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同一種文化類型中我們討論戲劇活動與義和團運動,其內在精神的同構性就成為合理的前提。戲劇表演具有群體性,演員與觀眾、觀眾與觀眾構成被某種幻覺集合到同一時空中的集體,而“集合在一個集體中的所有的人,他們的情緒和思想都是一致的。”[56]戲劇“真實的幻覺”創造戲劇群體,而群體心理也有助於創造真實的幻覺。天繆生批判文人雅士不道,世間觀劇者多婦人孺子細民,致使戲曲墮落。美國著名戲劇理論家漢彌爾頓則認為這不是戲劇墮落,而是戲劇的本質。劇場中的人群永遠是孩子氣的、感情用事的、輕信而好激動,喜歡熱鬧的,他們的心理介乎於婦孺與暴民之間。[57]義和拳設壇演拳,練拳者圍觀者構成一個沒有明確界限的群體,有些圍觀者觀看一段後,也就加入進來,拜師練拳了。據當事者回憶,圍觀者慢慢就會有一種忘乎所以的感覺,參與其中了,練功場子似乎有一種神秘的心理“場”的感應,個人是不由自主的。
1896年前後,魯西南的鄉民開始在聚眾唱戲後練拳起事的時候,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寫作《中國鄉村生活》,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出版了他研究大眾心理的代表作《烏合之眾》。他認為當眾人聚集並形成一種“心理群體”時,無意識的品質就占了上風,群體中每種感情與行動都相互傳染,所有的人都處於一種催眠式的半迷幻狀態,清醒的理智與個性都不存在了,文明人突然也會變得原始愚昧。當事者回憶,義和拳以拳場為單位,一場算一夥,一夥一夥的、平常在場裏練功夫,暈暈蕩蕩,如醉如狂,“一說攻打哪裏,大師兄間一聯合就集合起來,一聯合就象一窩蜂似的都起來了”。[58]容易被這種群體迷狂心理迷惑的,還不僅限於鄉愚細民。朝廷大員中也多有信神拳的。大學士啟秀獻策請五台山大和尚施法術攻西什庫教堂,大和尚與大師兄率拳民進攻時,大學士剛毅“亦以紅布纏腰、纏頭,隨之步行”。群體心理是缺乏理性甚至愚昧癲狂的。勒龐先生總結了群體心理的一系列特點:它易於沖動,變幻無常又騷動不安,它漫遊在無意識領域,危險的幻覺從生,隨時可能聽命於一些荒誕的暗示,而且無所顧忌地投入行動,“無論這種行動是縱火焚燒宮殿還是自我犧牲,群體都會在所不辭”。群體的情緒簡單,但富於誇張,容易偏執、專橫、保守,在道德上表現得殘暴與富於破壞性,但也可能極為崇高勇敢。群體心理理智脆弱,想象卻極為活躍豐富,它可以將幻想變成現實,在現實中看到天堂,因此,群體心理也是宗教的基礎。[59]勒龐在討論群體想像時涉及過戲劇表演,漢彌爾頓的劇場心理學,就受到勒龐的影響。勒龐的理論,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義和拳精神,那是一種戲劇性的幻覺引起的激情與愚頹。梁啟超說義和團是“一幕滑稽劇”。更極端者說義和團是“無知迷信與暴民歇斯底裏的產物”,“沒有理性的行動”,“其影響之所及,造成無理智表現之可能,成為一種狂癲之暴民,天下之險莫過於此。”[60]
四 天下之險:國民文化心理深層結構中的戲劇性
天下之險,莫過於此。義和團運動的結局,於國於家都是一場災難。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先屠城又四出追剿。一位英國軍官回憶,他們每消滅一個“拳匪”,就可能有15位無辜百姓被殺。當初那些練神拳、紅燈照,有關公孫悟空附體,一扇上天宮的男男女女們,怎麼也沒有想到戲竟唱到大流血的終了。究竟是悲劇還是鬧劇呢?有人悲憫鄉愚可憐,劫數當然,有人反思何以如此荒誕遭此劫難。許多人都註意到鄉村戲劇。 “神仙鬼怪的戲……煽惑愚民,為害不淺。你看庚子年的義和拳,不都是想學戲上的天兵天將嗎?” “……義和團之起,不知兵法,純學戲場之格式,致釀庚子伏屍百萬,一敗塗地之禍。”新文化的建設者們希望通過改良舊戲改造國民心智。天繆生的《劇場之教育》(1908)與箸夫的《論開智普及之法首以改良戲本為先》(1905)分析鄉愚觀戲,不辯真偽,既批判了舊戲弊端,又可以解釋庚子災難的原因。天繆生認為,宋元以降,戲曲墮落,雅士不為,“世之觀劇者不得不以婦人孺子及細民占其多數。是三種類者,其腦海中皆空洞無物,而忽焉以淫褻、劫殺、神仙、鬼怪之說中之,施者既不及知,而受者亦不自覺,先入為主,習與性成。觀夫此,則吾國風俗之敝,其關系於戲劇者,為故非淺解矣。”[61]箸夫也以同樣道理分析戲曲錮蔽鄉民智慧,阻遏進化:“其所扮演者,多取材於說部裨史,綜其大要,不外寇盜、神怪、男女數端,如《水滸》、《七俠五義》非橫行剽劫,犯禮越禁一派耶?《西遊》、《封神記》,非牛鬼蛇神、支離荒誕一派耶?《西廂》、《金瓶梅》,非幽期密約、褻淫穢稽之事。在深識明達者流,固知當日作者,不過假托附會,因事寓言,藉他人酒杯,澆自己壘塊,亦視為逢場作戲,過眼雲煙已耳。而閭閻市儈,鄉曲愚氓,目不知書,先入為主,所見所聞,總有此數。每於酒闌燈 之候,豆棚瓜架之旁,津津樂道,據為典要,且以一知半解,誇耀同儕”。[62]
然而,改良戲劇,可在一朝一夕,改造國民心智,卻顯得遙遙無期。國民文化性格是一種深層的集體無意識,無處不在,如去如來,斷成為民族歷史的宿命。劫難之後的反思在歷史語境中進行,只看到具體的問題。幾乎所有相關的討論都在主張改良舊戲,似乎鄉愚觀戲,不辯真幻,是舊戲的弊端。實際上這其中有兩個不同層面上的問題,一是中國舊戲對晚清鄉村文化的塑造;二是普遍意義上戲劇作為文化儀式對於大眾精神的塑造。前一個問題可以將舊戲改為新劇,倡導科學民主,鄉愚村氓就可以分辯真幻;後一個問題則是任何戲劇只要成為民間意識形態,都可能塑造一種不辯真幻的文化性格。改良戲劇者一直倡導“戲劇乃普天下人之大學堂”,在思維模式上依舊假設戲劇的意識形態功能。文明戲取代鄉愚俚曲,“進化團”的王鐘聲從廣場的演講人變成劇場的演員,辛亥革命爆發,王鐘聲又穿著戲裝、揮著演戲用的馬刀去參加攻打上海制造局的戰鬥,又從劇中英雄變成現實中的英雄,[63]讓人想起當年的義和團。一個民族的思想觀念可能變化,或保守或新潮,但某種內在的思維模式卻持久不變。舊戲塑造鄉民的意識形態;改良新戲,依舊要以戲劇塑造人民的意識形態。舊戲戲子搖身一變成為義和拳的大師兄,新戲的先鋒穿上戲裝成為革命黨的戰士。這是現實中的虛幻,還有虛構中的現實。辛亥革命的消息傳到未莊,魯迅小說中的阿Q們想象城裏人的革命,也是戲劇情節:“至於革命黨,有的說是便在這一夜進了城,個人白盔白甲:穿著崇正皇帝的素”。
戲曲已不僅是塑造了一場運動的結構與意識特征,甚至可能已塑造出一種文化性格,它使歷史上發生的許多事件,看上去都似曾相識,具有某種精神內質的類同性,似乎一切都是意料之中的,必然發生。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