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162)

崔蘭溪·回到中國傳統的鄧以蟄美學 上

鄧以蟄是清代書法家和篆刻家鄧石如的五世孫,也是「兩彈元勛」鄧稼先的父親。他是中國現代美學的奠基人之一,與宗白華享有「南宗北鄧」的美譽。他與同時代的很多學者一樣,從小接受的是中國傳統教育,青年時期因出國留學逐漸了解到西方文化。鄧以蟄與宗白華一樣,在國外留學期間學習了西方美學知識,最初對西方美學很感興趣,而且試圖用西方美學來解釋中國傳統藝術,後來他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把視野逐漸轉向中國,力圖能夠建立起以中國文化為基礎的中國美學體系。

一、為人生的藝術…

Continue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November 6,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艾倫·德肖微茨 ·對簿公堂相威脅病態心理 2

Continue

Added by desafinado on November 6,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去你的世界·中國漢民族有史詩嗎?3

對於農耕定居民族來說,有了太陽的光和熱,農作物才能生長,農民生存才有保障。除此以外,太陽還決定了農耕者認識世界的方式 。太陽有東升西落的規律,為定居的農夫們提供了時間和方位觀念尺度,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建造房屋的時候,門窗朝向太陽,儲存食物的時候,要選擇背陰的地方。



民族考古學專家宋兆麟老師提到,我國很多民族都是先知道東西方向,後來才有南北方向的知識。生活在雲南一帶的景頗族將東方稱為「背脫」,意思是日出的方向,將西方稱為「背岡」,意思是日落的方向。漢字繁體字的「東」,你仔細看是一個「日」落在一個「木」上,這個「木」正是扶桑神木,是日出處;漢字「西」,是個象形字,象征著飛鳥落在巢中 。…

Continue

Added by Spílaio skiá on November 6, 2023 at 8:30pm — No Comments

論維柯的詩性智慧 下

最初的人民仿佛是人類的兒童,還沒有能力去形成事物的可理解的類概念,就自然有必要去創造詩性人物性格,也就是想像的類概念,其辦法就是制造出某些範例或理想的畫像,於是把同類中一切和這些範例相似的個別具體人物都歸納到這種範例上去。通過想像的類概念,原始人以自己的方式建築的他們眼中的世界。

「詩性智慧」作為原始人類的一種思維方式,是以直觀的方式對生命進行的一種關照,代表著人類的生存品質,呈現出創造性、想像性、超越性與整體性的特點。



詩性智慧的創造性與想像性是一體的。「原始人在他們的想像無知中,卻只憑一種完全肉體方面的想像力。而且因為這種想像力完全是肉體方面的,他們就以驚人的崇高的氣魄去創造。」…



Continue

Added by Passion for Form on November 6,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說吧,記憶:自傳追述》10.1

我們之間關係的特點是習慣性地交流些平常的無聊話、可笑地混亂不清的語句、對想像的語調的建議性的模仿,以及標誌著幸福家庭的秘密準則的私下的玩笑。盡管如此,他對行為問題極端嚴格,當他對用人或小孩生氣的時候,常愛說些尖刻的話,但是他天生充滿了人道精神,不允許自己在責備奧西普給他準備錯了襯衫的時候真正很無禮,同樣,直接了解一個男孩子的自尊心會緩和指責的嚴厲程度,導致突然寬恕的結果。因此,有一天,當我為了逃避在課堂上進行沒有準備好的背誦而故意用剃刀在膝蓋上方劃了個口子(我至今仍有那道疤痕),他似乎無法使自己真正發起脾氣來的時候,我是困惑多於高興;他接著承認自己童年時一次類似的過失,這是對我沒有隱瞞真情的獎賞。

 …

Continue

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November 6, 2023 at 1:22pm — No Comments

駱冬青·論漢字文化學 7

最初的文字所寫,是詩性的語言,先由神的和英雄的兩種字母構成,後來用土俗語言表達,最後用土俗字母書寫。維柯的思想中,仍是「聲音邏各斯」占據主位。但是,他關於單音詞的理論,關於語言從象聲、驚嘆、代名詞、小品詞,到逐漸形成名詞、動詞的理論,均蘊涵著深刻的見解,似可在某種意義上解決漢字單音節的問題。



尤其是,維柯所謂「心頭詞典」(Mental…

Continue

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November 6, 2023 at 5:00am — No Comments

孫宗美·論鄧以蟄藝術美學的形意之辨 5

他認為「詩有意而無形,實則詩中無不有形。……畫有形而無意,然山水畫重氣韻,氣韻所以表出意境者也。」可見詩之「無形」與畫之「無意」都只是淺層表象,真實的情況則是詩「主意而重形」,畫則「主形而重意」。在這里,形與意既是區分詩畫藝術的參照因素,又是標顯詩畫藝術特色的坐標。由形與意之關係來看詩畫之關係、特點,鄧以蟄有一段話至為深刻:

詩主意而重形,是以「情必極貌以寫物」(《文心雕龍·明詩》);畫主形而重意,是以畫重氣韻生動之意。意有首尾終始之變遷,動也;形為事物之結構與範圍,靜也。由動觀靜,則情景一致,事事如畫,此詩人之態度也。畫家之態度乃由靜觀動。由靜觀動,則盈天地萬物之間者,莫非生氣;生氣運行實能一以貫之於萬物……山水畫取動靜交化,形意合一之觀點,納物我、貫萬物於此一氣之中,韻而動之,使作者覽者無所間隔,若今之所謂感情移入之事者,此等功用,無以名之,名之曰氣韻生動。此山水畫不重形而重理之故也!…

Continue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November 6,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聞一多·歌與詩 1

想像原始人最初因情感的激蕩,而發出有如「啊」、「哦」、「唉」或「嗚呼」、「噫嘻」一類的聲音,那便是音樂的萌芽,也是孕而未化的語言。聲音可以拉得很長,在聲調上也有相當的變化,所以是音樂的萌芽。那不是一個詞句,甚至不是一個字,然而代表一種頗複雜的含義,所以是孕而未化的語言。這樣界乎音樂與語言之間的一聲「啊……」便是歌的起源。不錯。「歌」就是「啊」,二者皆從可陪聲,古音大概是沒有分別的。在後世的歌詞中有時又寫作「猗」。

斷斷猗無他技!

——《書·秦誓》

河水清且漣猗!…

Continue

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November 5,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孫宗美·論鄧以蟄藝術美學的形意之辨 4

就繪畫而言,從形到意依然是不變的發展趨勢。鄧以蟄在《畫理探微》中先是別畫於繪,然後離形於體,之後進一步就畫之「形」的變化方式梳理。他以商周為形體一致時期,秦漢為形體分化時期,漢至唐初為凈形時期,唐宋元明為形意交化時期。從這一階段性劃分和命名來看,前兩個時期中國繪畫尚未走出對器體的依賴關係,「其形之方式仍不免為器體所範圍」,後兩個時期才進入完全脫離器體並從形到意的階段。



具體來說,這四個階段所產生的藝術種類有「體」(一切工藝及建築)、「形」(繪畫,以禽獸人物畫為始)、「意」(山水畫)三種,而在「意」這一類藝術中又進一步有層次之區分,有達到最高境界的「氣韻」型藝術。鄧以蟄指出:…

Continue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November 5,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克羅齊·維柯的生平與性格 8

在他學派的年輕人當中,有一些接受過他的學說的人準備維護他們的老師,[46]但我們都知道年輕人的這種熱情能有多少價值。如果這些學者確實吸收了維柯的學說或者哪怕只是其中的某一部分,我們就應該能在維柯之後下一代的文學或文化中找到這種跡象,但這種痕跡根本不存在。他的任何一個單個的論斷、他對歷史的敘述或者哪怕是被粗淺理解了的概念都很難被找到,不管是在威尼斯的孔蒂那里,帕多瓦的坎西納那里,還是在西班牙的伊格納齊奧·魯贊那里——盡管最後提到的這個人在《新科學》出版時還住在那不勒斯;[47]甚至在作者自己所鄰近的傑諾韋西(Genovesi)或加利恩尼(Galiani)也是如此。…

Continue

Added by Uta no kabe on November 5,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陳艷萍:清邁的閑適 3

清邁的早晨,從明黃開始。明黃的太陽,給大地穿上明黃的外衣。一個女人,全身明黃,手提一袋食物,站在路邊虔誠地候著。穿明黃色袈裟的僧人走過來,打著赤腳,背著籃子,單手立於胸前念佛。

婦女雙手遞上食物,脫掉鞋子,跪在托缽僧的腳前,低著頭,雙手立於胸前膜拜。僧人離她一米左右,伸出長胳膊在她的頭頂撫摩一下,念念有詞,為她祈福和加持。而後,僧人轉身離去,尋找下一個送食物的人。婦女站起來,開始一天的生活。

僧人代表著佛,至高無上,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識心達本,受人尊敬。自己卻身無長物,吃飯靠眾生施舍,出家無家處處家,佛與苦難在一起。好像在提醒眾生,你不施舍,不持戒修行,終歸一無所有。…

Continue

Added by Easy Tree on November 5,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王敖:詩的神經與文明的孩子 6

1934年,威廉斯這樣寫是具有一定的實驗性的,他對具體的日常經驗點到為止,但讓更多的暗示隨著閱讀揮發出來,也就是讓人「玩味」——體會那麼涼,那麼甜所造成的效果,再回頭去想「請原諒我」這個表達里到底蘊藏了多少意味。這種關於「味道」,「偷吃」,「請求原諒」的意義組合,很容易讓讀者回顧「偷吃禁果」的古老母題,性的暗示也被凸顯出來,我們被告知這個便條是詩人留給妻子的。這種詩可以說是一個小型的感官實驗室,讀者共享的關於味覺的體驗是我們對某種直感的回憶,經過意義的組合與篩選,可以促成一個比較有效的闡釋。顯然,這個闡釋本身是次要的,所謂的語感是成就這首詩的關鍵,親密低語中的清甜的愉悅感,輕柔的微顫的吐氣間的羞慚喚醒了讀者的感官,並在神經的反應中輕捷地制造出一個瞬間的回路,讓我們一次次地跟隨它的挑逗,讓意義在重演的過程中呈現變化的姿態。…

Continue

Added by 瑪琳娜 on November 5, 2023 at 11:00pm — No Comments

九月虺·誰是阿蘭.巴迪歐 6

此後在1979年他創作了他的第一部戲劇《紅披肩》,即便是在他進入到他哲學創作的高峰期時,他仍然對文學創作保持了極大熱情,如在1994年,他出版了一部諷刺劇《靈巧的阿默》,此後的1995年他又連續創作了《哲思的阿默》和《阿默的煩惱》,成為阿默的三部曲。1995年他還創作了一部喜劇《南瓜》。1997年,他再次發表了一部小說《一片寧靜的世間》。除了他本人積極創作文學作品之外,他還發表了大量的文藝批評性著作,如1990年的《沒有劇場的戲劇》和…

Continue

Added by quién soy on November 5, 2023 at 10:53pm — No Comments

吳靖國·維柯:詩性教學 註釋 下

注11:在Aristotle的倫理學。中技術」一詞來自希臘字「tekhn,,其由tiktein(生育)派生而來顯示「生成」之意(苗力田,2001);譯在英譯,Thomson中(1953)、Ross (1992)及Apostle(1975)皆翻譯為art。而中譯本中亦有將art譯為「技藝

(高軋,1979),謙這顯示出技術中所隱含藝術的氣質。另外。本文使用「創作」

一,詞高軋謙(1979)譯「為製造」,苗力田(2001)則使用「創制」一詞,

Thomson(1953)及Ross(1992)皆譯為「Imaking」。Apostle(1975)則譯為production1。…

Continue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November 5, 2023 at 10:47pm — No Comments

陳嘉映:如何理解哲學——維特根斯坦的哲學觀 3

從三、四歲以後,哪些事問爲什麼,哪些事不會問爲什麼,我們就清楚了。但我們説了,要説清爲什麼在這些事上問爲什麼有意義,在那些事上問爲什麼沒意義,卻絶不是一件容易事。我們幾乎從來不在一階上用錯概念,除非你小學語文課學得太差。其實,甚至不上一天學,很多人説話也説得很好。我願説,説話對我們是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概念考察卻不是我們天生就會做的,是需要我們專門花心思琢磨才會做的事情。因此,在二階的思考上,我們容易出錯。…

Continue

Added by 絲經 庫 on November 5,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宋 學 勤·論鄧以蟄美學思想的體系與特征 5

()重新闡釋「氣韻生動」:既是「藝術至境」也是藝術的核心規律…

Continue

Added by 思潮 庫 on November 5, 2023 at 10:30pm — No Comments

王小波《紅拂夜奔》の〈關於有趣〉第四章(2)

Continue

Added by moooi on November 5, 2023 at 9:30pm — No Comments

艾倫·德肖微茨 ·對簿公堂相威脅病態心理 1

我放下書本和筆記,正要離開辦公室去上課,這時電話鈴響了起來。我不想接,因為它來的太不是時候我馬上就要去接我的授課同事艾倫斯通博士,他是一個精神病學專家,在哈佛法學院教書,他和我一起教這個精神病和法律課程已有10多年了。



今天要講的題目是精神病學中的政治因素,我準備談談蘇聯把持不同政見者關進精神病院的情況。我還準備評論一下美國的情況,就像以前每次講這個課一樣,即在美國,把精神不健全的人送進精神病院也引起了有關法律和政策的嚴重問題,但一般都不帶有露骨的政治目的。可我終究拿起了電話,談話的內容竟使我毅然決然地改變我的授課內容。我剛剛被布魯因法官下令收進一所精神病院,打電話的人用焦躁不安的口氣說。…



Continue

Added by desafinado on November 5, 2023 at 9:00pm — No Comments

石冉冉「性靈」與鄧以蟄藝術觀中的人生論美學取向 下

鄧以蟄標舉的「性靈」精神是中國古典美學的「性靈說」精神的延續,同時這也是現代審美所傳承的人生論美學精神。人的精神意趣的綜合反映表現為「性靈」,將其歸納總結為以人為本和以真為根兩個層面的人生論美學內涵。

以人為本。④詩歌是來自心靈的創造,詩歌詠嘆人生的目的是為了彰顯人性。…

Continue

Added by 冬菜一斤 on November 5, 2023 at 9:00pm — No Comments

鄧剛·生命進化與宇宙意識——柏格森的生命哲學 5

在《物質與記憶》之中,柏格森嘗試克服他在第一本著作所遇到的二元論困境。概括而言,他的解決方案在於把綿延擴展到物質,並進而擴展到整個宇宙。對於整個柏格森哲學而言,這一步至關重要。物質與綿延的這種溝通,主要藉助於純粹記憶理論,從而使得綿延不再只是意識的特權,也可以歸諸於物質。



我們在此無法展開全部的論証,只是指出一個關鍵要點。在討論記憶的保存問題時,柏格森指出,記憶不同於物質,物質需要保存在一個容器之中,而保存的問題對於記憶實際上只是一個假問題。



相反,與其設想記憶如何保存在物質之中,不如設想,物質本身即潛在的包含有記憶,只是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記憶無法顯現出來,而僅僅在某些生命體特別是某些動物之中,這些記憶才得以顯現出來。…



Continue

Added by Momogun 詩男 on November 5, 2023 at 9:00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