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洋:蜉蝣朝生而暮死:從《銀翼殺手》到《銀翼殺手2049》5

存在的方式

《銀翼殺手2049》提出了一種十分存在主義式的問題,記憶是植入的,一「出生」就被設定好了的存在的理由,複製人面對的這些問題,無非是「人」的處境的一種象徵。

面對龐大的「虛無」,人必須用盡力氣掙扎着找到一種值得信仰的外在事物,對電影中的許多「複製人」來說,能夠生育的複製人是凌駕於自身存在之上的「奇蹟」,將自己交付於那樣的奇蹟之下,遺忘自己存在背後的龐大虛無,成為支撐這樣一個奇蹟的小小螺絲釘。

我們「人」不也如此。

最終的那場雪中的戲,K看着融化手中的雪,倒在研究室外的台階上。K的選擇和那些加入反抗軍的複製人不同。為了維繫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有了那樣的羈絆就能夠創造「真實的回憶」,而「真實的回憶」是我們得以感覺存在的堅實的基礎。K是為了那樣的「存在感」而死。

K的舉動並不一定能改變世界,K也不為了改變世界而死,為他人的大義而犧牲是最沒有必要的事情,這是我們所處的現實中總是令人感到無力之處。

我們在龐大的權力夾縫間努力求生,在痛苦中找一些共同擁有的「小確幸」彼此取暖,創造小情小愛,小小的回憶,但那些並不因為屬於個人而「小」,人之所以為人正因為這些小小的情感,在那之中感覺彼此的存在,為彼此而存在,而確認自己的存在,進而保有作為人的感覺,為了這些,我們可以繼續活下去。

 

注釋

[1] 在原著小說裡,譯為「仿生人」的原文是「Android」,而在電影中,史考特想要使用一個新的詞彙,希望觀眾可以不帶任何既有的觀念來看這一部電影,於是使用了「Replicant」這個詞彙,其語原是來自於生物學中的「replicating」,指的是細胞複製它自己的過程,台灣譯為「複製人」。但此「複製人」並非基因複製後自然生產,而是仿製人類基因以工業製造出來的人種,因此可以在生理上進行強化,並且某種程度地在精神上受到控制。

[2] 「機器人」和「複製人」在概念上屬於全然不同的科技層面,前者是數位技術,後者是某種生物技術,兩者應該不能等同,但是概念上同樣是「人造物」,我是在這樣的前提像將兩者相提並論,其中的問題是:人能不能夠模仿神的行為,依自己的形象「造人」?

[3] 關於嬌伊(Joi)的「犧牲」,主編向我提出了一個問題:「有沒有可能所謂犧牲是一種自我成全?」我的回應如下:

如果Joi的個體性是可以像神山健治在電視版《攻殼機動隊》裡描繪的「攻殼車」一樣,會因為人對不同個體的特殊待遇,而成長出不同於其它個體的自我性格,那麼我會同意Joi希望透過犧牲而顯現自己之於K的特殊性,透過這樣的行為去證明自己對K的愛,是一種自我成全。

然而,假定Joi是一種被設定好目的的人工智慧(比如,被設定好無條件地「愛」她的使用者),如同K可能以植入特定兒時記憶的方式被「設定」成在將來要為反抗軍犧牲,則Joi應該並無第二層想法,確實地執行了她的使命。這在旁觀者而言是一種命定悲劇,但在Joi自身而言卻是無我的犧牲,沒有疑義。

[4] 第一重:作為「人類」仿製品的replicant;第二重:作為The One的複製品,保護她的真實存在。


標籤: Blade runner, Blade runner 2049, Denis Villeneuve, Ridley Scott,
科幻電影
, 美國電影, 銀翼殺手, 銀翼殺手2049



「難道,你的記憶都不算數…」—— 朱天心《古都》


由名導演Ridley Scott執導的1982年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是科幻片的經典之作。自2011年傳出該片續集即將開拍的消息之後,許多近乎狂熱的影迷苦苦等待,如今由Denis Villenueve執導的《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終於上映。目前雖然票房不如預期,但影評甚佳。Villenueve說這部片子是具「存在情境黑色電影」風格的偵探故事 (existential film noir detective story)。本文就此立論,先說明什麼是「黑色電影」,再詮釋電影所探討的「存在情境」,希望能夠從風格與主題兩方面來幫助讀者了解《銀翼殺手2049》的震撼力量。

黑色電影

所謂「黑色電影」(film noir) 不是像動作片、劇情片那樣的電影類型,而是一種風格。這種風格盛行於1941年到1958年之間。當時一般戲院在正片 (A film) 之外會加演成本較低的副片 (B film) 給觀眾看。電影公司在生產副片時為了樽節成本,通常會在影棚拍攝。副片通常是黑白片,為了掩飾棚內道具的虛假性,導演還會拍攝許多陰影、暗夜、煙霧迷漫的鏡頭。這種成本考量的手法讓電影罩上了一層陰暗沉鬱的氣氛。當時幾位流亡美國的德裔導演如Fritz Lang、Otto Preminger、Billy Wilder等人,更利用這種氣氛引進德國表現主義 (expressionism) 的風格,比如將光源或攝影機鏡頭擺在異常角度,造成誇張浮動的陰影,用以呈現一種內心焦慮、恐懼、紛亂的感覺。這些手法意外造就了一種深受法國評論家喜愛的藝術風格,把它稱作黑色電影 。

黑色電影經常反覆出現一些堪稱為「母題」(motif) 的場景: 雨夜濕黑的柏油街道、霓虹燈閃爍的酒館、酒館裡彈奏爵士樂的琴師及歌女、百葉窗密閉的陰暗房間。劇中角色通常有硬漢型、憤世嫉俗的偵探 (hard-boiled detective)、別有居心的致命女郎 (femme fatale)、以及大都市中離群索居的疏離的人。這些人彼此爾虞我詐,各有居心,而人心的鬥爭便表現在暗夜的幢幢黑影之中。黑色電影的情節繁複糾纏、步調快速,只看一遍常不易看懂,但劇中角色的對話卻非常冷酷俐落。

黑色電影的劇本多改編自通俗偵探小說,最有名的作家有Dashiell Hammett (The Maltese Falcon),James M. Cain (The Postman Always Rings Twice,Double Indemnity,Mildred Pierce),Raymond Chandler (The Big Sleep,Farewell My Lovely,The Lady in the Lake,The Long Goodbye)。這些小說中的偵探包括HammettSame SpadeChandlerPhilip Marlowe都是憤世嫉俗硬漢的典型。Humphrey Bogart是在古典黑色電影中扮演這類角色最有名的演員。

(Posted by: 蔡政洋 in 世界電影, 影評 19 10 月, 2017)

Views: 25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