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672)

蕭莎“大旅行”在18世紀的英國(下)

“大旅行”與文化新篇章

然而,1789年,“大旅行”者追尋古典文化和古典美的腳步,終被法國大革命的隆隆槍炮聲止住。從1790年到1815年拿破侖戰爭結束,不列顛通往歐陸的航線一中斷就是25年之久。英吉利海峽被封鎖,外國去不了,怎麽辦?…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July 20, 2022 at 3:40pm — No Comments

蔡天新譯·波契亞〈遺忘的聲音〉(10-18)

10.對於死去的人來說,這片土地與最遙遠的星辰沒有什麽兩樣。

11.誰以為有了麵包就是天堂,那他的饑餓可能就是地獄。

12.當你過於專注一件事時,你甚至看不見它。

13.愛情包含在一朵花中時是無限的。

14.我看不見淚河是因為缺少我的一滴淚。

15.我差不多到達了這里,時間猶如一座橋梁,無論如何都要通過。

16.花朵的美麗在於簡潔。…

Continue

Added by Crna Gor on July 20, 2022 at 3:30pm — No Comments

王小波《紅拂夜奔》の〈關於有趣〉第三章(2)

後來我把學報寄來的稿費取出來了,一共是二百三十元,說到這個數目的時候,我的心情比較好。這是因為假如有人真的發現了先秦有人懂微積分,絕不會只給這麼點錢。但是到系里去了一趟,心情又壞透了,因為聽說我那篇狗屁論文評上了校級先進成果,還要破格評我一個副教授。這種情形使我疑神見鬼,懷疑有人在和我開一個大玩笑,或者是成心要出我的彩。 …

Continue

Added by moooi on July 20, 2022 at 3:30pm — No Comments

巴爾贊《我們應有的文化》第一章·文化:高雅與枯燥(6)

不久之前,一個懂音樂的心理分析家對巴赫的三十首《哥德堡變奏曲》進行了闡釋。有人希望,那位心理分析家解釋一下凱塞林伯爵所起的作用,因為那位伯爵出資定制了那些變奏曲,並且要哥德堡每天晚上給他演奏,以便讓他安然入睡。在文學研究領域,這些分析方法得到了批評理論的輔助,因為有人認為,作為總體的藝術以及它的所有體裁都應該按照理論辦事,其方式類似於發動機根據熱電學原理進行運轉。文學研究領域存在著喜劇理論、悲劇理論、諷刺理論和抒情詩理論。此外,還有種種批評理論:新批評應用了細讀方式,意在確定作品中的隱喻是否“奏效”;結構主義批評驗證各個部分的協同性和它們之間的依附性;解構主義看來是要人們相信,真正的作者是他所使用的語言,真正的作品是坐在扶手椅上的讀者。…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July 20, 2022 at 9:06am — No Comments

陳仲義·現代詩接受的審美“離散”(5)

三.“跨界”大潮里的“攪局”

現代詩審美接受主流,盡管存在審醜(審惡、審毒)與祛魅的雙重沖擊,依然於數字化生存的夾縫中迎取加冕儀式——敘事策略的突圍與異質化修辭的興起,順理成章引出了新一輪的聚魅與狂歡,跨界是其中一大要項。…

Continue

Added by Copil on July 20, 2022 at 9:02am — No Comments

洪席耶《美感論:藝術審美體制的世紀場景》(2)

而“美學”一詞,就是指一種體驗模式,兩個世紀以來,我們正是在這種模式下,對制作技法和供給對象各有不同的許多事物產生認知,將其一并看作藝術。此處的關鍵,並不是我們對藝術作品的“認可”。重點在於,藝術作品得以產生,是靠一種塑造了感性體驗的肌理。這種肌理,關聯著一些實際狀況,比如表演和展覽的空間,流傳和復制的形式,同時,它也關係到認識所處的模式、情感所受的制約、作品所屬的分類、作品的評價和闡釋所用的思考圖式



正是這種種的狀況,讓一些言辭、一些形式、一些動作、一些韻律,成為了給人帶來感動和思考的藝術。所以,盡管有人強調藝術是一種事件,只注重藝術家創造性的工作,不考慮各種體系、實踐、情感模式、思考圖式所構成的肌理,但其實,正是這種肌理,讓一個形式、一抹色彩、一段激調、一處留白、一發動作、一層平面上的一點閃光,給人帶來了感動,讓其成為事件,然後才來聯系到藝術創作的理念。…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uly 20, 2022 at 9:00am — No Comments

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二)——作品與真理(6)

何謂“在真理之中”呢?真理是真實之本質。我們說“本質”,我們思考的是什麽呢?本質通常被看作是真實的萬物所共同擁有的特征。本質出現在類概念和普遍概念中,類概念和普遍概念表象出一個對雜多同樣有效的“一”(dasEine)。但是,這種同樣有效的本質(在essetia意義上的本質性)卻不過是非本質性的本質、那麽,某物的本質性的本質何在?大概它只在於真理中的存在者的所是之中。一件東西的真正本質由它的真實存在所決定,由每個存在者的真理所決定。可是,我們現在要尋找的並不是本質的真理,而是真理的本質。這因此表現為一種荒謬的糾纏。這種糾纏僅只是一種奇怪現象嗎?甚或,它只是概念遊戲的空洞的詭辯?或者——竟是一個深淵麽?

真理意指真實之本質。這里,我們要通過回憶一個希臘詞語來思真理。…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July 20, 2022 at 9:00am — No Comments

單世聯:文化產業研究的學科分析(4)

如果把“文化”概念理解為具體的文化活動,這就有了“文化產業”這個概念。思羅斯比指出:“‘產業’一詞在藝術和文化領域中應用的確強調了生產、交易、分配和消費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的經濟過程。無論藝術家的活動或鑒賞家的品評具有什麼高尚的動機,‘文化產業’一詞在當代的用法實際上的確含有文化生產的經濟潛力的意味,也就是說,文化產業可以創造產出、就業、收入和滿足消費者的需求。”[9]文化產業是經濟活力的潛力在來源,它在許多方面引領著21世紀的經濟發展:消費模式的改變和真實收入的增加都引起了對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務需求的長期增長;在新興的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中,文化產業是重要的內容提供者;文化產業孕育了創意思想和創意表現,它們對創新過程和技術變遷是很重要的;文化產業對就業水平具有重要影響,隨著它的發展,文化產業將有助於吸納經濟衰退部門中所釋放的勞動力。作為經濟學意義上的“文化產業”,涉及到五個議題:…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July 20, 2022 at 8:58am — No Comments

賈克.洪席耶: 《時間 敘事 政治》(1)

賈克.洪席耶(Jacques Ranciere),法國哲學家、巴黎第八大學哲學榮譽教授,前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系主任。1965年與阿圖塞合著《讀資本論》(Lire le Capital), 1980年代以研究「哲學教育」、「歷史性」及「詩學提問」著稱,1990年代則專注於美學-政治的研究,提出「歧論」(Mesentente)。之後陸續發表《影像的宿命》(Le Destin des images,2003年)、《美學中的不適》(Malaise dans l’esthetique,2004年)、《民主之恨》(La Haine de la democratie,2005年)、《獲解放的觀眾》(Le Spectateur emancipe,2008)等。論述主要涉及文學、電影與政治等哲學思考,被譽為當代美學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

 

時間 敘事 政治

Time,…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ly 20, 2022 at 5:00am — No Comments

朱幼棣《后望书》人地矛盾

怒江的十三級水電站建設項目的爭論,再一次引起了國內外的關注——此外,還有有擬建中的金沙江虎跳峽大壩。

反對的與堅持上水電的各有理由 …

Continue

Added by Virunga on July 20, 2022 at 1:30am — No Comments

蔣寅:語象 · 物象 · 意象 · 意境(6)

意境的本質就是具有呼喚性的意象結構,情景交融的結構方式形成了中國詩意境的象征性、暗示性、含蓄性等一系列美學特征。論中國詩歌美學的學者往往將這些特征看作是意境範疇本身的審美特征,於是出現了許多闡釋意境美學特征的論文。其實意境的基本屬性也可以說“是一種有序的、綜合的、相對封閉的符號形態的序列或曰結構”,與之相對應的也是一個有序的、綜合的、相對封閉的語義結構。它是詩人藝術思維的形式化成果,也是藝術表達的全部。這一點也許不能得到許多人首肯,因為人們通常認為,詩人要表達的東西很多,詩中寫出只是有限的一部分。在這個問題上,我贊同克羅齊的見解:人們常有一種錯覺,以為某些藝術家“只是零星片斷地表現出一種形象世界,而這個世界在藝術家的本身的心目中則是完整的”;其實,“藝術家心目中所具有的恰恰就是這些片斷零星的東西,而且同這些片斷零星的東西在一起的,也不是那個人們所設想的世界,充其量也不過是對這個世界的向往和朦朧的追求,也就是說,對一個更加廣泛、更加豐富的形象的向往和追求,這個形象也許會顯現,也許不會顯現”…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ly 20, 2022 at 12:30am — No Comments

克羅齊《維柯的哲學》第七章·道德與宗教 4

上述觀點不是在反對約翰·塞爾登這個被後世遺忘了的他那個時代的名人,他是《猶太人關於自然法和部族法的學說》(1640)一書的作者,維柯對自然權利「原則」的第三層含義的批評證明了上述觀點,塞爾登在不否認宗教的價值,進一步說是在贊美宗教的價值這一點上與格勞秀斯意見相左。在這一問題上和其他問題上一樣,塞爾登認為離開天啟,人類的道德和市民生活是不可能的。



依據塞爾登的看法,上帝為猶太人創立的這種天啟通過數種渠道從猶太人那兒傳送到了異教徒那里。比如說,畢達哥拉斯從埃澤凱爾那里學會了這種天啟;亞里士多德在亞歷山大征服亞細亞時,與公正之神西蒙建立了友誼;努瑪·波姆庇留斯獲得了一些關於《聖經》和舊約預言書的知識。這足以使任何一個曾被自然權利學派的異端傾向所驚嚇而對他們的著作敬而遠之的信仰者消除疑慮。…



Continue

Added by Uta no kabe on July 20, 2022 at 12:10am — No Comments

李龍 《論洪席耶的“文學性”理論》(1)

如果我們回到經典馬克思主義語境的話,就會發現,洪席耶並沒有涉及到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歷史的批判,而離開這樣的維度,僅僅試圖通過文學或者美學來思考人的未來的可能性,在這種美學的政治所建構起來的新的感性空間之內,人的解放會是可能的嗎?

文學研究面對的最尷尬的問題可能就是“什麽是文學”,這是文學史、文學批評和文學理論研究最基本的邏輯起點和理論前提,對“文學”內涵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文學史敘述模式和文學價值判斷尺度。法國文論家熱拉爾·熱奈特不無嘲諷地說過,愚蠢的問題沒有答案,所以真正的睿智就是不提出這樣的問題1。但事實上,20世紀西方文論在語言學轉向的大背景下,圍繞“文學性”問題,通過語言的詩性功能、陌生化、敘事結構、寫作、文本等多個重要範疇豐富了“文學性”內涵,也豐富了我們對文學問題的理解2。

雅克·洪席耶(Jacques…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July 19, 2022 at 5:00am — No Comments

曾恕梅·西婆羅洲「華人公司」的組織與運作(4)

西婆羅洲金礦開礦工作絕非單一人力可以完成,大量引入華人勢所必然,不過蘇丹儘管仰賴華人技術,但心態上對於這群勤奮工人仍是採取防禦態度,對華人設下多種限制。

如將華人職業限定在礦場,禁止其進行農耕,規定華人日常所需之物,必須向蘇丹購買等等。而華人在蘊藏量豐富的婆羅洲礦場中,如何組織人力進行礦場運作?以下先從婆羅洲的礦產來說明。

西婆羅洲的金礦,最早的發現的有可能是達雅克人,但開採金礦則是來自爪哇的移…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ly 19, 2022 at 3:00am — No Comments

胡安寧:文化資本:何以文化,何以資本?(4)

(四)文化資本與人力資本

文化資本這一概念,強調的是個人所具有的那些“文化性”的屬性,例如傾向、態度、價值觀念、世界觀等。雖然其也是一種可以轉化為現實學業成就的資本,但文化資本的本質含義與人力資本卻是不同的。相比較而言,人力資本更加強調那些可以通過系統訓練獲得的技藝性的能力。然而,隨著文化資本概念的廣泛使用,文化資本與人力資本的界限在不少學者那裏變得日漸模糊(Lareau & Weininger,2003)。例如,有學者從學習能力的角度來界定文化資本,從而討論了文化資本何以轉化為教育成就的問題(Yamamoto…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July 19, 2022 at 3:00am — No Comments

梅娜譯:阿萊杭德拉·皮薩爾尼克的詩〈離別〉

一束被遺棄的火影滅殺了它的光芒

一隻戀愛中的小鳥引吭高歌

如此多的狂熱生靈於我的寂寞之中

唯有一簾細雨與我相伴



延續閱讀:…

Continue

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July 19, 2022 at 2:30am — No Comments

謝仁繽·論洪席耶的黑格爾觀察:街上小乞丐的審美(8)

在以上的摘要,洪席耶指出畫面的漠然狀態,將牽引出畫中題材的自由;其中的道理,類似於溫克爾曼論述的殘軀表面,所體現出的古希臘自由。。就這個層次而言,自由不再僅是藝術成為作品之後的說詞,亦或是純然的遊戲;洪席耶指出黑格爾思索的理念,鑲嵌於繪畫題材之中,才得以驅使繪畫的表層遊戲。

「荷蘭自由彰顯於通俗題材,對應於漠然對待的表面;但是,這種漠然的對待,促使非通俗、精神層面的題材內容,得以視覺化:一群人民的自由,如何奉身於生活與繁榮的方式;所以在一陣痛處之後,仍可以沈浸於無動於衷的自我設置裡,沈浸於藝術手段劃下這個世界圖像,在對其作為無關乎利益的觀賞;這就像是孩童打水漂時的揭示,手上那顆石頭技巧性地滑過水面。」28…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July 19, 2022 at 2:00am — No Comments

曾恕梅·西婆羅洲「華人公司」的組織與運作(3)

貳、華人開礦公司的發展

一、前往婆羅洲的華人

從婆羅洲的對外關係中,可以看出華人於十八世紀為何能大量前往婆羅洲的原因。而荷蘭人對於西婆羅洲沿海貿易的控管亦可說是間接的影響者。荷蘭人勢力的介入,影響了蘇丹經營土產買賣收益,並希望透過華人精良勞動力,將婆羅洲內陸豐富的礦業資源以增加收入。…

Continue

Added by 史識 庫 on July 19, 2022 at 1:30am — No Comments

巴爾贊《我們應有的文化》第一章·文化:高雅與枯燥(5)

專業化和分析聯在一起,它們是處於任何問題的不同層面的相同過程——將整個範圍分開,然後將較小的部分進行無限劃分。分析的目的在於說明,大的事物是由什麼小的事物組成的,這些小的事物是如何組合起來,形成整體的。唯一的難點在於,如何判定這些組成部分是什麼,何時掌握每個分離的種類。目前,核物理學家看來正在試圖去發現無窮序列之中的組成部分。但是,通過分析方式創立科學的人的頭腦也可能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發揮作用。數學家兼哲學家帕斯卡早在350年前就指出了這一點。他將分析方式稱作“幾何學傾向”。它處理簡單的事物,例如角度、直線、原子或者分子壓力。它們被稱為簡單事物的原因在於它們是輪廓分明的,而不在於它們是人們熟知的。它們之中的大多數並非如此;有的甚至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是,它們輪廓分明,不會在討論過程中發生變化,因此可以用數字來表示。在這種情況下,數學原理和若干其他原理提供規則,用以處理這些明確清晰、簡單的不變事物。我們可以將另一種使用、方向或傾向稱為“直覺理解”,帕斯卡將它稱為“敏感精神”(the esprit de…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July 19, 2022 at 1:00am — No Comments

趙靜蓉·懷舊文化事件的社會學分析(2)

哲學關注懷舊的深度及懷舊的能指, 社會學關注懷舊的廣度及懷舊的所指 , 針對不同學科、不同視野的差異性 , 我們可以憑借懷舊所涉領域的相互重疊以及這些相關概念的相互印證來獲取對於懷舊本身的知識 , 從中歸納出對懷舊的五點界定。

首先, 懷舊必定是一種人的意識行為或心理現象, 也即體驗活動 。

這既與觸發懷舊行為的具體事物無關 ,也與它可能會引起的主體的某些生理反應無關 ,前者是懷舊產生的直接刺激源,…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uly 19, 2022 at 12:3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