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在社交媒體的時代,幾乎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經歷過「Fear of missing out」(FOMO,錯失恐懼症)。當朋友們在 Instagram 打卡演唱會、展覽或旅行,而自己只能滑手機「隔岸觀火」時,心裡那種被排除在外的不安感,恐怕再熟悉不過。FOMO 不只是心理學上的小詞彙,它更是一種廣泛蔓延的時代病,甚至成為社會隱憂。
法國社會學者布赫迪厄…
ContinueAdded by iPLOP on August 7, 2025 at 5:30pm — No Comments
这个谜团,至今不解。
话说有一天,有一条鱼,从天上掉了下来。
鱼会从天上掉下来?我笑死了。
真的会。他斩钉截铁的说。
这不是寓言故事。他说是真的是真的。
我活在这个现实世界里并不相信这个超现实的事。
这可能是一个传说,是他要来逗我的。他知道我的右脑积水严重,常常脑开花,尚时不时有镜花水月的异象频频浮现。…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August 7,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醒來後,他仍然記得這件事,並趕快把在夢中「想到」的學名寫下來。但他困惑的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曾經看過這種蜥蜴,當然更不知道自己為何會想到這種動物的學名。直到有一次拜訪一個朋友時,他才在朋友的書房裡想起他似乎曾在這裡看過一本爬蟲圖鑑,遂開始尋找那本書,最後在那本書的某頁裡找到了那種蜥蜴,而且旁邊紀錄的學名正是他在夢中夢見的,且看看那個筆跡,還驚訝地發現,這蜥蜴學名還是他自己親自抄寫的!這時,他才想起自己曾經在幾年前在此本書上抄下一堆動物的學名,方便朋友的孩子閱讀一些資訊。但這件事他早已忘記了。…
ContinueAdded by Suan Lab on August 7, 2025 at 4:30pm — No Comments
通過炮筒的嘴,下起了雪。這是我們頭顱中的地獄。同時,這是我們指端的春天。這是重新被允諾的步伐,熱戀的土地,茂盛的草。
精神,像每一件事物,戰栗了。
鷹在未來。
每一次進入靈魂的行動,盡管對靈魂一無所知,都以遺憾或痛苦為結局。必須答允它!
作品是怎麼來的?就像冬天,一根羽毛落在我的窗玻璃上。馬上,壁爐裡升起了劈柴之戰,至今尚未結束。
日常目光的絲一般的城市,坐落在其他城市之間,在只有我們足跡的大道上,在閃電的翅翼下,閃電應和著我們的期望。…
Continue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August 7, 2025 at 11:30am — No Comments
其中一種左翼角度,就是看人的情感如何在資本主義下受剝削。上文提到Meštrović的著作,他提出的「後情感主義」(postemotionalism)即現代社會所設計的一個防止情緒失調(emotional disorder)的系統。狂野的情緒須要被教化,社會機器才能保持運作順暢。…
Added by Dushanbe 杜善貝 on August 7, 2025 at 2:00am — No Comments
21
苦澀的未來,苦澀的未來,玫瑰花叢間的群舞……
22
致審慎者:雪落在游擊隊基地上,這是針對我們的無盡追捕。你們的房屋沒有哭泣,你們的吝嗇碾碎愛意,在那一個又一個動盪的日子裡,你們的爐火只是病患的護工。太晚了。你們的癌症已開口說話。故鄉不再有任何權力。
23
築起雉堞的當下………
ContinueAdded by 不是 很後現代 on August 5, 2025 at 11:30pm — No Comments
閱讀了〈學術殿堂叙事(虚構個案)〉,我感受到文中作者對於學術堅持與自我要求的誠意。然而,在其筆下,也浮現出一種值得討論的…
Added by 文創 庫 on August 5, 2025 at 11: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5, 2025 at 11:30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水牆 繪 on August 5, 2025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高畑勳的《螢火蟲之墓》,從一句平靜卻刺骨的開場白展開──「昭和二十年九月二十一日夜,我死了。」冷冽的自白立即確立了死亡敘事的立場。清太不再只是小說裡的第三人稱,而是化身為一個自彼岸回望的「我」。
這種調度,使觀眾的情感立即產生矛盾:我們既貼近少年的聲音,又被推到一個冷靜的觀看距離。於是,悲劇不再僅是直線的悲痛堆疊,而是帶著多重折返與情緒轉折的體驗。
這樣的設計並非偶然。高畑早在《LITTLE…
Continue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August 5, 2025 at 11:00pm — No Comments
評論
在建構了情動政治學的基本框架後,我們需要仔細探討這一理論的可能性與限制。首先,從哲學史的角度來看,馬蘇米的情動理論與史賓諾莎的實體論有著有趣的呼應。在史賓諾莎的觀點中,上帝並非一個超然於世界之外的實體,而是分散於萬物之間的實質,萬物的總和即是上帝。
而馬蘇米更進一步,主張主體間的情動互動是開放且無上限的。如果以《聖經》的比喻來說,這種情動的互動如同受造物之間建構了一座通天的巴別塔。對此,馬蘇米持正面的肯定態度。 …
Added by 慕課 庫 on August 5, 2025 at 9:43pm — No Comments
東南亞的電影產業蓬勃發展且前途無量,在過去的幾年裡,東南亞地區在敘事水平和產業規模方面都取得長足進展。人們對劇集制作的興趣加大,開始進行種種嘗試,這意味著行業機會將越來越多,現在正是時候為這個多元化地區的本地編劇人才創建更多學習和分享的論壇。
因此,Netflix 在新加坡資訊通信媒體發展局 (IMDA) 的支持下,為來自新加坡、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的 23 位創作者組織了一場劇集寫作工作坊。該特別活動將於 2 月 21 日至 25 日舉行,旨在幫助編劇們提高其劇集創作能力,讓她/他們參加由業內頂尖專家和編劇組織的會議和小組討論。
來自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泰國的 20 多名參與者參加了為期五天的在線劇集寫作工作坊。
IMDA…
Added by OVEPI on August 5, 2025 at 12:00pm — No Comments
對於左翼宗師馬克思而言,情感又是甚麼呢?駱頴佳說,研究這個問題會發現學術界有不同觀點,對情感在馬克思的理論位置存有分歧。美國社會學家Stjepan Meštrović在其著作《後情感社會》(Postemotional Society)指出,馬克思主義運用的修辭偏重認知(cognition)遠多於情感。通常馬克思主義者提到情感,都是屬於商品拜物教、異化和宗教的非理性等脈絡。由此推論,人性中的情感面向是妨礙革命的,重要的是提高群眾對階級意識的認知。
另一端的詮釋是把情感視作馬克思人性觀的內在核心,這角度可以在青年馬克思著作中得到印證。譬如社會學教授L. Frank Wehyer就發表過一篇學術期刊論文,Re-Reading…
ContinueAdded by Dushanbe 杜善貝 on August 1, 2025 at 11:30pm — No Comments
三、德勒茲—瓜塔里的慾望生產論
在《反俄狄浦斯》中,德勒茲—瓜塔里拒絕將慾望看作缺乏。他們指出:“慾望不是因缺乏而存在,而是生產的力量”(Deleuze & Guattari, 1972/1983, p. 26)。慾望不等待外在目標來填補,而是自身不斷流動、組裝,生成社會機制與個體關係。
他們使用“慾望機器”(desiring-machines)的隱喻,強調慾望的生產性:慾望與社會生產、政治結構緊密交織,無法被簡單區分為「內心 vs.…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ugust 1,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二十餘年前,我給媒體寫文創「科普」專欄,自命「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提倡文化結合創意的革新概念與方法。
具體來說,就是給客戶-共創伙伴生產不一樣的體驗。
在組織語境中,那時節,「體驗」二字相對還是很陌生的一回事。
比較多一些人理解的,只是“卓越服務”、“感性服務”之類的。
今天,大家說「體驗」已經說得很泛濫,盡管如此,絕大部分時候也只是指向「消費」而已。
「消費」當然重要,要不文創如何產業化?…
ContinueAdded by 堅持深博 on August 1,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漢語真是奇妙,我們稱仇人、死對頭為冤家,掉轉身來,管情人愛侶也叫冤家。英文中對愛慕之人的稱謂雖多,如baby(寶貝)、sweetheart(甜心)、honey(蜜糖)等等,不過道出愛情的甜蜜,遠不及中文的「冤家」二字來得有味。「不是冤家不聚頭」,男女相愛雖有纏綿繾綣的幸福時刻,但也要經歷黯然銷魂的離別之痛,廢寢忘食的相思之苦;要承受拌嘴時的柔腸寸斷,誤會時的愁腸百結,乃至負心時的刻骨深怨。佛說原來怨是親,那個讓我們似恨實愛,雖帶來無窮煩惱又舍不下撇不開的人,不是「冤家」又是什麼?《詩經》中有一首名為《終風》的詩,就生動地刻畫了一個女子對丈夫又怨又戀愛恨交織的心緒。…
Added by Dramedy on August 1, 2025 at 4:11pm — No Comments
靈光(Aura),是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在1936年的文章 — —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中提到的藝術概念。這個概念影響了後世藝術哲學研究的焦點,其中最大的莫過於,開始關注藝術作品中,技術物質性可能引發的精神、心理作用。以及反過來,對藝術歷史發展的影響。
但這個概念光這樣講是還不完整的。只要略微知道、讀過班雅明的其他文章,就可以理解到班雅明所提到的靈光,並不僅僅只是一個藝術概念。而是在某一角度下,逼近一種夢的、意識的、敘事的思想。他的核心就如同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一樣,以記憶作為最重要的出發點。
探討人們所能感知、臆想未曾經歷的歷史與自身經驗的差距,所引發的震顫心理。而之所以會被視為一個藝術概念,是因為這個想法在《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開始被人們重視。但事實上,靈光在班雅明的其他文章中,不時若隱若現。…
Added by Suan Lab on July 29, 2025 at 11:30am — No Comments
愛墾APP《反俄狄浦斯》(L'Anti-Œdipe)第一卷《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 1:反俄狄浦斯》,德勒茲與加塔利對精神分析的批判稱,傳統精神分析(尤其是弗洛伊德)如何將所有慾望都框定進俄狄浦斯結構中。第二章〈社會機器〉…
ContinueAdded by La Via della Seta on July 29, 2025 at 1:30am — No Comments
“The Guns Must be Silenced”from George Yeo's 27 July 2025 FB
Title: Statement by the Amity Circle on the outbreak of armed clashes between Cambodia and Thailand
1. Southeast Asia’s long decades of peace – the strategic trust and amity that countries of ASEAN have…
ContinueAdded by 美索 布達米亞 on July 28, 2025 at 11:19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7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4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8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6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1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8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