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豔·音樂中的「技術」之思 下

器樂作品的演奏技術同樣追逐作曲技術的發展而標新立異。這一方面體現在演奏者以高超的演奏技藝,表達不同歷史風格的音樂作品,是視覺化樂譜的聲音呈現;另一方面則體現於20世紀以來演奏家在樂器上詮釋作曲家不斷創新的新音色,更多地強調觀念與文化的聲音表達。前者可以聯想到眾所周知的「鋼琴之王」李斯特,他曾在鋼琴上開拓管弦樂的表現效果,不斷挖掘鋼琴的炫技性、輝煌性,在有效增強鋼琴表現力的同時,也為演奏家的演奏水平提出更高期待。

21世紀的科技發展則給鋼琴家練就而成的技藝帶來了新的挑戰,於是也就有了「朗郎與機器人『斗琴』誰是王者」的故事。據悉,來自意大利的機器人泰奧曾登上北京音樂廳、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等多個舞台,曾與朗郎在中央電視台「開學第一課」中合作《彩雲追月》,也曾與歌手任賢齊共同錄制過中央電視台「網絡春晚」節目。由此,音樂中的「藝術危機」應運而生,恰恰呼應斯蒂格勒所謂的「象征的苦難(symbolic misery)」。

後現代語境下,作曲技法的不斷創新造就了新的演奏技術。比如,鋼琴的聲音不僅僅是通過彈奏琴鍵發出,演奏家可以通過直接撥奏鋼琴的琴弦、拍打鋼琴的木板等方式使樂器發聲。諸多中國作曲家在西洋樂器上開發中國樂器的音色,進而以作曲與演奏技術形成內心聲音的文化表達。如周龍曾在多部作品中開發鋼琴的新音色,用以模仿中國古代鐘與鑼的聲音,代表作有《鋼琴鐘》(2012)、《鋼琴鑼》(2015)等鋼琴作品。再如,他在樂隊協奏曲《山海經》的第三樂章「東山經」中,要求鋼琴家運用左手指甲在琴弦的低音區滑奏,隨後用右手手掌按奏最低音區的整片琴弦,用以模仿「霜鐘」的音效,由此改變鋼琴通過琴鍵敲擊琴弦的發聲方式和演奏技術。可以說,「東山經」以新技術建構新音色,完美地表達《山海經》中「豐山有九鐘焉,是知霜鳴」的文化意蘊。

總體而言,音樂中的「技術」是表達風格、觀念的重要手段,是彰顯音樂作品獨特性、藝術性的重要途徑。雖然當代社會可能或者已經面臨著多樣的藝術危機:當代個體被程式化,新樣式被數碼化,整個社會成為德勒茲所謂的「控制社會」。然而,斯蒂格勒也提出了解決路徑,為藝術家指明了責任:藝術創作是意外的過程,是打開個體化的新路線。的確,音樂中的「技術」則有可能成為那根在夾縫中生存,卻具有無限生命力的「稻草」。

(本文作者:鄭豔 華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

Views: 16

Comment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