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布爾迪厄對康德的美學進行了「通俗批判」,他以社會學方法駁斥了無關乎利害等美學思想,主張品味的形塑與社會的構成有高度關係,而個體透過「幻化-遊戲感」在社會場域中實踐。但在洪席耶看來,布爾迪厄的理論將主體的品味與自主性限縮在社會框架裡,忽視了人在事物前得以「懸置」,在「警治」內得以「政治」的「自由遊玩」的美學可能性。兩人看法的差異,涉及結構觀點與行動視角的多重辯證,也有哲學美學與社會學美學不同側重的角力。本文試圖釐清兩者的主張,並透過「幻化遊戲」及「懸置遊玩」這組概念,與三種層次的自主性去解釋他們進路的差異。
一、前言
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對康德(Immanuel Kant, 1724- 1804)的美學進行了「通俗」批判(“Vulgar” Critigue),他以大量的問卷與數據,駁斥了康德以降「無原由、無功能、形式優先於內容、無關乎利害」等想法。布爾迪厄強調的是社會條件,認為現實的諸種運作,都影響了品味(taste)的建構,而且必然牽涉到場域(fields)、實踐(practies)、 習性(habitus),與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的多重交換。 但在洪席耶(Jacques Rancière, 1940-)看來,布爾迪厄的社會學理論其實將人的自主性(autonomy)限縮在各自所處的社會位置及階級內,而忽視了人在事物前得以「懸置」,在「警治」內得以「政治」的可能。洪席耶用以批評布爾迪厄的進路是:借道席勒(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的美學,以汲取康德的哲學資源,透過區分出三種「藝術體制」,試圖凸顯出主體對於審美的自由與平等,並進而詮釋出美學的政治意涵。 布爾迪厄如何批評康德,而洪席耶又是如何批評布爾迪厄?他們的評論及主張是否成立?社會決定了個體的品味嗎?或者個體能獨立於社會形塑,以決定一己的品味?這些議題是本文前半部欲釐清的要點。在文章後半,我試圖指出布爾迪厄和洪席耶觀點雖相異,卻在理論的關鍵處採用了相近的概念:「遊戲」與「遊玩」── 何以如此?他們各自要克服什麼樣的難題?在本文的最後,我試圖說明布爾迪厄和洪席耶迥異的美學觀,不僅涉及社會學美學與哲學美學的多重辯證,也可思及當代思潮中對差異政治與共同體的不同側重,並透過三種層次的自主性去解釋兩者進路的差異。
康德對近現代美學帶來了極大影響,有一部分現代美學的探討對象因而由美的本質轉向美感經驗(賀瑞麟2015: 120)。某些常見的想法如:鑑賞與創作藝術的能力關乎個人天賦、審美經驗是不涉及現實考量的純粹經驗、藝術品的評價是普世成立的、為藝術而藝術的創作態度──這類想法構成了形形色色的美學流派,例如心理距離說、審美態度論、直覺表現主義、現象學美學等。然布爾迪厄將這些不同想法視為廣義的「本質分析」,認為它們源自於對「純粹藝術品味」的信念,而忽視了歷史與社會條件:
如果說,這些對於本質的分析基本上彼此類似,這是因為它們或隱約、或明顯地(如自稱現象學的那些分析)在關注的客體,都是作者本人對於藝術作品的主觀體驗,也就是某個社會裡某位有教養的人的體驗,卻未能顧及這個經驗的歷史性,以及所經驗到的這個客體的歷史性。也就是說,這些分析並未自覺,它們的所為是在把個案普遍化,同時又把一種發生在某時某地的、特定的藝術品經驗,建構成適用於所有藝術感知的跨歷史性規範。這些分析也不去追問, 這個藝術經驗有哪些可能性的歷史與社會條件:這些分析妨礙了別人去分析,在什麼樣的條件之下,才得以如此生產與建構這些值得以審美方式觀看的作品;而這些分析還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在哪些條件下,才能(以整個種系的生成來說)生產出,並(以單一個體的生成來說)隨著時間的進展,持續再生產出這些分析所需的美學秉性。(Bourdieu 1996: 286;粗體為原文樣式)1
1 本文的中文翻譯,我皆以英譯本為主,若有中譯本則同時比對,再進行若干校正。
(本文作者廖育正: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原載:中外文學‧ 第48 卷‧ 第1 期‧2019 年3 月‧ 頁127-162。)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1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3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49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79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69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1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3 Promotions
© 2024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