三者有機地融會為一個整體生命的藝術形象[3]158。比如在處理「心」和「理」的關係時,我們發現他強調「心物交感」進而產生藝術,產生意境。但他的「理」不同於中國古典哲學中的「理」(程朱理學)。比如在程頤看來,「理」這一範疇很多時候可以等於「道」「心」「仁」等,而鄧以蟄的「理」就是「氣韻生動」。顯然,程朱理學中的「理」是一種道德和修養上的至臻境界,鄧以蟄美學中的「理」是一種審美的至臻境界。問題在於,鄧以蟄使用這些中國古典美學概念時沒有界定清楚其內涵和外延,導致了混亂。但值得肯定的是,鄧以蟄看到了這些概念的發展變化,且他結合具體的畫史、畫論和繪畫創作來講氣韻表現於何處,彌補了其他美學家只停留在理論探討而不能落實於具體藝術作品的缺憾。比如,他從畫史上概括總結:「山水畫以宋元人為極則。宋人以丘壑為勝,偏於生動者也,故逼近自然;元人以筆墨為勝,優於氣韻者也」。對於繪畫創作,他從筆墨色彩來談氣韻:「…See More
Nov 19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宋 學 勤·論鄧以蟄美學思想的體系與特征 5

(二)重新闡釋「氣韻生動」:既是「藝術至境」也是藝術的核心規律第一,在鄧以蟄的美學思想中,「氣韻生動」和「意境」論共同構成了「藝術至境」論。「氣韻生動」和「意境」長時期內在中國美學史上是兩個聯系密切的範疇,但也有區別。由於鄧以蟄認為山水畫是氣韻生動的代表性藝術門類,所以他時常把兩個詞混同起來使用。「意境」和「氣韻生動」這兩個概念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聯系之處在於,「意境」和「氣韻生動」都是鄧以蟄美學思想中的最高範疇,都是形而上的審美追求。區別之處較多,茲概括四個要點。一是內在的發展脈絡和邏輯不同,意境源自人的性靈,而美是性靈的表現,所以意境美是最直接的表現,因此藝術作品中的意境是美的最高境界;而氣韻生動源自天地萬物「一氣運化」,經由「自然(形)—人(意、神)—藝術作品中的氣韻生動」這一路徑,而藝術作品表現出氣韻生動的效果則表明其達到了美的最佳狀態。二是側重點不同,意境主要因人的性靈而發,氣韻生動則由自然萬物運行規律而發,表現在作品中,前者是對人的自我表現進而達到「純我」之止境的描述,後者是對藝術作品中所繪對象契合自然萬物的氣韻的描述。三是構成要素不同,意境是由「形」與「意」構成,氣韻生動從…See More
Nov 18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Nov 17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宋學勤·論鄧以蟄美學思想的體系與特征 3

鄧以蟄把中國從石濤一直到民國吳昌碩、李瑞清等這樣一條脈絡下來的繪畫傳統通盤加以否定和批評,進而痛陳中國藝術的六大弊病:一曰復古運動,二曰懸奇立異,三曰陳規虛套,四曰舞弄筆法,五曰自作聰明,六曰裝飾與寫實不分。那出路在哪里呢? 鄧以蟄不像康有為的弟子徐悲鴻那樣,選擇寫實的道路。他比較模糊地說:「我時時刻刻希冀風來吹破。」[2]20這里的「風」顯然是「西風」。除了繪畫,在音樂上鄧以蟄也持類似觀點。他說「中國人目下的病症是,索莫、渙散、枯竭、狹隘、忌刻、怨毒,要的音樂須是濃厚、緊迫、團聚、豐潤、閑曠、雋永,豁達諸風格了。」[2]37…See More
Nov 15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宋學勤·論鄧以蟄美學思想的體系與特征 2

鄧以蟄最大的特點就是分析問題不僅細致,而且深入。我們現在開始反思民國時期的美學著述方法,認為其較大的弊病在於以散談式的、感悟式的方式講述美學甚至研究美學,這固然符合美學這門學科研究「感性的、感覺的」知識特點,但容易流於泛泛而談,這也是1980年代美學熱之後至今,美學這一名稱乃至於這一學科的內容被濫用到各個學科、各門知識中的重要原因。 因此,鄧以蟄細致深入的研究方法在民國時期就顯得彌足珍貴。鄧以蟄的美學和藝術研究的方法既重視哲學的思辨,邏輯的推演,又重視個體的生命感悟,還重視歷史的考證分析,論證詳盡,論據充足。前者主要體現在20-40年代的長篇論文中,中者主要體現在20-30年代的短篇藝術評論文章中,後者主要體現在美術史和收藏類文章中。較好地把握了邏輯性和歷時性、辯證性和體驗性的統一。…See More
Nov 14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宋學勤·論鄧以蟄美學思想的體系與特征 1

「中西融合」或「中西互釋」作為20世紀中國現代美學轉型時期的典型特征,已被學界廣泛認可和接受。在鄧以蟄研究領域,既有研究成果已經注意到論鄧以蟄美學思想中的「中西融通」特征,但詳論不多。朱志榮在《論鄧以蟄中西融通的美學研究方法》中,也僅僅是將其當作美學研究方法來看待,並未全盤研究其中西融會的美學特征。且大多數研究成果認為鄧以蟄的美學思想沒有建構起完整的體系,對之批評較多。 這些觀點不僅不夠全面,且大多是從文學美學的角度予以論述①,沒有從藝術美學的角度去看到鄧以蟄融匯中西又自成一體的努力。一般地,判斷美學思想是否成為獨立體系,有三個標準:一是有中西美學的深厚基礎,二是對中西美學的某一問題或多個問題有理論創新或再闡釋,三是其理論觀點能自圓其說,各元素或各部分能自洽並在邏輯上形成闡釋鏈條,這也是最關鍵的一點。顯然,鄧以蟄美學思想具備以上三點,並顯示出自己的特征。 一、鄧以蟄美學思想概述(一)「表現」「心物交感」與「理想」:藝術的本體論鄧以蟄(1892-1973)的美學思想整體上是「超功利」的美學觀。既有成果一般把鄧以蟄的美學思想歸為三類:表現論、心物交感論、心本論。…See More
Nov 13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吳子林·「畢達哥拉斯文體」——維特根斯坦與錢鍾書的對話 12

這里的主宰者不是激情,而是明察;不是虛無縹緲的思辨和構想,而是腳踏實地的分析與描述;不是高高在上的綱領,而是細致入微的分析研究;「不是泛泛地進行論證,而是去接近實事本身」。胡塞爾其所以要求哲學需要「嚴格(streng)」,海德格爾其所以強調思想需要「審慎(Sorgsamkeit)」和「小心」(vorsichtig),意義均在於此。這種「嚴格」、「審慎」的態度要求我們不是作為真理的締造者或擁有者去發佈綱領、構建體系,而是面對具體問題進行含有實事的描述分析,理解各種人生、社會、世界的現象和本質內涵以及它們之間的奠基關係。維特根斯坦、錢鍾書的述學文體還可借用喬治·斯坦納的「畢達哥拉斯文體」一說予以概括,喬治·斯坦納曾如此展望未來的文體:如果我們完全綜合考慮這些因素——使特定的時刻具有特定風格和文體的決心,作家的語言媒介與音樂和數學的近緣性,以及直接從語言產生、我們接近沈默(魔力核心)的弦外之音——一個名字或一個隱喻就會自動浮現,將不同的書籍聚集在一起。只有認識到事物所屬的類別,才能完全把握事物之間的關係。因此,在布萊克和克爾愷郭爾開創、一直延續到維特根斯坦的創作領域中,那種看上去斷裂的、各具…See More
Nov 10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吳子林·「畢達哥拉斯文體」——維特根斯坦與錢鍾書的對話 11

四羅素把維特根斯坦視作「天才人物的最完滿的範例」。按照陳嘉映的說法,維特根斯坦不是一個學者型人物,但他具有極為深厚的文化素養,並以最本真的方式繼承了西方哲學愛智慧、愛真理的精神;他對人類生存本質的深刻感知,以及他在理智上的特殊天賦,使他在哲學上達到了其他哲學家難以企及的深度。維特根斯坦著作的魅力,相當程度上在於其獨一無二的文學品質,並因此對整個藝術家群體產生了重大影響。維特根斯坦成了詩人、作曲家、劇作家、小說家心目中的哲學家,紐美因(M. A. Numminem)還將其浩瀚的《邏輯哲學論》譜成了組曲(Tractatus…See More
Nov 8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吳子林·「畢達哥拉斯文體」——維特根斯坦與錢鍾書的對話 10

錢鍾書認為:「形之渾簡完備者,無過於圓。」對於「圓」的理解,必須與「時」偕行,即根據不同的環境、時間、地點才能獲得具體的含義(「時義」);由此,圓成了一種「活的終極、生成中的中極」「活的圓」。用錢鍾書的話說,就是「圓活」,即表現了純粹思想的整全性的「一」。與「時」偕行的「圓」,如何落實為具體的文章做法呢?錢鍾書說了「圓之時義大矣哉」之後,接著即說:「推之談藝,正爾同符。」錢鍾書引用了一系列關於行文當「圓」的論述。如,畢達哥拉斯曾說過:「立體中最美者為球,平面中最美者為圈。」帕斯卡說:「其中心無所不在,其外緣不知所在。」德國評論家蒂克稱,圓形之無起止是大學問、大藝術。《易經》雲「圓而神」,朱子說「無極而太極」,皇侃言「小而圓通,有如明珠」,佛典說「圓通」「圓覺」等等,可見,「圓之時義大矣哉」。最後,錢鍾書一言以蔽之:「乃知『圓』者。詞意周妥,完善無缺之謂。」《管錐編》是一部「未完成」的著作,已論述的十部書還只是初步的綱要,十部書之外還有續輯,它們是「《全唐文》《少陵》《玉溪》《昌黎》《簡齋》《莊子》《禮記》等十部」。而且,在每一則文字里,「具體的概念」總處於變動之中,「中心」在不斷生成之…See More
Nov 7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吳子林·「畢達哥拉斯文體」——維特根斯坦與錢鍾書的對話 9

《管錐編》由781則劄記組成,分成十卷,分別評論十部中國古典要籍;每卷第1則為總論,是著者對這部書的總體認識,第2則以下對該書中具體段落進行相關的考訂和評論。錢鍾書「夫子自道」:「端賴賢者於義則引而申之,於例則推而益之。」《管錐編》每則文字大致可分為「義」和「例」兩部分。所謂「義」的「引而申之」,即從表面的歸納,到「抉髓究理」,這是「具體的概念」由表及里的軌跡運動,也就是一個個小論點的轉換。對「義」之論證,則舉若干事例、事實作為論據;錢鍾書總是按照概念的流變的秩序或運行的軌跡,把相關的事實例證編排到相應的位置。《管錐編》中隨處可見的「增訂」文字,絕大多數都是對「例」的「推而益之」。一般以為,錢鍾書的述學文體是劄記體,是其讀書摘要、心得體會的記錄,或讀書筆記的延展、充實與發揮;或認為,錢鍾書的高明在於博聞強記,到了互聯網時代,其價值自然貶值。此論與劄記體的立足點是一樣的,把《管錐編》視作資料「類編」,不過是「自發的孤單的見解」的典型樣本——這些都是嚴重的誤解。在錢鍾書看來,「自發的孤單的見解是自覺的理論的根苗」,「根苗」意味著基因的難得,但其離成長為大樹,尚有漫長的距離要跨越;其中關鍵在…See More
Nov 3
思潮 庫 posted a blog post

吳子林·「畢達哥拉斯文體」——維特根斯坦與錢鍾書的對話 8

早期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哲學論》寫得「像水晶一樣清晰」,形式也很特別:每一章有一個總題,然後給出一系列擴充和論證;一句句格言式語句用號碼排列,表示各個命題的主從關係;所有詞項都像是術語。《邏輯哲學論》的段落以各個層次的阿拉伯字母編號,似乎象征著它是一個嚴密的邏輯結構,文句的口氣也頗為獨斷。後期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關注兩個主要論題,即語言哲學和哲學心理學。維特根斯坦處理這些論題的方式,完全不同於其他哲學家:首先,形式上沒有通常用於指明論題的章節標題,只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由693條獨立標號的評論組成,篇幅由一行到數段參差不齊;第二部分共14節,每一小節由未作編號的分散評論構成,有的半頁,有的長達36頁。其次,這些評論沒有給出論證和清晰的結論,涉及廣泛的論題(其中許多論題反復出現),卻沒有對任何論題做出清晰的、最終的陳述;許多評論包含具體事例,有實際的事例,有虛構的事例,而維特根斯坦似乎從未想過以它們作為概括的基礎。維特根斯坦帶領我們,返回到了人類語言和經驗的熟悉的方面。維特根斯坦說:「我們將語詞從其形而下學的運用中再次地引導回其日常的運用中來。」維特根斯坦從精密的邏輯思考回到了日常生…See More
Oct 25
思潮 庫 commented on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s photo
Thumbnail

愛墾慕課·思潮篇

"思辨哲學 speculative philosophy思辨哲學是從概念出發進行純粹邏輯思維,推演出整個客觀實在,使客觀世界的發展服從於人的思維的一般法則的哲學。它堅持理性思維通過概念達到必然性的知識或真理的認識,以揚棄主客觀的對立,達到具體的多樣性的統一或對立面的統一爲目標。在西方哲學史和邏輯史上,柏拉圖最早區分“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以及與之相應的“意見”和“知識”。…"
Oct 24

思潮 庫's Blog

宋 學 勤·論鄧以蟄美學思想的體系與特征 10

Posted on November 12, 2023 at 9:30pm 0 Comments

除了一味地在中國傳統美學內部尋找轉型路徑以外,鄧以蟄尋找並借鑒到西方美學家、藝術史家的理論資源,但問題就在於鄧以蟄這種選擇性地借鑒和吸收不僅視野較窄,只顧及與中國傳統審美相似相近的理論資源,忽略了反面的、批判性的理論資源,也就缺乏了反思精神,更缺乏對當時當地現實問題的關懷與回應。所以鄧以蟄的探索既有成功之處,也存在諸多問題,其努力建構的中西互釋的美學思想體系是中國美學實現艱難的現代轉型的典型案例。

注釋:

① 美學本意為研究「感性」的學問,因此根據研究對象和門類不同,可以劃分為文學美學、藝術美學。長期以來,文學美學占據主流且學術積澱深厚,藝術美學發展滯緩。

② 《民眾的藝術——為北京藝術大會作》一文為1926年8月所寫,但真正發表是在1928年,所以納入1928年而論。

③…

Continue

宋 學 勤·論鄧以蟄美學思想的體系與特征 9

Posted on November 10, 2023 at 11:30pm 0 Comments

其實中國古典美學論著中從形、形式等角度去論述的文獻很多,比如《書法雅言》還專門有《形質篇》來論述書法的「形」和「質」的辯證關係,康有為也說「蓋書,形學也」[12]845。書法是由點、畫等形式組成,書法要產生意境,產生美,也要由這些點、畫以及點畫的組合構成有意味的形式。當然,中國古典美學中的「心」「性靈」不等於「絕對精神」或「表現」;書法的「形」「意」也不能簡單地等於西方美學中的形式、意味。具體來說「形」指書法的形質、形式、形象,「意」指書法的意蘊、意境,且從藝術史來說,也呈現從「形」到「意」(也即從單純注重「形」到追求內在意趣)的動態發展過程[13]29。所以鄧以蟄並沒有套用,只是發現了中西美學的相似之處和核心部分。當然這不是鄧以蟄獨享的專利,宗白華也幾乎在同時期說:「中國的書法本是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的節奏藝術。它具有形線之美,有情感與人格的表現。」[15]138…

Continue

宋 學 勤·論鄧以蟄美學思想的體系與特征 8

Posted on November 9, 2023 at 1:30pm 0 Comments

劉綱紀和鄧以蟄一樣,以文人的水墨寫意山水來全面囊括所有山水畫。如果真如師徒二人所說,「『形』完全以『意境』的表現為準儀」,那麼我們也完全可以理解,為什麼清末民初中國傳統繪畫面對「不夠寫實」「脫離唐宋寫實精神」的責難了。比如最著名的當屬魯迅和錢鐘書的譏諷。魯迅說:「我們的繪畫,從宋以來就盛行寫意,兩點是眼,不知是長是圓;一畫是鳥,不知是鷹是燕。競尚高簡,變成空虛」。[10]13



錢鐘書在小說《貓》中描寫民國時期地方老名士:「不懂透視,不會寫生,今天畫幅山水『仿大癡筆意』,明天畫幅樹石『曾見云林有此』,生意忙得不可開交。」鄧以蟄不同於民國時期的激進派或諷刺派,盡管他在1920年代與身處北京的魯迅交好,但他堅持回到中國傳統美學中去梳理脈絡,但不幸的是鄧以蟄作為留洋歸來的哲學研究生,視野廣闊卻並未跳出傳統窠臼。…



Continue

宋 學 勤·論鄧以蟄美學思想的體系與特征 7

Posted on November 8, 2023 at 4:00pm 0 Comments

三、以西引中:「體理」和「生動意境氣韻」論…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