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20)

愛墾APP: 擬象網紅的信仰攻略 下

(乙)價值觀的輕浮化與沾污化

當傳統文化在擬象網紅文化中被過度娛樂化,它的深層價值可能被扭曲或破壞。

1. 傳統價值觀的表面化



深刻價值被簡化成「潮流」
許多歷史、文化和倫理價值在短視頻中被簡化成口號、流行語,失去了原有的深度。例如:「孝道」被簡化成「給爸媽發紅包」。…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18,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周憲:視覺文化的三個問題(3)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November 13, 2020 at 11:19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 擬象網紅的信仰攻略 上

擬象網紅化文化宗教、民俗價值等傳統,例如:(甲)操弄相關信仰;還有 (乙)對既有價值觀輕浮化或沾污化,在所謂多元信仰的國度,往往淪為别有野心的集團名成利就的"智取"謀略。



擬象網紅化的文化、宗教與民俗價值”的結果,擬象(Simulacrum)網紅文化滲透到宗教、民俗信仰和傳統價值觀,它不僅改變了這些文化的呈現方式,也深刻影響了人們對它們的認知。

愛墾從兩個層面來探討這種影響:…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7, 2025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加藤嘉一《中國的邏輯》 蝸居的邏輯(下)

年輕人走進社會,辛苦是自然的,而父母就成了最佳保姆,提供買房首付,打理家務,照顧孫子孫女,這似乎是個常態。此外,一部分有錢人搶奪市中心的大房,收入水平不高的絕大多數被邊緣化,只能買到離市中心很遠的小房子或破房子。政府推出的經濟適用房政策似乎也無法滿足低收入群體的生活需求。

收入與房價之間的失衡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更加嚴重而深遠的命題是:中國人盡早追求大房子的觀念與一個轉型中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背道而馳,前景極不樂觀。而把房子和車與婚姻掛鉤的觀念更令人難以接受。在日本或歐美,哪有這麼荒唐的邏輯思維?…

Continue

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December 21, 2018 at 9:52am — No Comments

于悠悠·文化創意產品意義附加的維度思忖 下

2. 文化底蘊的積淀

文化資源是創意產品內在意義深化的源泉。無論是自然文化遺留給創作者所帶來的靈感,或是人類歷史文化所沉淀下的物質或非物質文化財富,文化元素的汲取和文化內涵的捕捉都給創作者積累下厚重的文化底蘊,拓展了產品精神創新層面的廣度和深度,故而,文化的注入是創意產品附加價提升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特色的符號提取,傳統社會歷史的元素凝練,都能以有形或無形的方式滲入文創產品,實現產品內容價值和文化意義的不斷增值。例如以光緒國書為原型的聖旨筆記本,以西周毛公鼎為設計元素的飾品……都是通過文化供給和創意營造,用文化像徵提升商品的內在價值,透射出產品對于中國傳統價值觀和民族優秀文化的秉承,其無形而深遠的文化意義得到承續和深化。從文化符號的創意轉換,實現消費者對于文創產品文化觀念的認同和文化價值的想象延伸。

3.…

Continue

Added by 就是冷門 on May 22, 2024 at 4:30pm — No Comments

方朝暉·信仰重建亟需摒棄功利思維

信仰的核心是人性的尊嚴與價值

信仰,就其本義而言,並不一定意味著對神靈或彼岸的信仰。人類的信仰體系本是一個完整的立體結構,有多種不同的層次。信仰的對象可以是某個具體的存在物(如鬼神或圖騰等),也可以是某種抽象的價值(如真理、道義、美德、尊嚴等)。人們接受某種價值,形成自己的人生觀或世界觀,其中就包含重要的信仰因素。當一個人對某種價值的信仰達到這樣的程度,可以為之付出任何代價、甚至不惜犧牲生命時,我們可以說他是一個有堅定信仰的人。…

Continue

Added by La Via della Seta on August 6, 2015 at 8:33am — No Comments

周憲:視覺文化:從傳統到現代(1)

我以為,考察視覺文化的不同歷史形態,就是考察視覺觀念的歷史。用伯格的話來說,就是所謂“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亦即我們如何去看並如何理解所看之物的方式。



他寫道:“我們只會看到我們有意去看的東西。有意去看乃是一種選擇行為。其結果是我們所見之物帶入了我們的目力所及的範圍。”(註:John Berger, Ways of Seeing (New York: Penguin, 1972), p.8.)





看為什麽會是這樣的選擇行為呢? 伯格的解釋是:“我們看事物的方式, 受到我們所知的東西或我們所信仰的東西的影響。”…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October 22, 2020 at 9:30pm — No Comments

徐 賁:懷疑的時代需要怎樣的信仰 (下)

在西方,人們一般是在宗教信仰的意義上說“信仰”,而在中國,人們大多數是在倫理和道德的意義上說“信仰”。這兩個意義上的信仰雖然不同,但並不矛盾。宗教意義上的信仰有特別的對象,神,然而神和神的教誨是不可分的。神的教誨不僅關乎神與人的關係(虔誠),而且關乎人與人的關係(愛)。在不信神,不信上帝的人群中,由於沒有必須愛的神,人更有理由愛他周圍的人,在自由、平等、尊嚴的環境中,信任、尊重和關愛別人便會變得更加重要。在政治上,這些價值與民主、憲政是一致的,在哲學或神學上,這樣的普遍價值則是總是與某種超越的終結關懷聯系在一起。…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November 1, 2019 at 3:36pm — No Comments

舒也·本體論的價值之維 8

當上帝被塑造成某種“善自體”的時候,“惡”就被認爲是外在于上帝的,亦即“惡”被解釋成不是上帝本有的屬性,而是某種外在于上帝之外的東西的屬性。在《聖經》中,它被解釋成是“撒旦”的屬性,而“撒旦”的本意則是“對立者”,這樣,“惡”被處理成外在于上帝的“對頭”的屬性,它被視爲是一種負面的價值被排除在基督宗教價值體系之外。在基督宗教的價值體系中,“惡”被認爲是撒旦、或者魔鬼引起的屬性,它是和上帝對立的,因而也是基督宗教“價值存在本體論”體系之外的。…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October 5,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謝志一·變.易.知.道—精緻祭拜與台北常民生活概述 (7)

(四)以顧客導向作為建構城市節慶的主軸: 



京都祇園祭的舉辦除活動主體圍繞著歷史文化的基礎進而發展,其對於周邊參與的觀眾及外來的觀光客提供相關的資訊整合及服務設施,使前來參觀的觀光客,皆可便利的參與活動盛會的舉辦,如活動舉辦期間,為便利觀光客參觀,設置「有料(收費)座席」的服務措施,讓有意願參與且願意付費取得好觀賞環境的觀光客,只要付費用(日幣3150圓)即可便利的參與整個活動,另週邊觀光交通動線、透過媒體的新聞資訊提供、與觀光飯店/交通運輸異業結合服務外來觀光客的資訊提供服務、街道服務設施提供多國(日、英、中、韓)語言識別導引等,在在都為外地來參觀的臺北市中正社區大學中正社大公民素養週講座…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6:35pm — No Comments

陳碧·東南亞華人民間宗教研究與展望(4)

張先生並不刻意研究某種專門的宗教信仰, 其論文主要著眼於民眾信仰的特點與發展趨勢、宗教與社會的互動以及華僑、華人的宗教文化的價值構成等方面, 如 新加坡多元宗教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新加坡華人宗教信仰的基本構成及其變動的原因與前景 、試論東南亞華人宗教的基本特征 、馬來亞的華人宗教文化 、印尼全面同化政策下的華人宗教文化 、華僑華人傳統宗教及其現代轉化 、關於東南亞華僑華人宗教文化與現代化問題的理論思考 、華僑華人傳統宗教倫理思想的價值構成 、華僑華人傳統宗教的世俗化與非世俗化) ) ) 以東南亞華僑華人為例的研究 、東南亞華僑傳統宗教的構成、特性與發展趨勢  等。張先生還提出了 華僑華人傳統宗教 的界說, 認為華僑、華人傳統宗教是指海外華僑、華人所信奉的源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儒教、道教和佛教以及民間宗教信仰等宗教文化, º 並以此對華人宗教文化展開研究。

相關文章還有很多。如許國棟的 從華人的宗教信仰探討印度尼西亞的同化政策 與…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5, 2020 at 12:21am — No Comments

孫維三·如何說故事: 幾個呈現經驗的現象學命題 11

道德,根據謝勒,不在上述的價值類型之中,道德的正負價值,來自實踐上述正面或負面價值的行動。道德高尚之人,追求與心靈與精神層面的正面價值;反之,道德低下者,自甘於心靈與精神層面負面之事。道德須靠行動才得以實踐,否則只是空談,所以道德價值,與上述的客觀、固定價值不同,為個人價值。人的本質與他的行動為一相互建構的結果;我們依自己的道德觀選擇行動,行動塑造我們是誰;人不應只被視為一個有行動能力的主體,人的本質存在他的行動歷史和過程上。

謝勒在他的愛的理論(theory of love)中,進一步將我們的所有行動,劃分到人性的三個層面中:行動有出自身體所需的生理行動、出自自我追求的心靈行動、以及出自聖人境界渴求完美的精神行動。相應對於這三種行動,則有不同層次的愛和惡:聖人精神層面的愛、自我心靈層面的愛、以及身體情慾層面的愛(同上引:175)。…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May 16, 2024 at 11:30am — No Comments

卓新平:海外華人信仰對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意義(2)

老子言,“上善若水”。我們尋求共同點的境界要高,應追求“上善”“止於至善”;但在文化包容中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卻需要身位之低,必須匯聚於“下”,“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特別是在信仰問題上,不可自視掌握有“絕對真理”,居高臨下,反而需要虛懷若谷、以一種“低”“下”的姿態使“江河匯於大海”。僅就宗教而言,宗教信仰所指導、規范的社會實踐標準和社會倫理規范顯然與政治標準有所區別,但不一定就與社會政治層面的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觀必然矛盾、相悖;這是因為宗教信仰之思曲折地反映出人的現實需求和理想追求,其向往的真、善、美、聖也是屬於這個世界的,當然可以與社會需要的真理、完美、和善及神聖求同、共在。我們在與海外華人交往中,應該大講、特講這種認知,引發共鳴、達成共識。

 …

Continue

Added by 誰還記得北婆羅州? on March 6, 2020 at 5:53pm — No Comments

陳榮鋼譯 朱莉婭·克里斯蒂娃《身處中心的個人》8

我理解奧利維爾·蒙然的擔憂,就我而言,面對外國人和超然存在(它們是我們數字時代社會心理和政治架構的兩大支柱),我一直在質詢人文主義的失敗。外國人常常被民族主義者恐懼,無論是出於實際的恐懼,還是因為他們往往被當作國家內部失敗的替罪羊。此外,在新興的互聯網公共領域中,國家級技術精英們很難有效地滿足公民網絡用戶對理想和信仰的需求,因為這些需求很難被准確地翻譯和傳達。然而,這兩種人類需求仍然普遍存在。

民族國家仍然是被「不存在的國家」吞噬的新人類的最佳容器嗎?我的答案是「是的」。民族國家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抗抑郁劑,只要它能與整體、區域和文化群體(例如歐洲)建立聯系。然而,這種聯系的代價是什麼?…

Continue

Added by 文創 庫 on April 11,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郭齊勇:試談儒學的創造性轉化(論綱)(4)

近20年來,海內外學者的交流互動十分頻繁,相互啟發,推動了學術創造。西方反本質主義、反普遍主義的思潮也影響到漢學界。誠然,我們充分肯定這些學者的思考及其成果,但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把中國思想,特別是儒家思想歸結為關係主義、角色倫理。否則,就會消解儒學深層的超越性與終極性。此外,已故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對傳統社會的"差序格局"、"熟人社會"的一套講法也是有限度的,無限放大了,就會看不清傳統社會與儒學的優長,以為傳統儒家理念只限於私德,無助於現代陌生人社會中公民道德的建設。

關於儒學現代重生在實踐領域的諸層面:

在國家層面,應有文化自覺,在指導思想上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為主,推動全民教育,首先是在體制內的教育中,在國民教育層面,回到以儒家教養為中心的四書教育上來。…

Continue

Added by 三演 義國 on June 12, 2022 at 6:30pm — No Comments

杜諄·曾少聰《東南亞華人宗教信仰研究》(2)

一、華僑華人宗教信仰與經濟

這一範疇學界主要關註宗教信仰能否促進經濟發展,如何以宗教信仰為紐帶吸引華僑華人的捐贈與投資,以及宗教信仰為信眾帶來的物質利益等問題,包括宗教信仰與工商業經濟、宗教信仰與僑鄉現代化及宗教信仰的經濟目的三個方面。

(一)宗教信仰與發展經濟

結合東南亞經濟的發展狀況,學者們把祖先崇拜、宗族倫理、道德原則等視為中華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的一部分,來探討宗教信仰與工商業經濟之間的關系。這是“韋伯式命題”在東南亞華僑華人宗教信仰研究中的回響與呼應。在韋伯“文化—經濟”分析框架下,圍繞著宗教信仰是否適應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學者們展開了討論。…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February 4, 2020 at 11:52pm — No Comments

童世駿:後形而上學時代的理想主義何以可能?——論杜威宗教觀的當代意義(2)

3.宗教感的宗教性特點之一:總體感

 

理想之作為理想,在杜威看來是具有整體性、甚至終極性的。這包括兩個層面。

在具體的層面,“一個價值之為終極的,是指它代表了一個對具體場合起作用的種種條件的分析性評估過程的結束,這些條件中一方面包括沖動和欲望,另一方面包括種種外部條件。”14…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07am — No Comments

唐逸:中國文化心理與全球化

       我想講一個大家有興趣的問題 ,但我沒有把握 ,今天講的題目是《中國文化心理與全球化 》。在當今世界,全球化是一個總的趨勢,哪一個國家如果不能融入到全球化之中,就沒有太大的發展余地。 我們國家要怎樣去適應全球化的進程,這是我國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如果在經濟上全球化,則國內的各種體制勢必與國際準則一致化。經濟運作遵守國際準則,不僅需要政治、經濟、法律等體制的保障,而且需要契約精神、秩序原則、公平誠信、科學態度、效率至上等一系列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習俗和文化風尚,從人的內在需要來推動人們的經濟活動。這裏便出現文化適應的難題。對於西方社會,一切皆是現成的,他們恰恰是在這種文化環境和公民社會中,發展出當今的市場經濟。然而對於第三世界,尤其中國這種有著古老傳統的社會,必發生文化適應的問題。如何適應,則牽涉到一些根本問題。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不僅是經濟的全球化,各個國家的文化也是在全球化,而文化心理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Continue

Added by 家就在这里 on November 10, 2015 at 11:35pm — No Comments

童世駿:後形而上學時代的理想主義何以可能?——論杜威宗教觀的當代意義(3)

5.與科學相矛盾的是宗教而不是宗教感

 

把宗教感與宗教區別開來,對宗教感作上述理解,杜威認為就可以化解近代以來日盛一日的信仰與知識、神學與科學的矛盾。…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07am — No Comments

童世駿:後形而上學時代的理想主義何以可能?——論杜威宗教觀的當代意義(1)

提要:杜威的宗教哲學也可以叫做“宗教感哲學”,因為其核心是把“宗教的”(經驗、態度)區別於“宗教”(如天主教、新教)。宗教感的對象是理想;杜威通過討論現實與理想的關系問題,以及與之有關的現實與可能的關系問題、事實與價值的關系問題和手段與目的的關系問題,來展開他對於宗教感的討論。本文在與哈貝馬斯、羅蒂、普特南等杜威的當代傳人的觀點的比較中討論杜威有關宗教和宗教感的論述,分析杜威有關宗教感之作為宗教感的一些特點、宗教與科學的關系等問題的論述。…



Continue

Added by 家 在這裡 on December 24, 2017 at 10:06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