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宛瑄·綿延之群:以德勒茲-柏格森生命哲學重思生態學之初探(9)

德勒茲-柏格森的生命哲學十分複雜,為之後閱讀文本時的方便, 在此先對與本文論述相關處略作摘要。

在《柏格森主義》(Bergsonism)中, 德勒茲推崇柏格森的直覺(intuition),是一種具有類似於科學的精準性的方法論(14),其重要性在於可壓制內在於智慧或曰智性(intelligence)之中的幻覺(illusion),引導我們超越經驗的狀態,朝向真正經驗(real experience) ,而非可能經驗(possible experience)的條件(conditions of experience)14,在生活經驗(lived expe-rience)的混淆事態(composites)中,找出真正的性質差異(difference in kind),或是真實的表達(articulations of the real),超越形塑生活經驗的決定性轉折點(decisive turn)(20-7)

簡言之,智性的幻覺讓我們把生活經驗,呈現給我們的混淆事態當成事物的本來面貌;如此一來,我們只會看到事物的空間化輪廓,而在空間中,所有的差異或多樣性(multiplicity),都只能以程度多寡或規模大小等,建立在同質性之上的尺度來衡量,這些尺度與單位都可以無限劃分,然而所得到都只會是同質性的樣態,差別只在於有無、多少與大小等程度上的差別。


甚至,連時間也被空間化為一系列並置 (juxtapose),然而不連續 (discontinuous)的頃刻 (instants) 或 切片 (sections) , 一再地進行同一性的重複 (repeated identically)

在空間中,差異只能是程度差異(differences of degree),多樣性也只能是數量多樣性(numerical multiplicity)(31-8;51)。這種同質性空間及事物,在其中的輪廓和配置關係,實屬幻覺,卻無可避免,德勒茲引述柏格森的說法指出,原因除了智性本即喜好空間化之外,基於需求、基於行動所需的判斷,或基於社會的法則,我們也本有只留意事物符合我們興趣或利益的一般傾向,於是我們總太快以概括性的(general)觀點,遮掩真正的性質差異(33)。15

綜上所述,要避免局限於經驗的混淆事態,並進而發現真正的性質差異的第一步,便是認知到事物的空間化輪廓,事實上遮蓋的比顯現的多;而對只能看見空間的智性幻覺的抑制,顯然會跟超越我們的興趣與利益有關。


此亦即德勒茲與柏格森所謂的,應該要超越的經驗狀態轉折點,因為正是在這裡經驗開始偏斜向,確保對我們有實用利益(utility)的方向,並因而變成「不折不扣的人類經驗」(“properly human experience”)(27)

筆者認為,啟蒙精神與工具理性或可說,是這種人類經驗的一種極致展現。如果智性必然導致空間化的幻覺,直覺則能帶領我們超越,綜合自身的興趣與利益等的人類狀態(the human condition),而非可能經驗(possible experience)的條件(conditions of experi-ence)14,在生活經驗(lived experience)的混淆事態(composites)中,找出真正的性質差異(difference in kind),或是真實的表達(articulations of the real),超越形塑生活經驗的決定性轉折點(decisive turn)(20-7)

14   真正經驗的條件不比其所規範的經驗寬泛,而可能經驗的條件則總已被普遍化及抽象化(Bergsonism 23; 27)。

15 必須注意的是,與其說德勒茲與柏格森意欲斥逐空間化觀點,不如說他們主張這種觀點過度延伸時徹底是幻覺(34-5)。同時要說明的是,筆者充分認知審查人所提及智性與思想(thought) 在德勒茲哲學體系中的差別,也同意人的意識在某個層面上,可局部反應思想的法則(因篇幅所限,在此不深入討論德勒茲對意識(consciousness)的複雜討論);但本文所強調的毋寧是對智性幻覺的抑制,而非對思考的全面屏棄。

Views: 6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