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gust 2023 Blog Posts (23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混融人性理念

我们如何做到一方面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另一方面抵御相对主义和帝国主义,同时还要协调人权的普遍性与文化的多元化?法兰西学院院士、专攻法律国际化问题的法学家米雷耶·戴尔马-马蒂(Mireille Delmas-Marty)就此问题讲述了自己的观点。她提倡“互利互惠的混融…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August 23, 2023 at 6:00am — No Comments

利奧塔:知識合法化的敘事(4)

這種情況便導致知識與社會和國家之間一種新的關係,它在原則上是一種方法與目標的關係。科學家們認爲只有政府的政治(換句話説,也就是政府的全部政策)是正義的,他們才可能與之合作。假如他們認爲自身所處的市民社會被政府弄得非常糟糕,他們就可能拒絶政府的規章政策。這種類型的合法化賦予他們權威,並認爲作爲實踐着的人類,他們可以拒絶以學者的身份幫助一個他們認爲不合乎正義的政府,換言之,即它不是一個建立在真正嚴格自律基礎上的政府。他們甚至可以用他們的專長來揭示這種自律在社會和政府中並沒有真正實現。這使人們又重識了知識的批判功能。然而事實卻是,除了由實踐主體,也就是自律集體所提出的預計目標外,知識顯然無法達成其他的終極合法目標。[15]…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August 23, 2023 at 5:30am — No Comments

利奧塔︱後現代之狀況(中)

後現代主義的基本目標之一是消解主體。17世紀以前,基督教是最高權威,評價一切的標準是上帝制定的,而不是人制定的,從而它們是“客觀的”。17世紀之後,如尼采所言,上帝死了,其位置被人所代替,標準是作爲主體的人所選擇的,從而也變成主觀的。用康德的話説,人爲自然界立法。後現代主義消滅掉主體之後,任何標準都沒有了,無論是客觀的還是主觀的,由此必然陷入虛無主義和無政府主義。虛無主義是一種關於真理(理論)的相對主義,無政府主義是一種關於價值(實踐)的相對主義。相對主義可以不要標準,但沒有辦法做到不要規則。於是這種沒有標準的規則就變成了維特根斯坦的語言遊戲,而語言遊戲的規則是約定的。…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August 22,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斯塔夫羅斯·伊恩努卡:「後真相」時代的教育如何定義(下)

物理學家大衛·多伊奇(David Deutsch)在1998年出版的著作《現實之布》(The Fabric of Reality)中指出,雖然知識總量呈指數級增長,一個人想要無所不知依然是有可能的,至少可以掌握闡釋的工具,但前提是把握以下四大核心理念——量子物理和多重宇宙理論、進化論、計算機理論以及認識論。誠然,多伊奇列舉的核心理念是否充足或是否正確依然有待商榷。但他的想法在邏輯上無懈可擊,即在知識總量以指數級速度增長的今天,學習和闡釋知識的工具與知識本身至少同等重要。…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August 22, 2023 at 8:00pm — No Comments

David Pines·湧現:21世紀科學的統一主題 3

2. 作為統一範式的湧現



什麼可以代替還原論者的方式來理解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科學中的湧現行為? 簡短的答案是一個新的起點:認識到理解湧現行為需要關注可以刻畫系統作為一個整體的湧現集體特徵,並尋找它們的起源。它意味着通過實驗或觀察來識別湧現的集體模式和規律,然後設計出體現集體組織概念和原理的模型來解釋它們。這些模式、原理和模型是通向研究的系統中觀察到的湧現行為的路徑。只有通過研究這些中間路徑,我們才有希望在一個大的、統一的尺度上把握湧現行為。



圖3. 納米線,例如圖中在硅晶體上由原子生長產生的納米線,是具有湧現性質的新型人造材料。| 圖片來源: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August 22, 2023 at 8:00pm — No Comments

陳嘉映:何不做點自己高興做的事———「文化特殊性」解(下)

文化比較學的主體內容是繞一個學術用語的圈子來證明本族文化的優越。無怪乎弱勢民族特喜歡這門學問,因為強勢民族要表明自己優越性的時候通常會采用直接的手段。文化比較學家赤誠可感,唯於事無補耳,就像誰要想成為工業強國,有效的辦法是自己生產出像樣的產品來,靠不上一場又一場抵制洋貨的運動。

比喻在不同類的事物中發現共同點,比較則從同類事物的差異入手。…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August 22, 2023 at 7:30pm — No Comments

陳行之:用蒲松齡的酒澆自己的憂愁——再說刀郎現象(3)

前幾年不知道因為什麽事情,我與久已失去聯系的一位朋友聯系,這位在我印象裏不大識字卻在人際交往上擁有獨到才能的寫作者,劈頭就告訴我:「我已經出版了17本書!」我大駭,竟一時有些森然。然而轉念想想,心境也就平復了:有什麽奇怪的事情不能發生呢?人們之所以活得異常沈重,異常疲憊,不正是因為這個世界經常就會有太多奇怪的事情發生嗎?當年,就連擁有深邃靈魂的叔本華先生也郁郁於熱鬧著文壇的都是一些庸才和蠢材,下斷言說優秀作品從來都是形單影隻、孑然而立,不配有好的命運的……我完全能理解,這位不被人理解的偉大作家說這些話的時候有多少苦澀在心頭!直白了說,眼前這個世界不僅僅經常會有奇怪的事情發生,它簡直就是在癲狂,各種野蠻力量爭先恐後地向良知和本分撒野,肆無忌憚地欺淩無權無勢的弱者……活到了這個歲數,如果連這些也看不明白,那不就等於白活了嗎?…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August 22, 2023 at 6:30am — No Comments

Édouard Glissant 格里桑: Poetics of Relation 關係詩學(上)

Deterritorializing」-破除領地

20世紀八零年代後期,隨著後現代理論而崛起的後殖民理論,帶起了一波消解中心(decentraling)和破除領地(deterritorializing)的運動,一直以來處於邊緣地帶的理論紛紛而起,破除長期以英美文本為中心的主流地位,也促成了後來的文化研究,文學研究研究超脫了以往傳統文學研究的範圍,將傳統菁英學者所鄙視的次文化與大眾文化與傳播媒介納了進來,除此之外還有文化身份、文化消費、權力話語、性別研究、殖民主義與後殖民寫作/話語為主的種族研究理論等。…

Continue

Added by moooi on August 22, 2023 at 4:00am — No Comments

風林木魚·湧現,以及由湧現產生的意識 4

這就提到另外一個概念,觀察者效應,電子收到某一種瞬時傳來的信息(也許是作為「麥克斯韋妖」的我們對其輸入了信息),1927年波爾提出了「互補原理」來解釋這一現象,即粒子存在波粒二象性。不過在某一時刻它不可能即是粒子又是波的,其狀態取決於有沒有人在觀察它,沒有人觀察的時候就是波(波函數疊加狀態彌漫於整個空間,在任何位置,概率大小不同而已),有人觀察的時候就瞬時從空間收縮集中在一點變成粒子(所謂的「坍縮」),人們用其他的任何亞原子粒子來做此實驗都得出完全相同的結果。

粒子是實體,而波是一虛無縹緲的概念,波爾原理認為當我們沒有看電子的時候,電子就不是實體,如幽靈一般散佈在四周,以波的概率形態漂浮在空間中。但當你睜開眼,幻象立即消失,電子的波函數瞬間坍縮,變成實實在在的粒子,讓你能看見它。…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ugust 20, 2023 at 1:30pm — No Comments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6)

但大家想一想,我看着你們同時也總是在聽你們,我的看會影響到我的聽,反過來也一樣,我聽着你們,如果你們中間突然有人發出大笑聲,或者發生別的奇怪狀況,我對你們的看立刻就變了。看和聽是相通的,聽會影響看,看會影響聽。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時間與空間本來就是相通的,兩者的分離是因爲科學技術造成的異化的後果。我所謂的“圓性時間”根本上就是一種空間化的時間,海德格爾的説法是“時—空”(Zeit-Raum),在時間與空間之間加了一橫(連字符),以示兩者交合不分的狀態。這是1930年代中期海德格爾的思想,我們下面再講。總而言之,尼采是以“相同者的永恆輪迴”學説來反對傳統的“線性時間觀”,揭示出一種“圓性時間”,當他用過去與將來的緊張碰撞即“瞬間”來描述這種“圓性時間”時,根本上是要啟動一種時空一體的經驗。所謂“瞬間”是“時之間”也是“空之間”,更是“時—空”“之間”。…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20, 2023 at 5:30am — No Comments

陳行之:用蒲松齡的酒澆自己的憂愁——再說刀郎現象(2)

在具有豐富精神內容的人那裏,對傾訴的深切渴望並不比被荷爾蒙折磨的人的欲望輕弱,反之,它更加尖銳,更加深邃,更加綿長,也更加無邊無際。此種類型的對知音的尋覓、對生命外部力量的渴望,就不簡單是人類主體對客體的「反應」了,反之,這是主體對客體的頑強追尋,一種主動的試圖「進入」的過程。實際上,人類生存尤其是知識分子生存,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表現為這種帶有悲情意味的精神尋覓。屈原先生當年愴然曰:「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說的就是這種精神尋覓,他心中是有太多的塊壘需要澆濯,他需要找到一個地方,能夠讓自己的靈魂得以安歇和小憩。…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皇京港 on August 20, 2023 at 4:30am — No Comments

陳嘉映:何不做點自己高興做的事———「文化特殊性」解(中)

極端的進步觀把形形色色的文化都排在一條直線上,分出它個上下高低來。文化特殊論的立論正相反:每種文化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價值標準,因此是無法比較的。你打橋牌,我下圍棋,怎麽比得出誰高超?任何衡量標準都與特定文化相關,沒有超乎一切文化之上的自然標準。說不定拿各種文化來一比高低這種想法就是某種特定文化的產物呢。形形色色的文化只有不同,沒有優劣之分。

中國人先前認為華夏文明世界第一,後來在可以直接比較的方方面面都比不上西方,終於產生了一種文化自卑感。文化獨特論既不自稱高人一等也不承認低人一等,算是中平之論。

但我們說所有文化都平等,只是面對西方文化時才說的。倒不是咱們中國人采用了雙重標準,說實話,坦桑尼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哪兒有什麽文化呀,所以也談不到平等不平等。…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August 19, 2023 at 7:00pm — No Comments

《導讀利奧塔》摘錄(5)

在這篇文章中,利奧塔區分了三種藝術和文化的呈現(presentation)方式:現實主義、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這些概念也許同樣出現在其他批評家的作品中。但準確地理解清楚利奧塔使用它們的方法是重要的。在其他後現代主義的討論中(例如,參看Hutcheon 1988 或 Jameson 1991),這三個概念描繪了一個藝術發展的歷史過程。



在他們的討論中,現實主義被描述爲19世紀的主導美學形式,其代表作家是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或者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現代主義挑戰現實主義的再現…

Continue

Added by Host Workshop on August 19, 2023 at 6:30pm — No Comments

斯塔夫羅斯·伊恩努卡:「後真相」時代的教育如何定義(上)

曾幾何時,「教育」似乎一目了然——接受教育意味著在校學習。一般而言,學習的年限越長,受教育的程度就越高。可在當今時代,關於「教育」的傳統共識已不再適用。有證據表明,在校學習與教育之間的因果關係若非蕩然無存,也已然岌岌可危。

近期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篇報道,調查了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兒童接種可預防的兒科疾病疫苗之間的關聯。該報道援引了多項發展中國家的權威研究,結果均顯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兒童疫苗接種率之間存在正相關。換言之,母親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接種疫苗的幾率就越大。這一關聯毫無爭議。…

Continue

Added by Jemaluang 三板頭· on August 19, 2023 at 6:00pm — No Comments

David Pines·湧現:21世紀科學的統一主題 2

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我們支持將湧現作為聖塔菲研究所追求科學之路上的共同主題,但卻沒有使用湧現的語言。用莫里哀《貴人迷》中的話來形容: “天哪!四十多年來我一直在不知不覺中說著散文。”我們在這些年研究複雜適應系統中的湧現行為,但卻沒有明確說明這樣做。



圖2. 鳥類的集群行為,即鳥類在飛行過程中的集體運動,是鳥類個體在沒有協調和領導時,遵循簡單規則湧現出的行為。



但是我們的詞彙在幾年之內開始發生變化。在也許是第一本面向大眾的關注湧現行為的書籍《湧現:從混沌到有序》(Emergence: From Chaos to Order)中,聖塔菲研究所的早期知識領袖之一約翰·霍蘭德(John Holland)寫到:一些系統(比如遊戲、簡單的分子等等)中促成湧現行為出現的是一組相對簡單的規則。…



Continue

Added by 柏圖校友 on August 19,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5)

尼采説了三點:直線騙人,真理彎曲,時間圓圈。尤其是最後一點,即所謂“時間本身就是一個圓圈”,委實是驚人之語,也足以被當作瘋人亂語。二十多年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爲尼采此説做了科學的証明。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引力場會使時空發生扭曲。當一個有質量的物體體積趨於0時,其引力會達到無法想象的地步,從而改變空間,導致光都無法在其空間里逃避,進而形成“時空扭曲”,也就是使由三維空間和四維時間構成的時空結構産生扭曲。後來的各種實驗和研究証明了愛因斯坦的“時空扭曲”理論。人們在探究時間測量技術時就發現了各種“時間扭曲”問題,有研究者做了如下總結性羅列:…

Continue

Added by 李蕙佳 on August 19, 2023 at 8:30am — No Comments

陳嘉映:何不做點自己高興做的事———「文化特殊性」解(上)

餓了,要吃,這是生理。有好炒乾煸牛肉絲的,有好烤牛排的,有用筷子吃的,有用刀叉吃的,這是文化。你們吃肉不吃魚,他們吃魚吃牛不吃豬,你們見面作揖,他們見面握手。從自然的角度看非必如此而在實際生活中人皆如此的行為模式,就是文化。你到歲數想倆人往一塊兒睡,這是自然,你穿件白紗裙子上教堂照好多相片,這是文化。

雖說文化「從自然的角度看」非必如此,但人本來就是一種「非必如此」的動物,一種文化動物;就像鯨魚是一種水生動物,回頭是岸,卻還是遊在海裏自在。…

Continue

Added by Paetiyo on August 19,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風林木魚·湧現,以及由湧現產生的意識 3

神經系統學習相比演化篩選顯得尤為高效,不再依靠一代代生命的優勝劣汰篩選來提高效率,神經網絡的學習需要總結經驗,當然也就需要記憶,還需要預測信息之外的經驗(泛化能力),神經網絡學習的原理說來也簡單,物種在接收外部信息後,通過不斷重復嘗試成功或者失敗,調節神經突觸中受體的數量,尋找合適接收電信號頻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物種的遺忘(遺忘那些錯誤或不適應生存的經驗)代替了演化中的死亡(篩選),而不斷嘗試重復例子的過程也就是尋找神經突粗合適受體數量,找到最適合傳輸信息(電信號)頻率的過程就是我們的神經網絡學習。

以上簡述了生命的演化與兩個階段的學習,任何生命都會有感知外界信息並做出維持自身狀態的對應行為,能體驗這個世界的個體(複雜神經細胞)並不會比不能體驗世界的個體(草履蟲)更容易被留下來,那麽我們的大腦究竟有什麽用呢,又是什麽讓我們產生了意識?…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August 19,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王海東:”蝴蝶夢”與”甲蟲盒”之喻—莊子和維特根斯坦論意識難題(6)

而維特根斯坦則傾向於提供一種新知識,以期解決哲學問題。對真理的追求,對知識的渴望,維特根斯坦無比強烈,甚於莊子;但對自由和幸福的關照,莊子更是樂而忘返,不知老之將至。在對人類命運的同情和探索上,二人都飽含悲憫之情,竭力而爲,希望構建一個有意義而富含生趣的世界,這一點偉大的宗教家與哲學家都具有相似性。

因此,在對意識的探究中,從知識論而言,莊子沒有像維特根斯坦那樣提供具體的知識,這是時代之困,不能苛責莊子,即便是時下,“意識”依然是一個沒有解決的謎。儘管各種主義層出不窮,行爲主義、功能主義、同一論、取消主義,或是二元論與泛心論,都未能給出“定論”。莊子在道論的視野里,爲意識留有餘地,而其空靈的體悟近佛,可爲同一論和取消主義提供更妙的思路,即意識和心靈並不需還原爲物質,或者取消,而是一種“空性”的在場。維特根斯坦所供給的新知識,爲心智哲學的興盛提供了豐富的思想“燃料”。…

Continue

Added by Host Studio on August 19,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對談:“湧現與創造” 4

讀小説不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靈丹妙藥,但至少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虛構如何塑造我們生活的形的。我覺得讀小説鍛煉的是大家不斷去質疑你所見的真實的能力。

重輕:現實主義中的真實,比如説我們去冩一個人生活中的苦惱,冩人的苦難,然後我們可以推己及人,體會到裡面有一些永恆和長久的東西,這個是“真實”的第一層。需要解釋的一點是在這個基礎上加一層,有一些“真”就成了一種感覺。比如看《夜巡》(下圖) 這幅畫,或者你看印象派其他的畫,很模糊,但它就是有一種比精細的油畫還要真得多得多的世界。…



Continue

Added by 卡萊爾的書包 on August 18,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