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 Blog Posts (44,388)

吳靖國·維柯:詩性教學 10

() 擁有淑世的情懷一一展現關懷社會的教育理想

“崇高”的另層一意義是能夠領略人的宏偉與人的福祉(Vico,1980: 230),詩人的崇高本性展現係於据除一己之私而能夠社會為服務與奉獻的德性上。G. Vico對大學生所揭示之教育目的,不僅是要知曉'幸福」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社會為謀幸福; 也就是說,做學問不是為了獨善其身,而是要皇善天,下所以真正知識的應該要實踐出,來要能夠將所學應用於從公事共事務,進而能當夠一稱職位的領導者(也就是《新科學》中強調的「神學詩人1)而領導者必然能為公共利益帶來大最的良,善所以必須擁有'神聖的」特質一思維一靈敏、包容萬、物善待一‧切也就是一種淑世的情懷與利他的胸笠。…

Continue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October 28, 2023 at 8:30am — No Comments

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與「實、事、史、時、勢」2

然而,哲學所求之「是」,絕不能只是一種私人語言,一種完全只是「合於己」而不合於人的東西,而應當是一種具有普遍性和客觀性的「公是」。總體上來說,中國哲學之「是」並非純粹是因人而定的主觀的東西,因為一切的理解和闡釋,都是在特定背景和主體與客體間、或主體與主體間的交往環境中進行的。

這種特定的背景和主體與客體間、或主體與主體間的交往環境就構成了「是」所賴以形成的客觀性基礎,就決定了「是」不可能是個體的隨心所欲的產物。…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October 28, 2023 at 4:30am — No Comments

王二冬的詩·世界

離開東河西營約三十公里後

祖母突然抬起放在腿上的不安的手

問我路西邊村子的名字,我瞅一眼導航

伴着“減速慢行”的提示,告訴她

白鶴莊。再過二十公裡,將會有一個

祖母口中名爲大王的鄉鎮

六十年前,她曾跟裹着小腳的母親

步行往返一整天,看望遠嫁於此的姐姐…

Continue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28, 2023 at 4:30am — No Comments

克里斯蒂娃|《詩性語言的革命》致中國讀者:詩歌,通往自由之路 上

作為21世紀的國際化網民,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都尚未意識到符號學不僅是網絡(互聯網)的先驅,同時也承擔著未曾預料卻義不容辭的責任——消除陳詞濫調,以及對抗高度關聯化世界所帶來的風險。

我所言的是哪一種符號學呢?…

Continue

Added by 文創 庫 on October 27, 2023 at 10:06pm — No Comments

駱冬青·論漢字文化學 2

在前漢字時代產生的神性意識和神性敘事(「話」),存在於漢字的創造中,讓我們可以尋回失去的世界。漢字神話學,其落腳點在於漢字,在於漢字如何被歷史學(訓詁)、哲學(經學、小學)所馴服,失去了靈性神性。可是,從古人留下的蛛絲馬跡中、從考古發掘的文物中,我們似乎可以找回那個漫天神靈的世界,因為,正是在漢字中,一切端倪和軌跡均班班可考。那時的人類與神類、萬類的一切,均成為遠古化石,凝固在漢字之中。如何從中喚醒那些活靈活現的幻象和心象?漢字的初文,是否可以尋覓?

由此更可以思考:漢字創生,是否依靠神性思維的邏輯?「六書」之前,漢字圖象的構造,依循什麽原則?華夏文明中的文字譜系,與華夏神話中的神譜有何關係?如此等等,均應在漢字神話學的思考中逐步顯明。

一、每個漢字都是一個神靈…

Continue

Added by 中砂礁群 on October 27,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王二冬的詩·前置倉

近一點,距離市民的餐桌

再近一點,最好是餓意蘇醒時

美食的密碼已變身爲物流單號

你起身開窗,快遞員正揮手緻意

前置倉,數字世界中的模型

成爲家庭生活的新方式

這迷你的倉儲,端坐於社區

人人手捧一座天下糧倉…

Continue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27, 2023 at 3:30pm — No Comments

「歷史從人的墮落開始」:《維柯:反現代的創生》 上

柯勒律治贊揚過,巴爾扎克嘲弄過,陀斯妥耶夫斯基在獄中求讀過,馬克思論及過,克羅齊私淑過,文藝復興造反者的行囊中珍藏過,被伯林置於反現代性的核心,被朱光潛遲暮之年奮力翻譯,被劉小楓、甘陽認為古今之爭樞紐的人,就是維柯。

新星推出馬克•里拉的成名作《維柯:反現代的創生》富有多重含義。馬克•里拉是近年不斷走紅的芝大政治哲學教授,公共知識分子。他的《當知識分子遇到政治》和《以塞亞•伯林的遺產》都在國內產生過不小的影響。這本《維柯》是里拉教授的成名作,研究路數深受

以塞亞•伯林的影響,將維柯置於一個宏大的思想背景之中,新意創見層出不窮。…

Continue

Added by 風華正茂 on October 27, 2023 at 9:00am — No Comments

[廣西] 劉春詩選《辯證法》

有時候,吃了虧你只能裝啞巴

像什麽都沒有發生

有時候,被打落牙齒也只能

默默地往肚子裏咽

但這並不代表你沒有知覺

一棵植物在心裏慢慢成長

你像啞巴一樣盯著它

生根,發芽,抽條…

Continue

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October 27, 2023 at 8:54am — No Comments

劉春《船襪》

很多事物一直在我們身邊

我們眼看或者沐浴著

卻未必真正理解

比如陽臺上的花草

小區裏的植物

比如遠方的某位哲人

書上的某段話。

比如今天一個朋友說:船襪…

Continue

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October 27, 2023 at 8:50am — No Comments

鋪梗力:影響力教父最新研究與技術,在開口前就說服對方 下

原來,說服最重要的驅力不在於當下話語內容,而是我們如何預先鋪梗,這使得本書讀起來格外有意思。羅伯特.席爾迪尼是影響力研究的世界級頂尖專家,將徹底改變你對影響力的看法。——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華頓商學院管理學與心理學教授,《給予》作者

讀起來既吸引人又實用。一出手便是經典。——麥可.莫布新Michael J. Mauboussin/瑞士信貸全球金融策略經理,《魔球投資學》作者

了不起的社會心學家羅伯特.席爾迪尼,再度以影響力的心理學為主題,寫出了一本歷久彌新的重要著作,未來我勢必會年復一年地推薦這本書。——艾美.柯蒂…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October 27, 2023 at 12:30am — No Comments

鋪梗力:影響力教父最新研究與技術,在開口前就說服對方 上

Pre-Suasion: A Revolutionary Way to Influence and Persuade

有效的說服方式,祕訣不在於訊息本身,而在於訊息傳達之前的關鍵時刻。

作者: 羅伯特.席爾迪尼

譯者:劉怡女

出版社: 時報文化

出版日:2017/11/21



一出手便是經典!|傳奇暢銷書《影響力》作者羅伯特.席爾迪尼博士|————最新「說服」科學研究————

有效的說服方式,祕訣不在於訊息本身,而在於訊息傳達之前的關鍵時刻。「鋪梗力」能讓你的目標群眾自己做好點頭的準備!

★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暢銷書

★…

Continue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October 27, 2023 at 12:00am — No Comments

張文良·維柯與日本當代哲學——以中村雄二郎的「場所哲學」為中心 4

中村雄二郎[13]的哲學研究起步很早,而其思想的成熟當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這一時期出版的《共同感覺論》、《場所論》、《西田幾多郎》以及《什麽是『臨床之知』?》等集中體現了其哲學思想的基本特征,也奠定了他作為日本當代著名哲學家的地位。…

Continue

Added by Malacca Light on October 26, 2023 at 10:00pm — No Comments

胡泳:到處都是形象,現實在哪里?4

確實,《幻象》來得有點早,未能抓住電視的中心地位。但麥克盧漢誤讀了布爾斯廷的「道德上的反對」——這本書並不是對美國文化正在走向衰落的哀悼警告。書的前言令人安慰地堅稱,這本書是出於「對美國的熱愛和對美國的驚訝」而寫的。布爾斯廷甚至明白無誤地說:「我們的問題並不源自我們的弱點,而是源自我們的強項。它們源自我們的學識、財富、樂觀主義以及進步。」或許他還應該加上一點:也源自美國人的技術。

布爾斯廷對圖像文化的反對也沒有像尼爾·波茲曼(Neil Postman)的《娛樂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Continue

Added by TV Plus on October 26, 2023 at 9:00pm — No Comments

徐克謙·中國哲學之「是」與「實、事、史、時、勢」1

摘要:哲學的根本任務就是求「是」。中國哲學的一大特色就是善於在「實」「事」「史」「時」「勢」中來求「是」。「實」「事」「史」「時」「勢」構成了中國哲學對「是」進行理解和闡釋的整體語境。從「實」「事」「史」「時」「勢」來求「是」,體現了中國哲學富於實踐性、人文性、辯證性的特色。

從最一般的意義上可以說,哲學就是求「是」的學問[1]40244。這個「是」,在西方哲學本體論傳統中,也就是所謂「存在」(英文Being,德文Sein),在中國哲學中,也就是中國人常說的「實事求是」的「是」…

Continue

Added by Mystikós kípos on October 26, 2023 at 5:30pm — No Comments

劉旭光:作為交感反思的「審美的觀看」— 對現象學「審美觀看」理論的反思與推進 8

在審美領域中,直觀最根本的缺點在於,凡通過直觀可獲得的,在審美中都是膚淺的,形式和意義,都有其深度。隱藏在感性表象背後的自由、德性與理想和形式的創新,是我們想在審美中給予呈現的。在審美判斷中,我們在主觀的合目的性與客觀的合規律性之間尋求溝通,這種溝通不是「觀看」這個詞所能承擔的。如果說審美觀看有其特殊性,或許這一特殊性不在於它是現象學直觀,不在於它是中性變樣,更重要的是,它包含著判斷與反思,對審美這種觀看方式的研究,真正的重點應當是觀看與反思是怎麼結合起來的,或者說,觀看為反思提供了什麼,而不是用觀看取代反思,因此,必須站立在現象學的審美觀看理論上,回到「反思判斷」去,把反思判斷與審美觀看結合起來。在審美領域中,有一條不可動搖的原則:判斷永遠統領著直觀,否則意義無從發生。…

Continue

Added by 葉子正绿 on October 26, 2023 at 10:00am — No Comments

吳靖國·維柯:詩性教學 9

(二) “靈性感悟”的心靈交融



“詩”的最崇高的功夫,就是對本無感覺的事物,賦予感受和熱情(NS186)。這是對事物的意象化、生命化與意義化,所以透過詩,讓人們的心靈活躍了起來,也讓生活更富有生命力,詩讓人將自身投入於事物之中,讓心靈沉浸其中,與之對話在物我兩忘的移情中,理解與感悟了彼此所散發出來的生命意義,這是一種心靈交融的過程。藉此,詩人透過自身的感悟而用簡潔的行動或話語來開啟意涵在事物中的道理。“感悟”就是能夠看出道理來。而這個道理可能是生活上的行為規矩,也可能是蘊藏在生命深處中的意義。透過“靈性的感悟”,才能夠看見生命深處的道理;也就是說,師生之間的互動,不應該只是教師不地斷為學生建立行為準則的過程,而應該是進行一種靈性的感悟,讓學生看到生命深處的道理。…



Continue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October 26, 2023 at 2:30am — No Comments

啞石:「後現代主義」與新詩關係簡議 7

如果我們等著,在一片枯葉上同時夢見兩個相向而馳的時代,那這片枯葉是何種性態便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方法論,是諸種思維聚焦的那一剎那有一片可資認領的枯葉飄落下來。不是有人說「一個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嗎?不是有人說「落葉到飄落為止」嗎?某些特殊時刻,我們是否真的意識到反對自我的錯誤就是反對所有的人呢?

卡通貓迄今為止只是展露了它三種可以理解的類型:狂暴的;溫和中性的;假情調的。但沒有一種不是被暗中籌劃好了的聰明的撒(傻)旦(蛋)。有時候,狂暴的卡通貓也溫和地舔舔熒光瓜子;中性的卡通貓也娘娘腔,而假情調的卡通貓則永遠不可能狂暴起來,因為它脊骨軟綿綿的,即使想狂暴一下,也頂多是做做樣子而矣,並且立刻就累得趴下了。所以依然是娘娘腔,依然是假情調。俗話說得好:「離了婚就別再來找我。」正是如此,所有卡通貓都深諳作為一個特殊的符號自有某種不移的本份和倫理。這,是頂頂重要的!…

Continue

Added by 風華正茂 on October 26, 2023 at 2:00am — No Comments

吳靖國·維柯:詩性教學 8

在生活中不管是經由人際之間,或透過經歷事件當進入感悟之時,生命的道理將成為一種光照,點明了生活的方向,於是內心產生一種美感經驗,它牽動了每個人不同的情感(感受), 成為每一個人的特殊經歷, 而為個人的生命整體開啟另一種可能性(即對「存有」的彰顯)。這種感悟過程是“沉浸其中”時的幡然覺醒。因為處在其間而看出道理來,所以能夠適切地形成美表感現。





肆、教師詩性心靈的展現



一、教學藝術氛圍的形成…



Continue

Added by Cheung Po Tsai Cave on October 25, 2023 at 11:30pm — No Comments

王二冬的詩·籤收

午後的馬駒橋,物流車暫時安靜下來

新工業時代的菸塵、雨水和風霜

落在女主人的餐桌上,印出快件的形狀

門口的鞋櫃靠牆,黃小胖盤臥着

像一大朵棉花,做着與世無爭的夢

電梯門打開的一刻,它瞬時兩目圓睜

起身,變成一頭迅捷的鬥牛

紅、白、黑相間的快遞工裝…

Continue

Added by Rajang 左岸 on October 25, 2023 at 1:30pm — No Comments

張正萍·情感正義論: 從詩性正義回到蘇格蘭啟蒙 3

休謨筆下的旁觀者並不局限於兩方, 也可以是第三方。休謨在分析「憐憫」這種情感時說, 我們看到一個人身處不幸, 會因憐憫和愛而感動, 但造成這種不幸的人卻成為最強烈痛恨的對象, 我們對他的憎惡超過了相應的憐憫之情。這種結果正是「雙重的同情」 (double sympathy) 所致。因此, 憐憫所呈現出來的最終情感可能是對不幸者的愛憐之情, 也可能是對與不幸者對立的一方的痛恨之情。這裏的旁觀者則可視為第三方。



旁觀者的同情借助想像延伸到「與不幸者對立的一方」, 並進而產生了「痛恨之情」, 這裏旁觀者與呈現者的身份似乎沒有變化, 但旁觀者的情感已經指向第三方, 在呈現者的背後還有導致呈現者不幸的另一方, 此時的旁觀者已然成為一個「評判者」。至於在旁觀者心中最終流露出的情感究竟是憐憫之情還是憎惡之情, 則與這兩種情感的較量有關。



與這種「雙重的同情」類似的是另一種同情,…

Continue

Added by 水牆 繪 on October 25, 2023 at 5:30am — No Comments

Monthly Archive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