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423)

陳嘉映:維特根斯坦後期思想(1)

維特根斯坦1929年重返劍橋,除了一篇短短的論文,沒有再發表什麼文著。他曾準備出版一本書,即《哲學研究》,大致冩作於1936-1945年,但他最後還是放棄了出版的念頭。1947年退休後,他繼續冩作第二部分,但未完成。他去世後不久,他的學生安斯康和里斯編訂全書並譯成英文,…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August 1,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李文靜 吳全全·德國“職業教育4.0”數字化建設(6)

(三)媒體融入,形成職業教育學習新範式

將數字媒體可持續地融入職業教育是德國關注的關鍵問題,德國開展“職業教育的數字媒體”項目,將數字媒體融入課程建設和教學實施,開發在線學習課程、數字化學習內容和數字化教材等,創建靈活的學習場所和數字化資源共享平台,共享豐富的、高質量的教育資源,促進學生數字化技能培養和專業的跨界合作學習,從而提昇人才培養質量。鑒於德國職業教育數字媒體建設的方法和理念,中國可從以下兩方面轉變:

其一,依據職業實踐,將數字媒體深度融入課程開發、教學實施和學生學習績效考核,使其成爲相互融合的整體,形成全面的、立體化的數字媒體學習情境,促使教學更加生動、實用和活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體驗感和學習效率。…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August 1, 2023 at 1:30pm — No Comments

剖析刀郎2023年新歌《羅刹海市》(下)

要説刀神冩這首歌時心里完全沒有罵那四個人的意思,我多少不太相信。

西邊的歐鋼有老闆

生兒維特根斯坦

西邊的歐洲有個鋼鐵企業家,生了個兒子是個哲學家,名字叫做維特根斯坦。這個是真有其人,大家可以上網蒐下。哲學家嘛,大概就是搞清楚一些事情,説了些很有道理的名言。

他言説馬戶驢又鳥雞

到底那馬戶是驢還是驢是又鳥雞…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August 1, 2023 at 1:00pm — No Comments

陸興華·智能人工化時代的知識狀況(7)

當前的大學教育和大學知識的問題,不是教學法的問題。大學系科目前須做的,是治療式工作,但目前,其首要的任務卻是:與大學內的數碼短記憶裝置作鬥爭。今天的高等教育政策普遍地,在要求大學動員和組織其研究機體,去作出無限制的創新加速,哪怕以毀滅我們的未來爲代價。我們必須先中止大學的這一走向毀滅的創新衝動。資本主義式創新正在毀滅人類的未來。…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ugust 1, 2023 at 12:30pm — No Comments

阿甘本、利奧塔、南希:紀念德勒茲(下)

他是巴別塔圖書館

弗朗索瓦·利奧塔…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July 31, 2023 at 1:30pm — No Comments

葉朗 顧春芳·人生終極意義的神聖體驗(2)

第三,「美感的神聖性」的命題還有著中國儒道兩家關於「萬物一體」的傳統哲學美學思想的深厚基礎。就儒家美學而言,神聖的體驗包含一種極高的人生智慧,所謂「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這種神聖體驗並不是在人類之上想像一位人格神或終極的彼岸世界,而是體現「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精神境界。中國傳統美學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就體現出這樣一種至高的精神境界。人不是卑微的存在,而是宇宙大化的參與者,因此人在自然、社會和自我世界的實現,上升到「天」的高度,孟子所謂「萬物皆備於我,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就指向這一種高度和境界。王陽明說:「無人心則無天地萬物,無天地萬物則無人心,人心與天地萬物一氣流通」,也正是指向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國美學中「民胞物與」的思想,體現的是在至高的精神境界的光照下對「萬物一體」的真理的領悟和體驗。…

Continue

Added by quién soy on July 31,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高小康·從記憶到詩意:走向美學的非遺(2)

從遺產到非遺,對傳統文化價值的認識經歷了從物質到心靈的演進,從經典文字到經義闡釋,再到「鮮活的記憶」。這是集體記憶的活化,即進入了當下的生活。哈布瓦赫所說的鮮活記憶是指某些教徒心靈天啟(「內心之光」)的體驗,而一般意義上的集體記憶能否成為「鮮活的記憶」呢?這意味著使逝去的「過去」變成對當代人有意義的記憶。

意大利歷史哲學家克羅齊在解釋他那句名言「一切真歷史都是當代史」時這樣說:

人類精神保存歷史的屍骸,即空洞的敘述和編年史……他們雖然死了,但將活在我們的

記憶中,並將活在後代的記憶中……當生活的發展需要它們時,死歷史就會復活,過去史就…

Continue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July 31,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王柯平·詩教的致知功能——「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疏解(1)

孔子晚年之時,傾力整理國故,相傳「刪詩正樂」,顯然是指《詩經》。基於《詩經》的詩教,屬古代教育的基礎科目之一,在襄助人文化成的實踐中,意義重大,備受推崇。孔子的詩教思想,首先關注的是「興、觀、群、怨」四個向度和與其相應的社交、外交、倫理和審美等多重功能,其次是「邇之事父」的家庭倫常功能和「遠之事君」的朝政職責功能,再就是「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的致知功能。已往對孔子詩教的研究,大多偏於思理闡發,看重道德本位和審美價值,比較忽視致知作用。這種致知,實際上是博聞多識的一種途徑,或者說是「格物致知」的一項內容,是君子人格修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Continue

Added by INGENIUM on July 31,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李文倩:語言的意義在於使用——維特根斯坦語言觀探析(3)

在《哲學研究》中,維特根斯坦改變了對於語言的看法,不再只看重命題式語言,而是説:“當我討論語言(語詞、命題等等)時,我必定是在談論日常的語言。”[7](p120)這即表明,後期維特根斯坦放棄了他早先對於語言的過分理想化的、不實的理解,轉而考察日常語言現象本身。他還談到,縱使日常語言似乎是粗燥和物質化的,但無論是提出或回答某一問題,乃至關於語言自身的討論,都離不開日常語言。在這個意義上,日常語言是合用的。…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July 31,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露易絲·海《我的哲理》怎樣改變自己(5)

  • 練習:寬恕

現在我們已經準備好去寬恕。如果可能的話找一位夥伴,如果你只是一個人,那就大聲練習。

再一次,閉上眼睛安靜地坐著,然後說:“我需要寬恕的人是,我寬恕你的。”

一遍又一遍地重復。你可能有很多人,很多方面需要寬恕。如果你有練習的夥伴,讓他回答你:“謝謝你,我現在讓你自由。”如果你沒有夥伴,那麽就想像被你寬恕的人回答你這樣的話。這樣做5至10分鐘。找找你心中為不平而哭泣的地方,讓它們離開。…

Continue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July 31, 2023 at 2:00am — No Comments

劉健芝·民眾科學運動的“資源譜圖”(下)

生物多樣性譜圖不過是一個例子。同時期,集中在五個鄉進行的譜圖,涉及生產、消費、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教育、醫療衛生、水資源管理、婦女地位、各種社會資源的運用等等。譜圖工作有四大支點。一是鄰里互助互望小組,是村民直接參與的基層自治組織;每個鄰里小組約二十來戶,自由組合,不是行政單位,但卻是村、鄉自治組織的活細胞。二是經濟上的自助組織、合作組織、消費者協會。三是技術支援組,核心成員是本地的科技人員、專業人才、農民精英、工匠、知識青年、公務員和退休人士,他們也會協助聯系外界技術、資金、人才。四是有別於主流發展觀的文化和倫理,而譜圖工作通過“集體夢想”來讓矛盾展現,讓未來理想的圖景出現。…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uly 30,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李文靜 吳全全·德國“職業教育4.0”數字化建設(5)

03 德國“職業教育4.0”數字化建設的特色及藉鑒意義

基於德國“職業教育4.0”的願景,未來的職業分類和定義發生變化,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格需要重新厘定,現代信息技術運用、數字化素養成爲未來工作世界勞動者的新技能和關鍵能力。德國職業教育數字化建設所呈現出的經驗,對推進中國職業教育數字化建設具有藉鑒意義。

(一)頂層規劃與制度設計…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July 30,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陸興華·智能人工化時代的知識狀況(6)

今天的教育正成爲:個人的自我商品化;將自己當作一個商品來生産和展示。而好的教育應該是手、作品和腦的結合。在數碼第三存留或雲計算平台已無法形成一個時代的時代里,教育不僅應該培養生産者,而且首先必須去弄清楚我們須爲社會培養出什麼樣的生産者和去生産出什麼。教育和研究從此都必須是貢獻式的,也必須讓某種貢獻式的公共力量,也就是你我的知識意志、藝術意志、權力意志等,來主導教育的權威,最終將學校和學術機構從官僚和經理手中奪回來。關於教育的目標也需要我們來發明了。…



Continue

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July 30,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蔣登科:地方性冩作中的超越性 | 胡中華新詩集《雪落土牆村》(5)

《土牆村的詩人》很好地揭示了詩人對這片土地的獨特體驗和情感認知:“我是土牆村舊宅子的詩人/身子又老又舊,而靈魂很新/想法嫩如青枝綠葉”,一開篇就揭示了詩人的心情,在老舊的氛圍中,“靈魂很新”,“想法嫩如青枝綠葉”,記憶、懷念與夢想流於字里行間,讓人眼前一亮。“我趴在老木桌上冩詩/紙上鋪着天空,飛花順窗飄進/落在紙上,自成佳句//我在一個字頂加上濃蔭/在兩個詞間添上流水/在一個感嘆號邊放出鶯啼/讓她大吃一驚”,家鄉的點點滴滴都在詩人的心靈里生長、昇華,再出之以飽滿的情感,靈動的語言,建構出新鮮、別致的詩意。…



Continue

Added by Wir sind ein volk on July 30,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王海東:後期維特根斯坦美學觀探析(2)

晚期維特根斯坦在《文化與價值》中,對”美”的相似性有過深入的描述:”如果我説甲的眼睛很美麗,有人會問:你看出他的眼睛美在何處?我可能回答:杏仁形、長睫毛,柔嫩的眼瞼。這雙眼睛與我所發現的美麗的哥特式建築有何共同之處呢?它們使我産生了相同的印象嗎?可以説在兩種情況下我都企圖拽住它們嗎?無論如何,這是對美麗一詞的狹義定義”。[⑥]眼睛之美與建築之美有什麼共同之處?在感覺直觀上,很難找到二者的”本質”,就連相似性都不易尋到。然而,因二者在語言上所具有的相似性,就能將它們關聯起來。這也是一種相似性。與其盲目地尋找美的本質,還不如退而尋求相似性。本質的追尋,永遠沒有止境,而且也於事無補,無法解決問題。而相似性則更貼近生活世界,更能爲人們理解和接受。



二、意義即用法:在審美活動與遊戲中確定美…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July 30,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杜學敏·美學:概念與學科——“美學”面面觀(2)

在當代以感性爲核心旨意的審美現代性討論中,學者們不斷回溯到“埃斯特惕卡”的“感性學”本義,以至有學者認爲當恢複其“感性學”原名。不過,鑒於西文該詞本義突出的並非感性本身也非美,而是人感知、獲得美的活動狀態或過程即“審美”,故19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漢語美學界學者紛紛表示用“審美學”這個譯名更爲妥切,也以此出現了多部以《審美學》命名的美學原理教材。另外,將“埃斯特惕卡(克)”譯爲“審美學”還有一個重要的方便之處:可以順理成章地將其研究對象確定爲“審美(活動)”…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uly 30,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奧修《為住宿而進行的對話交易》(7)

"噢!"哥哥說,"告訴我辯論的主題。"

你根據你自己來理解:你看一本書,你唯一所能理解的就是你已經知道的,你傾聽時,你是里過去在註釋,你的過去加了進去。只有一隻眼睛的人總是覺知到他的缺陷,他一直帶著缺陷,他正在到處尋找侮辱,沒人為你擔心,但如果你自卑,於是你就老是看見有人在侮辱你,你對此深信不疑,並且就會註釋,別人或許在說:"佛陀。"你卻見到他在說你只有一隻眼睛,沒有人會在乎你的眼睛,但是我們根據我們的理解來註釋。

"在你走之前,請告訴我這場對話。"

"贏什麼啊,"弟弟說,"那個流浪者是個粗魯無禮的人!"

都是語言。…

Continue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July 30, 2023 at 4:30pm — No Comments

阿來《大地的階梯》上升還是下降?(下)

公路邊上的湍急溪流邊上,有些小小的草地,一些年輕的核桃樹。在嘉絨地區旅行,當你看到路邊核桃樹的出現時,說明一個村莊已經漸漸靠近。

接著,另一種熟悉的景致又出現在眼前了。

那是一座小水電站,水泥的溝渠,水泥的堤壩,青磚的廠房,水流翻過水壩時形成一道小小的人工瀑布,然後,電線從這里帶著難以琢磨的電力,走進一個又一個嘉絨人的村莊。

與之相映成趣的是,水電站下遊一點,就是一座傳統的水磨房。石砌的矮墻,平坦的泥頂上長滿了厚厚的野草。水磨房上邊的木頭閘門關著,順著木頭梘槽奔湧而來的溪水受到阻攔後,在那里飛迸出一大團扇形的水花。…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July 30, 2023 at 4:30pm — No Comments

彭一田·少年詩

一朵白雲

又一朵白雲

無數朵被雙手托起的白雲

換取出門上街買菜

 

抵近路邊的草絮

和落葉

冬雪聽到了春的喘息

風中泥地裡…

Continue

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July 30, 2023 at 4:23pm — No Comments

葉朗 顧春芳·人生終極意義的神聖體驗(1)

張世英先生在《境界與文化》一書中,提出了「美感的神聖性」這個美學觀點。他說:「中國傳統的萬物一體的境界,還缺乏基督教那種令人敬畏的宗教情感,我認為我們未嘗不可以從西方的基督教裏吸取一點宗教情懷,對傳統的萬物一體做出新的詮釋,把它當作我們民族的『上帝』而生死以之地加以崇拜,這個『上帝』不在超驗的彼岸,而就在此岸,就在我們的心中。這樣,我們所講的『萬物一體』的境界之美,就不僅具有超功利性和愉悅性,而且具有神聖性。」「具有神聖性的『萬物一體』的境界是人生終極關懷之所在,是最高價值之所在,是美的根源。」①…

Continue

Added by quién soy on July 30,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