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学前教育领域,一些著名学者对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是几位关键人物:
玛丽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以“蒙台梭利教育法”闻名,她强调动手学习和学习环境的重要性。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天生渴望学习,在精心准备的环境中,凭借最少的成人干预,儿童可以自主学习。她的方法特别关注感官的教育先于智力的发展。
列夫·维果茨基(Lev…
Continue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August 10,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弦论(string theory)与乐器(如提琴)之间存在着物理和隐喻的多重关联。这些关联不仅在物理学上具有相似性,还在人文和哲学层面上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反思。
物理学上的关联:弦振动的共通性…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August 10,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所有已知在基因上有關聯的語言,也就是說從單一原型演化出來的分支形式,都可以被視為屬於同一個「語系」。語系並不是最終確定的分類。我們建立語系的時候,只是說到目前為止我們能夠追溯到這裡,不能再進一步。在我們研究的任何進展階段,一束意外的曙光可能會揭示出所謂的「語系」只是更大群體中的一種「方言」。方言、語言、分支、語系這些術語——不言而喻——都是相對的。隨著我們的視角擴展或收縮,這些術語是可以互換的。
至於我們是否能夠最終證明所有語言都源自一個共同的起源,這一點則無從推測。近年來,語言學家能夠做出比以前認為可行的更大範圍的歷史綜合,就像文化學者能夠展示在過去被認為完全孤立的文化區域或制度之間的歷史聯繫一樣。人類世界的縮小不僅是在展望未來,而且也是在文化史的回溯眼中。然而,我們還遠未能將眾多的語言減少到少數幾個「語系」。我們仍然必須處理相當多的這些語系。其中一些,如印歐語系或中印語系,分佈在廣袤的地區;另一些,如巴斯克語,則有著奇特的有限分佈範圍,很可能只是曾經更廣泛分佈的群體的衰退殘餘。…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August 10,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让狄尔泰来分析普希金的诗歌,他的分析方式将与雅各布森的语言结构分析显著不同,因为狄尔泰更注重诗歌背后的人类体验和历史情境,而非语言的形式和结构。
而雅各布森通过对普希金诗歌的细致分析,说明了诗性功能如何通过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来传达和强化意义。这不仅仅是对语言形式的关注,更是在语言形式与意义之间建立了一种动态的、相互影响的关系。雅各布森的这些分析为他的诗性功能理论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展示了语言如何通过其内在的组织和形式结构来触发读者的情感和理解。
诗歌作为个人体验的表达:…
ContinueAdded by INGENIUM on August 10, 2024 at 1:00am — No Comments
當然,三個層面的區分只是邏輯上的,正如德勒茲所說:「平面只有一個,這就是說,藝術除了美學組合的平面以外沒有其他平面:至於技術平面則必定為美學組合的平面所覆蓋或者吸收。只有在這個條件之下,題材才具有表達力……」[3]這意味著材質結構層與另外兩層是密不可分的,它的作用正是在於承載內容或釋放力量。同樣地,內容層與力量層也是密不可分的,力量想要呈現,還是或多或少要依賴內容的作用。而內容但凡想要說些什麼,也一定會釋放出一定的力量。
因此,我們說,藝術是有生命的,它無時無刻不在釋放著生命的力量。或者說,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力量。有機生命力量與非有機生命力量在藝術中是並存的,根據哪種力量的釋放佔主導,德勒茲區分了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需要指出的是,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不是站在藝術史的角度對藝術做出的時間前後的區分,而是站在價值重估的立場對藝術史做出的重新梳理,甚至是重新創造。…
Added by Paetiyo on August 10, 2024 at 1:00am — No Comments
後記
本文的思考關涉到藝術之謎,這個謎就是藝術本身。這里絕沒有想要解開這個謎。我們的任務在於認識這個謎。
幾乎是從人們開始專門考察藝術和藝術家的那個時代起,此種考察就被稱為美學的考察。美學把藝術作品當作一個對象,而且把它當作αισ?ησιζ的對象,即廣義上的感性知覺的對象。現在人們把這種知覺稱為體驗。人體驗藝術的方式,被認為是能說明藝術之本質的。無論對藝術享受還是對藝術創作來說,體驗都是決定性的源泉。一切都是體驗。但也許體驗卻是藝術死於其中的因素。這種死發生得如此緩慢,以至於它需要經歷數個世紀之久。…
Continue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August 10,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原題:「沒有任何機構能解放人」:現有教育體制如何加深不平等?洪席耶論教育與解放訪談;作者:賴怡禎 Hilary Lai)
法國哲學家洪席耶以教育體制出發,說明現有體制之所以無法使人達到解放的目的,是因為以「解釋」作為教育機構的工具有其限制。他接著以 Jacotot…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August 9,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漢字古老而青春的活力密碼是什麼?
漢字的構造機制是「觀物取象、立象盡意」,漢字「字音像物之聲,字形像物之形」,每個漢字通過音、形的組合,激發聯想,生發出無窮無盡的義。漢字可以用簡單明了的形象來表達抽象深奧的意思。比如「才」字,像草木初生的樣子。初生的草木雖然還不顯眼,微小、柔弱,可是卻蘊含著無窮的生命力和發展的可能性。草木如此,人也一樣。無論草木還是人,要真正成才,還需要條件。「才」也表示在某種條件或結果的情況下就會怎樣,比如:「我們只有呵護人才,才能讓人才發揮出更大的作用。」漢字可以用一種形象來反映出多種不同事物最本質的聯系。…
ContinueAdded by Dramedy on August 9, 2024 at 9:00pm — No Comments
新文科建設是中國「四新」建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科教育改革的一項政策性行動,旨在將文科教育打造成為推動社會前進的重要一環,致力於培育不同層次與類型的新型文科人才,推動中國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數智技術的迅猛發展,為突破傳統學科專業的界限,促進跨界融合,實現新文科建設的目標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
ContinueAdded by 未知 非可怕 on August 9, 2024 at 8:58pm — No Comments
當你的內心充滿感激,任何看起來關閉的門都能夠成為一個開口,將你導入更大的祝福。
只有很少的女人曾經達到禪的終極境界,蘭潔子是那些少數的女人之一。
她要去朝聖,在日落的時候,她來到了一個村莊,她向村民請求住一個晚上,但是村民們都用力把門關起來,他們一定是傳統的佛教徒,他們不讓這個禪宗的女人待在那裡;他們將她趕出那個村子。
那是一個很冷的夜晚,那個年老的女人沒有地方可以住……飢寒交迫,因此她必須在野外的一棵櫻桃樹下過夜,那天天氣真的很冷,所以她沒有辦法睡好,而且那個地方也很危險,有野獸和其他的東西。…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August 9,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前言 Affects-Percepts-Powers ] 2025,愛墾網創立16載;陳明發博士轉行文創研究與推廣第28年。雖然焦頭爛額沒啥獎項可領,但自告奮勇的事還幹得不少。實踐多了,面對自己原創的或經手發佈出去的5、6萬筆內容,多少有些心得。自信還有點前瞻的價值。現陸續整理出來,答謝這麼多年來默默支持著我們的國內外友好。有些事恐怕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更不是一個人可能完成的。現留點檔案,有緣並有能力的人若及時看到,對鄉土轉型或有參考價值。(13.9.2024)
在高中階段的「地方產學合作」(Enterprise Learning for Place, ELP)…
ContinueAdded by Place Link on August 9,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神经语言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NLP)与意念科学(Noetic Science)及直观创造力三者之间有一定的关联,特别是在意识、直觉和创造力方面。
1. 神经语言学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神经语言学)
神经语言学是一种沟通、个人发展和心理治疗的方法。基于神经学(Neuro)、语言…
Added by 瑪琳娜 on August 7,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儀式的原初屬性是什麼呢?神話中的牲祭,是眾人通過祭祀而與冥冥之中的神靈進行對話,且祭祀者的內心湧動著感恩、內疚、神聖、祈求、恐懼等悖論性的心里。「最早期的獵人就處於同樣的二律背反之中。他們不得不接受這沉重的一課。在前農業社會,他們還沒有學會種植作物,活命的惟一出路就是獵取其他動物的性命———而在他們的心里,這些動物跟人類是親如一家的。
他們主要的獵物是大型哺乳動物,它們的身軀和面部表情都酷似人類。獵人們能夠切身感受到它們的恐懼,辨識出它們的哀嚎。它們被殺得鮮血淋漓,一如人類自身的鮮血。因此,他們創造出各種神話和儀式,以面對這種難以承受的矛盾情結,緩解對謀殺同類的負罪心里。」9…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August 7,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吉爾·德勒茲是法國影響巨大的後現代哲學家,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法國復興尼采運動中的關鍵人物。藝術是德勒茲哲學與美學研究的重要對象。德勒茲對藝術研究的理論著作本身也是一件由概念構成的藝術作品。他通過對藝術問題的關心,解決的是上升到宇宙層面的問題,正如塞尚所說,我們「通過繪畫思考」。
在德勒茲看來,力量對於藝術而言是根本性的,在《感覺的邏輯》中,他用一整個章節的篇幅來探討藝術與力量的問題。他認為:「在藝術上,在繪畫和音樂中一樣,並不是要去復制或發明一些形式,而是要去獲取力量。」[1]59 並進而提出,「繪畫的職責被定義為將一些看不見的力量變成看得見的嘗試」。[1]59…
ContinueAdded by Paetiyo on August 7, 2024 at 6:30am — No Comments
第三,人工智能是科學,也是藝術。教育的複雜性源於人的複雜性,可以說,教育的藝術性不在於讓孩子學得更快、更多,而是要學少、學慢、學難,甚至有時會求「拙」,讓孩子的靈魂跟上。少就是多,這就是教育的藝術性。人工智能不是讓孩子做更多的題,而是讓孩子成為不一樣的人。
第四,人工智能在教育當中的應用,主要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教育理念和組織變革的問題。為什麼數據聚不起來,教育應用不起來?核心原因是我們組織觀念和教育觀念沒有改變,如果整個人工智能都往應試方面走,那肯定是沒有出路的。…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6, 2024 at 7:30am — No Comments
狄尔泰(Wilhelm Dilthey)和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在各自的领域中提出了独特的思想,尽管他们的理论起源于不同的哲学和学术背景,但在某些方面可以找到一定的关联。狄尔泰的“认知体验”(Das Erleben)理论与雅各布森的“语言结构学”中的诗性思想在表面上可能属于不同领域,但都在探讨人类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体验与语言)来理解和感受世界。二者都强调了感知和体验在理解意义中的核心作用,只是表达和研究的方向有所不同。
相关:愛墾APP:…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August 6,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弦論的第一次革命,指的是少數鍥而不舍地繼續研究弦論的物理學家發現,弦論雖然是一個失敗的強作用力理論,卻可能是統一所有已知交互作用與物質的理論。一根弦描述的不是介子,而可能是所有的基本粒子。這個大膽的猜想的基礎,是根據一項理論上的重大進展,亦即物理學家發現弦論中自動包含了重力理論,而且可以有數學上自洽的量子化。如前所述,重力場論的量子化是一個極其困難、長久以來懸而未決的問題,因此不論弦論是否真能解釋所有的物理現象,單是看它可以解決重力場的量子化問題,就值得理論物理學家努力研究。因此,弦論的第一次革命吸引了許多物理學家投入其研究工作。可惜的是,不多久所有可以解決的問題都被解決了,剩下許多技術上無法克服的問題,似乎過於複雜艱澀,不知如何下手。慢慢地,許多物理學家就又離開了此一領域,直到弦論的第二次革命。…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August 6,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證據之一即她在欽定美國版《佔有》時,特意選擇該畫作為封面。克里斯塔貝爾對「梅林與薇薇安」故事的反思,恰構成了對格洛弗前述願望的解構——女性習得男性的強力來奴役男性(在格洛弗是真摯的願望,在莉奧諾拉則是方便的手段),甚至為之喪失了自己的女性特質,究竟價值幾何? 拉斐爾前派繪畫的藝術特征鮮明,「欠缺陰影和欠缺明暗對照法,特別著墨於細部」(17);講究每一片花瓣、每一根髮絲都栩栩如生,如該派理論家約翰·羅斯金所言,「即使最微小的細節也是來源於自然,並且只來源於自然」(18)。拜厄特曾深入思考過拉斐爾前派的藝術特征,在其理解中,小說(按:以福特的小說為例)對拉斐爾前派的視覺世界的回應,表現為「作者內心深處的時斷時續地,迷宮般復雜地顯明」,同時「堆積精確的視覺細節」(Portraits:11)。…
Added by Zenkov on August 6,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的實施路徑
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創新驅動,在加快發展新型文化企業、文化業態、文化消費模式的同時,不忽視、不放棄傳統文化產業。要在改革、融合、知識產權保護、人才等關鍵點上持續發力,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文化新質生產力。…
ContinueAdded by idée créative on August 6, 2024 at 7:00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Switch to the Mobile Optimized View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