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Results (20)

音樂教育4.0(下)

音樂教育4.0,正在定義新的音樂教育。

以創造爲課程目標導引下,在課程結構,課程實施上,其內涵裡有着極強的核心素養培養目標,爲學習者構築清晰強大的模型設計思維,讓問題的解決更有創造性。

同時,更加注重同理心和共情能力的培養,爲學習者思維模型的形成,潛移默化的塑造着。

音樂教育4.0定義了新的音樂教育,教學生把學到的音樂技能轉而應用到學業問題的解決上。

知識的融會貫通往往被認爲是教學中最難的技巧,而現實中的種種融會貫通又是經常偶然性的。…

Continue

Added by 垂釣 尼亞河 on July 13, 2023 at 6:45am — No Comments

文化創意人的出路(6)把話說好賺到事業也賺到人生

坦白說,一個人的魅力不在外表或衣著,而是開口之後立見真章。

只要你知道,在什麼場合該說什麼話,你就可以隨時調動精準的詞彙,避免使人會錯意,或是自相矛盾。

台灣語言、音樂文化創意工作者王介安表示,好的口語表達是一種藝術,和社會文化的推演也有密切關係:

"現今文創產業盛行, 大家都在談論,我曾遇過許多音樂人和藝術家,有些人很會創作,但不懂得怎麼去說。

如果今天每位創作者都是說故事高手,能精準描述心中的創作動機與創作 過程,你會發現:故事會讓藝術更有生命力!所以我認為,表達能力確實是影響文化傳遞的重要環節。"…

Continue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August 5, 2012 at 1:00am — 2 Comments

安煥然‧陳徽崇與“臺灣經驗”

老實說,不同時代的“臺灣經驗”,常常是馬華文化建構的重要文化資源。7月16日,在新山佛光山新馬寺大覺堂演藝廳將舉辦“紀念陳徽崇音樂會”。於此也想和大家談談陳老師的“臺灣經驗”。



國家文化人物獎得主陳徽崇(1947-2008),他一生為音樂教育而奉獻。談及陳老師本土音樂教育的展開,得牽繫其寬柔情緣。1972年陳徽崇從臺灣學成返馬,次年就受聘於寬柔中學,擔任音樂教師。這個教學契機讓他有了一個得以落實其音樂理想的據點,盡其一生為馬華文化的建設,播下音樂教育的種子。他在寬柔中學任教期間,重組了寬中合唱團等表演團體,帶動“大馬現代詩曲”的創作風潮,並創作了一首又一首經典的歌曲。惟若論其音樂教育的根基和音樂教育的使命啟發,恐怕又還得上溯至陳老師當年赴臺留學的經歷。…



Continue

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July 7, 2016 at 10:09pm — No Comments

尹世昌:陜西藝術三傑首合作 香港探尋中樂展示新形式

香港中樂團中樂劇詩《別.六月雪.思》音樂會連續兩日在香港上演,三位出生於陜西的藝術家首次合作,用音樂、戲劇、舞蹈向觀眾呈現視聽盛宴。



輕吟的彈撥樂繚繞回響,大提琴音色渾厚細膩,伴隨弦樂輕緩加入,《憶》亡妻,訴深情,在笙的伴奏中,觀眾陷入到作曲家思妻、憶妻、念妻的豐富情感中。…

Continue

Added by iki kia kiak on May 6, 2013 at 8:38am — No Comments

白德靈·悠悠玫瑰香,濃濃華樂情-沙巴崇正中學《詩樂玫瑰》音樂會實錄

英國社會學家斯圖爾特·霍爾(Stuart Hall)在他的論文《文化身份與散居》(Hall, 1994) 1 中説過,文化身份(或稱文化認同)在歷史和現實的“嬉戲”中形成。懷着探尋沙巴華樂與沙巴華人文化身份傳承之間緊密聯繫的初心,作爲音樂人類學者的筆者於2023年4月26日登上了前往亞庇的班機。

踏出機場的第一步,流火的熱浪帶來了亞庇初見的問候。“沙巴華樂之父”張誠忠老師夫婦早已等候多時,以矍鑠的姿態迎接來自中國的青年學者。與這位沙巴華樂開創者的第一次會面還要追溯到2022年10月的吉隆坡天后宮《華樂情》新書發佈會,當日匆匆一會爲筆者結下了與沙巴華樂的情緣。…

Continue

Added by Curation Nation 策展國 on July 11, 2023 at 1:00am — No Comments

戴建業:藝術:不是“一流”就“不入流”

——讀《主流:誰將打贏全球文化戰爭》之二

我們不能將美國文化在全球的風行,只是歸結為美國人高明的商業推銷手段。文學、電影、音樂、舞蹈等藝術,光憑吆喝絕不會吸引任何人光顧,只有對他的文化產品十分著迷,別人才會為他的產品自願掏錢;美國人要想實現對世界的文化征服,首先他們的文化產品就得讓世人心服口服。我無法認同中國《參考消息》所謂“流行文化的傳播已經與藝術創作無關,而是關乎國家形象,關乎國家戰略”的診斷,這是對《主流》一書過分的政治解讀。商業與藝術並非水火不容的死對頭,主流文化是商業的也是藝術的,而且首先是藝術的,其次才是商業的。從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的行情就可以看到:文化產品在藝術品味上越酷,藝術家口袋裏的錢就越鼓;只有在藝術上創作出精品,才能在文化市場上成為贏家。…

Continue

Added by 柚子帶點酸 on April 9, 2017 at 5:48pm — No Comments

鄭豔·音樂中的「技術」之思 中

20世紀中葉,以錄音磁帶為媒介的音樂日漸流行,並隨著錄音技術發展形成了「磁帶音樂」。如,皮埃爾·舍費爾在《地鐵練習曲》(1948)中就將生活中采集而來的鐵軌上的聲音編輯為「作品」,通過新科技手段記錄聲音來成就一部「聲音藝術作品」。再如,2010年,秦文琛為管弦樂隊和預制錄音帶而作的《對話山水》,在世界各地采錄了自然界中的真實聲音,包括禪鳴、蛙聲、各種鳥類以及雁群的鳴叫,之後用這些自然界聲音素材制作而成的錄音帶與現場演奏的管弦樂隊在音樂廳內形成多維對話,通過高科技這一技術手段實現「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哲思表達。

在後現代語境中,作曲技術的范疇仍在不斷擴展,作曲家從對樂譜的精雕細琢轉向對「聲音」的探索,這里的「聲音」泛指所有具有創造性的行為或事件產生的音響。如查爾斯·艾夫斯在1910-1915年間創作的《第二鋼琴奏鳴曲》第二樂章中,要求使用14…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16, 2024 at 2:30pm — No Comments

重返61号公路著《遙遠的鄉愁》5 鄉愁(下)

淡水,原是臺灣一個重要的交通港口,也是民歌運動中對很多人都有著非同尋常意義的地方。1997年,魔巖唱片推出陳明章為盲人走唱歌手金門王與李炳輝制作的《流浪到淡水》,四十天銷量達三十萬張。陳明章創作的這首同名臺語歌,迅速在臺灣流行開來。

我的聲音不美,也不準。我之所以唱歌,是因為找不到別人唱我的歌。寫了那麽多臺語歌,賣不出去,還要繼續寫下去。我也不知道為什麽,可能那是我唯一的表達工具。…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August 6, 2018 at 5:42pm — No Comments

袁靜芳·劉天華的二胡情韻(2)

劉天華出生的年代,正好是我國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所以,在劉天華先生的思想里就體現了一種民族的精神,一種科學進步的精神。比如他民族精神的體現,對音樂究竟怎麼看,當時他就講,你穿皮鞋也可以走路,當然,中國人當時不可能每個人都穿皮鞋,那麼,穿草鞋也可以走路;又說,吃西餐很好,但實際上當時中國人不可能每個人都能吃得起西餐,那麼,窩窩頭也能充饑,也就是說他的音樂思想是一種平民的思想。他是考慮到音樂要普及,要能被大多數人接受。同時,他在文章里極力反對,就是說不同意把音樂就培養幾個高級吹鼓手,只為少數人欣賞。也就說他認為音樂是為一定的人、一定的階層服務的。他在音樂上的這種思想和當時五四時期在文學上的平民文學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雖然,當時這種“平民文學”思想和我們現在的認識是不完全一致的,可是在當時來講,這種“平民文學”思想也還是具有相當重要的社會的進步意義和民主性的。…

Continu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uly 14, 2017 at 9:47pm — No Comments

李鑫 ·金曲的不合時宜:實力之外的制度問題

理想中,金曲獎應該反映音樂產業的形貌,亦實質幫助音樂產業增加發展機會。但金曲奬某些延用許久的規範,在產業面臨巨變的近幾年已顯得過時,甚至因此忽略了部分創作者的權益;官方統籌尾大不掉的包袱與規則更侷限了比賽的公正性,讓每次的金曲賽後,我們都能看到不少參與評選的業界人士,對於當期賽制的感受、討論與反饋,比起角逐獎項的參賽者都激烈許多。



Blow 吹音樂這次採訪了立足於獨立音樂圈的樂團、入圍者與擁有資深評審經驗的音樂前輩,由金曲奬現象,嘗試歸納出幾項應該思考的大方向。…

Continue

Added by iPLOP on July 9, 2015 at 5:00pm — No Comments

Andy Fish·表演藝術文創:如何文化?為何產業?(4)

可以讓觀眾體驗的東西很多,不一定是戲的內容。雲門舞集三十周年慶,透過慎密的宣傳操作,觀眾進場看的不只是《薪傳》,而是體驗雲門三十年的篳路藍褸,同時也和過去的台灣、過去的自己對話。



日本神鼓童,或是台灣優劇場的修練和苦行,透過不斷的傳播,鼓者還沒有上台演出,觀眾就已經感受到心中對這種奉獻行為和鼓聲的虔敬。藝術工作者用自己的生活態度,打造了讓自己與眾不同的招牌,觀眾透過買票行為產生認同。當然,也有非常直接的體驗,例如紙風車劇團的兒童劇從台上演到台下,觀眾從參與中得到難忘的體驗。…



Continue

Added by 微影庫 on October 23, 2022 at 11:29am — No Comments

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給音樂人鮑勃迪倫

諾貝爾文學獎昨晚開獎瞭。頒給瞭美國的音樂人鮑勃迪倫。

今晚有三種人最激動。一種是參與博彩公司競猜的彩民們,一種是心疼諾貝爾文學獎頒給一個唱歌的也不給村上春樹的人,還有一種是感嘆同為音樂人一個在拿獎一個吸毒被抓的吃瓜大眾。

是的,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給瞭一個音樂人。…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October 14, 2016 at 10:00pm — 1 Comment

林安寧·新加坡音樂勢力進占臺灣

新加坡樂壇在從前幾乎是港、臺歌手的天下,但在當地音樂人如陳佳明、梁文福、巫啟賢、許寰良等人推展”新謠”運動的努力下,讓新加坡的創作音樂逐漸受到當地及整個華語市場的矚目

最近臺灣歌壇有愈來愈多新加坡歌手來”攻城掠地”。一方面是因為國際五大唱片公司對他們的表現很感興趣,希望將他們引入華語歌壇的重鎮——臺灣接受洗禮,當作向大陸、香港等市場進軍的跳板。

同時還有另一個因素,就是當地唯一的”新加坡電視臺”,從去年起成立了唱片部門,臺內節目難免會對自己旗下歌手”偏愛”些。而屬於”新視”的兩本中、英文暢銷雜誌,也都大力促銷臺內歌手,那些不屬於”新視”系統的歌手只好往外發展了。

新…

Continue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December 26, 2015 at 4:45pm — No Comments

鄭豔·音樂中的「技術」之思 下

器樂作品的演奏技術同樣追逐作曲技術的發展而標新立異。這一方面體現在演奏者以高超的演奏技藝,表達不同歷史風格的音樂作品,是視覺化樂譜的聲音呈現;另一方面則體現於20世紀以來演奏家在樂器上詮釋作曲家不斷創新的新音色,更多地強調觀念與文化的聲音表達。前者可以聯想到眾所周知的「鋼琴之王」李斯特,他曾在鋼琴上開拓管弦樂的表現效果,不斷挖掘鋼琴的炫技性、輝煌性,在有效增強鋼琴表現力的同時,也為演奏家的演奏水平提出更高期待。

21世紀的科技發展則給鋼琴家練就而成的技藝帶來了新的挑戰,於是也就有了「朗郎與機器人『斗琴』誰是王者」的故事。據悉,來自意大利的機器人泰奧曾登上北京音樂廳、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等多個舞台,曾與朗郎在中央電視台「開學第一課」中合作《彩雲追月》,也曾與歌手任賢齊共同錄制過中央電視台「網絡春晚」節目。由此,音樂中的「藝術危機」應運而生,恰恰呼應斯蒂格勒所謂的「象征的苦難(symbolic…

Continue

Added by 鮮拿哥 on April 23, 2024 at 4:00pm — No Comments

兆良·秋玲:檢視砂拉越旅遊(23)

創造式大型節目為旅遊業撐場,不要只搞噱頭和獨樂樂(上)世界熱帶雨林音樂節、達雅節、賽船盛會和祭海節是本州一省至少一大型創造式節目撐場的最佳旅遊產品。 從最初的實驗性創作出發,到現在被打造成音樂盛世般的寵兒,世界熱帶雨林音樂節猶如10年磨成一劍,而且愈辦愈有搞頭,成了每年吸引大量遊客的票房靈藥,…

Continue

Added by 旅遊 庫 on November 15, 2022 at 6:00pm — No Comments

重返61号公路著《遙遠的鄉愁》2 盛開(六)

那個時候,民歌排行榜是靠聽眾寄明信片來統計,真的就有聽眾號召周圍的同學多寫明信片投給心儀的歌手。買不到或買不起唱片,學生們就自己跟著電臺的節目翻錄一卷卷的錄音帶,而"代客錄音"的業務也相應出現。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創作歌謠排行榜"一開始本以民歌為號召,《民生報》記者涂敏恒為此還寫了一篇現代民歌發展小史,提到黃曉寧、洪小喬、胡德夫、楊弦、李雙澤與"淡江事件",並特別強調其中的"民族情感",然而後來主辦單位根據音樂學上"民歌"的定義,為免混淆,把此一票選活動定名為"創作歌謠排行榜",其宗旨即為"鼓勵創作,以期提高歌曲的水準"。…



Continue

Added by 創客有多熱 on February 10, 2018 at 11:00pm — No Comments

陳明發:關於泰勒考恩第三章的思考 (7)

(陳明發列)美國印第安人的工業品在20世紀早期(短暫的)崩潰以前也處於繁榮狀態。(68頁)在整個北美,貿易關系使18世紀和19世紀的印第安藝術品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狀態。這段時間也正是被視為一種生活方式的北美印第安文化迅速衰落的時期。(69頁)西班牙的征服嚴重摧毀了安第斯紡織品的傳統;但是,安第斯編織藝術在剛與歐洲人接觸的那段時間也出現國繁榮。(69頁)

……事實上,所有夏威夷的文化革新都具有綜合性質,都基於文化貿易。可以說,現代性摧毀的文化共同體,實際上也是現代化創造出來的。夏威夷文化的源頭--諸如中國、日本和波利尼西亞成分--本身便是更早時期的綜合產物。它們源於早期的創造性破壞過程,在那個過程中也造成了許多文化犧牲品。(68頁)……事實上,今天所謂的鄉土文化(indigenous culture)也是經過重組才產生的,是過往文化擴張形成的混合版本。(70頁)…

Continue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June 24, 2017 at 9:56pm — No Comments

疫後振興· 數字文創(中)

上一篇:疫後振興· 數字文創(上)



消費習慣是重要考量

 

隨著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經濟社會秩序加快恢復,在漲潮過程中產生的新興產業,有的會退潮,有的會進一步升級,融入今後的社會生產體系。 …

Continue

Added by Khalak Khalayak on April 25, 2020 at 8:30pm — No Comments

陳明發:關於泰勒考恩第三章的思考 (10)

破壞有理?全球化中的星巴克與黃金甲

泰勒·考恩認為跨地域的商業化對文化的影響可以追溯到希臘文明———它奠定了西方文明的重要基礎,而不同意希羅多德將希臘文化的繁榮歸功於希臘人的綜合天賦。他的研究表明,“西方文明建立在商品、服務和理念的國際交易的基礎上”。黑格爾說“密涅瓦的貓頭鷹只在黃昏時才展翅飛翔”,本意說文明已經認識到它的局限性並處於衰落中時,才會產生對該文明的哲學理解。泰勒·考恩用這個譬喻總結出“創造性破壞”的密涅瓦模式,他認為“跨文化接觸常常會在中斷或摧毀某種氣質之前造就它的繁榮”,“文化繁榮包含著自身毀滅的種子”。…

Continue

Added by luova ajatus on June 24, 2017 at 10:00pm — No Comments

科技與文創首度跨界:HTC VIVE 幾米繪本 VR

嗨~幾米!以擴大幾米品牌國際市場發展為目標而成立的墨策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墨策) 與全球創新與設計領導者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簡稱 HTC),宣布推出「HTC VIVE 幾米繪本 VR 新視界」的文創合作,於 2016 年台北國際書展盛大展出。只要於書展消費滿新台幣 1,688 元,即可獲得限量體驗券!

DSC09443.png

DSC09464.png

「HTC VIVE 幾米繪本 VR 新視界」運用 HTC Vive…

Continue

Added by arcasamani人才系 on February 6, 2017 at 8:38p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