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712)

雷蒙德·卡佛:信號 上

作為那晚計劃好的奢侈活動的首個項目,韋恩和卡羅琳去了阿爾多,北面較遠的一個高級飯店。他們穿過一個放著小型雕塑,圍著圍墻的小花園,一名身著深色西服,頭發灰白的高個子男子對他們說,“晚上好,先生,女士,”並為他們打開厚重的大門。

進去後,阿爾多領著他們參觀了鳥籠——裏面有一只孔雀、一對金色的雉鳥和一些正在飛行或棲息著的叫不出名字的鳥兒。阿爾多親自把他們領到餐桌旁,先給卡羅琳安排好座位,然後轉身面向韋恩,離開前說了句,“真是位可愛的太太。”這是位個頭不高、深膚色、帶著點軟軟的口音的無可挑剔的男人。

他們對他的殷勤甚為滿意。…

Continue

Added by baku on February 5, 2017 at 3:02pm — No Comments

蕭紅·中秋節

記得青野送來一大瓶酒,董醉倒在地下,剩我自己也沒得吃月餅。小屋寂寞的,我讀著詩篇,自己過個中秋節。

我想到這裏,我不願再想,望著四面清冷的壁,望著窗外的天。雲側倒在床上,看一本書,一頁,兩頁,許多頁,不願看。那麼我聽著桌子上的表,看著瓶裏不知名的野花,我睡了。

那不是青野嗎?帶著楓葉進城來,在床沿大家默坐著。楓葉插在瓶裏,放在桌上,後來楓葉幹了坐在院心。常常有東西落在頭上,啊,小圓棗滾在墻根外。棗樹的命運漸漸完結著。晨間學校打鐘了,正是上學的時候,梗媽穿起棉襖打著嚏噴在掃偎在墻根哭泣的落葉,我也打著嚏噴。梗媽捏了我的衣裳說:“九月時節穿單衣服,怕是害涼。”

董從他房裏跑出,叫我多穿件衣服。…

Continue

Added by Uta no kabe on February 5, 2017 at 3:00pm — No Comments

蕭紅·最末的一塊木柈

  火爐燒起又滅,滅了再弄著,滅到第三次,我惱了!我再不能抑止我的憤怒,我想凍死吧,餓死吧,火也點不著,飯也燒不熟。就是那天早晨,手在鐵爐門上燙焦了兩條,並且把指甲燒焦了一個缺口。火焰仍是從爐門噴吐,我對著火焰生氣,女孩子的嬌氣畢竟沒有脫掉。我向著窗子,心很酸,腳也凍得很痛,打算哭了。但過了好久,眼淚也沒有流出,因為已經不是嬌子,哭什麽?

  燒晚飯時,只剩一塊木柈,一塊木柈怎麽能生火呢?那樣大的爐腔,一塊木柈只能占去爐腔的二十分之一。

  “睡下吧,屋子太冷。什麽時候餓,就吃面包。”郎華抖著被子招呼我。…

Continue

Added by Uta no kabe on February 5, 2017 at 3:00pm — No Comments

卡夫卡:愛的險境

我愛一個姑娘,她也愛我,但我不得不離開她。

為什麽呢?

我不知道。情況是這樣的,好像她被一群全副武裝的人圍著,他們的矛尖是向外的。無論何時,只要我想要靠近,我就會撞在矛尖上,受了傷,不得不退回。我受了很多罪。

這姑娘對此沒有罪責嗎?

我相信是沒有的,或不如說,我知道她是沒有的。前面這個比喻並不完全,我也是被全副武裝的人包圍著的,而他們的矛尖是向內的,也就是說是對著我的。當我想要沖到那姑娘那裏時,我首先會撞在我的武士們的矛尖上。在這就已是寸步難行。也許我永遠到不了姑娘身邊的武士那兒,即使我能夠到達,將已是渾身是血,失去了知覺。…

Continue

Added by SRESCO on February 5, 2017 at 2:59pm — No Comments

郭於華:關於“吃”的文化人類學思考(下)

三、以食物為途徑的文化反思

西方人盡可以盛讚中國傳統飲食文化,而我們自己恐怕應該更多地思考“吃”的內涵和意義以及由“吃”所表現出來的文化上的問題與困境。聯想到前面提及的關於good to eat 還是good to think的爭論,我們完全可以提倡由飲食而進行反省,即“飲食文化”有益於反思(good to reflect),也就是重新思考那些我們每日身在其中而不知、司空見慣而視作當然的東西。…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February 5, 2017 at 2:51pm — No Comments

郭於華:關於“吃”的文化人類學思考(上)

食物與進食,日常生活中再平凡不過卻又再重要不過的事情,無論對個人、家庭、國家和社會而言,都是如此。而把“吃”作為研究、思考的對象,卻多少給人雞零狗碎、不務正業的感覺,這對於以“燦爛的飲食文化”為榮的國度來說,似乎又不大相稱。在西方學術領域,以食物作為對象的歷史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和作品其實並不少見。美國社會人類學家、哈佛大學的華琛(James L. Watson)教授講授“食物與文化”(Food and Culture)長達25年之久 ,多年來總是學生們熱選的課程,甚至要靠抽簽來限制聽課人數;而其授課內容涉及生產、交換、消費、民族、地區、宗教、政治等諸多領域。華琛教授認為,通過食物這個“透鏡”(lens),幾乎可以觀照社會和文化特征及其變遷的所有方面。以食物和飲食文化作為社會科學研究對象的專著也有不少;而且多年來這一研究領域中的文化唯物論(cultural materialism)與歷史偶然論(accidents of history, arbitrary)一直各持己見,爭論不休:前者以主張文化唯物主義的美國人類學家馬文·哈裏斯(Marvin…

Continue

Added by 美食 庫 on February 5, 2017 at 2:51pm — No Comments

杜威《我的教育信條》9

杜威:第三章·教育即指導

三、模仿和社會心理學…

Continue

Added by Baghdad Janim on February 5, 2017 at 2:27pm — No Comments

王岳川:發現東方與文化輸出 2

何以見得呢?因為在我看來,全球化可以分為四個層面:

第一,科技一體化。正因為科技一體化,所以清華大學在過去十年和未來十年都要比北大熱。道理就在於技術官僚成為了中國發展的核心和希望。似乎現在的任務就是要短、平、快地將西方所有最好的東西優勢平行地移植過來。誰最快呢?不是我們學文的,而是真正的工科。我也希望可以最快地拿過來。所以鄧小平到了日本,日本天皇請他坐新幹線列車,下車之後很驕傲地問了鄧小平一句:“您覺得怎麽樣?”鄧小平想了想說:“我們也會有的。”現在的上海已經有磁懸浮列車正在搭線,所以科技從來就是你願意就可以拿來。西方人從不認為火藥、指南針是中國的,不因為覺得這個國度落後而不用,他們不但用了,而且把中國放鞭炮的技術變成放大炮,打進門來了。科技是百分之百的可以采用,今天的技術官僚走紅是應該的,但是他不會永遠走紅,原因還有第二點。…

Continue

Added by 柚子帶點酸 on February 5, 2017 at 2:27pm — No Comments

陳忠實·打字機嗒嗒響

自打我褲帶裏掛上縣百貨公司倉庫鑰匙的那一刻起,我就夢想過或者說預感到我將成為這個緊貼著渭河的躁動著現代文明氣息而依然古樸的縣城裏的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這個夢想或者說預感果真被證實了,我今天被正式任命為縣委宣傳部副部長了。

這是一個莊嚴的時刻。在全縣整黨工作總結大會之後,縣委書記鄭重地宣讀了一批幹部的任免批覆,批覆是地委下達的。大禮堂裏鴉雀無聲,縣委書記的關中口音緩慢中透出莊重。幾百雙眼睛受著那緩慢莊重的聲音的操控,目光一齊朝我射來。我不由低了頭,有點不自在,而心裏卻感到一種無與倫比的受人重視被人羨慕的愉悅。

就在我低頭的那一刻,卻忽然想起接過那一串鑰匙的情景。…

Continue

Added by 趁還來得及 on February 5, 2017 at 11:53am — No Comments

陳忠實·尤代表軼事

雞冠嶺下,小河岸邊,有個尤家村。這兒的村民有句俗話:人過一百,形形色色;有的愛穿紅,有的愛穿黑;有的愛唱戲,有的愛做賊;有的愛守寡,有的愛拉客;有的心善,有的缺德;有的白日裏正經八本兒,半夜卻偷著和兒媳婦掏灰……尤家村是個人過千口的大村莊,這形形色色的人物自然都不乏實例;只是在出了“尤代表”這位人物之後,才使所有奇人異事相形見絀,黯然失色。

來到了尤家村,在田野上勞動休息的閑聊中,社員們談論尤代表,笑聲解除了勞作的疲倦;在東鄰西合互相串門的火炕上,尤代表很自然地又成為開心的話題。父母訓示兒女的時候,也習慣拿出尤家村男女老幼都能看得見、摸得著的這位人物來做鑒戒。

尤代表幾乎無所不在!

這是個人物………

Continue

Added by 趁還來得及 on February 5, 2017 at 11:52am — No Comments

弗蘭克《追尋生命的意義》(27)

2 存在的挫折

一個人求意義的意志也能遭受挫折即意義治療學所稱謂的"存在的挫折"。"存在"(Existential)一詞有三種用法:(1)表達"存有"本身,例如獨特的人類存在型式。(2)表達存在的意義。(3)在個人的存在中努力去尋找具體的意義,這就是上面所說的"求意義的意志"。…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5, 2017 at 11:50am — No Comments

芥川龍之介·水虎 (上)

①原文作河童,日本民間傳說中的一種兩棲動物,面似虎,身上有鱗,形如四五歲的兒童。

這是某精神病院的病員(第二十三號)逢人就說的一個故事。這個瘋子恐怕已經三十開外了,乍看上去卻顯得挺年輕。他半生的經歷——不,且不去管這些了。他只是紋絲不動地抱著雙膝,間或望望窗外(嵌鐵格子的窗外,一棵連枯葉都掉光了的槲樹將椏杈伸向醞釀著一場雪的空中),對院長S博士和我絮絮叨叨地講了這個故事。當然,他也不是一動不動的。例如說到“吃了一驚”的時候,他就突然把臉往後一仰………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February 5, 2017 at 9:37am — No Comments

周寧:瘋子為瞎子引路

理論究竟是應該暢談理想,還是分析現實?這是米爾斯海默在《大國政治的悲劇》中提出的方法問題。自由主義的國際政治理論固然高尚,但它表述的是理想,現實世界國家之間,尤其是大國之間的關系,實際上充滿進攻性敵意。人對人可能是人,但國對國,一定是狼。這是大實話。現實是,國家有政府,國際無政府;國家的暴力本質、世界君主的缺失、國際間普遍的不信任,註定了國際競爭的悲劇。啟蒙哲學的世界主義理想是靠不住的,世界不可能變成永久和平的樂園。在國際政治領域高談自由主義理想的人,不是心地善良的傻子,就是心懷叵測的騙子。…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February 5, 2017 at 12:53am — No Comments

周寧:重整馬華文學獨特性(1)

馬華文學獨特性是馬華文學文學史的主線,它涉及一個艱難的立足點——馬來亞地方與民族-國家文學,兩個分裂的極端——現代性與中華性。本文試圖從馬華文學獨特性、現代性與中華性這三個關鍵概念入手,分析馬華文學史上的幾個觀念誤區,為理解馬華文學獨特性、愛國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以及90年代關於馬華文學定位的論爭,提供一個一致性的、解釋性的理論視角,供學界討論。

 

 …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February 5, 2017 at 12:42am — No Comments

周寧:重整馬華文學獨特性(2)

現代主義在華文文學最虛弱的時候進入新馬華文文學。《蕉風》開始介紹現代派文學的時候,期望能夠“牽涉到馬華文壇今後一個階段的趨向”,“給文壇帶來新的生機、新的希望、新的光榮”。[⑤]。現代主義至少在兩個方面向馬華文學昭示了建立其文學獨特性的前景:一,現代主義文學可以使馬華文壇擺脫中國文學及其日漸蒼白的現實主義,從美學上獲得或開場馬華文學的獨特性。現代派經常被批判的“崇洋”,從另一個側面也可以看作是它的某種歷史意義;二,回避敏感的社會政治現實處境,創造某種“美學距離”,一方面可以使華文文學更安全,另一方面也可能使華文文學更深刻,現代主義華文文學撐過馬華文學的低潮期,努力創新開辟新的生路。我們在馬華文學獨特性這條主線上理解馬華現代主義文學,可以把它看作馬華文學獨特性在美學層面上的推進。

 

三…

Continue

Added by Ra Zola on February 5, 2017 at 12:41am — No Comments

周斌:中國書法與公共外交

文:黃柯劼、王琦,柏林華人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會



【按】 2016年8月22日,應柏林華人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會的邀請,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的書法老師——華東師範大學周斌教授為研究會會員、柏林地區的華人公眾和駐外媒體代表做了以“中國書法與公共外交”為主題的講座。活動在伯林洪堡大學舉辦,由研究會理事、學術委員,柏林洪堡大學社會學博士候選人黃柯劼主持。本文是講座內容的述要。
 …

Continue

Added by Story Link on February 4, 2017 at 10:43pm — No Comments

渴望活在過去 —— 齊格蒙特·鮑曼采訪記(上)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February 4, 2017 at 7:59pm — No Comments

梁立俊:我們這一代人的往事與隨想 ——文革50周年記 (上)

2006年,文革40周年的時候,我寫了一組紀事性的文章,一共40篇,合在一起叫《童年紀事——文革》,但是在網上被編輯善意地改成了《童年回憶》。可見,那個時候文革就是一個敏感話題。今年文革50周年,我已經沒有再寫出50篇紀念文字的熱情了。但作為文革的親歷者,眼看文革正在被意識形態洗掉血跡,反塑成正當性的革命事件,我們有理由發出些許微弱的聲音,為這個時代留下證詞!

這就是開這個帖子的原因。準備寫五篇從個人視角反思文革的文字,不定期上傳,到5.16前完工。今天先拋出這個“引子”,後面將陸續上載正式的文章。特恭請同道指正,也靜待異類攻訐!

1、沒有祖先神靈佑護的一代…

Continue

Added by 說好不准跳 on February 4, 2017 at 5:41pm — No Comments

陳衛·保護才能~寫作界口耳相傳的“寫作聖經”(1)

吳亮、顧湘、汪民安一致推薦的

☆為什麽少年天才如雨後春筍,而老而彌堅者碩果難存?

☆黑藍文學創始人陳衛嘔心吐露保護才能的奧秘

二十年思考心得,闡述“保護才能”的奧秘……

不要曇花一現的少年天才,要老而彌堅的寶貴堅持



宣傳用語…



Continue

Added by Dhuup on February 4, 2017 at 9:52am — No Comments

萊辛寓言·隱士

在一座城市附近有個林子,人們沒告訴我這座城市的名字;林子裏曾經住過一個怪人,這個怪人是一名年輕的隱修士。

某個自作聰明的人會想:一座城市,未曾說出名字?那他會指哪兒呢?

有了,我幾乎可以斷定,他指的是那座——下,這座——無疑。一句話,這家夥想來又想去,還在讀我的故事之前已作出結論,這座城市肯定就是柏林。

“柏林?不錯,不錯,事實馬上會清楚,要知道柏林附近有座林子確系實情。”

這個結論非常果斷,我敢擔保;不過我想,它還並非確鑿無疑。…

Continue

Added by LiDi Za on February 4, 2017 at 9:51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