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書寫是一種區辨話語之意義與其脈絡的活動,即便是最簡單的描述性書寫亦然。當我們書寫時,我們會排除所有無法被文本化的意義——它們被推向邊界,而我們則定位所有制度所能夠生產的意義。在書寫的行動中,我們記住了語言體系,並使其變得當下可見。相比之下,在言語(speech)中,我們使用語言並推動它發生變化。我們透過多重意義來顛覆語言體系,讓其不斷更新,直到我們將其遺忘。…
Continue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anuary 14, 2025 at 10:30am — No Comments
除了生命性材料本身,生命性效應也能延伸到其他相關的記憶材料和范疇上。例如,個體對於生命性客體的來源信息(如,初始呈現在屏幕上時的空間位置和時間順序)的記憶同樣具有優勢(Gelin et al., 2018; Mieth et al., 2019)。生命性效應還能溢出到與生命性客體有物理接觸的其它物品上(Nairne et al., 2017)。另外,在動作序列記憶任務中,如果動作所施加的對象是生命客體(如用棍子敲打小狗三次),相比於動作所施加的對象為非生命客體(如用棍子敲打磚頭三次),被試對動作序列的記憶更准確(Loucks et al., 2020)。對陌生詞進行學習時,具有生命性意義的新詞比非生命新詞的學習效果更好…
ContinueAdded by Zenkov on January 13, 2025 at 5:30pm — No Comments
擬象網紅化的政治人物:後真相時代的政治風潮與風險
在布希亞的擬象理論、網紅經濟和後真相文化的框架下,新一代政治人物的「網紅化」(或稱「擬象網紅政治」)正成為全球政治生態的重要特征。隨著社交媒體成為主要信息傳播渠道,政治人物越來越依賴「網紅策略」來吸引選民,而擬象政治的興起,將帶來一系列後果:現實政治的消解、民粹主義的擴張、議題的娛樂化,以及權力的情緒操控化。
1.…
ContinueAdded by 水牆 繪 on January 13,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公路遠處,有一個農舍的窗口
以小而堅定的嗓音對著黑暗發言。
在這片沉寂裡,只有水壺在耳語
一圈藍色火苗襯著滿天寒星。
下雨的早晨
一個坐輪椅的年輕女人,
穿著黑色尼龍雨披,水珠滴答,
正推動著自己緩緩滾過整個早晨。…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January 12, 2025 at 5:00pm — No Comments
關於艾爾福特城市精神的一些思考——沿著梅斯特·艾克哈特(Meister Eckhart)與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足跡
長期以來,生物學強調思想與大腦之間的關係——然而,這一觀點今日已受到認知神經科學與神經心理學研究的挑戰。[1]
嘗試將思想歸於人類身體內的某個物理位置,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如果我們試圖在更宏觀的社會層面上定位思想呢?某些思想與哲學方法是否可以與特定的地方聯繫起來?這篇短文旨在邀請大家思考…
ContinueAdded by Host Workshop on January 11, 2025 at 7:00pm — No Comments
情動學(Affect Studies) 強調情感(Emotion)與情動(Affect)之間的關係,關注人與環境的感知、體驗和身體化(embodiment)互動。而地方感性(Topophilia, Place Sentiment),如段義孚…
ContinueAdded by 東方求敗 on January 11, 2025 at 6:00pm — No Comments
大眾就這樣成為在觀看中遺忘掉自己的一群。在這個意義上,類像的被觀看,無異於慢性吸毒。而且,其後果有點象醉漢騎車,醉後一旦失去平衡感,不加速直行就會跌倒,腳一停止車子就會傾斜,結果只好盲目地用力踩登,結果車子便越來越快,最終仍難免跌倒。沉淪於類像的社會,其後果也只能如此。由此我們意識到:傳統美學的形象只是為了真實的再現或者表現現實,但是類像就不同了,對於它來說,現實根本就不存在。一方面,它是意義的消解,是把事先預設、簡化了的意義直接置於自身之中,另外一方面,則是能指與所指的嚴重分離,從此現實的意義被擱置起來。對於類像來說,最為重要的不是深層的意義,而是表面的幻像,而且是只有表面的幻像。例如封面女郎,就是這種除了美豔其餘一無所有的類像,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以炫耀形體為特征的影視明星、體育明星,也是如此。(25)…
ContinueAdded by 客家 庫 on January 11, 2025 at 5:45pm — No Comments
內容提要:五行說是中國傳統學術和思想的基本框架,不理解五行說的起源和實質就無法理解中國傳統學術和思想。但迄今為止人們對於五行說起源的探索都因輕信《尚書·鸿範》而誤入歧途,望文生義地從金、木、水、火、土「五材」入手稽考五行說的來曆。本文指出,《鸿範》不足為憑,而從「五材」出發闡釋五行說也本末顛倒。五行說是一個具有整體結構和功能的知識圖式,其結構和功能是無法從「五材」中引申出來的。…
Added by Ashgabat on January 11, 2025 at 11:30am — No Comments
巴特強調文學作為自身的存在,集中體現在他對現實主義寫作不透明性的揭露。一直以來,現實主義寫作被人們認定是對現實的透明再現,這種「形式的透明性」既是作者的追求,也是讀者的信念。作為創作的訴求,出現了以加繆為代表的所謂「中性寫作」(neutral writing),一種「對最終可能達到『天真』(innocence)狀態的寫作模式的追求」。(Barthes,1968:67)對這種以「天真」為目標的中性寫作,巴特(以加繆的《局外人》為例)說「沒有什麼比白色寫作⑩ 更不真實了」。…
Continue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11,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January 10, 2025 at 9:00pm — No Comments
馬斯克只用6個科技神童便挖透老美陳年史,說明了AI的威力。實際上,Alvin Toffler在他1980年出版的傳世大著《第三波》(The Third Wave)中提到,美國因為掌握其他國家的資訊,包括政治人物的丑事,而可能操縱他們的決策。日本過去頻密更換首相,便是一個例子。
「丑聞輸出」、「互通辛騷數據」,會是一盤「好生意」。有些國家努力「調查」國內的丑聞,策略也是一樣的。美國有這方面的設備、技術與資訊,隨時可以和「可合作」的外國領袖理應外合,輸送軍情所需的知識。
對於他們敵對黨派過去支持上台的那些小國領導,他們自然不陌生。而小國領導也有他們的智囊,玩民粹政治(族群、宗教、國內肅貪.....)就是了,演好斗士的角色就是了。…
Added by 鮮拿哥 on January 10, 2025 at 6:30am — No Comments
書寫批判所開闢的領域是廣闊而不連續的。舉例來說,巴赫金(Bakhtin)關於雙聲性(bivocality)與複調性(polyphony)的重要觀點,便是建立在書寫依附於、並衍生自「實踐中的言說」(lived enunciated)這一立場之上。如果沒有這一立場,巴赫金的理論便無法成立。另一方面,如果沒有德里達所強調的書寫之不透明性(opacity)——即書寫作為「痕跡」(trace),已然與任何原始再現…
Continue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anuary 9, 2025 at 1:30pm — No Comments
在對等原則基礎上,筆者力主將張力引入本來已夠複雜的隱喻與轉喻的關係中。這,會不會把水攪渾?誤入「自作多情」的推舉,抑或牽強附會的累贅?三者關係如下:
比值S(張力)= X(隱喻)/ Y(轉喻)
比值≦1基本無張力:他經過大海(常態話語)
比值≧1出現張力:他犁過大海(一丁點隱喻)
比值遠遠>1張力增大:他聆聽貝殼的深淵、珊瑚、和風的細雨(轉喻+隱喻)
這就是說,當比值由1發生遞增性變化,隱喻(轉喻)的功能得到增強。…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January 8, 2025 at 7:30am — No Comments
上面我們提到,自我指涉性思想發源於俄國形式主義,而其進一步發展,是在布拉格學派時期。在這一階段,雅各布森和他的同事們引入了符號學的概念,試圖用符號和客體的關係來更准確地界定文學性,而不像俄國形式主義時期那樣籠統地界定為「有組織的變形」,這可以從上文所引雅各布森對符號與客體關係的闡述中見出。而且這不僅是雅各布森一個人的觀點,也是貫穿於整個學派的發展線索。
比如布拉格學派的穆卡洛夫斯基就認為:「正是這種對標凖語言凖則的違反,這種有系統的違反,使詩歌式地使用語言成為可能」,(Mukarovsky,1964:18)「在詩歌中,語言的實際功能……較之美學功能退居其次,這時符號本身成為注意力的中心」。…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7,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政治人物的宗教「擬象表演」,例如有些第三世界國家所謂的「穆斯林」領袖, 借加沙、以巴戰爭等緊張局勢做舞台,思想界應該如何看待的?
至少在西方思想界,第三世界國家中某些自稱「穆斯林」領袖利用加沙、以巴戰爭等緊張局勢進行政治表演的現象,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批評。這些政治人物通過將宗教情感與地緣政治議題相結合,試圖提升自身影響力或鞏固政權。然而,這種做法被視為對宗教信仰的工具化和對複雜國際問題的簡化處理。西方學者認為,這種「擬象表演」可能導致以下後果:…
ContinueAdded by 水牆 繪 on January 5, 2025 at 3:30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Bayrut Alhabib on January 4, 2025 at 10:30pm — No Comments
(五)詩的創作—「信而好古」及「放鄭聲」:
孔子畢生維護周禮不遺餘力,提倡禮治的復古,反對制度的變革,由此可知其對文藝的態度,亦抱持「信而好古」的原則,反對文學藝術的創新。孔子在〈述而〉標榜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說:「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這些孔子自述的記載,在在都顯示出孔子對古代的學術文化乃至文藝是十分敬重,對於整理和保存文化遺產方面有極大貢獻。然而孔子對復古的狂熱,直接影響表現在對創新的厭惡,其「是往古而誹今」的觀點,可謂為文論批評觀點上「貴古賤今」一說之先河。…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January 4, 2025 at 6:29pm — No Comments
重複就是語言自身獲得分量,吸引注意的一種方式。再比如我們熟悉的一句詩,「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海子:236)其詩性就表現在不尋常的「詞的組合」中。「溫暖」和「名字」的反常組合,使得我們不得不注意到它作為表達的存在,並進而思考為什麼要採用這種特殊的表達方式。語言的特殊用法,構成一種近乎強制性的力量,將我們的注意力吸引到表達方式自身。對此,雅各布森還從符號學角度加以說明:「除了將符號等同於客體(A即A1)的第一感覺,我們還必須敏銳地意識到這種看法之不足(A非A1)」。(Jakobson,1976:175)
「符號等同於客體(A即A1)」,說的是語言符號的指稱用法,而「這種看法之不足(A非A1)」,…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January 4, 2025 at 11:00am — No Comments
導論: 斯蒂芬·A·泰勒(Stephen A. Tyler)與我之間的哲學對話,始於美國德克薩斯州休斯頓市的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這段對話是在1997年春季學期結束時,在萊斯大學人類學系經由面對面的會晤與討論中,以彼此的共識、動機與熱情促成的。當時,我與蘇爾皮克·安傑利尼(Surpik Angelini)共同策展並聯合呈現了一個名為《出神狀態的藝術家:藝術與人類學的七場展覽》(Artists in Trance: Art and Anthropology in Seven…
Continue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anuary 3, 2025 at 4:30pm — No Comments
5 吉爾·凱平(Gilles Kepel)——全球伊斯蘭主義的政治化
法國政治學家凱平研究伊斯蘭如何被極端勢力武器化,形成政治伊斯蘭(Political Islam)的意識形態。 在《先知與法老》(The Prophet and the…
ContinueAdded by 水牆 繪 on January 3, 2025 at 2:00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5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2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4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1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6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1 Comments 82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0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3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5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