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赤鋒·回望馬口:尋覓南洋客走過的足跡 5

溫錦昌排行第五,六歲時隨父母從彭亨搬到森美蘭。那時所有的膠農和伐木工都住茅寮,他家人多,搭的茅寮是芙蓉鎮最大的。家中的生活十分清苦,孩子們很小就隨父母去割膠,天不亮就出發,父母在前面割,他們睡眼惺忪跟在後面收。茫茫無邊的膠林,前不見頭,後不見尾,膠水仿佛永遠也收不完。

膠農的收入太低,錦昌不願意像父母那樣一輩子困在膠林。1960年,十六歲的他初中畢業了。在母親憂郁的目光中,他決心離家獨自去闖蕩,為了改變自己,也改變全家的命運。他走進了比膠林更遠更深更少人跡的莽莽大森林。

身無分文,又無技藝,他從最辛苦的伐木工做起。山螞蟥、毒蚊子、瘧疾、瘟疫……都沒有嚇倒他,無論多苦多累多危險,他都咬牙堅持。幾年後,他學會了開車,當上了卡車司機。每天在山陡林密險象頻生的大森林里運送原木,一天幹十幾個小時,玩命似的掙錢。除了隔段日子托人帶些錢回家幫補家用,他省吃儉用,用了近十年時間,攢下了兩萬零吉的積蓄,這在當時一般工人心目中,已是天文數字。

1970年,在膠園辛勞一生的父親走完了最後的人生旅程。送別父親後,錦昌沒有再回原來的伐木場。他只身來到印度尼西亞,直奔森林資源最為豐富的加里曼丹島。許多華人在那里賣木材都發了財,他也想碰碰運氣。

先是在一間林場應聘做運送木材的師傅,幹了幾年後,熟悉了林場的全部運作。後來機緣巧合,一位在加里曼丹做林場承包商的林姓朋友知道他熟悉印尼情況,專程請他去幫忙管理林場。那間林場的大老板是印尼華僑,由林某承包管理,但林某一年到頭很少在林場,每次來都是領了錢就回馬來亞,平時都委托他管理。有一次林某拿了錢沒給工人發薪就走了,大老板很生氣,不讓他幹了,轉而將林場承包給溫錦昌,包括60多臺機械和150多名工人。

從一個森林漂泊到另一個森林,溫錦昌終於成了「樹頭」。他管理和監督著整個林場的運作,從伐木、運木、加工到裝船。他將木材賣給新加坡的老板,木材上船之後就結賬,賬款除支付承包費和工人工資外,剩下都是自己的。一年下來,就凈賺了100多萬,這是他一生中最威風的時光,走到哪里身後都跟著兩個挎槍的保鏢,神氣得像是至高無上的君王。

有威風的時光,也會有黯淡的日子,他的好日子只持續了幾年。印尼政府為發展本國的木材加工業,提高產品附加值,自1979年起大幅提高原木出口價格,以限制原木出口。由於他對這一信息反應太過遲鈍,導致林場損失慘重而倒閉。

他帶著僅剩的12萬家底,黯然離開了加里曼丹。

回到馬來西亞,家已是煥然一新了。在那段輝煌歲月中,他早就讓母親和妻子在馬口的黃金地段買了塊風水寶地,建起了豪華的新宅。20世紀80年代初的馬來西亞,一切都在蓬勃發展中。馬口的經濟依托農業和林業的開發,也享有了十多年超凡的經濟增長,馬口一度被譽為「小金山」,誕生了不少百萬富翁。他決定不走了,就在馬口重新開創自己的基業。

(見《粵海來風》,2頁—9頁;廣東省作家協會,散文創作委員會編,花城出版社出版;2014)

Views: 22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