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我們那個都江堰和青城山在列入世界遺產的時候,青城山當時單獨引用了第六條標準,就是特殊的宗教、民族信仰、歷史文化等等相關聯。 當時就有一個國家的代表不理解,說這個道教有什麼了不得的,有什麼作為全球突出普遍價值,有什麼意義?當時就有英國的代表和匈牙利的代表團團長站起來,很激動地發言,說中國的道家和道教那麼早就講天人合一,我們什麼時候才提出來回歸大自然。這麼重要的道教的發祥地之一,怎麼不可以列入世界遺產?後來大家就誰都不再說話了,後來青城山和都江堰就雙雙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
ContinueAdded by Dramedy on December 2, 2016 at 10:48am — No Comments
實際上,我們很長時間把整舊如舊理解成了以假亂真,而沒有鮮明的體會到我們是要盡一切能力,從它的設計、結構、材料、位置、樣式、色調等等所有的方面,要保存歷史的原狀和原物,而僅僅是追求了一個形似,以至於出現有一些痛心的例子,比如說我們有一個帝王的宮殿,局部漏雨,而且險情很輕微,如果按照正常維修的話,那塊破碎的瓦,如果沾上繼續能用,都不應該拋棄,應該繼續用,讓人一看,仍然是清代的宮殿、仍然是清代的大板瓦,結果我們當時缺乏這種意識,以為整舊如舊,只要我們換上的瓦大小一樣了,色澤經過幾場雨淋和澆也就一樣了,就算整舊如舊了,結果把滿坡的清代大板瓦全都推落在地上,碎得粉碎,換上了新的我們現在仿制的這種瓦,最後專家們在那兒評論的時候,就是問,這個大小怎麼樣,長多少、寬多少、跟原來一樣,好,那就行了,說色彩是不是有點跳啊?說沒關系,雨淋一淋就顏色就好了,於是大家就認為是符合整舊如舊了,而這個恰恰對於量化的、細化的這種保存真實性的理念,沒有忠實地得到體現,也就沒有忠實保存原來的東西。…
ContinueAdded by Dramedy on December 2, 2016 at 10:47am — No Comments
郭 旃:1954年10月出生,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司巡視員兼世界遺產處處長。多年在我國文物系統從事文物的保護、研究、開發和管理工作。近年來,致力於我國世界遺產項目的申報評選,在世界遺產工作方面有豐富的理論基礎和實際工作經驗。
內容簡介:這裏,是目前惟一已知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千百年以來,人類文明的火種在這裏薪火相傳,大自然的壯麗神奇,人類文明的珍貴遺存,都是全人類共有的寶貴遺產。
為了保護好世界遺產,使之能夠長久留存,《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於1972年11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獲得通過,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關註和重視。目前,加入該公約的締約國已達177個。中國自1985年加入《保護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公約》以來,在不到20年的時間裏,也有29項文化和自然遺產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名列世界第三位。…
Added by Dramedy on December 2, 2016 at 10:47am — No Comments
馬明達,回族,著名歷史學家。祖籍河北省滄州,1943年生於甘肅省蘭州。現任廣州暨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華南師大體育科學學院客座教授、西北民族學院歷史系客座教授,廣東省武術文化研究會會長、廣東李小龍研究會會長。
馬明達教授出身中國武術世家,父親馬鳳圖、叔父馬英圖都是民國時期全國聞名的武術家。兄長馬穎達、馬賢達、馬令達都是著名武術家,弟兄四人在開武術界被推譽為“馬氏四傑”。馬明達教授自幼師從父馬鳳圖求學,文武並修。1959年初,獲甘肅省青少年武術比賽冠軍。1967年畢業於甘肅師範大學。1993年到廣州暨南大學工作至今。主要從事中國文化史、民族史和中外關系史的研究和教學,斷代史研究上側重於元、明、清三朝。擔任主編和副主編的書有《中國武術大辭典》、《中國回族辭典》等。歷年來發表中國古代史、民族史和武術史論文一百余篇。…
Added by Dramedy on December 2, 2016 at 10:33am — No Comments
我們人的習慣的眼光,是一個有貴賤高低的等級的一個世界。我們總是想什麽東西它是特別了不起的。比如說那個問的人,他說道在哪裏?你要說,道在太陽裏,他可能會接受。因為我們有個高低貴賤。但是自然本身是沒有的。你一旦打破了高低貴賤的這個觀念,你以自然本來的樣子去理解世界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世界本身,它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所以我舉這麽一個例子,來說明道到後來,它已經不是一個什麽東西,你說道是什麽?它就是自然本身的顯示,但是每一種顯示,它都給你一個啟示,讓你以新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本來的樣子,這就是道體思想後來的發展。…
ContinueAdded by Dramedy on December 2, 2016 at 10:18am — No Comments
顏世安,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8-99年度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專業為中國古代思想史,曾發表專著一部、譯著一部,論文四十多篇。有關論著曾獲全國第一屆青年優秀社科論文獎三等獎,江蘇優秀社科成果獎二等獎。
內容簡介:老子在中國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自然之道的概念,這個概念影響深遠。但是假如我們直接讀《老子》,就不大容易明白自然之道究竟什麽意思。並不是文字艱深,而是說的太簡單玄奧。必須要結合讀先秦其他道家文獻來理解老子,因為其他的道家文獻如《莊子》、《管子》、《呂氏春秋》、《韓非子》、《淮南子》以及“馬王堆出土帛書”等等,是接著老子說的,各自發揮了老子思想中的某一部分,通過這些著作的發揮與展開,才能把老子的自然之道的幾層主要含義弄明白。…
ContinueAdded by Dramedy on December 2, 2016 at 10:17am — No Comments
漢武帝為此大怒,他說,身為在官位上的官員,你如果不舉薦賢人,不舉薦孝廉,就是失職,就應該被罷免,所以說不舉孝的,他說應該按照“大不敬”的罪名來論處;那個不舉廉的呢,按照武帝的詔書中的規定,就應該按照“不勝任”來論處。大不敬和不勝任,至少要給予免官的處分,也就是他用這種以免官相威脅的方式要求他的地方大員們一定要力行推薦人才,給中央朝廷提供人才,履行他們應有的職責。這是制度建設的這個層面。從此之後察舉制就成為漢代取官的一個主流途徑,它保證了生活在社會下層的一批優秀人才,通過合法的穩定的渠道,源源不斷地進入官場,提高了漢代官場的官吏的素質。並且察舉制對後來中國的影響意義也是非常重大。…
ContinueAdded by Dramedy on December 2, 2016 at 10:13am — No Comments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對諸侯王國他是如何處置的,漢初的同姓諸侯王國曾經勢力很強大,由此導致了和中央的分庭抗禮,最後爆發了吳楚七國之亂。當著這場叛亂被平定之後,當時的漢景帝也就是漢武帝的父親,就已經做過一些削弱地方勢力的若幹努力。那麽漢武帝在這個基礎之上,繼續做出了一些規定,我特別強調的是在這方面——依然是我們要重視他的制度性的規定。這個制度就是建立了很多法律法規,來限制削弱諸侯王的權威,來降低他的勢力。…
ContinueAdded by Dramedy on December 2, 2016 at 10:13am — No Comments
孫家洲,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代盛世史的研究。
內容簡介:公元前140年,年僅16歲的劉徹即位,他就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漢武帝。漢武帝在位54年期間,勵精圖治,對內廣攬人才,創設制度,發展經濟;對外征伐四夷、開通西域,從而使漢王朝走向鼎盛。漢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富於進取精神的帝王,在我國歷史上,他第一次確立了儒家在國家思想文化領域的主導地位。第一次實現了中西方大規模文化交流與融合。班固在《漢書·漢武帝》中這樣評價,“孝武初立,卓然罷黜百家,興太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禮百神,紹周後,號令文章,煥焉可述。後嗣得遵洪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在歷史上把這段時期稱為漢武盛世。…
ContinueAdded by Dramedy on December 2, 2016 at 10:12am — No Comments
關於那件事情,瑪姬當天晚上就把它寫在日記裏。
“公元二一五五年五月十七日,”她開始這麼寫,“今天湯米發現了一本真正的'書'!”那是一本非常古老的書。瑪姬的祖父曾經對她說過,在她的祖父的少年時代,他的祖父告訴他曾經有一個時代所有的故事都被印刷在紙張上。他們翻閱那些黃漬起皺紋的紙張,對他們而言,這實在是一件有趣的事,當他們發現所有的字都被固定在紙張上,不同於平時他們在熒幕上所閱讀的移動資訊。而且,當他們翻回到先前讀過的那一頁時,竟然發現那些字和第一次讀到的時候一模一樣!“對你而言,”湯米說,“這也許是一種浪費。當你看完這本書時,我猜你一定會把它丟掉。我們的電視熒幕上有超過一百萬本的書,而且它可以不斷地補充。然而,我不會這麼做。”
…
Added by Yuna Conversation on December 1, 2016 at 8:05pm — No Comments
第一節 何謂神話傳說
“神話”這個詞是外來語,最早出現在希臘,原意與傳說、故事、寓言是混同的。清末民初才傳入我國,到本世紀20年代,我國已更為普遍地使用。
神話是一種最具有統一性的綜合的意識形態,包括原始初民的全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因此被稱作那個時期的“百科全書”。神話是通過幻想的方式把客觀世界加以形象化,並且是原始初民集體信仰的產物,神聖而可信。越是原始的神話,越是不自覺的敘事藝術。隨著文明的進展,神話才逐漸由樸野而文學化。我們現在從古籍中所見到的神話,幾乎都經過後人不同程度的潤飾與加工。所以神話的還原是一項很艱巨的研究工作。…
ContinueAdded by Macclesfield on December 1, 2016 at 8:05pm — No Comments
一
昆德拉說——所有的比喻都是危險的。譬如我們把某人比喻成紅太陽時,很容易就會喚起一種狂熱的愛,因為對太陽的膜拜是人類的一種集體潛意識。
我小學時代的老師說——所有的比喻都是翹腳的。意思是一個事物需要比喻來說明時,比喻其實是無法周密和準確的。
比喻是一種消極修辭格,但它卻具有積極的智慧。它能在瞬間抵達喻體的深處,揭示出一些驚天的秘密。於是,比喻在很多時候,是一種掃盲的工具,它能使一些懵懂者豁然開朗。 …
ContinueAdded by Dushanbe 杜善貝 on December 1, 2016 at 8:04pm — No Comments
主講人簡介:葉廣芩,1948年10月生於北京市,滿族,中共黨員。中學就讀於北京女一中,後考入北京七二一護校,1968年分配來西安,在黃河廠衛生科任護士。1983年調入陜西工人報,任副刊部主任,同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專業函授部學習。1990年至1992年,在日本千葉大學法經學部學習。1995年調入西安市文聯,在創作研究室任專業作家。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陜西作家協會理事,西安文化藝術聯合會副主席,西安作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政協委員。
內容簡介:…
Added by 史識 庫 on December 1, 2016 at 8:03pm — No Comments
她把雞叉到一個盤子裏,把盛了雞的盤子和豆子、涼拌卷心菜和白面包等,一起放在桌子上,又檢查了一下是否忘記了什麼,鹽和胡椒。“坐吧,”她說。
我們把椅子拉近桌子,吉爾把盤子從紙袋裏拿出來,分給大家。“搬回去後你住哪兒?”她說,“有地方了嗎?”
我母親把雞遞給吉爾,說,“我給原來的房東寫了封信,她回信說有個一層的單元,非常好。離公交車站近,附近有很多商店,還有個銀行和超市,是個最理想的地方。我不知道當初我為什麼離開那兒。”說完後,她給自己加了點涼拌卷心菜。
“那你為什麼要離開呢?”吉爾說。“如果那地方那麼好。”她拿起雞腿,看了看,咬了一口。…
ContinueAdded by baku on December 1, 2016 at 8:02pm — No Comments
近年來,沈志華教授相繼出版了《中蘇同盟與朝鮮戰爭研究》、《中蘇同盟的經濟背景:1948-1953》、《冷戰的再轉型:中蘇分裂》、《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等多部著作。其歷史研究成果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運用大量的文獻和檔案資料。
最近,筆者的文集《處在十字路口的選擇:1956-1957年的中國》出版了。作為歷史研究的成果,這裏有必要討論一下這本文集所使用的文獻和史料。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廣泛引用已出版的檔案文獻 …
Continue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December 1, 2016 at 8:01pm — No Comments
經濟與文化的關系正成為學界的熱門話題。剛剛召開的北京市第四屆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主題就是“發展:文化與經濟的互動。”
說到文化與經濟的互動,很容易聯想到時下文化產業業內人士流行的一個很時髦的說法:文化的經濟化、經濟的文化化:把文化做成商品推銷出去,或者在物質商品的外表裝飾一些審美化、藝術化的裝飾。但是如果文化和經濟的互動就是如此而已,那麽其結果很可能是產生沒有文化的文化產業,亦即可以賺錢但卻有悖於人類先進文明的、打著文化旗號文化垃圾。比如時下很多國產大片就是此類文化垃圾:高投入、大場面、高票房,但故事荒謬,價值混亂,嗜血成性,宣揚赤裸裸的暴力、色情、權謀。…
ContinueAdded by Suyuu on December 1, 2016 at 8:00pm — No Comments
采訪:困困
攝影:王可迪
翻譯:林侃璇
“中美文化藝術論壇”一場名叫“敘事的力量”座談會中,歷史學家史景遷是嘉賓中最沈靜的一位。
不僅僅因為他年紀大——史景遷今年75歲,舉手投足十分輕緩,說話聲音也小,外加他的英國口音,有時候都很難聽清。參與座談的其他幾位都是壯年的記者,包括美國非虛構作家,國際政治記者馬克.丹納(Mark…
ContinueAdded by Ashgabat on December 1, 2016 at 8:00pm — No Comments
有個地方我從未去過,在經驗之外
愉快地存在,你的眼睛有種沈默:
你最纖巧的姿態裏有東西能緊裹我
也有東西太靠近我使我無法觸摸
哪怕我把自己關緊象捏攏手指
你最輕微的目光也很容易打開我,
一瓣兒一瓣兒開,就象春天打開
(巧妙、神秘地觸摸著)第一朵玫瑰…
Added by 沒答案也好 on December 1, 2016 at 5:18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9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