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塔夫羅斯·伊恩努卡:「後真相」時代的教育如何定義(上)

曾幾何時,「教育」似乎一目了然——接受教育意味著在校學習。一般而言,學習的年限越長,受教育的程度就越高。可在當今時代,關於「教育」的傳統共識已不再適用。有證據表明,在校學習與教育之間的因果關係若非蕩然無存,也已然岌岌可危。

近期英國廣播公司(BBC)的一篇報道,調查了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兒童接種可預防的兒科疾病疫苗之間的關聯。該報道援引了多項發展中國家的權威研究,結果均顯示,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兒童疫苗接種率之間存在正相關。換言之,母親受教育程度越高,孩子接種疫苗的幾率就越大。這一關聯毫無爭議。

不過,該報道又援引了一項美國的研究,以及由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學院進行的全球研究。這兩項研究卻顯示,在美國和多個歐洲發達國家,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兒童疫苗接種率呈負相關。與僅完成中學教育的女性相比,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尤其是獲得高等教育學位的女性,讓孩子接種疫苗的可能性反而更小。此外,種種跡象也表明,類似的負相關還存在於其他領域。無論是針對氣候變化,還是進化論,許多受教育程度更高的人士常持有與事實相悖的觀點。

正因為有越來越多的人將觀點和情感置於事實之上,《牛津詞典》將「後真相」評選為年度熱詞。

那麽,如何解釋這一現象?簡單來說,大約從500年前以來,人類的集體智慧一直在增長,雖然我們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時間越來越長,但我們所掌握知識的占比卻越來越小,個人變得更加「無知」。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正是物種進化和信息技術。進化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作為一個物種,現代人類存在的時間約為20萬年。在此期間,人類的生理構造,包括大腦的形狀,幾乎沒有發生改變。然而在過去的500年裏,信息技術卻經歷了飛速的發展。

15世紀40年代,約翰內斯·古登堡發明了西方活字印刷術。在這項技術問世之前,傳播知識主要依靠書籍抄寫,即便是在開化的古希臘和古羅馬社會亦是如此。印刷術的問世可謂石破天驚。在其發明後短短50年內出版的印刷書籍總數超過了此前1000年裏人類手工抄寫的書籍總數。

正是因為海量的知識能夠得以記錄、保存和傳播,才有了日後的科學和工業革命。再後來,伴隨著人口增長和經濟分化(勞動分工),人類的知識與日俱增,從而催生了技術飛躍。在現代歷史上,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問世也產生了相同的效應。但計算機技術與書本的不同之處在於,書本僅是加快了知識傳播的速度,計算機技術還提高了知識創造的速度。憑借人工需要幾周乃至數月才能完成的計算和分析,計算機可在幾分鐘甚至幾秒內就解決。

雖然衡量人類知識總量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指標,但據谷歌估計,截至2010年,全球已出版的書籍總數可能已達到1.3億本。即使在這上億本圖書中,有知識含量的僅為極少數,一個人傾其一生所能獲取的知識總量也只是微乎其微。用科幻作家亞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的話來說,我們大多數人難以區分尖端技術知識與魔法的區別。更令人擔憂的是,克拉克預測,人類智慧的總和與個人所掌握的知識之間的鴻溝會不斷加深。

面對人類智慧巨大的總量,若要避免個人越來越無知,甚至徹底扭轉這一趨勢,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和塑造我們的教育。這一難題並沒有簡便的答案,筆者希望從如何教與學、為何而教、為何而學,以及教育的時間和地點等方面提供一些思路。

教什麽?學什麽?現有的教育系統旨在培養「專才」。因此,越走向教育系統的金字塔尖,課程分化越細,專門化程度越高,越是不重視對通識知識和核心概念的理解。我們必須扭轉這一趨勢,發現教育的核心理念,並圍繞其打造適用於所有人的優質的通識教育。(愛思想 2018-01-25)

Views: 31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