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776)

宗蘭·葉靈鳳《讀書隨筆》葉靈鳳的後半生

葉靈鳳的後半生是在香港度過的。

抗日戰爭是前後的分界線。抗戰以前,他主要是在上海,幼年在九江、青年時代在鎮江,然後就到了上海,踏進文壇。“八一三”以後,日軍攻占上海,《救亡日報》南遷廣州,主持其事的是夏衍,他也到廣州參加編輯工作,編的還是新聞版。人在廣州,家在香港,他週末有時去香港看家人,一次去了香港就回不了廣州’日軍跑在他前面進了五羊城。從此他就在香港長住下來,度過了整個的下半生,除了回大陸旅行,…

Continue

Added by 東方求敗 on October 2,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駱冬青 ·論 《聊齋誌異 》的詩性敘事 6

《晚霞 》篇末 「王欲強奪晚霞。端懼,見王自陳夫婦皆鬼。驗之無影而信,遂不之奪。但遣宮人就別院傳其技。女以龜溺毀容, 而後見之 。教三月,終不能盡其技而去 」, 亦留下了一個開放的結尾。而 《績女 》中 「偶

墮情障,以色身示人 」的女仙,於懺悔後, 「遂模被出。媼追挽之, 轉瞬已失」, 與《聊齋誌異》許多篇的結尾一樣, 都是從「不知所終」而終 。所以, 《聊齋誌異》的 「以詩運事 」,又體現為用詩的敘事方法對事情進行剪裁,以一種 「未完成 」的「完成」創造出詩的意境。

3. 詩史互證

中國歷史的左史記言,右史記事 。不過是圍繞最高統治者而作的歷史敘事,盡管看起堂皇正大, 但是以權力為核心,按照權力大小決定人物及事件重要性的 「正史 」,…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October 2, 2023 at 2:30pm — No Comments

冉沫講歷史「論詩詩」的詩性特征 上

片語精微、言約意豐,把豐富的含義濃縮在極小的篇幅之中,是論詩詩之詩性特征在文體形式上的一個顯著標誌。這一點在論詩詩的主要樣式——論詩絕句中體現得尤為充分。我們不妨以杜甫的《戲為六絕句》為例來說明這一點。我們知道,杜甫《戲為六絕句》的中心任務是通過正確理解、評價庾信和初唐「四傑」來表達一種健全的文學發展觀念。

而在如何理解和評價庾信及初唐「四傑」這個問題上當時的文壇是頗有分歧的,因為作為代表六朝文學作風的晚近名家,庾信及初唐「四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一直成為一些人批評的對象。如對庾信,有人貶之為「辭賦之罪人」,[8]有人甚至說他的詩賦「其意淺而繁,其文匿而采」,是一種「亡國之音」。對「四傑」,貶低的人也說「雖有文才,而浮藻淺露」。…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2, 2023 at 12:00pm — No Comments

王二冬的詩·夜傳

你夢裡的河流是我的分揀線

從上遊到下遊,我手中的包裹

穿過你幾層夢境

支流如滑道,通往每一個街區

你沿此敲開期待已久的窗

互道晚安,又輕聲別離

我紥緊口袋,像一把心意

在夢中縮成一團…

Continue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2, 2023 at 3:00am — No Comments

馮文開·史詩:詩性的歷史敘事及其認同功能 5

《格薩爾》的結構宏大,分部本眾多,是經歷數個世紀和數代說唱藝人逐漸完成的,而且一直處在動態發展中,其間將吐蕃時代及其以後曾經切實發生過的歷史事件順手拈來,加以藝術性的加工創作,糅合連綴。與《格薩爾》相較,《江格爾》離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更遠,「《江格爾》中有『額木尼格河的木頭,制成馬鞍的鞍翅,杭嘎拉河的樹木,制成馬鞍的兩翼』這樣的詩句,純粹是基於詩行押韻的需要而編造出來的河流名稱,沒有哪個讀者能在蒙古地區找到這兩條河流。事實上,在有經驗的聽眾那里,從史詩故事所發生的主要場所『寶木巴』國度到具體的其他地點,都應當合乎慣例地按照史詩的『語域』來理解。…

Continue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October 2,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露易絲·海《我的哲理》每日的功課(5)

練習:我愛自己

我假設你已經無數遍地說過:“我贊同我自己”。這是一個堅實的基礎。要至少堅持一個月。

現在拿出一張紙,在上面寫:“我愛自己,因此……”

以盡可能多的方式完成這個句子。每天讀一遍,如果你又有新想法就把它添上去。如果可能的話,和一位同伴一起做這個練習。握住對方的手,輪流說:“我愛我自己,因此……”這個練習的最大作用就是:當你說你愛自己時,你幾乎不可能小看自己。

  • ·練習:新要求…

Continue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October 1,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王宗仁·寫給不安的童年

新聞報導,原本家庭美滿的林位旭,在罹癌之後,妻子為了陪他四處求醫,將孩子寄養在不同親戚家,一家五口,分居三地。骨肉長期分離的結果,導致年僅三歲的兒子因過度思念家人,每晚都必須依靠親吻著媽媽的鞋子才能入睡。

哥哥,我要媽媽

我要媽媽說完小紅帽的故事

雖然我很膽小

但是沒再聽到大野狼的敲門聲,代表

能吃掉恐懼的那隻怪獸

比恐懼更肥,更高…

Continue

Added by Zenkov on October 1,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愛經》第三卷·愛情的良方 4

你現在年紀還輕,推開了你的情郎,可是當有一個時候來到了,衰老又孤單,你夜間將在孤冷的床上顫栗著了。



你的門不會被情敵們的夜間的爭執所打破,而且在早晨,你更不會看見在門檻上鋪滿了薔薇。



啊啊!我們的皮膚是那樣快地起皺了!我們的燦爛的容顏是那樣快地改變了!那你發誓說你做少女時就有的白髮不就要滿頭了。



蛇蛻了皮就蛻掉了它的衰老,鹿換了角便又變作年青了;可是時間從我們那兒奪去的長處是什麼都不能補救的: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啊。



多生孩子是格外能使人老得快的,收獲的次數太多會把田弄枯。…



Continue

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October 1, 2023 at 4:30pm — No Comments

馮文開 廖明君·口頭傳統詩性智慧的探索者 6

基於這些問題,該文提出「何謂一首詩」的學術論題,指出在活形態的《江格爾》史詩傳統里,「一首詩」是一個變動著的和相對的術語,而那些構成蒙古史詩傳統的每一次具體演述,都指向一個尚未文本化的全體。也就是說,一個詩章當然是「一首詩」,而單個的詩所匯聚成的整體或集群,也同樣是「一首詩」。又根據這種活形態的史詩演述傳統,結合歷史和詩歌自身的證據,他們初步確定《伊利亞特》、《奧德賽》、《貝奧武甫》等以手稿存留下來的詩歌是源於口頭傳統,是一首口頭詩歌或者是由眾多的一首口頭詩歌組成的一首口頭詩歌。這是《口頭詩學五題》解決的第一個學術問題。…

Continue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October 1,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露易絲·海《我的哲理》每日的功課(4)

我並沒有去想變賣東西有多麽困難,最後幾個晚上我該睡在哪里以及諸如此類的消極思想。我只是按照我寫下的信念去做。我的客戶和學生們很快買走了所有的小東西和書。我寫信通知我的房東我將不再續租房子。使我感到驚奇的是,我接到了他的電話,他告訴我因為我要離開所以他感到很沮喪。他主動為我寫了推薦信寄給我在加利福尼亞的新房東,並且問我是否可以把我的家具賣給他,這樣他可以把這套公寓連同家具一起出租。

“我和房東關係很好”與“我所有的舊東西都會很輕鬆,很容易地賣掉”,這兩個信念在我的頭腦里,以我無法設想的方式結合在一起。使其他房客驚奇的是,我一直能夠躺在我自己舒適的床上,與我的家具一起度過在紐約的最後一刻,而且還有人付錢給我!我只帶著我的一些衣服、榨汁機、攪拌機、吹風機、打字機和一張巨額支票,看上去就好像是坐火車到洛杉磯度假一樣。…



Continue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October 1, 2023 at 4:00pm — No Comments

啞石:「後現代主義」與新詩關係簡議 4

為何新詩批評中要慎用該術語

當我們的文學批評界(這里·不含臺灣、香港)在80年代底、90年代初興奮地引進「後現代主義」時,一些西方學者(如杜威·佛克馬)就曾經善意提醒說,這一術語,應該僅僅限於西方世界(歐美)。後現代文學作品,是與一種特殊的思路相關的、具有針對性的的「批判性」文學實踐,它局限於某個特殊的文學傳統(不管「後」的含義是取接著現代主義而來,還是取逆向相背),它需要一「前置」條件,即成熟的現代性。…



Continue

Added by 風華正茂 on October 1,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魯樞元·詩人與自然之死(7)

五、他們在各自民族的文學史上的傑出貢獻。

處於不同時空、不同種族的陶淵明與梭羅,他們都在「種豆」、「鋤草」的時候收獲了文學上的莊稼。他們種下的不僅僅是豆子,黃豆或豌豆,同時也種下了他們各自的德行、旨趣、情志、理想,因而他們也收獲了散文、收獲了詩歌。他們的詩文猶如田野上的花朵、樹林中的鳥鳴、天上的白雲、山間的溪水,是屬於自然的,屬於農耕時代的,屬於一顆質樸、真率的心靈。梭羅說過,田園風光中最珍貴的還不是豐碩的收成,而是「詩意」,要靠詩人精心提取。只是由於時代的錯位與個人氣質上的差異,陶淵明更鐘情於田園,梭羅則更傾心於荒野,陶淵明最終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田園詩」的宗主,梭羅則開創了美國文學史上「自然隨筆」的範例,兩人分別為世界文苑貢獻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文體。…

Continue

Added by TASHKENT HOLIDAY on October 1,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吳赤鋒·回望馬口:尋覓南洋客走過的足跡 5

溫錦昌排行第五,六歲時隨父母從彭亨搬到森美蘭。那時所有的膠農和伐木工都住茅寮,他家人多,搭的茅寮是芙蓉鎮最大的。家中的生活十分清苦,孩子們很小就隨父母去割膠,天不亮就出發,父母在前面割,他們睡眼惺忪跟在後面收。茫茫無邊的膠林,前不見頭,後不見尾,膠水仿佛永遠也收不完。

膠農的收入太低,錦昌不願意像父母那樣一輩子困在膠林。1960年,十六歲的他初中畢業了。在母親憂郁的目光中,他決心離家獨自去闖蕩,為了改變自己,也改變全家的命運。他走進了比膠林更遠更深更少人跡的莽莽大森林。…

Continue

Added by Paris En mémoire on October 1,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吴子林·「畢達哥拉斯文體」——維特根斯坦與錢鍾書的對話 4

斯坦納將「理論」在諸多話語領域中所取得的「勝利」視為「自我欺騙」,「無非是因為科學占了上風,人文學科為了背水一戰而發展出來的」。



錢鍾書的銳見亦一針見血:「邏輯不配裁判文藝。」他說:在考究中國古代美學的過程里,我們的注意力常常給名牌的理論著作壟斷去了。不用說,《樂記》、《詩品》、《文心雕龍》、詩文話、畫說、曲論以及無數掛出牌子來討論文藝的書信、序跋等等是研究對象。同時,一個老實人得坦白承認,大量這類文獻的探討並無相應的大量收獲。好多是陳言加空話,只能算作者禮節性的表了個態。葉燮論詩文選本,曾慨嘆說:「名為『文選』,實則人選。」一般「名為」文藝評論史也「實質」是「歷史文藝界名人發言紀要」,人物個個有名氣,言論常常無實質,倒是詩、詞、隨筆里,小說、戲曲里,乃至謠諺和訓詁里,往往無意中三言兩語,說出了精辟的見解,益人神智;把它們演繹出來,對文藝理論很有貢獻。…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October 1, 2023 at 2:30pm — No Comments

楊克的詩·天河城廣場

在我的記憶裡,“廣場”

從來是政治集會的地方

露天的開闊地,萬衆狂歡

臃腫的集體,滿眼標語和旗幟,口號着火

上演喜劇或悲劇,有時變成鬧劇

夾在其中的一個人,是盲目的

就像一片葉子,在大風裡

跟着整座森林喧嘩,激動乃至顫抖…

Continue

Added by Crna Gor on October 1, 2023 at 2:30pm — No Comments

馮文開·史詩:詩性的歷史敘事及其認同功能 4

勃艮第人(Burgundian)是一個日耳曼民族的部落,5世紀早期便居住在萊茵河中部地區,是否如《尼伯龍根之歌》描述的那樣居住在沃爾姆斯(Worms)卻不能得到確證。435-436年,居住在萊茵河西邊的勃艮第人開始移入羅馬人居住的貝爾吉卡(Belgica),對這片地區的羅馬人構成了潛在的威脅。於是,這些羅馬人聯合匈奴人攻擊這群勃艮第人,殺死了他們的國王及其大部分勇士,戰爭中存活下來勃艮第人移居在羅納河上遊。《尼伯龍根之歌》描述了勃艮第人所遭遇的類似的災難性事件,但與上述的史實不完全一樣。歷史記載的艾柴爾確實在453年死亡,曾娶了一個日耳曼民族的婦女為妻子,但是哈根(Hagen)、西格弗里斯等與日耳曼民族歷史上的知名人物沒有任何聯系。…

Continue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October 1, 2023 at 1:30pm — No Comments

林燕妮《不欠》自用金句

很多不開心的事是本身的性格造成的,例如敏感、獨佔欲強、善妒、好勝、過分要人寵愛、受不得批評、太過純情、容易被人欺負等等……幾乎可以說,每一種性格,都是有弱點的,當發生的事和人際關係「與性格不符」時,我們便不開心

我自用的金句之一是:「只記住朋友的好。」

這個金句很有效,我當然想朋友最疼我、對我最好,但發覺並非如是時,免不了傷心一下,不過,與其愈想愈不開心,倒不如記住朋友曾經對我怎麼好。人不能太鑽牛角尖,凡事都要百分之百滿意。要是放縱自己對人的不滿情緒,只往朋友對自己不好的地方去想,那便很容易恨盡天下所有人,自己弄到沒有朋友的地步。要是每生氣時便只想朋友的好,惱意自消。

另一個金句是:「伸手出去找溫情。」…

Continue

Added by Sena Wang on October 1,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凸凹的詩·我回來了

要知道

我的直直離去

只是爲了繞個彎,回流

打成漩

把自己釘在原處

再不被帶走

要知道

沒有河流的地方

不是沒有河流…

Continue

Added by Copil on October 1, 2023 at 2:00am — No Comments

魯樞元·詩人與自然之死(6)

四、崇尚精神自由,自做精神主宰



善於以生命內宇宙的充實替補對外部物質世界的索取;為了更高理想,不憚於超越現實營造空中樓閣。

對於陶淵明來說,這是「肆志無窊隆」、「心遠地自偏」,是「縱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懼」,「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是一種任心適志、無論窮通的達觀心態,是一種道家哲學意義上無持無待的逍遙遊,體現在文學創作 中則是一種超越現實遨遊於虛幻之境的浪漫主義精神,是人間難覓的桃花源。對於梭羅來說則是那種力排眾議的自信,無畏無懼的孤獨。



「物尚孤生,人固介立」,陶淵明歸田後曾表示「息交絕遊」;梭羅則一再表示「社交往往廉價」, 而「寂寞是有益於健康的」,「我愛孤獨。我沒有比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夥伴了」 「太陽是寂寞的」,「上帝是孤獨的」,「我不比一張豆葉,一枝酢漿草,或…

Continue

Added by TASHKENT HOLIDAY on October 1, 2023 at 1:30am — No Comments

林燕妮《不欠》不欠

我常說,好人未必有好報,所以做善事、幫助人,都不是為了要有好報,更不是為了積福,甚至不是為了俯仰無愧於天地。

做人,安安分分,便不欠誰了,犯不著搬出俯仰無愧於天地這麼大的名堂出來。對人好,是種很舒服的感覺,不求有什麼好報,總之做了算數,亦是種很自由無拘的感受,只此而已。要是又要積福,又要等好報,又覺得欠天地,倒是目的太多,包袱太重,不如瀟瀟灑灑地做人。

世事不常是公平的,然而人生的賬大多,不能一筆一筆地算,算了,會不開心,倒不如做個無賬之人,少卻心頭的債。很欣賞黃霑的幾句歌詞:「莫記此中得失,不記恨愛相纏,只記共你當年,曾經相識過。」…

Continue

Added by Sena Wang on September 30,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