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位於北台灣山區的泰雅族司馬庫斯部落,因實踐近似社會主義的共產生活,加上美好的自然資源,像傳奇故事般,每年吸引五萬多名遊客前往遊覽,當中也包括香港遊客。
二十年前,我走訪時,司馬庫斯因為缺乏道路連結,孤立於高山,僅剩十三戶人家,被譽為黑暗部落。那時族人循著頭目的夢境,發現檜林的巨木群。有此觀光資源,一條聯外便道隨即在政府協助下迅速出現。此後部落的物產可以輕鬆運出去,外界的物資也能快速運進來,生活環境大幅改善。
我去那年,部落只有一間不到五坪、由木板拼砌的禮拜所,如今那已變成氣勢恢宏的教堂,可容納上百人。此外,部落也獨立興建學校,幾棟像誠品書店般的木造巨屋,都盡量利用在地材料完成,讓部落的孩子在小學階段安適讀書,不用像過去那樣艱辛地到外頭寄宿。…
Continue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November 8, 2016 at 7:38am — No Comments
一九四一年暑假,鐘書由陸路改乘輪船,輾轉回到上海。當時辣斐德路錢家的人口還在增加。一年前,我曾在辣斐德路弄堂裏租到一間房,住了一個月,退了。這回,卻哪裏也找不到房子,只好擠居錢家樓下客堂裏。我和圓圓在鐘書到達之前,已在辣斐德路住下等他。
鐘書面目黧黑,頭發也太長了,穿一件夏布長衫,式樣很土,布也很粗。他從船上為女兒帶回一只外國橘子。圓圓見過了爸爸,很好奇地站在一邊觀看。她接過橘子,就轉交媽媽,只註目看著這個陌生人。兩年不見,她好像已經不認識了。她看見爸爸帶回的行李放在媽媽床邊,很不放心,猜疑地監視著,晚飯後,圓圓對爸爸發話了。
“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她要趕爸爸走。
鐘書很窩囊地笑說:“我倒問問你,是我先認識你媽媽,還是你先認識?”…
ContinueAdded by 客家 庫 on November 8, 2016 at 7:17am — No Comments
內容提要:中國茶文化產生於中國宗教文明的“泛神論”時期,具有某些宗教的文化基因。儒家以潛移默化的方式用儒家的周禮去規範茶禮,用儒家的樂感文化熏陶茶文化,用儒家的仁學規範茶學。中國茶文化的主體建構多取材於儒家學說。中國的茶葉沐浴佛的光輝,由名山、名寺植名茶到飲茶成為“和尚家風”,並因為“禪教合一”而出現了中國茶文化的新景觀——“茶禪一味”。中國的禪宗茶道悟的是“中國禪”,突出直覺智慧,落腳到肯定生命(道)和肯定人生(儒)。在道教未正式形成前,茶便已和道教的神仙結緣。自古以來,茶便是溝通人神、人鬼關系的物品,難免帶上幾分仙氣、神氣、鬼氣。儒教講“中庸”,道教講“天人合一”,…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7, 2016 at 8:16pm — No Comments
一
科學主義思潮的興起與挑戰是20世紀中國哲學遭遇到的最深刻、最強大的一次危機。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的危機源於另一學科——科學——的挑戰,從實質層面看,科學-哲學一體的西方哲學文化構成了中國哲學最強大的威脅。“科學派”所倚重的利器——科學方法(具體地說就是:經驗、理性、實證、、形式化、普遍有效性,等等),乃是西方哲學慣常推崇與使用的方法。眾所周知,西方近代以來的實證主義(20世紀以邏輯實證主義為代表)、現象學等流派以“科學”作為哲學的目標,將“科學方法”樹立為追尋的目標而一再表現出西方哲學方法論的自覺。當科學方法的普遍價值被中國的科學派認同、接受,並以之作為根據來清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結論自然且必然是:中國哲學沒有“科學方法”支持,它不是“科學的”,故它“不科學”。基於科學的普遍價值,“不科學的”就等於“無真理性”,便是“錯誤”、“荒謬”,便是“玄學”。…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7, 2016 at 8:14pm — No Comments
每有聚餐,與會者都不用帶錢包,帶上嘴就行(“不攜杖頭錢”),胡吃海喝完畢,拍屁股走人。買單的事誰負責?待到發榜,由中了舉人、進士的與宴者負責。因為在吃的過程中大家都不知道這是“吃”誰的請,而大家又都“夢”想這桌能由自己買單,所以,這就叫“吃夢”。
同治十年,王闿運(1833年~1916,晚清經學家、文學家,湖南湘潭人)進京會試。他的朋友多,朋友的朋友更多,因此,在辦正事之余參加的吃請也很多。據《湘綺樓日記》,在此期間,幾乎宴飲無虛日。請客吃飯沒什麽稀奇,不值得專文記敘,但他們買單的方式比較奇怪,才有記一筆的價值。
士子吃飯叫“吃夢”…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7, 2016 at 8:12pm — No Comments
在東安市場的舊書攤上買到一本日本文章家五十嵐力的《我的書翰》,中間說起東京的茶食店的點心都不好吃了,只有幾家如上野山下的空也,還做得好點心,吃起來餡和糖及果實渾然融合,在舌頭上分不出各自的味來。想起德川時代江戶的二百五十年的繁華,當然有這一種享樂的流風余韻留傳到今日,雖然比起京都來自然有點不及。北京建都已有五百余年之久,論理於衣食住方面應有多少精微的造就,但實際似乎並不如此,郎以茶食而論,就不曾知道什麽特殊的有滋味的東西。固然我們對於北京情形不甚熟悉,只是隨便撞進一家悸悸鋪裏去買一點來吃,但是就撞過的經驗來說,總沒有很好吃的點心買到過。難道北京竟是沒有好的茶食,還是有而我們不知道呢?這也未必全是為貪口腹之欲,總覺得住在古老的京城裏吃不到包含歷史的精煉的或頹廢的點心是一個很大的缺陷。北京的朋友們,能夠告訴我兩三家做得上好點心的餑餑鋪麽?…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7, 2016 at 7:59pm — No Comments
一
漢人何休在《公羊傳解詁》中指出:“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① 這句話在後代影響很大,人們都把它理解成對以《詩經》為代表的古代詩歌傳統的經典闡釋,也視為對古代民間歌謠的發生背景的合理說明。如果從邏輯上來推理,既然古人早就把“詩言志”確立為詩歌的開山綱領②,既然古人早就認識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③,何休所說的“饑者歌其食”應該是毫無疑義的一條古典詩學原理。然而我們把《詩經》以及漢樂府等先秦兩漢的古典詩歌作品檢索一過,卻發現“饑者歌其食”的現象非常稀少,由“饑者歌其食”生發的作品數量與“勞者歌其事”之詩相比,簡直少得不成比例。…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7, 2016 at 7:58pm — No Comments
原題:神奇與腐朽之間
一部“舌尖上的中國”一時風靡大江南北,的確不是偶然的。民以食為天,食色性也,世界上沒有那個民族將吃至於如此高的的地位。這是中國文化的傳統,而且正在發揚光大。
真理與謬誤之間只差一步。神奇與腐朽之間也只差一步。
因此,中國文化總是輕而易舉地將神奇化為腐朽,而且往往將神奇化為腐朽之後才善罷甘休。比如,中國的飲食。
中西文化的差別突出地表現在怎樣對待吃飯。活著的意義是什麽?中國人的回答活著是為了吃。西方文化可能反過來回答,吃是為了活著。…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7, 2016 at 7:50pm — No Comments
每次走到人家菜地邊或看到人家的菜地,腦子裏總要悠遠地冒出兩行古人的詩句:“幾畦蔬菜不成行,白韭青蔥著意嘗。”但在初夏時節,地裏的茄子辣椒和豇豆青豆才起秧架藤子,南瓜也只次第連綿地開出一路黃花,此時“著意嘗”的只能是瓠子和莧菜。尤其是莧菜,無論是間種在瓠子架下的空檔裏,還是齊嶄嶄地整畦呈現於地頭,看上去總是那麼爽心貼意的親切可靠。雨過雲開的菜園裏,雨洗後的莧菜,嫩葉尖下綴著水珠,更是有著一種情意綿綿的清新舒展,叫人靈魂靜滯。…
ContinueAdded by 美食 庫 on November 7, 2016 at 6:19pm — No Comments
也許是因為我家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堂名是愛蓮堂的原故,因此對於我家老祖宗《愛蓮說》作者周鐮溪先生所歌頌的蓮花,自有一種特殊的好感。倒並不是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實在是愛它的高花大葉,香遠益清,在眾香國裏,真可說是獨有千古的。年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舊時相傳為蓮花生日,又稱觀蓮節,我那小園子裏的池蓮缸蓮都開好了,可我看了還覺得不過癮,總要趕到拙政園去觀賞蓮花,也算是歡度觀蓮節哩。
可不是嗎?拙政園的水面,占全園面積的五分之三,池水淪漣,正可作為蓮花之家,何況中部的堂啊,亭啊,軒啊,都是配合著蓮花而命名的,因此拙政園實在是一個觀蓮的好去處。例如遠香堂、荷風四面亭、倚玉軒,還有那船肪形的小軒“香洲”,以至西部的留聽閣,都是與蓮花有連帶關系,而可以給你坐在那裏觀賞的。…
Added by 旅遊 庫 on November 7, 2016 at 6:19pm — No Comments
趙麗宏(1951~),上海市崇明縣人,當代作家。著有《珊瑚》、《生命草》、《心畫》等。
深夜,似睡似醒,耳畔得得有聲,仿佛是一支手杖點地,由遠而近……父親,是你來了麼?驟然醒來,萬簌俱寂,什麼聲音也聽不見。打開臺燈,父親在溫暖的燈光中向我微笑。那是一張照片,是去年陪他去杭州時我為他拍的,他站在西湖邊上,花影和湖光襯托著他平和的微笑。照片上的父親,怎麼也看不出是一個八十多歲的人。沒有想到,這竟是我為他拍的最後一張照片!…
Continue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November 7, 2016 at 6:19pm — No Comments
好像家裏人誰也不肯說,為什麼後院那間小屋一直空著,鎖著,甚至連院子也很少人去。這空屋便常常隱在幾株大梧桐深幽的、濕漉漉的陰影裏,紅磚墻幾乎被苔塗綠,黝黑的檐下總是掛著一些亮閃閃的大蜘蛛網。一入秋,大片大片黃黃的落葉就粘在蛛網上,片片姿態都美,它們還把地面鋪得又厚又軟,奇怪的是很少有鳥兒飛到這院裏來,這便在它的荒蕪中加進一點陰森的感覺;影影綽綽,好像聽說這屋鬧鬼——空屋裏常有人走動,還有女人咯咯笑,茶壺自己竟會擡起來斟水……弄不清這是從哪個鬼故事裏聽來的,還就是這空屋裏發生過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事。那時我小,兒時常把真假混記在一起。…
ContinueAdded by 開篷樂勢力 on November 7, 2016 at 6:17pm — No Comments
十五…
ContinueAdded by thé l'après-midi on November 7, 2016 at 6:17pm — No Comments
碼頭的墻上,有兩個男孩坐在上面擲骰子玩。那尊揮舞著戰刀的英雄投下的陰影裏,有一男子坐在紀念碑的臺階上在看報。井邊有位姑娘正在往她的大木桶裏灌水。一個水果商躺在他的貨物旁,兩眼望著湖面。透過門窗上無遮無掩的洞,可以看到小酒館深處有兩個男人在喝葡萄酒。店主坐在前面的一張桌子邊打瞌睡。一只平底船仿佛被托在水面上,悄然飄進這個小港。一個穿藍色套衫的男人跳上岸,將纜繩套進鐵環。另有兩個男人身著綴著銀鈕扣的深色外套,擡著一副屍架出現在水手身後,屍架上那塊帶鮮花圖案和流蘇的大絲單下面,分明躺著一個人。
碼頭上誰也不關心這些剛抵達的人,甚至當他們放下屍架等候還忙著系纜繩的船長時,也沒人走近他們,誰也不問他們問題,誰也不仔細打量他們。…
ContinueAdded by ART FOCUSED 藝術聚焦 on November 7, 2016 at 6:16pm — No Comments
莉莎貝達的情人被她的哥哥殺死;她夢見情人形容枯槁,指點自己被埋的地方。她私下發掘出情人的屍體,把他的頭顱埋在花盆內,終日守著花盆哭泣;哥哥又把她的花盆奪去,她哀慟而死。
愛莉莎講罷故事,國王稱贊了幾句,就叫菲羅美娜接著講一個。她正為那傑比諾這一時苦命的情侶嘆息著,聽到國王的吩咐,就這樣開始道:
各位好姐姐,我所要講的故事,其中的人物不象愛莉莎所講的那樣是王子公主,但是同樣的可歌可泣。方才談起了墨西拿,這才叫我想起這個故事來,因為這故事就發生在那裏。…
Added by Pabango on November 7, 2016 at 6:16pm — No Comments
(1)四個地方菜系的形成和相互影響
中國目前的四大地方菜系(細分不只此數),即蘇系、粵系、川系、魯系。四大地方菜系的形成,都有各自深遠的歷史地理淵源。
四大菜系的第一個共同特點是,它們都是在各個地域的內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形成的。…
ContinueAdded by Seltsames Denken on November 7, 2016 at 6:14pm — No Comments
尼克拐進穿過果園那條路時,雨停了。果子都摘了,秋風吹過光禿禿的果樹。路邊枯黃的野草裏有只瓦格納蘋果,給雨水淋得透亮,尼克停步撿起了蘋果。他把蘋果放進厚呢短大衣的口袋裏。
那條路出了果園,直達山頂。山頂有小屋,門廊空蕩蕩的,煙囪裏冒著煙。屋後是車庫,雞棚,二茬樹象堵樹籬,挨著後面的林子。他放眼望去,上空的樹給風刮得遠遠倒向一邊。今年秋天還是頭一遭刮大風呢。
尼克走過果園上面那塊空地時,小屋的門打開了,比爾出來了。他站在門廊上往外看。
“哎呀,威米奇,”他說。
“嗨,比爾,”尼克說著走上臺階。…
ContinueAdded by Bélgica querida on November 7, 2016 at 6:14pm — No Comments
木蓬船繼續前行,已經來到水上浮村的核心位置。四周的船屋連成一片,還開了商店和餐館。我獨坐船頭,把腳耷拉在水裏,一股涼意從腳底躥上心頭。突然感到左舷一沈,我一回頭,一個十來歲的男孩已經跨進船艙。他隨著木船晃動的節奏朝我走來,我還以為遇見了海盜。等他走近,我才看清他手裏提著一個紅色塑料桶,裏面裝著幾罐啤酒和幾聽可樂。
男孩朝我伸出一根手指,用比馬達聲更加洪亮的聲音喊道,彎刀啦彎刀啦(一美元,OneDollar),可這價格比在超市裏貴多了,而且我自己也帶著水,就一擺手,也學著他的口音說,NO刀啦NO刀啦。男孩想了一下,從桶裏抓出一把冰塊,說,愛死愛死(冰,Ice),原來他賣的飲料還是冰鎮的,我也正好有點渴,就沒讓他失望地下船。…
Continue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November 7, 2016 at 6:13pm — No Comments
在臺灣其實我們面臨同樣的問題。柏林愛樂交響樂團到臺灣演出的時候,黃牛票賣到兩萬多臺幣一張,大家擠破頭去聽。這種音樂是一種美。可是如果我們連風吹過樹梢後樹葉振動的聲音都聽不到,我們就不見得能聽得懂柏林愛樂的音樂。聲音的美可能無所不在,在生命裏面就應該聽得到。有人會問,你喜歡藝術,你跟我們介紹繪畫,介紹美學,是不是要我們多看畫展,多聽音樂會?我想倒不一定。現在巴黎有一個莫奈畫展,一百三十八幅莫奈畫作在展覽。買機票飛到巴黎去看,如果聽說票都已經賣光了,你還要想辦法去買黃牛票擠進去看莫奈。這跟你在北京某個午後陽光裏去開發自己視網膜中兩千種色彩相比,其實後者可能更重要。…
Continue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November 7, 2016 at 6:12pm — No Comments
Added by 史識 庫 on November 7, 2016 at 6:12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9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