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672)

賈克.洪席耶: 《時間 敘事 政治》(2)

我認為,為了追問對時間的實證觀念,我們必須重演時間正義的編劇法(dramaturgy),這樣的觀念自蘇維埃帝國瓦解後,直至今日一直在主流敘事中發生作用。在時間的實證觀念一些較為細緻的版本裡——歷史終結、大敘事的終結等等——這些描述都在時間性的兩種形式之間做出截然的區分,它們會說跟著蘇維埃帝國消失的,不是某種經濟與政治的系統,也不只是一段由革命希望所引領的歷史階段,而是特定時間性模型的消失:在這種模型中,時間進程是被一種固有的目的論所決定、且被內在真實的力量所推動的,而這種內在真實的示現則擔負著對未來正義的許諾。…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July 23, 2022 at 5:30pm — No Comments

謝仁繽·論洪席耶的黑格爾觀察:街上小乞丐的審美(9)

以黑格爾為例,這群德國思想家思索自由理念的討論,也將有別於第二共和的方法。法國大革命終將成為一種思考框架,並淪為一種政體或是僵硬的準則;而這群德國思想家思索自由理念的討論,旨在說出漠然狀態的自由,而這種方式反映出:

「神話學必須成為哲學,普通人才得以合理;而哲學則也必須成為神話,也得以使哲學家可感。」32

三、繪畫藝術的終結…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July 23, 2022 at 5:20pm — No Comments

洪任淵〈北京古司天臺下〉

古城。落日。斷城上古老的青銅儀在越來越暗的暮色裏

望著也問著越來越黑的天空。19668月,一個蒼茫的黃昏,我來臺下翹望。

  

這就是觀過數百年陰晴動靜的地方

我獨自來問取未來天時的預兆

一斷廢城…

Continue

Added by Krásná duše on July 23, 2022 at 9:00am — No Comments

巴爾贊《我們應有的文化》第一章·文化:高雅與枯燥(8)

一切有用或令人愉快的東西都必須來自教學大綱,這種做法在大多數情況下導致的是自我表現意識。書本和理論給愛和性帶來的影響眾所周知:在婚姻關係和孩子撫養方面,自我表現意識對許多其他問題進行分類,貼上標籤,然後以此來取代這兩方面的內在困難。我並不是說,知識沒有用處,應被忽視,我更確切的意思是,學識、理論、觀念體係並非必然增加知識;諸如此類的東西常常是偏離知識的。



在婚姻生活中,理論指導實踐——這就是說,改善技術。在藝術領域裡,理論出現在原創出現之後,所起的作用根本不是促進將來的創作,而通常是有害於將來的創作,其方式是將藝術家變為有自我表現意識的知識分子,讓他們受到“觀念”的束縛或誤導。並非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可人為地製造出來。在這種情況下,文化如何才能恢復自發性,讓自身不受學術研究的影響?答案簡單,然而難以讓人欣然面對。…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July 22, 2022 at 10:31pm — No Comments

梅爾的詩《卡夫卡》

我的存在變得可疑

在布拉格,你走街串巷

像一隻甲蟲跟著我

我不能從雪地裏走回來

馬車在天黑以前已經駛過

 

我到城堡看你,到你住過的

每一處尋你,我尋到了墓地…

Continue

Added by ili 河 on July 22, 2022 at 7:30pm — No Comments

梅爾的詩《搖晃的森林》

我帶著城堡、丹麥和一小塊石頭

開鑿大河,嫁給挪威

 

這洶湧的麥地,藍得

深過我的眼睛

波羅的海,犁開原始的森林

讓我胸口的土地

變成琥珀的鄉愁

 …

Continue

Added by ili 河 on July 22, 2022 at 2:30am — No Comments

木芙蓉花下〈詞語的碎片化和詩歌的玉化〉(6)

我們再來看看女士人李明月文本。

 

那人,沒有露面  /文  李明月

 

一座山,會在一個時間

打開門,我守著唐朝的風

那塊石頭,經過了晨鐘暮鼓…

Continue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July 22, 2022 at 1:30am — No Comments

數字人文作為一種方法:西方研究現狀及展望(6)

(4)技能的結合,諸如對編程與批評分析的同時運用, 這最後一點也許是最重要的,因為這對真正富有革新性的數字人文項目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諸如學習像Python或 R 語言等編程方面的知識,或者對統計學的高階掌握, 技術問題也是核心問題,我們在將來的幾期中也會再多次回到這個問題上來,這一點也說明了數字人文本質上是一項互相協作性質的、跨學科的事業。



今天,大多數數字人文項目在某種
程度上可以說是協作完成的,而且其中一些項目甚至是由專家合作的復雜網絡組成的,其中包括了圖書館員、計算機科學家、統計學家、文學和歷史學者,…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July 21, 2022 at 11:00pm — No Comments

海德格爾:藝術作品的本源(二)——作品與真理(7)

然而這是怎麽回事呢?真理作為這種無蔽是如何發生的呢?這里我們首先必須更清晰地說明這種無蔽究竟是什麽。

物存在,人存在;禮物和祭品存在;動物和植物存在;器具和作品存在。存在者處於存在之中。一種注定在神性和反神性之間的被掩蔽的厄運貫通存在。存在者的許多東西並非人所能掌握,只有少量為人所認識。所認識的也始終是一個大概,所掌握的也始終不可靠。一如存在者太易於顯現出來,它從來就不是我們的制作,更不是我們的表象。要是我們思考一個統一的整體,那麽我們好像就把握了一切存在者,盡管只是粗糙有余的把握。…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July 21, 2022 at 10:30pm — No Comments

陳春燕《洪席耶與跨媒介思維》(14)

徵引文獻

Blanchot, Maurice (1999) Le livre à venir [1959] (Paris: Éditions Gallimard).

Flaubert, Gustave (1852) “Correspondance 1852.” Centre Flaubert. Centre d’Études et de Recherche Éditer/Interpréter, Université de Rouen, n.d. (flaubert.univrouen.fr/ correspondance/conard/lettres/52a.html).

Fried, Michael (1980) Absorption and Theatricality: Painting and Beholder in the Age of Didero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uly 21, 2022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克羅齊《維柯的哲學》第十章·天意 2

創造一個既定的事實是一回事,當事實被創造之時去認識這一事實又是另一回事,這已是不爭的共識。什麽是真正的事實的知識,通常是多年之後才出現在個人的生活里,而在人類生活中出現的時間要比事實本身晚數個世紀。作為一條規則,那些對既成事實直接負責的人不通曉這一事實,或者是以一種不完美的、錯誤的方式通曉這一事實。這樣一來,與人類行為相伴隨的錯誤觀點就獲准進入了格言里。詩人們認為,他們在歌唱純潔,實際上只是在歌唱淫蕩,他們以為在歌唱強力,而實際上只是歌唱軟弱。他認為自己是死氣沈沈的悲觀主義者,實際上是一個真正的幼稚的樂觀主義者;當他是一個沒任何不良行為的好青年之時,他把自己想像成一個惡魔。…



Continue

Added by Uta no kabe on July 21, 2022 at 9:30pm — No Comments

洪席耶《美感論:藝術審美體制的世紀場景》(3)

奧爾巴赫《摹仿論》

我提出藝術來自於可感肌理的變換,這樣一來,對藝術的論述,也必將涉及對其他一些經驗領域的論述,所以我對這種變換的研究,是借所選的一些個別場景而展開。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本《美感論》對前人的一本著作有所借鑒。本書的書名借鑒了埃里希·奧爾巴赫的《摹仿論》…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July 21, 2022 at 9:00pm — No Comments

蔣寅:語象 · 物象 · 意象 · 意境(7)

這一點既明確,意境概念的規定性就更清楚,也更具可操作性了,詩歌批評中因概念含混而引起的許多不必要的麻煩將可以免除。

四.語象·物象·意象·意境的重新定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將語象、物象、意象、意境四個概念作以下定義:語象是詩歌本文中提示和喚起具體心理表象的文字符號,是構成本文的基本素材。物象是語象的一種,特指由具體名物構成的語象。意象是經作者情感和意識加工的由一個或多個語象組成、具有某種詩意自足性的語象結構,是構成詩歌本文的組成部分。意境是一個完整自足的呼喚性的本文。

辨析這四個概念的好處是多方面的。 首先,分別語象與意象的好處是符合古人的理解,可以較好地把握和解釋歷史語境中的用法。比如沈德潛《說詩 …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July 21, 2022 at 8:45pm — No Comments

趙靜蓉·懷舊文化事件的社會學分析(3)

簡單地說, 在真實而準確的過去與我們對過去的印象之間存在著一道不可跨越的鴻溝 ,過去可能只為我們留下了“主體的一般觀念 、一些多少有些特點的象征符號、一些特別生動感人或者風趣詼諧的事件小插曲, 有時是對一幅版畫的形象記憶 ,甚至是一頁書或幾行字” ,我們的印象企圖填平這道鴻溝, 但事實上我們卻發現“我們無法在內心中從細節上再現所有這些事件 ,無法再現出與整個故事相對應的不同部分,無法再現出一整套的特征 、跡象 、描述 、命題和反思”(莫里…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July 21, 2022 at 8:40pm — No Comments

陳春燕《洪席耶與跨媒介思維》(13)

「無聲的話語」或可謂洪席耶媒介性理念的核心賦形。這是他最早完整陳述藝術美學轉向的文學專論的標題,典故有多處來源。其一,柏拉圖曾稱呼書寫為「靜默的圖畫」:相對於說話(尤其是導師口中發表的言談)擲地有聲、教化人羣,書寫無法掌握特定受話對象,效用堪慮(2011a: 12)

其次,洪席耶曾引述維柯(Giambattista Vico)對於「邏輯」…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uly 21, 2022 at 8:30pm — No Comments

蔡天新譯·波契亞〈遺忘的聲音〉(1-9)

1.某些走在時代前面的人抵達的是不毛之地。

2.有時候需要用一根火柴去點亮那些星星。

3.如果不是在雲中漫步,我會迷失方向的。

4.你的口渴止於一杯水,而非一片海洋。

5.一件事物的價值並不取決於它的過去,而取決於它的未來。

6.如果你不能讓我哭或者笑,你只能讓我厭倦。

7.我做得不好,別的人可能幹得更糟。…

Continue

Added by Crna Gor on July 21, 2022 at 7:30pm — No Comments

克羅齊《維柯的哲學》第十章·天意 1

當維柯指責格勞秀斯和自然權利學派以文明的時代作為他們歷史的開端並且忽視了最早的年代之時,如果把這種指責和實踐哲學聯系在一起,那麽這種指責也許能被轉化成一種對無視暴力的理想歷史階段並把注意力集中於正義、平等和道德的指控。暴力階段構成了歷史的另一方面和先前的「一半」,它是霍布斯選擇的研究領域,在霍布斯之前這麽做的有馬基雅維里,更早的時候有伊壁鳩魯,他們獨自論及了這一歷史階段。「他們褻瀆了神靈,敗壞了統治者的名聲,不公正地對待諸民族。」因而得出結論易如反掌,維柯在反駁功利主義者和暴力理論家的同時,認可並且吸收了他們提出的需要,他們唯一的缺點是他們以抽象和片面的方式發展了這種需要。維柯的「自然狀態」在某些方面像霍布斯的「自然狀態」,不同之處在於人類超越這一自然狀態的原因,霍布斯認為是由於人們對於功利的認識,維柯則認為是由於人們有了宗教的、道德的意識。…



Continue

Added by Uta no kabe on July 21, 2022 at 7:00pm — No Comments

露易絲 · 格麗克的詩〈別離〉

夜不黑;黑的是這世界。

和我再多呆一會兒。

你的雙手在椅背上——

這一幕我將記住。

 

之前,輕輕撥弄著我的肩膀。

像一個人訓練自己怎樣躲避內心。

另一個房間裏,女僕悄悄地…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July 21, 2022 at 7:00pm — No Comments

巴爾贊《我們應有的文化》第一章·文化:高雅與枯燥(7)

在美國,約翰·W·伯吉斯是研究生院的兩位創始人之一。在他的自傳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重要線索,有助於我們了解人們過去對文化的看法。在南北戰爭中,年僅18歲的伯吉斯為聯邦政府一方戰鬥,當時便下定決心,如果得以倖存,他將學習法律和政府管理,以便確定是否可以通過知識和理智來避免戰爭。大學畢業之後,他遠赴德國,師從歷史學家蒙森和蘭克以及物理學家赫姆霍茲,進行研究工作。



回到美國之後,他在阿姆赫斯特任教。為了追求他的目標,他奔赴巴黎,研究當時的自由政治學院(Ecole Libre des Sciences Politiques)的運行機制。回國之後,他加盟當時的哥倫比亞學院法律系,很快說服該校的董事會創建政治學院。時值1880年,該校的政治學院是美國首家研究生院。該學院的模式兼具德國和法國特點,有兩個明確目的:其一,培養也會從事研究工作的教師;其二,培養未來政治家和公務員人才。…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July 21, 2022 at 6:00pm — No Comments

梅娜译:阿莱杭德拉·皮萨尔尼克的诗〈作品和夜晚〉(下)

敏感偏執的波契亞說過,“今天將要結束,明天也將結束,難以結束的是昨天”,他拼命在庸常的生活裏折騰跳躍,就是爲了生存,那一行行被稱之爲詩歌的東西,不過是日積月累的附屬產物。 

詩人多是孤獨的,波契亞算是最孤獨的詩人了,《遺忘的聲音》是其僅有的一部文學作品,薄薄的小冊子,大概不到兩百句。句子短促也很孤獨,詩意與泰戈爾的某些短章有些相似,哲理的禪味不盡相同。…



Continue

Added by corps sans organes on July 21, 2022 at 6: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