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周興:圓性時間與實性空間(6)

但大家想一想,我看着你們同時也總是在聽你們,我的看會影響到我的聽,反過來也一樣,我聽着你們,如果你們中間突然有人發出大笑聲,或者發生別的奇怪狀況,我對你們的看立刻就變了。看和聽是相通的,聽會影響看,看會影響聽。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時間與空間本來就是相通的,兩者的分離是因爲科學技術造成的異化的後果。我所謂的“圓性時間”根本上就是一種空間化的時間,海德格爾的説法是“時—空”(Zeit-Raum),在時間與空間之間加了一橫(連字符),以示兩者交合不分的狀態。這是1930年代中期海德格爾的思想,我們下面再講。總而言之,尼采是以“相同者的永恆輪迴”學説來反對傳統的“線性時間觀”,揭示出一種“圓性時間”,當他用過去與將來的緊張碰撞即“瞬間”來描述這種“圓性時間”時,根本上是要啟動一種時空一體的經驗。所謂“瞬間”是“時之間”也是“空之間”,更是“時—空”“之間”。

所謂的“圓性時間”是生命本體的時間,是時空一體的生命經驗的尺度。它當然是隨着生命運動而變動的。尼采有一個説法特別精彩:“我們在不斷生長,我們的時間感、空間感等等也在不斷發展。”哪有什麼固定不變的時空經驗?但無論是古典物理學的時空觀還是康德的作爲“直觀形式”的先驗時空觀,都放棄了時空的“生長性”,給出了關於時間和空間的形式化規定。

下面來講海德格爾。現在有個説法是,讀尼采的書越多,越覺得海德格爾離不開尼采,海德格爾的大部分思想可以在尼采那里找到根苗,當然海德格爾比尼采想得更細密一些。海德格爾前期發展了尼采的“圓性時間”觀,但他做了一個變化,尼采關注的是“瞬間”,當下瞬間無比重要,而海德格爾形成了一種以“將來”爲指向的此在時間性循環結構。我們可以看到海德格爾在《時間概念》中的基本思路:“消逝”——“先行”——“向死而生”——“將來時間”。一切都在“消逝”(Vorbei),這個沒錯,但如何理解“消逝”?只是線性的一去不復返的流失嗎?我們是不是可以把“消逝”理解爲一種“先行”呢?這可以説是哲思上的“腦筋急轉彎”。傳統“線性時間”觀認爲我們所有的東西都在消逝,不可阻擋,無可挽回。但這個“消逝”意味着什麼?爲什麼不可以把它理解爲“先行”?海德格爾的思考從這里開始,因爲人是一種向着將來生活的動物,“先行”到將來去,甚至先行到死亡中去,到極端的可能性中去——人是一種可能性的動物。所以“將來”這個維度凸現出來了,在這一點上海德格爾是相當高明的,恐怕要比尼采高明些,尼采只知道“當下/瞬間”,試圖把“當下/瞬間”概念永恆化。海德格爾則不然。海德格爾追問,什麼是時間?時間是通過對“將來/未來”的“定向”和對“將來”不斷地“先行”而發動起來的這樣一種三維結構,也就是我所謂的“圓性時間”。其中含有這樣一種邏輯:我們如何來面對“消逝”,面對我們的不斷“消逝”和“流失”?海德格爾説要“先行”,我們“先行”到生命的可能性中去,先行到最極端的可能性即死亡中去,只有這樣,生命整體的意義方能實現,才會顯示給我們。海德格爾這種時間性理解,我們可以把它叫做“將來時間”。大家要注意,將來之維的開啟太重要了,一個人如果對可能性、對將來失去展望的能力,那就意味着走向自閉症。自閉症就是人們不能對未來開放了,對自己的將來失去了信心。

Views: 24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