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很後現代
  • Male
  • 民都魯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不是 很後現代's Friends

  • Host Workshop
  • Crna Gor
  • Copil
  • Paetiyo
  • Bayrut Alhabib
  • Chiron人馬
  • 厚數據才厲害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SRESCO
  • Qyzylorda
  • 吉爾吉斯
  • Almaty 蘋果
  • ili 河
  • 中砂礁群

Gifts Received

Gift

不是 很後現代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不是 很後現代's Page

Latest Activity

不是 很後現代 posted a blog post

德勒茲·分裂症和社會(5)

那麽,需要用肯定的詞語來描述分裂症。「紊亂」、「自我中心主義」、「失去真實」,對於那些想要壓制分裂症的人來說,是很方便的詞語。「紊亂」是一個很貧乏的詞匯,指的是那些組成了特殊的分裂症機器的元素的狀態——我們可以從肯定的角度來確定分裂症機器——在這個方面,我們很快意識到缺乏關聯所擔當的機械性角色。「自我中心主義」也是一個貧乏的詞匯,它指的是無器官的身體以及它之上所有的流溢,這與脫離現實的內在生命沒有關係。「失去真實」,我們如何評價那些在一個無法支撐的點上接近真實的人(「這種感受,與心靈相關聯,打破了物質的聲音」,阿爾托在他的《神經儀器》(Le Pèse-nerfs)中寫道[⑨])?與其從給人帶來巨大摧殘的浩劫來界定分裂症,或者從結構上出現的洞和裂縫來解釋分裂症,我們不如將分裂症理解為一個過程。當克雷丕林(Kraepelin)試圖提出他的早發性癡呆概念時,他並不是從動因或症狀來界定的,而是將其看成一個過程,一個發展和中斷的過程。不幸的是,他將中斷狀態視為整體的明顯崩潰,為了讓病人的自然生命得以安寧,他主張將病人關起來。今天卡爾·雅思貝爾斯和羅納德·萊恩(Ronald D.…See More
Apr 9
不是 很後現代 posted a blog post

德勒茲·分裂症和社會(4)

分裂症中所遺失的東西有可能正好是俄狄浦斯那里的某種東西嗎?從最早的階段開始,它是否是弒父娶母情結(二者都可以解釋俄狄浦斯結構上存在著裂隙)的變形?依照拉康的說法,摩德·曼諾尼(Maud Mannoni)提出了「對父親能指的原初排斥」,這樣「俄狄浦斯的角色就到位了,但如果將各種結果並列起來,就存在某種類似於空位置的東西。這個空位置仍然十分神秘,開啟了欲望所引發的焦慮」[⑦]。然而,並不十分確定一個毋庸爭辯的家族結構,是否就是分裂症的好的衡量單位,即便這個結構延伸到三代人,包含了祖父母。研究「裂殖」(schizogènes)家族,或家族中的裂殖機制,是傳統精神治療、精神病學、精神分析、甚至反精神治療的共同特征。他們工作中令人失望的是,他們都引用的機制(例如,格列高利·貝特森(Gregory…See More
Mar 29
不是 很後現代 posted a blog post

德勒茲·分裂症和社會(3)

這就是為什麽最一般意義上的藥理學,在對分裂症的實踐研究和理論研究上會如此重要的原因。對分裂症的新陳代謝的研究,開啟了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在其中,分子生物學扮演著一個十分關鍵的角色。化學是強度的和實驗性的,它似乎至少在兩個方面可以超越傳統的有機體/精神的二元性:(1)由酶斯卡靈(mescaline),紫堇堿(bulbocapnine)和***等導致的實驗性的分裂症狀態;(2)治療上需要鎮靜分裂症的焦慮,消除僵直症的表現,來啟動分裂症機器,讓它們再次運轉(「強安定劑」,甚至***的使用)。(二)作為過程的分裂症Section 1 精神分析和「分裂症」家族問題有兩個方面:分裂症不確定的外延,和構成整體上的分裂症的症候的本質。症候的本質讓它們很難系統化或整合為一個容貫的和穩固的可定域實體。它們在縫隙處分崩離析了。分裂症就是在任何地方都紊亂不堪,不停地避開自身的綜合症。埃米爾·克雷佩蘭(Emile…See More
Mar 27
不是 很後現代 posted a blog post

德勒茲·分裂症和社會(2)

不過,器官本身並不是無器官身體的真正敵人。有機體(organisme)才是敵人,換句話說,所有施加在器官之上的整體化、合並、協同、綜合、壓抑、分離的體制的組織才是敵人,這些組織在器官上施加了令人厭惡的作用,並將器官當成它們苛求的工具。另一方面,無器官身體吸引著器官,自為地占有器官,以不同於有機體施加在器官之上的體制不同的方式讓器官起作用,這樣,所有的器官都是一具身體——倘若器官自為地起作用,包含了所有其他器官的功能,就更是如此。器官是「奇跡般地」誕生於無器官的身體,它所遵循的機器體制,不能混同於有機機械論或者有機體組織的體制。例如,厭食症的嘴巴-肛門-肺。或者毒品導致的分裂症狀態,正如威廉·巴勒斯(William…See More
Mar 25
不是 很後現代 posted a blog post

德勒茲·分裂症和社會(1)

(一)分裂症的兩級Section 1 器官-機器這個主題,如機器,並不意味著分裂症生活就像整體上的機器一樣。他的生命被機器所穿透。機器中的分裂症生活,與機器並行,或者就是他之中的機器。分裂症的器官都不是臨時性的機器,這些臨時性的機器只能作為機器的各個部分,將任意元素連接起來,並與外部元素相關聯(樹、星星、燈泡、馬達)。器官已經與一個權力資源相聯,一旦將它插入到更大的流之中,那麽器官就會組成更巨大,更複雜的機器。這跟機械論的觀念沒有什麽關係。這種機器組織完全是離散的。分裂症揭露了某種無意識,對於這種無意識來說,真相就是,它是一座工廠。布魯諾·貝特爾海姆(Bruno…See More
Mar 21
不是 很後現代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13)(参考文獻)

參考文獻 吳靖國(2004)。詩性智慧與非理性哲學-維柯「新科學」的教育學研究。台北:五南。吳靖國(2005)。詩性智慧對後現代課程實踐的啟示。載於游家政主編:後現代課程-實踐與評鑑(頁 83-100)。台北:教材研究發展學會。陳伯璋(2003)。實踐智慧與校長課程領導。發表於大陸課程教材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學、台北師範學院主辦:「課程領導與課程評鑑學術研討會」。大陸、蘭州:西北師範大學,10 月 7-8日。歐用生(2004)。詩性智慧的課程領導。載於歐用生著:課程領導-議題與展望(頁 223-248)。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歐用生(2006)。課程美學-教師即藝術家。載於歐用生著:課程理論與實踐。台北:學富出版社。 Apple, M. W. (2001). Educating the right way - Markets, standards, god, and inequality. N.Y.: Routledge Falmer. Block, A. A. (1998). Curriculum as affichiste: Popular culture and…See More
Feb 28
不是 很後現代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12)

伍、結語詩性智慧的課程研究已成為對抗課程主流理性典範的最有力的論述,藉著其創生的、意像的、隱喻的、詩性的語言,探討課程中的靈性的、精神的層面。經十餘年的努力,課程已「重新劃定疆界」,或「跨越疆界」,自傳的、美學的、敘說的、詮釋學的課程研究也取代了實徵主義的研究方法,成為課程研究的顯學。課程是靈性的、詩性的旅程,我們要創造靈性的空間,教師、學生伴隨著陌生人,走進生命的神祕之旅,走進持續的、不斷變化的、未完成的旅程,我們與兒童在一起,一直在旅程中。我們就像織夢者和譜曲者一樣,永恆的、即興的奏著活潑的曲調,說令人驚奇的故事,來型塑、形成或轉換課程,讓它在鑑賞人的靈感和動力(agency)中新生。課程讓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機會駕駛華麗的馬車,透過對世俗與靈性的參與,透過與神性的共同創造,邁向更高的境界,超越自己的或集體的極限。…See More
Feb 25
不是 很後現代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11)

這就是前述的課程重新疆域化(deterritorialized),教學和學習往往是不可預測的、不確定的、不可量化的,較少依據既定的活動,是不可控制的複雜因素的交互作用的結果。但統一、確定、安全、普遍性仍深藏於教育人員的思考中,從未被質疑。因此要提供給教師空間,鬆弛思考的疆界,進行解神秘化的工作。Huebner(1999)將教師比喻為「陌生人」(stranger),這個隱喻讓教師「變臉」,也深化了課程是靈性的旅程的理念。(Wang, 2002)陌生人是我們不熟悉的、疏遠的,他們有不同的語言、意像、世界觀和生活方式,陌生人的視域呼喚新的世界覺醒,打開人類生活的另一種可能性。…See More
Feb 22
不是 很後現代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10)

詩性智慧的課程研究也需找尋這樣的逃逸路線,如 Morris(2004)就從不同的「鍵」或不同的逃逸路線來探討課程,她認為,詩性智慧的課程和教學不是浮於雲端的,而是存在於沒有地方的地方,存在於自我消融的地方。因此她不斷的重新思考或探討參照架構,或不依據參照架構 ,覺醒自己沒有做什麼(undone),沒有自己的家(home),將自己重新定位(dis/position),重新找自己在課程研究上的位置,脫離自己是神學文本或自傳文本的課程理論者,這種自我的矛盾讓她感覺到回到神學的或自傳的思考的家,但不受神學的或自傳的思考的限制。「在徘徊流連中,將自己重新定位為神秘-自傳-神學的課程研究者」(p.87),經由與神祕的異端境遇,跳到第三空間 ,即中間的地方 ,或非 穩定性的無(nothingness),因此能鬆弛規訓的束縛,丟棄架構,脫離方法論的泥淖,切斷課程理論的「基本疆界」,在當代課程論述的邊緣、甚至論述之外進行課程研究。 這種在家中的漂泊(homeless at home)或無家、但處處是家(un/home)的第三空間就是…See More
Feb 19
不是 很後現代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9)

由此觀之,詩性智慧的課程典範為課程研究,提供了非常深遠而且有價值的視野和角度,尤其是開創了後現代課程研究的方法和理論。如 Webber 和 Reynolds(2004)借用 Deleuze游牧的想法說,靈性或詩性智慧的思考打開了有建設性的逃逸路線。Deleuze 認為,理論建構要來自於非居住的空間,才能說沒有說過的話,游牧者發現知識和感情是非結構的,模糊的、共同地方的,游牧不佔主體的地方,只是暫時性的拜訪,以獲得豐富理解的洞見。游牧研究強調重新定位(dis/position),尋找逃逸路線(a line of flight),這個逃逸路線將使課程研究重新定位( dis/position ), 強調多元性(multiplicity),在中間移動,沒有路,尚未定義,或正在定義。Deleuze 強調「和」(and)的思考,因為有很多的”and”,一連串的和、和、和...,不是非此即彼,也不是這個變成那個,連接詞的”and”重於動詞的’’to be’’,以包容性的 and 取代排斥性的 or,每一個”and”呈現一個新的開端,新的方向,朝向邊界的新途徑。(引自 Webber,…See More
Feb 17
不是 很後現代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8)

所以詩性智慧不僅不是反社會的,而是強調更積極的參與社會,揭露社會的不正義和不公道,並加以消除。前述對詩性智慧的偏見或誤解都是神話,教師要解構這些反功能的神話,代之以社會正義的、自由的、責任的故事或神話。詩性智慧的研究本身就是一個嚴謹的解神秘化(demythologize)的過程,追尋現象的根源、核心範疇、本質、原型、假定、信念和偏見等,利用詮釋學的想像,揭露神話的不適宜性,加以解構,以適合時代的神話代替失去功能的神話,或發展新的神話使它更豐富。這個過程不因發展了新的神話而終止,而是依變動的脈絡和視野對新的神話不斷的詮釋、再詮釋,這就是詮釋學的循環,在教育情境中做詮釋學是一種詮釋學的想像。所以 Haggerson(2000)說:「詩性智慧的研究者對教育、學校、課程和教師、學習者等有關的神話加以研究、詮釋、再詮釋,然後將這些詮釋用詩性的形式呈現出來。詩性的形式可能是詩、音樂、戲劇、故事、敘說、隱喻、語言或符號的形象。」(p.4) 肆、詩性智慧對課程研究的啟示 從前述 Vico…See More
Feb 16
不是 很後現代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7)

所以課程理論化是「信心滿滿的行動,是人的生命願景的表示」(p.112),需有第三種方法論,即詩性智慧的想像,詩性智慧的想像特別著重洞見、視覺化和想像,詩性智慧質疑:「為何是存有(being)?」我在那裡?我是誰?我為何到這裡?為何這個就是世界?我為何來到世界?...這些都表示了意義中的詩性的實際的興趣,這是「為何這樣」(so what)的方法論,追尋意義、整全感和幸福感(wellbeing)。科學重視預測和控制,沒有處理終極的意義;批判理論重視實踐,但忽略了無限(infinity)、永恆(eternity)的問題,詩性智慧正是要探討這些問題,以補充科學和批判理論的不足。這三種方法都利用理論和實際的交互作用來增加更多理解和實際的活動,科學提供給我們技術和實用的控制,批判的反省提供解放的實踐,詩性智慧則提供美學、道德和形上學。這三種方法形成更大的詮釋學的循環,為自我反省提供工具性的實際、解放的政治實際和個人的覺醒和洞見,都增加我們的理解,協助我們詮釋課程情境的現實。詩性智慧的課程可能遭受許多誤解,可能被認為是宗教教育,是權威民粹主義的宗教狂熱(Apple,…See More
Feb 13
不是 很後現代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6)

課程是靈性的旅程,是將兒童帶進整全和一體的世界,身和心,自己和他人,人和自然世界,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整合起來,成為一體。這也是 Greene(2001)所謂的美學時刻(aesthetic moment)或 Pinar、Grumet(1976)所謂的綜合時刻(synthetical moment),在綜合時刻或美學時刻,自我重新建構,知性、身體、精神與宇宙結合成統整的經驗,時間、地方和意義產生內在的聯接。這是一個寧靜的時刻,將自己放空的時刻,放空自我、文化、憂愁和他者等,宛如進入平靜的祕境,令人驚奇的神秘的世界。Haggerson(2000)稱為再生的儀式,即我們浸淫到某一活動中,失去了時空感,產生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感覺,覺醒自己的再生。這時自我超越了,Foshay(2000)將這種超越我(transcendent self)視為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超越的經驗是人類發展的普同的部份,超越是一種無限的(limitless)感覺,超越既有的狀態或存有的實現,與 Dewey…See More
Feb 10
不是 很後現代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5)

目標和學習的科學的語言封鎖了未知、不確定和神祕性,也枯竭了生命的精神。因此他們都強調以新的語言,新的求知、思考和存有的方式,來克服這種現代性的危機。追求確定和和可預測性,和世界的除魅化,正是現代性課程思維的核心。Kesson, Oliver (2002)詩意的說,要將這種控制的、可預測的現代性課程,丟到詩性智慧之河的彼岸 , 邀 回 Dewey 、 Whitehead 的生成(becoming)、轉型等動態概念的幽靈,參與後現代課程的對話。Huebner(1985)也強調,我們需要一種詩性智慧的語言,以便將靈性和詩性智慧放進生活的結構內,將生命的活力和宇宙的創造力放入課程內。詩性智慧是「最深層的個人的生活經驗,包含各種深度和複雜性」(Kesson, 1999, p.99),是朝向內在覺醒的、靈性的旅程(astral journal),表示由外在的顯著課程轉向個人意識的內在的、「當下」的經驗,將生活、呼吸、說話、舞蹈、參與的人類和其它生物,重新定位於動態的、游移的、活動的、共同參與的宇宙的中心,使我們成為具現化的行動者(embodied actor),重回自己的歷史和經驗領域的中心。…See More
Feb 7
不是 很後現代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4)

現代社會偏重數學和科學作為真理的量尺,忽視了直覺、靈感、類比、隱喻,和其它的求知方式。後現代拒絕控制、測量和方法等現代性的觀念,批判基礎、普遍性、決定性、控制、統一性和客觀性和確定性,質疑整體的論述和後設敘説,強調異質性、差異、片段和不確定性。這些特質使混沌和複雜理論等新科學成為詩性智慧的一環。後現代從意義、價值、目的和理解來探討「為什麼」的問題,希望從我們自己和自己的觀看方式找到答案。看到動態的整體,生命的開展和系統的相互關聯性,我們感覺到混沌和複雜理論等新科學的敬畏和靈感,當我們在生命的舞蹈中鑑賞永恆的複雜性和關係,才能消融現代性的靈感的麻木。(Doll, 2005)作為 Vico 的詩性智慧,混沌和複雜理論等新科學是理解自然世界的方式,這種理解不僅經由分析,更經由對我們自己的想像、故事、神話和隱喻的詮釋。作為關係、意義、系統的後現代邏輯的詩性智慧,鼓勵對意義和文化的相關的、社會的、人性的理解。 Vico 揭開詩性智慧的歷史的討論,強調詩性智慧的精神,挑戰理性、數學的自然觀,覺醒現代理性成為規訓生活的一種形式,一種制式的思考方式。Vico…See More
Feb 6
不是 很後現代 posted a blog post

歐用生·詩性智慧及其對課程研究的啟示(3)

由此可知,Vico 的詩性智慧重視創造力、想像力、感覺和可敬畏的事物,強調以創意、神話和靈感來調節理性。理性不是人的第一種功能,相反的想像才是第一種功能。想像不是源於理性的思考,而是源於體驗性的實作,由此產生存有的感覺。這是由熱情的參與、而不是非熱情的觀察而來的,這種參與是詩性的,因為詩人是行動者,也是創造者,「會想像的人就會創造,他就是詩人,就是創造者。」這種求知是個人的、經驗的、歷史的,不是追求事實的知識( know-that )或技術的知識(know-how),不是歸納或演繹的,而是參與到活動或經驗中,重視過程而不只是觀察,重視口語表達和對話。對話本身就是一種生活方式,活生生的、精神奕奕的生活方式,這種神祕的、以口語為主的世界,比文字還早,比再現的世界觀還早,是人類、自然和精神存有之間相互補充的、相互滲透的、繼續性的世界。 在這個神祕的社會中,智慧先於語言,是音樂的世界:「在音樂中,我們學習著看、感覺、聽、聞,然後思考和回答。」這個神祕的世界是神的世界,也是人的世界。(Shotter,…See More
Feb 3

不是 很後現代's Blog

德勒茲·分裂症和社會(5)

Posted on April 2, 2023 at 5:00pm 0 Comments

那麽,需要用肯定的詞語來描述分裂症。「紊亂」、「自我中心主義」、「失去真實」,對於那些想要壓制分裂症的人來說,是很方便的詞語。「紊亂」是一個很貧乏的詞匯,指的是那些組成了特殊的分裂症機器的元素的狀態——我們可以從肯定的角度來確定分裂症機器——在這個方面,我們很快意識到缺乏關聯所擔當的機械性角色。



「自我中心主義」也是一個貧乏的詞匯,它指的是無器官的身體以及它之上所有的流溢,這與脫離現實的內在生命沒有關係。



「失去真實」,我們如何評價那些在一個無法支撐的點上接近真實的人(「這種感受,與心靈相關聯,打破了物質的聲音」,阿爾托在他的《神經儀器》(Le Pèse-nerfs)中寫道[⑨])?與其從給人帶來巨大摧殘的浩劫來界定分裂症,或者從結構上出現的洞和裂縫來解釋分裂症,我們不如將分裂症理解為一個過程。當克雷丕林…

Continue

德勒茲·分裂症和社會(4)

Posted on March 16, 2023 at 10:30pm 0 Comments

分裂症中所遺失的東西有可能正好是俄狄浦斯那里的某種東西嗎?從最早的階段開始,它是否是弒父娶母情結(二者都可以解釋俄狄浦斯結構上存在著裂隙)的變形?依照拉康的說法,摩德·曼諾尼(Maud Mannoni)提出了「對父親能指的原初排斥」,這樣「俄狄浦斯的角色就到位了,但如果將各種結果並列起來,就存在某種類似於空位置的東西。這個空位置仍然十分神秘,開啟了欲望所引發的焦慮」[⑦]。然而,並不十分確定一個毋庸爭辯的家族結構,是否就是分裂症的好的衡量單位,即便這個結構延伸到三代人,包含了祖父母。研究「裂殖」(schizogènes)家族,或家族中的裂殖機制,是傳統精神治療、精神病學、精神分析、甚至反精神治療的共同特征。他們工作中令人失望的是,他們都引用的機制(例如,格列高利·貝特森(Gregory…

Continue

德勒茲·分裂症和社會(3)

Posted on March 10, 2023 at 10:30pm 0 Comments

這就是為什麽最一般意義上的藥理學,在對分裂症的實踐研究和理論研究上會如此重要的原因。對分裂症的新陳代謝的研究,開啟了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在其中,分子生物學扮演著一個十分關鍵的角色。化學是強度的和實驗性的,它似乎至少在兩個方面可以超越傳統的有機體/精神的二元性:(1)由酶斯卡靈(mescaline),紫堇堿(bulbocapnine)和***等導致的實驗性的分裂症狀態;(2)治療上需要鎮靜分裂症的焦慮,消除僵直症的表現,來啟動分裂症機器,讓它們再次運轉(「強安定劑」,甚至***的使用)。

(二)作為過程的分裂症

Section…

Continue

德勒茲·分裂症和社會(2)

Posted on March 8, 2023 at 10:30pm 0 Comments

不過,器官本身並不是無器官身體的真正敵人。有機體(organisme)才是敵人,換句話說,所有施加在器官之上的整體化、合並、協同、綜合、壓抑、分離的體制的組織才是敵人,這些組織在器官上施加了令人厭惡的作用,並將器官當成它們苛求的工具。另一方面,無器官身體吸引著器官,自為地占有器官,以不同於有機體施加在器官之上的體制不同的方式讓器官起作用,這樣,所有的器官都是一具身體——倘若器官自為地起作用,包含了所有其他器官的功能,就更是如此。器官是「奇跡般地」誕生於無器官的身體,它所遵循的機器體制,不能混同於有機機械論或者有機體組織的體制。例如,厭食症的嘴巴-肛門-肺。或者毒品導致的分裂症狀態,正如威廉·巴勒斯(William…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