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溢嘉的夜間風景·古今中外的十大夢觀(下)

慾望改裝的情結派

五、情結派:這一派以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為代表。佛氏認為,夢不只是白天經驗及思維的「重組再現」而已,它另有目的,主要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願望。

有些夢,譬如唐人傳奇小說《枕中記》裡落拓的盧生夢見自己平步青雲,飢腸轆轆的南極探險隊員夢見滿桌的山珍海味,都明顯具有「願望達成」的色彩,但其他更多看似乎平淡無奇或雜亂無章的夢,若加以分析,則可看出它們其實也都是經過「改裝」的願望達成之夢。

佛洛伊德以「潛意識」的理論來解釋夢,他認為夢是潛意識心靈的演出,而潛意識所遵循的是非理性的「原本思考法則」,這種思考特色構成了夢境的光怪陸離,同時也隱藏了作夢者真正的意圖,但若瞭解潛意識運作的機轉,將之「解碼」,即可找出夢的「隱意」或「夢思」,而這些「夢思」通常是作夢者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實現的願望,或為道德意識所不容許的慾望。這些願望或慾望又與當事者在個人成長過程中所累積的「情結」(complex)有關。


譬如一位男士夢見「自己牽著母親的手上下樓梯」,「上下樓梯」是「性交」的象徵,因此這個夢洩露了作夢者在潛意識裡的「戀母情結」,它是埋藏在白天的意識心靈所無法覺察或加以否認的。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希臘先哲柏拉圖就已說過:「當理性、人性及統治力量熟睡時,人們會犯下各式各樣的惡行及罪惡——甚至亂倫或不合自然原則的苟合,或殺父,或吃禁止之列的食物——這些罪惡,在人有羞恥心及理性的伴同下,是不會去犯的....,甚至在好人裡面,都具有不受法律管轄的野獸天性,會在睡夢時暴露出來。」佛洛依德將這種「非理性的罪惡」稱為「潛意識的願望」,並進一步指出它經常有著「亂人耳目的精美包裝」。

智慧流露的洞識派

六、洞識派:此派以榮格的分析心理學為代表。榮格亦認為夢是潛意識心靈的顯影,但他認為人除了有來自個人經驗的「個體潛意識」外,還有「集體潛意識」。

「集體潛意識」可以說是來自祖先的共同「精神遺產」或「種族記憶」,它出現在古老的神話中,也再顯於今人的夜夢裡,所以他說:「神話是民族的大夢,而夢則是個人的神話」,這些神話般的夢,經常與日常生活經驗無關,它的目的也不是要滿足卑污的願望,而是要對我們在現實生活裡所面對的難題帶來啟示,或提醒被我們所忽視的一些重要問題。

因為潛意識具有比意識更寬廣的視野,能對偏狹的意識產生「補償作用」,所以夢常表現出潛意識的「洞識力」。榮格和佛洛伊德的差異,就像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的不同,亞里斯多德認為我們在睡眠時,不僅能「更精緻地觀察到微妙的身體變化」,而且思及行動的計劃與原則,「比白天時更能清楚的透視它們。」

古往今來,有不少藝術家和科學家(甚至諾貝爾獎得主)從夢中得到「創造靈感」的美談(詳見第十章),他們所展現的可以說就是這種「潛意識的洞識力」。

以上這三種派別可以統稱為「唯心夢觀」,它們都認為夢主要是一種「心理運作」,「情結派」與「洞識派」其實是「日思派」的分殊化與深度化。

知覺扭曲的刺激派

七、刺激派:認為夢是因為一個人在入睡後,受周遭環境或身體內部器官變化的刺激而產生的,也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看法。

譬如我國晉朝張華所撰《博物誌》裡即曾經提到:「人藉帶眠者則夢蛇」,入睡後壓到長條形的帶子就會夢見蛇,這可以說是「外在刺激」引起夢境的範例。亞里斯多德也很早就說過「滑入食道的小滴痰」,會使一個人夢見「正在享受蜂蜜或其他甜食」,這可以說是「內在刺激」引起夢境的代表。在中醫的典籍裡,更以體內陰陽五行之氣來解釋夢境,譬如《素問》一書裡說:「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燴灼,陰陽俱勝則夢相殺毀傷......肝氣盛則夢怒,肺氣勝則夢哭」。

這些看法雖然古老,但也明白指出,不管是外在或內在刺激,都是以「扭曲」甚至「誇張」的方式進入夢中。晚近的一些實驗證實了這種看法,譬如在睡者進入REM睡眠期後,讓他床頭的鬧鐘響起來,則他可能會夢見教堂的鐘聲,或者一輛救火車急駛而過;若將他蓋著的棉被拉高,讓兩腳露在外面,他可能夢見自已正走過一條冷冽的溪流。將點燃的蠟燭在他眼前搖幌,則他可能夢見某某地方發生火災。但同樣的剌激卻會使不同的人在夢中產生不同的景像,而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刻也會產生不同的夢,譬如將蠟燭放在某人(入睡時)的手中,他第一次夢見自己在打高爾夫球;第二次則夢見自己在健身房中舉起一根鐵棒。

簡而言之,此派認為夢乃是我們因內外剌激而產生的錯覺。

無中生有的幻覺派

八、幻覺派:夢是虛幻的,雖是古已有之的看法,但這裡所說的幻覺,指的是醫學定義裡的「幻覺」(hallucination),也就是腦細胞在特殊情況下自行滋生的影像(幻視)和聲音(幻聽)。

「知覺剝奪」是產生幻覺的一個常見因素,譬如在冰天雪地裡的探險家或在外太空的太空人,當外在訊息刺激微弱到跡近於零時,他們即會「看到」某些影像,「聽到」某些聲音,這是閒不得的腦細胞自行滋生的幻覺。睡眠是一種類似「知覺剝奪」的情境,而夢就是知覺剝奪下的產物。

位於腦幹(brain stem)中的網狀結構(reticular formation),好像我們「意識的開關」,當我們想睡時,它即「關掉」某些「頻道」,不再去注意傳抵此間的各種內外在刺激,而使人進入睡眠狀態中(但有些還是會「突圍而入」,成了前述的「刺激派」)。網狀結構也像「腦公司辦公室」門口的稱職秘書,在這個「訊息空檔」期間,它會拿出內部的檔案資料來加以整理,在它的搜尋下(讓上層的神經細胞放電),舊的、新的經驗及想像因貯存它們的神經細胞興奮而一一現形,而大腦聯想區反射電路及本體感受系統的訊息也紛紛出籠,兩者摻雜在一起,結果就成了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的影像,但它們都是腦細胞所滋生的幻覺。

塵埃亂舞的清掃派

九、清掃派:這一派以克利克(F.Click,他因發現DNA的分子結構而獲得諾貝爾獎,後來改行闖進腦神經生理學的領域)為代表,可以說是前述幻覺派的引申。

網狀結構在睡眠中引起上層神經細胞的放電多少是盲目的,克利克進一步指出,這種神經細胞的興奮乃是在清掃神經通道時,對「廢物資訊」的反學習,它就好像忙碌的醫院在下班後,清潔工開始出來清掃走廊一般。在入睡後,腦幹發出刺激,激揚起神經通道上的塵埃,這些被激揚起來的塵埃在神經通道上亂舞,前腦將這些「亂舞的塵埃」(不協調的神經訊息)編織成荒謬的夢境,然後自腦中掃除,夢成了我們對這些「廢物資訊」最後的一瞥。

因此,克利克認為,夢並非如佛洛伊德所言是「通往潛意識的輝煌大道」,而是「大腦的吸塵器」,作夢並不是要「提醒」當事者什麼,而是為了「忘記」。對一再發生的夢境,克利克認為那就好像「神經捕蠅紙」般,沾在神經細胞上的塵埃,一如沾在神經捕蠅紙上的蒼蠅,一再奮力地想脫逃,結果就反覆被編成同樣的夢境。

其實,自古以來,就有不少懷疑論者認為夢是「人類精力對芝麻小事的無謂浪費」,我們最好「忘記」它。譬如古羅馬的哲學家西塞羅(Cicero)就說:「夢不具任何光榮或尊崇的性質,讓我們拒絕夢......因為它壓抑我們的理智能力,而且引誘所有人進入無比的愚昧無知中。」克利克可以說是用腦神經生理學的語彙在說同樣的話。

資訊處理的程式派

十、程式派:這一派以專研「人工智能」的紐曼(T.Newman)及伊凡斯(C.Evans)為代表。

人腦就像一部高度精密的資訊處理機,它和電腦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也有一些基本的不同。資訊處理機的靈魂是程式(program),電腦的程式是由人輸入的,而人腦的基本程式是蛋白質分子根據DNA(遺傳因子)的指令謄寫在腦紋上的,但隨著資訊的累積及變化,為了應付一些新的情況,都需要修改、增刪舊有的程式。

電腦要修改程式,還是由人操作,先暫時中斷電腦與外界的聯繫(off-line),然後叫出舊程式,由人做必要的修改、增刪。而人腦如何修改程式呢?紐曼及伊凡斯認為,入睡後是人腦「自行修改」程式最適當的時機,因為此時它也與外界暫時中斷聯繫。

人腦利用這個時候,叫出原有的程式(個人的行為反應模式),根據最近所發生的情況(生活經驗),加以修改、增刪,而神經細胞在比對資料、修改程式時的「放電」,有部分被意識心靈所捕捉,它們就成了夢境。

這種看法的佐證之一是,只有較高等的動物(如哺乳類)才會作夢,會作夢的動物,牠們的行為也都較具有彈性,也就是說牠們可以「修改」遺傳基因所規劃的「行為模式」(程式」,而作夢就是在「修改」這些程式。

以上這四個派別可以統稱為「唯物夢觀」,除了「程式派」外,其他三派都認為夢是「無意義」的。

夢是有意義的嗎?

對夢的看法派別繁多,正表示沒有一種派別可以圓滿解釋那代表「另一種人生」的夢境,筆者將在下面相關的篇章裡,再對各種派別做更深入的介紹,並「因夢制宜」地以不同的派別來解釋不同的夢例。

在這些派別裡,認為「夢是無意義」的雖佔少數,但卻也有不容忽視的論點,而主張「夢是有意義」的雖佔多數,但有不少說法在今日幾已成為「失去意義」的歷史殘跡。夢到底有沒有意義呢?實在是個難以精確回答的問題。但筆者必須先在這裡向讀者諸君表白,我會花相當長的時間來寫這些文章,顯然認為「夢多少是有意義的」,最少認為「夢是相當有趣的」。

「意義」是個「哲學」問題,而非「科學」問題,說夢「毫無意義」或「作夢是為了遺忘」,即使其中含有部分殘酷的真實性,但卻讓人難以接受,因為這就好像在說「人生毫無意義」或「出生是為了死亡」般。夢就像真實人生一般,它有沒有意義,我們只有走到最後才知道。希望這本探討「另一種人生」的書,到最後也能幫助你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Views: 17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