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整體而言,「差異」與「重複」之間,主體藉著本有的差異習性 (habit),雖然也許有其固執的偏頗,卻也是每個主體認識世界的基礎,重要的是如何開放恢復這個主體如同幼蟲般的 (larval subject)(兒童般的)直覺感知本能 (DR 78-79),去基於「我們本有的感受性」(sensibility that we are),尋求能自由 (freedom) 的去覺知到真正的需要 (need) 的途徑,並嘗試與探索差異,去重複並能有所超越 (DR 73, 77, 83),而不是依賴既有期待與判斷去找尋理想的範式,不是找尋相似性的特質去再現既有概念。這也是為何「單義性」如此重要。三者的密切關聯性與內在意義,也正清楚揭示著一種藝術創造的觀物態度與表達之間的緊密相連的關係。
…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2, 2020 at 7:36pm — No Comments
知識往往有某種背景的領域性,以傅柯 (Michel Foucault) 的理論來談論時,可舉鮮明的男女性別因素所形成的知識權力4 為例,傅柯的論點,提醒著人們省思「性差異的社會建構,以及文化再現在該建構中所扮演的角色。」(高榮禧 2007:2)。雖然,這種批判觀點,確實警惕人們知識的背景因素往往有某種權力與知識之影響因素(Foucault 1972,…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2, 2020 at 7:36pm — No Comments
德勒茲在關於單義性的主張,可以幫助同時辨明一種不同於概念式的批判模式, 以及精神分析學的再現模式之另一種關注差異細節的觀物態度。德勒茲所揭示的差異本質,是一種不同於笛卡兒「我思故我在」的方式去認識對象的態度。因為德勒茲反對主動的自我思慮之過分強調,認為被動的直覺,讓自我思慮原本的存底,自然的在其中作用,能如同孩童般沒有領域立場的觀物模式,才是看到差異細節的途徑(DR 80-81, 90-91)。認為以概念式的思考決定所謂「理想的」,去做批判的情形 (DR 169),「自我 (the Self) 凌駕在所有不確定 (undetermined) 之上」,會使得「我思 (I think)」成了真正的決定點。而這種武斷教條 (dogmatism)…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2, 2020 at 7:35pm — No Comments
佛洛伊德認為人有一種歇斯底里的 (hysteria) 自我表現的特徵,是一種人的生物順從的本能,他稱之為「身體細胞的順從」(somatics compliance)、「符碼的順從」(compliance of the code)(Ferrari 2011: 4,以下簡稱 GAP)。意指這種歇斯底里的自我表現,是人的一種生物性上的本能特性,是人在藝術表現時必然出現的特徵。所以,佛洛伊德認為,導致人傾向辨識的是「相似性」(similarities),而不是「差 異性」(differences)。 認為人有原我 (Id) 第一層 (the primary process)的神經質的(neurotic) 的無意識作用,會透過自我 (ego) 第二層的運作,產生防衛機轉 (defense mechanism),去補償,或是產生夢的機制 (oneiric…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March 2, 2020 at 7:30pm — No Comments
在聖地亞哥逗留一天,主要的節目是去聶魯達的故居參觀。
上大學時,聶魯達是我喜愛的詩人之一。那是六十年代,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中,只有那些左翼詩人的作品才能在中國翻譯和出版,我是通過聶魯達、洛爾加、希克梅特這些人的作品才獲得了一點國外現代詩歌的概念。我喜歡聶魯達的自由的、有力量的表達,喜歡他的熱情和正義感。這種早年的心靈經歷使我至今對這位智利詩人仍懷有一份親切的感情,因此,我感到自己似乎是要去拜訪一個老朋友。
從聖地亞哥開車,往北兩個半小時的路程,到達一個名叫黑島的地方。故居坐落在海邊,石頭基座上一組精致的木屋,離木屋咫尺之遙,太平洋的波濤拍打著黑色的礁石和蒼翠的松柏。海灘上有一堆天然的巖石,頂端的那一塊雕成了聶魯達的頭像。我想起了他的詩句:“他化做了一塊巖石,活在自己的祖國。”…
Continue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March 2, 2020 at 3:32pm — No Comments
麻將饅頭確有小資情調,湖北是在90年代初盛行,用它蘸煉乳吃,一餐吃幾十個。那一段時間的麵食有點亂來,令人眼花繚亂。一般而言,我是喜歡吃牛肉粉的,而且就是武昌的牛肉粉,百吃不厭。對武漢人那般癡情的熱乾面我並談不上熱愛,估計還是因為武漢人太喜歡吃芝麻醬了。
去年到黃河上,在墾利縣賓館住,餐餐吃饅頭,開始很喜歡,後來就想吃米飯,但不敢造次,好容易人家給你饅頭吃呢。後來才知道,山東人就喜歡吃麵,吃饅頭。於是也才知道,雖然湖北離山東並不遙遠,餐飲卻是稻麥相別了。…
Added by 美食 庫 on March 2, 2020 at 2:33pm — No Comments
他從灰暗的簇葉下走來,
一身灰暗如同這座橄欖園;
他把蓋滿了灰塵的額頭
埋進滿是塵垢的灼熱的雙手.
這是在一切之後.這是終點.
既然快要失明了,此刻我必須離開,
你為何像這樣情願,我得說…
Continue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March 2, 2020 at 1:55pm — No Comments
最近有幾位中學的國文老師,打電話來問同樣的問題,說“天人合一”這四個字在口頭都快說爛了,但究竟是什麼意思?要怎樣向中學生舉例說明?真是難,中國有許多道理,不問時還清清楚楚,等到細加追問時就迷迷糊糊了!
簡單地舉例,人身就是一個小天地,血脈肌理是大地,精神意志是上天,人生有時風日晴好,春意欣欣;有時雷雨晦冥,秋氣肅殺!七尺之中,寒燠溫涼齊備;方寸之間,喜怒哀樂疊換,自成一個四季交替的天地。這小天地與宇宙大天地,同樣有屈伸消長之理,學者能從切身的體驗中,明白與天地有一致的屈伸消長的變化,也可以領會出“天人合一”。…
ContinueAdded by 馬厩 儺淄 on March 1, 2020 at 9:46pm — No Comments
一回到教室,高就對班上其他臺灣同學說起來:“曉得嗎,剛才我們聽陳小姐彈鋼琴了。都是中國的民歌。好好聽喲!明天你們不去聽聽看?”
“真的嗎?要去要去!”
“我也去聽一聽!”
他們居然也是我的知音——我覺得是那麼不可思議,卻又那麼高興。
還有一件事,想起來更有意思。
…
ContinueAdded by Passion for Style on March 1, 2020 at 9:46pm — No Comments
一到尼日利亞就發現行路難。國家政府收納了人民的稅務,卻連公共交通設施都不提供。這個首都城市最常見的交通工具就是“奧卡達”,意思是“摩托計程車”。奧卡達在大街小巷遊串,招手即停,迅速賊快,生死由天。司機不戴頭盔,顧客當然就更不戴了。阿布賈城市特色為多彎、坡大、石頭遍地(這是個出產各種昂貴石料的國家,一堆擊碎的鋪路石,也是花崗巖)。一部奧卡達從坡上衝剌下來,遇急彎滑翔而過,靈巧如耍馬戲。我從來統計不出每天奧卡達的交通事故率,因為媒體放眼大事,民間對生命似乎也看得很開,乘奧卡達喪生的危險和虐疾、艾滋、上層社會的壓榨、警察的“誤殺”相比,應該算是最小的。所以奧卡達的危險只對惜命者而言。我出去散步,常看見路口聚著一群人,一打聽,都是攔截奧卡達的。奧卡達就稀少了,假如要搭乘它去教堂或回寺,大概會在上帝和真主那里常做不守時、不守紀律的人。…
ContinueAdded by Suan Lab on March 1,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華僑被看成是“寧靜而勤勞的居民”,“十分積極、勤勞、奮發”。一位公正的歷史學家這樣概括華僑在雅加達早期開發中的作用:“巴城如果沒有華僑,幾乎不能存在。”
但是,歷史有時是被顛倒的。這些開發雅加達的功臣,卻在1740年遭到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
第二節·恐怖的一周
這場大屠殺的出現不是偶然的,它是荷蘭殖民主義者對華僑實行歧視性政策的結果。…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9:14pm — No Comments
第八章“紅溪慘案”
印度尼西亞的首都雅加達,在荷蘭殖民統治時期叫巴達維亞(Batavia),華僑簡稱它為巴城。華僑在雅加達早期發展史中有十分重要的貢獻,但在18世紀中葉也曾在這裏遭到荷蘭殖民當局的大屠殺,釀成了“紅溪慘案”。
第一節華僑與雅加達的早期開發…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9:07pm — No Comments
在經歷了17世紀將近100年的“大屠殺時代”之後,從17世紀末至18世紀60年代,西班牙殖民政府的歧視、迫害政策集中表現為頻繁地、大規模地驅逐華僑,因而被稱為“驅逐時代”。從屠殺到驅逐,血腥氣少了,但本質是一樣的。產生這種變化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歷次大屠殺給社會經濟造成嚴重惡果。華僑是菲律賓的工匠、園藝師、農民、中介商和糧食供應者,他們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性是絕不可低估的。
實踐證明,屠殺華僑的政策是行不通的。但人數日益增多的華僑,又被西班牙人視為殖民統治的威脅,因此只好中止屠殺政策,轉而以種種莫須有的罪名將華僑驅逐出境。在“驅逐時代”,華僑人數逐年增加,1749年達四萬人,並且廣泛地分布到菲律賓群島,他們和菲律賓人民友好相處,逐漸融合於菲律賓社會,為菲律賓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
1762年又發生了一次對華僑的大屠殺。…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9:03pm — No Comments
僅隔30多年,1630年代,一次新的屠殺事件又發生了。…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8:59pm — No Comments
第七章·西班牙殖民主義者的血腥大屠殺
菲律賓是中國的近鄰,早在宋朝時兩國之間,就有了貿易和政治的交往。有些中國人也陸陸續續移入。16世紀,西班牙入侵,菲律賓逐漸淪為殖民地。西班牙到菲律賓路途遙遠,西班牙人所需的消費品,完全依靠中國供應,而且還需要技術精良的中國工匠。
因此,在1571年佔領馬尼拉初期,西班牙殖民政府鼓勵華僑入境,16世紀末菲律賓華僑人口達兩萬餘人。但是,由於中菲貿易間的不平衡,致使西班牙銀元大量外流,華僑人數與日俱增也引起了西班牙殖民當局的恐懼,因此,從16世紀80年代開始,它就對華僑實行了種種的限制和迫害,並在17世紀初發展為大屠殺政策。…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8:30pm — No Comments
間隔在文明社會的窮人和富人之間的鴻溝,那時候也還沒有裂開。這也是真的,一個技巧高明的獵人,可以比技巧較差的得到更多的獵物;但在那種沒有保障,變動很大的生活情境之下,就是他們間最高明的人,也不能積聚財產,結果也不能不和別的人一樣的窮困。
我們之所以要充分地研究這種關係,是因為這種關係能夠說明原始裝飾形式為什麼很少變動。在社會高層中時髦風尚所以時常變更,完全是社會分化的結果。107 時髦,往往是從上向下傳的。
某一種時髦,在起初的時候,專在社會的最上層中流行;因此那種裝飾就可以作為服用者的階級和地位的標記。但為了這同一的理由,地位低的人往往會盡其力之所能,去得到這種時髦的衣著,因此過了一些時候,高級人穿的衣著就成為全國的服裝。…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March 1, 2020 at 7:50pm — No Comments
最近,支付寶的“錦鯉”營銷策略的成功,也讓其他商家紛紛跟上,分別推出自己的錦鯉活動,“杭州錦鯉”、“深圳錦鯉”、“重慶錦鯉”等各種活動刷爆了朋友圈。直至今天,錦鯉活動仍有相當的熱度,形成一種值得關注的“錦鯉現象”。
互聯網和朋友圈上的流行現象,為社會心理學家提供了極好的研究問題。人在大多數時候總是理性的,一言一行背後都有自己的考量。但有時候人也會表現出集體非理性,盲目做一些看似無意義的事。但跟風行為背後,必定有其社會心理的基礎。任何成功的營銷,也正是順應這些社會心理規律, 最終俘獲了用戶。所以,我們不妨用一些社會心理學的理論對這類行為做一番探討:
…
Continue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March 1, 2020 at 7:49pm — No Comments
第三節“明鄉人”
講越南華僑歷史的時候,一定會接觸到“明鄉”(Minh Huong)這樣一個詞,在堤岸還有“明鄉會館”。“明鄉”原來叫“明香”,它源於明朝滅亡後,是一些不願臣服清朝的明朝遺民相繼亡命越南後建立的“明香社”組織。建社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明朝香火”不絕。其後,南來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楊彥迪、陳上川等率領明朝軍眷大規模集體移來南圻後,華僑人口更是猛增。…
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7:43pm — No Comments
移居並開發南圻的另一支中國移民隊伍是莫玖率領的。莫玖是廣東海康人,明亡後不服清朝統治,大約在17世紀70年代率領一批仁人志士從廣東南逃柬埔寨。先在金邊、柴末等地通過設賭場、開銀礦發了財。爾後,帶領一批人到茫坎一帶開發,建立了七社村。居民相傳有仙人出沒於河上,這個地方被叫作河仙。莫玖以河仙為中心,組織領導著東至金甌角,西至磅遜灣口廣大地區的開發。由於開發有功,他被柬埔寨國王委任為這個地區的地方長官。後來,阮氏集團將河仙七社村並入越南版圖。1735年莫玖死,其子莫天賜繼位,子承父業,繼續開發河仙,河仙後來成為南圻的一個重鎮。
以楊彥迪等人為首的大規模海外移民集團,和以後陸續到來的華僑,充分顯示了中華民族刻苦耐勞的優良品質和較高的生產技藝、文化素質,他們和生活在那裏的越南、柬埔寨人民一道披棘辟萊,共同開發南圻。…
ContinueAdded by 史識 庫 on March 1, 2020 at 7:4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