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世安·老子的自然之道 中

我們人的習慣的眼光,是一個有貴賤高低的等級的一個世界。我們總是想什麽東西它是特別了不起的。比如說那個問的人,他說道在哪裏?你要說,道在太陽裏,他可能會接受。因為我們有個高低貴賤。但是自然本身是沒有的。你一旦打破了高低貴賤的這個觀念,你以自然本來的樣子去理解世界的時候,你就會發現世界本身,它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所以我舉這麽一個例子,來說明道到後來,它已經不是一個什麽東西,你說道是什麽?它就是自然本身的顯示,但是每一種顯示,它都給你一個啟示,讓你以新的眼光來看待世界本來的樣子,這就是道體思想後來的發展。

老子提出自然之道,它主要的目的,它還不是談一個自然哲學,他主要的目的不是想去給你描述自然的法則是什麽樣子的,生成宇宙萬物的根源它是什麽,生成萬物的過程怎樣,他也描述。但他主要的興趣不在這兒。他主要的興趣是想什麽?是想以自然之道,是想以自然世界這樣一個偉大的示範來糾正人類的錯誤。人類的錯誤主要表現在就是兩個方面,一個是人類的政治,一個是人類的日常的生活。

老子五千言八十一章,可以說實際上他這個八十一章主要的內容都是談政治。所以,有的學者認為老子實際上就是一個政治思想,他以自然之道來介入政治。那麽老子談的政治,我們知道是叫無為而治。老子認為應該用自然的原則來處理政治問題。為什麽用自然的原則來處理政治的問題呢?因為人類社會它是特別覆雜的。那麽在這個覆雜面前,過去我們已經有的那些文化規範,它不能解決問題。“仁義禮智”不但不能解決問題,你用這些規範來解決問題的時候,還會引出新的毛病來。老子說你看天地它做什麽,它什麽也不做,結果把萬事萬物安排得非常好。你一個政治家要幹什麽呢?你如果什麽都不幹,自然社會上的事也會很好,所以他提出你什麽也不要幹。所以要講無為而治的思想,我覺得他是提出了一個原創性的觀念。

你如果要問:無為而治是一種什麽樣的政治?這個政治為什麽能使社會治理得很好?社會為什麽能夠在無為而治的情況下能夠發展得很好?你找不到答案,老子沒有解釋。他只是提出自然本身能夠協調得很好。那麽依此類推,社會生活本身你如果不去管它,它也能協調得很好。這就是道家的一個基本信念,信任自然本身的活力,這個自然本身的活力包括社會生活的過程也是一種自然。你要老去管它,就把它管壞了,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你老去管它幹嗎?所以老子給我們一個印象,他好像是主張不要政府,但是他又不是,他又不是一種無政府主義,他還是認為要有一個政府,這個政府最好是信任社會生活本身它的內在活力。這個思想後來的道家文獻談得比較多,你比如說像戰國時候,齊國有一批道家人物,他們的文獻有像《管子》《慎子》,就講得比較具體了。齊國的道家人物,就提出無為政治的一個重要概念,叫因應之道,因為的因,答應的應。特別是因,叫因循,《慎子》裏邊有一篇《因循》。你看老子,你就覺得,好像沒有政府。那麽《管子》裏邊,不是沒有政府,而是政府要因循,這個因循就有一種尊重社會生活,老百姓的習慣,民間社會的習俗,你尊重它,你順著它的社會形式的發展,加以制度的調整,他還是要有制度的調整,這就是應,應就是應變,老子裏看不出來,你覺得他好像就是,你不管它就可以了。

當然老子有一個思想,他是這樣的,就在老子五千言裏邊,他覺得老百姓的生活是一種自然純樸的,我們都知道“小國寡民”,老百姓居住單位是人很少,人與人之間來往也不多,那麽吃什麽東西都覺得好,他也不是要追求好東西,這是老子原來無為而治的一個想法。

我一開始介紹老子自然之道,就是說它尊重自然,要遵循自然的法則,這裏邊有一個信念,就是認為自然有內在的活力,自然世界有內在的活力,它自己會弄得很好,它這個活力會蓬勃發展,你老用人的很狹隘的規範給它條條框框,你把這個活力封死了,反映在政治上就像因循的思想。

那麽這個思想到了戰國後期,進一步發展你比如說像《呂氏春秋》裏邊,有很多接著這樣說,到西漢初期,他甚至於不僅僅是一種學術思想,它都成了政治上的一種指導思想,政治上的一種指導思想,我們知道西漢初年的政治就是一種無為而治的政治,當然這個無為而治的政治和秦的高壓有關。秦的政治完全是和道家這種想法反過來,不僅是不幹預,少幹預,它完全是多幹預,是全面幹預,全面控制,認為相信靠政府的強力一切可以解決。結果秦的政府十幾年就崩潰,那麽漢初的人來總結經驗。他們總結談到很多。所以道家的思想,在那個時候趁勢而起,影響很大。西漢的政府,比如漢文帝,這樣著名的皇帝,他真的就是一個相信黃老的一個皇帝,少去幹預社會生活,我們看到史傳裏邊講漢初一些著名的地方長官,你比如說像曹參,像汲黯,鄭當時,這些都是做郡守,《史記》裏邊講他們的故事很有意思,他們做地方郡守他們幹什麽,管其大體而已。大體的事情管管,瑣碎的事情不管,在衙門飲酒,快活得很,結果怎麽樣,天下大治,這個郡大治,在他們治理下,年年風調雨順,非常好。但是他介紹很簡單了,究竟他們怎麽不管,他們治理下的這個郡,社會狀況如何好,沒有一個詳細的介紹。

我們通過《史記》裏邊其他的一些傳,司馬遷寫《史記》,寫當時社會人物的活動,那麽我個人有個推斷。那個時候實際上是什麽呢?實際上這些無為而治的地方郡守,他們是放手讓地方的精英去處理地方的事情,包括商人,包括地方一些豪強,這個是一種趨勢,一直發展到漢武帝才扭轉過來,漢武帝時期,道家有兩個文獻,接著老子無為政治的思想,就是講得更加富有深意。

你比如說像《淮南子》,就講到地方民俗,各種地方的民俗不一樣,你為什麽要拿一個地方的民俗去改正另一個地方的民俗?比如說當時儒家以禮為治,禮它也是來自一種民俗,它來自於周魯曲阜。《淮南子》就說了,難道人家夷狄就沒有他的禮嗎?舉了很多地方,各有各的禮,你憑什麽說你這個禮就比別人的禮好,你一定要拿一種禮把所有的禮統一呢?重地方文化的多元性。

司馬遷講得更好,司馬遷講到商人活動的時候,我覺得真是富有深意,他有一個《貨殖列傳》,他劈頭就講,他說我們北方、東方、南方、西方,生的物產各不一樣,北方有牦牛,有畜牧業,東方有漁鹽,有各種木材,那麽這些東西都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北方它也要用木材,南方也要用皮毛,怎麽辦?社會生活自己就會調節,他講的就是什麽?其實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市場的這種調節,就是商人的活動,自己會把物品四處周流,他說這就是一個自然之勢。

司馬遷在總結了社會生活的這種自我調整的功能,他就說最好的政府就是因,就是我們前面講的那個因,其次才教誨,才想到要教育老百姓。所以自然之道的思想到了西漢的時候,到了《淮南子》,到了司馬遷,已經相當系統化。

對社會生活本身蘊含活力的這種信任,已經發展成一種非常系統的這種理論,那麽西漢的政治,在這樣一個思想的指導之下,也發展得相當地順利。老子的政治思想,無為而治的思想,在古代有幾百年,影響很大,在學術思想史上,在政治上,都是一個大放光明的一個古代的一個思想原則,那麽當然到西漢中期以後他就可以說這個就中斷了。

人的生活態度老子看來就不對,但是這一點,在老子五千言裏面,它和無為政治是分不開的,老子這本書隱者傾向不重,它好像不是談一種,就是說我們對這個政治沒興趣,我們這一批人退隱,然後我們過一種歸隱自然的生活,在他裏面談得不多,他談的按照自然的原則來修身養性,那麽這個按自然的原則修身養性最後都要落實到政治上,一個偉大的君主,自然之道的君主一定能夠按自然的原則修身養性。

Views: 8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