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072)

Alice Lian 譯 I Sara Ahmed 著:情感的文化政治(導論)8

文本的情感性(emotionality)

作為一本探討情感的書,本書主張情感不能與身體感覺分開,同時十分偏重文本。我提供了諸多對文本的細讀,特別關注轉喻(metonymy)和隱喻(metaphor):我認為,「修辭手法」(figures of speech)對文本的情感性至關重要。

這些「修辭」如何粘在一起的,以及這種「粘黏」如何取決於那些通常經由掩蓋來「發揮作用」的關聯的歷史。文本的情感性是描述文本如何「移動」,或如何產生效果的一種方式。…

Continue

Added by Macclesfield on October 17, 2024 at 5:46pm — No Comments

葉惠譯: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書摘·直子的信 下

其他的時間我們就看看書、聽聽音樂、編織一些東西。雖然沒有電視和收音機,但卻有設備齊全的圖書室和一間唱片圖書館,收藏著馬拉(譯注:音樂家)的交響樂全集,以及披頭四的樂曲,我常常在那裡借唱片回房去聽。

這裡的設備唯一的問題就是,一旦進來這裡,如果再出去外面,簡直就是萬劫不復,外面實在太可怕了。我們在這裡才能擁有平靜安寧的心情。也才能以自然的態度面對自己的扭曲,覺得自己有希望痊愈。但外面的世界是不是也能同樣地接受我們呢?我實在沒有把握。…

Continue

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October 17, 2024 at 4:44pm — No Comments

羅素《西方哲學史》第十一章 萊布尼茲 5

這個論證沒有形式邏輯上的毛病;它的前提是經驗性前提,它的結論據稱是按經驗推理的普通規范得出來的。所以是否該承認它,這個問題不取決於一般形而上學問題,而取決於比較細節上的考慮。這論證與其他論證有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它假若靠得住)所證明的神不一定具備所有通常的形而上學屬性。他未必全知,也未必全能;他也許不過比我們人類英明而有力千百倍罷了。世間的萬惡可能由於他的權能有限。有些近代的神學家在作出他們的神觀時,利用了以上幾點可能性。但是這種空論離開萊布尼茲的哲學太遠了,現在必須話歸本題,講他的哲學。

他的哲學有一個最典型的特征,即可能的世界有許多之說。一個世界如果與邏輯規律不矛盾,就叫「可能的」世界。…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October 17, 2024 at 12:0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 非人稱力量vs無人稱自身

愛墾APP:非人稱力量vs無人稱自身~~德勒茲的「非人稱力量」(non personnelle)與海德格爾的「無人稱」或「中性的『自身』」(Selbst)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它們並非完全相同的概念:

德勒茲的非人稱力量:…

Continue

Added by Almaty 蘋果 on October 17, 2024 at 11:00am — No Comments

賀念·存在的建基者:海德格爾論詩人對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性意義 2

本文首先論述海德格爾對個體此在(「我」)與民族共同體(「我們」)的哲學建構,再論述語言對於民族共同體的奠基性作用,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海德格爾如何論述作詩指引了一個民族的本真性存在方式,最後分析海德格爾這一思想在文明互鑑視野下所具有的當代意義。

一、「我」與「我們」:「自身」(SSeellbbsstt)的不同存在方式

近代主體性哲學興起之後,康德將哲學的根本問題總結為:「人是什麼?」[3] 海德格爾在早期思想的代表作《存在與時間》中曾指出,人作為此在…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7,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特拉克爾(Trakl)詩選·黑利安 上

當神思寂寞的時候

沿著夏日黃色的牆邊

美妙的是陽光下的漫游。

草叢中沙沙作響的腳步聲;而潘神的兒子

總在灰暗的大理石中熟眠。

 

傍晚我們常在陽台上品味棕色的酒。

枝葉中的桃子隱約紅光閃爍;…

Continue

Added by ucun estutum on October 17, 2024 at 9:30am — No Comments

桑婪譯詩: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詩集《音樂地獄》看不見的事物

在詞語得以表達之前,心中的某些東西必須死去。

語言的光芒籠罩我,如音樂,如一幅被悲傷的狗

撕成碎片的畫。冬天向我伸出手來,就像一位

愛上一堵牆的女人。

就在我希望放棄希望的時候,你降臨

於我。我不再僅僅只是這內在。







阿萊杭德娜•皮扎尼克(Alejandra…

Continue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October 17, 2024 at 1:00am — No Comments

《奥修占卜卡詮釋》三十七、天堂之門

當你是有意識的,那麼你就是在天堂裡。保持清醒、保持警覺、保持有意識!這也是依你而定。

哈古音禪師是稀有的開花之一。有一個戰士來找他,一個日本的武士,他是一個偉大的軍人,他問說:「有任何地獄嗎?有任何天堂嗎?如果有地獄和天堂,那麼它們的門在那裡?我要從那裡進去?」

他是一個生性單純的戰士,戰士們一直都很單純,他們沒有狡猾的頭腦,他們不會算計,他們只知道兩件事:生和死。他不是要來學習任何教條的,他想要知道那個門在那裡,好讓他能夠避開地獄而進入天堂。哈古音回答的方式只有戰士能夠了解。

哈古音說:「 你是誰?」

那個戰士回答:「…

Continue

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October 17, 2024 at 1:00am — No Comments

賀念·存在的建基者:海德格爾論詩人對民族共同體的歷史性意義 1

【摘要】海德格爾將「自身」(Selbst)作為「人是誰?」這一問題的追問基礎,並指出「我」與「我們」都同樣源初地奠基於「自身」之中。因此,「本真性的我」與「本真性的我們」一直是海德格爾哲學思考中並行不悖且不可分割的兩個同等重要的維度。通過對海德格爾20世紀30年代的文本更深入的研讀,我們發現海德格爾的詩學所強調的另一個維度被我們所忽視了,詩人不僅建基供個體此在詩意棲居的家園,而且也建基本真性的民族共同體。

 

作者簡介:賀念,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德國哲學、現象學與海德格爾、西方美學。…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7, 2024 at 12:30am — No Comments

Kappelhoff & Lahmann :情動詩學 (Poetics of Affect)2

相反,基於關係性情感的概念(→情感),我們將關注在特定媒介形式和媒介化的交流形式中表現為情感效果的那些媒介實踐。從這一視角出發,情感動態並不歸於個體情緒——相反,它們本身指向主體化的過程。表達「我感到」的「我」總是一個被媒介化的受影響效果,找到了一種符號化的表達形式(→感受)。這種表達形式本身植根於話語生產的知識體系和媒介實踐中。這些實踐可以因藝術(產生審美愉悅)、社會(例如教育目的)或宗教(儀式目的)的動機而被驅動。它們可能旨在娛樂、形成特定的行為習慣,或生成歸屬感。這些實踐規定了那些使人能夠首次體驗並表達「我感到」之類情感的位置。我們在概念化中提出的「我感到」總是指向主體化效果,反映出歷史性話語、文化實踐及權力和控制的技術,這一切都被各種媒介所結構化。…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16,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巴塔耶:情感、欲望與身體體驗

喬治·巴塔耶的理論與「情動轉折」(Affective Turn)之間,存在了某些共通之處,特別是在情感、欲望、身體體驗等方面的探討。因此,他的思想受到了某些情動轉折研究者的青睞。…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October 16,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文|讀書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下

文中采用了遞進的方式來抒發了強烈的思念之情,表達了僅僅只是一日不見,但在自己心中好像是過了「三月、三秋、三歲」那麼漫長,形象地表達出了人們在思念戀人時那種分秒都是漫長煎熬的心路歷程。

熱戀中的情侶,無時無刻不希望黏在一起,朝夕廝守,短暫的分離,也會讓他們感到時間如此漫長煎熬。對你如此思念急切,仿佛是歷經了漫長了四季,滄海桑田的輪回。正所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啊!」

讀《詩經·采葛》發現,原來古文可以那麼美,在歷經了幾千年的光影歲月,這段美麗的文字,以及美麗的愛情,如今讀起來依舊美得讓人陶醉,讓人感動不已。那個站在香草青叢中采葛的姑娘,被遠方的小伙時刻牽掛著,多麼美好的場景畫面,生動地刻畫了青年男女熱戀時的心境,這或許就是《詩經》在歷經了千年後,依舊被視為經典的魅力所在吧!…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October 16, 2024 at 3:30pm — No Comments

愛墾APP:情感地理

情感地理(Affective Geography)是一種從情感、體驗與空間之間的互動出發,研究人類情感如何形塑特定地方或空間體驗的學術領域。該理論強調空間不僅僅是地理位置或物質的存在,而是由情感、情緒、和身體感覺共同構建的複雜場域。這一視角在文化地理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等學科的影響下發展,特別聚焦於探討人們如何通過情感互動賦予地方獨特的意義。…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October 16, 2024 at 3:00pm — No Comments

黃祥昀·與自然界對話: 荷蘭實驗組織「物的議會」上

「如果我們讓所有東西,像是植物與動物都進入議會,會發生什麼事情?」(註1)荷蘭實驗組織「物的議會」,便是致力於解放動植物乃至所有事物的推測研究(speculative research)(註2)



北海大使館旗幟。(圖片來源:The Parliament of Things-Embassy of the North Sea)。



把植物搬進會議廳跟議員一起開會是一種空想的情境、難解的哲學思想、還是藝術家的瘋狂想像?2020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布魯諾・拉圖爾…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15, 2024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塞格沃斯 格雷格 合著·李婷文 譯:情動理論導引 3

這也不奇怪,當理論竟敢對情動進行一種嘗試性的探索,它們有時就會被看作幼稚或浪漫的天馬行空,闖入由世界或身體的無數相互牽扯構成的無界之地,以致迷失於亂花障眼的差異:追逐螢火蟲般渺小的強度,在平鋪直瀉的光天化日之下追逐黑夜中微弱的閃光,記錄那些微顫的震動,將浮光掠影下的東西凸顯出來(有的並沒有說服力,應該叫做過度凸顯)。但我們的撰稿人會讓我們看到,情動以衝擊或噴薄的方式從屬於世界、從屬於身體,以及在情動的內在特征上從屬於世界和身體的中間性,這同樣預示著情動理論的前途:照亮身體所作所為的「未完成性」,在呼之欲出的未來圖景中畫出希望的一筆(雖然也是憂心忡忡的一筆),將情動對世界具有無限聯系的、非人的,極具感染力的從屬關係指示出來。

所以情動理論到底可以做什麼? 毫無疑問,人們對各式各樣情動宣言/情動理論有越來越大的興趣———在大量湧現的論文和論著(比如本書)…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October 15, 2024 at 10:30pm — No Comments

趙天舒·一條通向神聖的僭越之路—試論喬治·巴塔耶的《天空之藍》6

拉扎爾代表的是一種托普曼無法理解的政治狂熱;格耶妮代表的則是讓他感到不適的虛偽的資產階級意識:「格耶妮來巴塞羅那坐的是臥鋪車廂,可她居然在讀《人道報》!」(第188頁)而從未現身的、他的妻子伊迪絲則代表著令他反感的傳統家庭倫理關係。只有蒂爾媞,一個和他一樣,時刻挑戰著社會禁忌、在個人的極端行為中放縱的人,令他無比痴迷。結尾處兩人在墓地中媾和的行為,是一種涉及色情、死亡、宗教等主題的全方位僭越的形式,這是作者通過小說試圖讓存在本質的延續性顯露出來、試圖構建一種跨主體性交流的嘗試。巴塔耶此處所用的超現實意象最能夠證明這一點:男女二人身下的泥土地,卻仿佛是一片星光搖曳的天空,而敘事者托普曼則感覺到他們兩人差一點就會「跌入黑夜」,「墜入了天空的虛無之中」(第200頁)。那片像徵著極限的天空突然出現在兩人身下,這意味著存在的本質在一瞬間向他們展現出自己的真正面目。…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October 15, 2024 at 9:30pm — No Comments

邁克爾·哈特 | 情動何益:《情動轉向》前言 上

專題導言

20世紀70年代以來,長期被社會學忽視的情感開始納入其研究范疇,即社會學的「情感轉向」。後工業社會的來臨及服務型經濟的興起大大推動了「情感轉向」的研究進程,人類情感在商業化過程中日漸同工作、勞動及就業相勾連,情感勞動服務成為新興職業的核心內容。本專題聚焦情感勞動中的「勞動」面向,借由情感研究投射勞動關係的權力與控制。

專題共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1-4)對情感勞動進行概念溯源與辨析,霍克希爾德提出的情感勞動(emotional labor,也譯作情緒勞動)概念為後續研究開辟了新的探究方向。但與此同時,此概念在中國語境下存在同其它概念(affective…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October 15,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羅素《西方哲學史》第十一章 萊布尼茲 4

在萊布尼茲,這論證取的形式略有不同。他議論,天地間一切個別事物是「偶發的」,換句話說,從邏輯上講它本來也可能不存在;不僅按各個別事物來說是這樣,對整個宇宙也可以這樣講。即使我們假定宇宙一向始終是存在的,在宇宙內部也並沒有任何東西說明它為什麼存在。但是照萊布尼茲的哲學講,一切事物總得有個充足的理由;因此宇宙整體必須有個充足理由,它一定在宇宙以外。這個充足理由便是神。

這個論證比簡單直截的「初因」論證高明,不那麼容易駁倒。「初因」論證依據的是一切序列必有首項這個假定,而這個假定是不對的;例如,真分數序列沒有首項。然而萊布尼茲的論證卻不依賴宇宙必定曾有一個時間上的開端這種見解。只要承認萊布尼茲的充足理由原理,這論證就妥當牢靠;…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October 15, 2024 at 12:00pm — No Comments

吳國林:後現象學及其進展——唐•伊德技術現象學述評 2

在伊德看來,後現象學的第一步就是將實用主義移植到現象學上。伊德從胡塞爾的現象學中主要抽出了自由變更(free variation)概念和生活世界(lifeworld)概念,從海德格爾現象學中借鑑了解釋學和存在主義的有關思想,從梅洛-龐蒂抽出了知覺(perception)和體現性(embodiment)概念。伊德認為,變更理論、體現性以及生活世界等概念都能在胡塞爾那裡找到,他從現象學中抽出這三個核心概念,以闡明對經驗的嚴格分析是如何形成的。借鑑杜威的有機體與環境概念,通過對環境變更,分析現象的多重穩定性。…

Continue

Added by Batu Empatbelas on October 15, 2024 at 10:00am — No Comments

Kappelhoff & Lahmann :情動詩學 (Poetics of Affect)1

「情動詩學」一詞源自亞里士多德的悲劇理論,這一理論被視為詩性思維的奠基文件。它描述了某一藝術作品——在本章中,我們將關注電影影像——如何構建觀眾的情感參與。亞里士多德的「淨化」(catharsis)概念(1953年)也許是通過媒介調節情感的最著名模型。它區別於其他使人情緒化的藝術手段,因為它包含一種特定的情感動力。

根據亞里士多德的觀點,悲劇旨在通過戲劇性場景的安排,逐步強化「悲劇情感」(恐懼與憐憫)的激發。在此,正是修辭意圖決定了情感的性質、強度和層次。情感被激發,以便得以有目的地釋放、淨化或消解。…

Continue

Added by Margaret Hsing on October 15, 2024 at 5:3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