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墾APP·史料與文創:海德格爾的视角 下

二、「技術化」的危險:世界成為被支配的對象:海德格爾在〈技術的追問〉中指出,現代技術的本質不是機械,而是一種「揭示方式」(Entbergen)——它讓世界只以「可被計算、可被利用的資源」的樣貌顯現出來。當文創者以「形式+質料」的方式處理歷史時,這種技術性的揭示也在運作:

• 歷史被理解為「材料庫」;
• 傳統被視為「資產」;
• 文化記憶被化約為「可設計的符號系統」。

這種態度與工業生產的邏輯並無本質差別。歷史、文化、地方性,都變成了可被設計、包裝、銷售的「存在者」。在海德格爾看來,這正是「存在之被遺忘」的具體表現——人只看到「可操作的存在者」,卻忘了去體驗「存在自身的顯現」。

三、文創者的存在危機:從「詮釋者」變成「管理者」

海德格爾強調,人(Dasein)不是世界的主人,而是被存在召喚、被世界開顯的一種存在方式。這意味著真正的創造,不是「賦予形式」,而是「聆聽存在如何在此時此地顯現」。但如果文創者把歷史材料當成實體(即被塑造的對象),他便喪失了「聆聽」的姿態,而變成一種「支配的存在者」:

他不再與歷史共存於一個開放的意義場域,而是站在歷史之外;他不是「回應歷史的呼喚」,而是「對歷史發號施令」;他不再是「詮釋者」,而是「管理者、操作者」。

在海德格爾語境下,這種轉變意味著「詩性居住」(dichterisches Wohnen)的喪失。文創失去了詩的可能,而變成純粹的生產。

四、時間性的遮蔽:歷史失去其「在時間中顯現」的性格

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料」論假設存在者是可被穩定界定的「結構」;但海德格爾認為,存在的本質是「時間性」(Zeitlichkeit)——它總是以生成、顯現、消逝的方式展開。因此,當文創者將歷史視為「固定實體」(例如「唐風」「宋韻」「老街文化」),他其實是在凍結歷史的時間性,讓它失去流動、生成與開顯的可能。

歷史不再是「時間中的敘事」,而成為「被設計的形象」——一種文化商品。海德格爾會說,這樣的歷史不再「存在」,而只是「現成物」(Vorhandenheit),是被凝固的遺跡,而非活的意義。

五、面對的真正問題:如何重新開啟「存在的聆聽」

因此,照海德格爾的路子走,文創工作者面對的根本問題是:如何避免把歷史當成「實體」(可被塑造的材料),而重新讓歷史作為「存在的開顯」在當下得以發聲?

這意味著:不把過去當作「被利用的資源」,而視之為「與當下共鳴的存在事件」;不以「設計形式」支配歷史,而讓創作成為「歷史顯現自身的場所」;不追求可控制的「結果」,而保持對歷史開顯的不確定性與敬畏。

在海德格爾的語言中,這就是要讓創作重新具有「詩性」——詩,不是裝飾或表達,而是一種「讓存在發生」的方式。

當文創者以「形式質料」的方式處理歷史,他所面臨的問題在於:

1. 歷史被物化——淪為可操作的材料;
2. 存在被遮蔽——失去其開顯性;
3. 創作者的姿態錯位——從「聆聽者」變為「支配者」;
4. 時間性被凍結——歷史失去生成的活力。

海德格爾會提醒這位文創者:不要只問「我能怎樣塑造歷史」,而要問「歷史在此刻如何呼喚我?」。真正的文創,不在於賦予形式,而在於讓存在開口說話。

Views: 17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