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RI
  • 吉隆坡
  • Malaysia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Facebook MySpace

CERI's Friends

  • Bayrut Alhabib
  • Baghdad Janim
  • Suyuu
  • baku
  • Dushanbe 杜善貝
  • Ashgabat
  • Taklamakan
  • ucun estutum
  • Zenkov
  • KyrGyz
  • Kehtay Dream
  • Kaki Bukit
  • 瑪琳娜
  • 趁還來得及
  • Dramedy

Gifts Received

Gift

CERI has not received any gifts yet

Give a Gift

 

CERI's Page

Latest Activity

Dokusō-tekina aidea commented on CERI's photo
Thumbnail

海絲路·文化·軟實力

"HORIZON-CL2-2023-HERITAGE-01-02: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 for a sustainable climate transition Action type: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ctions Opening date: 14 December 2022 Closing time: 14 March 2023 17:00 (Europe/Brussels) Budget per…"
Jan 19
CERI posted a blog post

水海剛: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近代演變——以環南中國海地區為視域(下)

以近代鼓浪嶼的發展演變為例,其所在的廈門便是這一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大量的人員、商品、資金乃至信息經此流動。在鼓浪嶼被辟為公共租界後,由於這里提供了相對安定的環境、較完善的制度及公共設施,大量富有的南洋華人移民紛紛返鄉定居,人員、資金、文化、信息等因素匯集該地,推動了近代鼓浪嶼獨特發展路徑的形成。事實上,華人數量的增加,尤其是返鄉海外移民人數的增長,是鼓浪嶼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廈門交涉員劉光謙即稱:「鼓浪嶼孤峙海中,周圍雖僅三里,然嶼上居民戶口約在四萬左右,十之六七系屬各縣回國華僑,實閩省精華薈萃之區。」這些返鄉海外移民群體攜帶了大量的資金、信息及技術等,不僅致力於私人住所的建造,而且開展多種經營活動並推動了鼓浪嶼房地產業的大發展,進而帶動了包括新式工商業在內的特色產業發展,其中尤以公用事業和金融業最為顯著。這一時期,鼓浪嶼建築業與房地產業異軍突起,成為產業發展龍頭;新式工業、商業不斷湧現,極大地改善了舊有產業格局;僑批業與近代金融業交相輝映,共同造就了小島社會經濟繁榮發展的歷史面相。鼓浪嶼因此成為閩南沿海一帶社會、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從推動近代經…See More
Jan 10
CERI posted a blog post

水海剛: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近代演變——以環南中國海地區為視域(中)

數量龐大的華人移民群體的存在,深刻地影響和促進了近代中國與南洋的經濟貿易與文化交流。一方面,在貿易內容上,南洋各地向近代中國出口商品以原料、食品及加工品為主;中國的出口商品,則涵蓋了日常生活所需的各類必需品,主要滿足該地區為數眾多的華人的消費需求。這一群體多傾向於消費來自中國特別是各自故鄉的商品。 之後隨著近代中國政治與社會的演變,又進一步將其與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國貨」相聯系,從而為近代中國的對外貿易構建了一個獨特的「外部經濟」。 早在1864年,時任廈門海關稅務司的喬治·休士 (G. Hughes)在貿易報告中即指出:「廈門是中國市場與南方市場的溝通點。南方市場包括曼谷、新加坡、馬六甲、檳榔嶼、爪哇、蘇門答臘、婆羅洲、馬加撒等地。在爪哇、西貢、海峽殖民地(即新加坡、馬來亞、檳榔嶼等地)的中國人大部分來自福建。這些人自然希望能夠用上本國生產、制作的產品。所以廈門與海峽殖民地之間存在著不小的貿易。」…See More
Jan 8
CERI posted a blog post

水海剛: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近代演變——以環南中國海地區為視域(上)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是連接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的海上通道,它由「東海航線」和「南海航線」兩大幹線組成,並不斷延伸、拓展,構成一個四通八達的海上交通網絡。就其內涵而言,中國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被視為中外之間通過海洋通道進行的經濟和文化交流與融通。…See More
Jan 7
CERI posted a blog post

楊怡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生產網絡 (5)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機制既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將所覆蓋的國家和地區整合為一個同歐盟,一樣在政治與經濟政策上高度統一的聯盟,它只是一個「共建」的倡議。但是,通過提出「共同繁榮、共同發展」和「沿線國家的群體性復興」這樣的理念和目標,它能夠為這一地區提供「最大公約數」。「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首先提供的是互聯互通建設、知識傳播和分享這樣一些區域公共服務,而在此基礎上,為了使得基礎設施建設順利推進,更加寬泛、開放的對話平臺與多元合作機制必將逐步建立起來,從而為該地區的一體化和亞洲生產網絡的重塑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這種形式的地區合作作為一種可行的公共物品供給模式, 其發展前景比霸權和全球主義模式更好,也更能照顧到所有參與者的利益,這也正是當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獲得初步成功的原因之一。三、中國所扮演的角色無論是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還是亞洲生產網絡,中國都曾是它們跨越邊界帶來的貿易與生產大發展的主要受益者之一,也在它們的繁榮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See More
Jan 3
CERI posted a blog post

楊怡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生產網絡 (4)

如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能夠通過加大投入、完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改進沿線國家的交通與物流狀況,那麼便有可能通過降低貿易成本和縮短經濟距離,讓一些原來沒有進入或者進入程度不深的亞洲國家由於要素成本優勢得到體現而獲得機會,改變它們原本處於亞洲生產網絡「灰色地帶」的地位。同時,為加強沿線的東盟國家、南亞與中東國家、印度洋西岸國家的貿易與產業聯系奠定基礎。依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的投入,亞洲生產網絡有望再一次突破資金與地理區位粘性的限制,在外圍國家再一次實現上述過程,實現對地理鎖定的突破。其二、提供制度上的區域公共產品。當前,因區域合作組織交錯、重疊形成的「意大利面條碗」效應,已經對亞洲生產網絡的繼續發展形成了阻礙。由發達國家主導的自由貿易協定,從其實質上來說,由於其過高的準入門檻,並不是真正的「開放性」的貿易協定,其關注點也並不是通過基礎設施建設來重塑「密度、距離、分割」的經濟地理三要素。同時,從現實情況來看,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大部分區域合作機制有效性不足。為了跨邊界生產的順利進行,需要協調不同國家間的政策,這就需要一體化的深層形式,即需要達成包括基礎設施、機構…See More
Jan 2
CERI posted a blog post

楊怡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生產網絡 (3)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生產網絡兩者的核心價值都在於提供了「跨越邊界」的解決之道,引發了世界性的貿易與生產結構的直接變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昌盛的時代,邊界由民族和文化差異所劃分;在亞洲生產網絡的時代,經濟行為的邊界則是企業與國界。但是,通過國際分工與外包,生產網絡跨越了企業的邊界;通過中間產品貿易,生產跨越了國界。在新的國際環境下,亞洲生產網絡如能持續其邊界擴展的特征,將成為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之間的國際生產體系。但是亞洲生產網絡一直難以突破持續出現的「鎖定」現象。首先是空間鎖定,即亞洲各國參與亞洲生產網絡的進展嚴重不平衡。其次是價值鏈鎖定,即亞洲生產網絡從價值鏈上的低附加值環節向高附加值環節的升級發展緩慢,導致亞洲生產網絡的參與國家始終處於全球價值鏈的低端。最後是市場鎖定,亞洲生產網絡內部缺乏足夠規模的內需市場作為擴大生產和技術升級的基本動力,繼續增強亞太國家對美國市場的依賴性。…See More
Dec 30, 2022
CERI posted a blog post

楊怡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生產網絡 (2)

其四,層級結構。海上絲綢之路構成了一個等級分層、井然有序的國際貿易體系:歐洲、中國和印度是核心地區,有最大的國內市場並且出口產品;第二階層地區不生產和出口產品,但經濟規模巨大,東南亞地區就屬於此類;第三階層地區主要為較大型的市場提供原料產品。各地的產品「互相補充、互相吸引、互相調劑」,極大促進了不同地區文化與物質的交流和交換。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之所以能夠改變15世紀以後世界的面貌,是因為它以其多樣性、開放性和分散性,突破了文化與民族的邊界,建立起了一個真正具備世界性的跨文化貿易網絡。然而,西方殖民主義者的世界性的海上貿易活動使得航線被霸權壟斷,喪失了開放性、分權性和多元性特征,同時,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被納入殖民經濟體系之中,原來居於海上絲綢之路中心的那些地區被變成了歐洲經濟中心的依附經濟體和邊緣地帶,海上絲綢之路也日漸式微。與此同時,整個世界的生產體系和經濟地理也在發生巨大變化,主要的經濟板塊、制度創新和技術研發活動都集中到了北美和西歐,而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體系中的部分核心地區,數百年來依然處於世界經濟版圖的邊緣地區和第二、三層次區域。只是在最近的幾十年中,隨著東亞生產網絡…See More
Dec 26, 2022
CERI posted a blog post

楊怡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生產網絡 (1)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需要構建一個能夠為所有參與國接納的具有嶄新內容和含義的框架。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跨越了文化的邊界,亞洲生產網絡跨越了企業與國界的邊界,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更加寬闊的市場和發展機遇。 現代的東亞國家依靠亞洲生產網絡實現了經濟上的復興,然而許多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地區和國家依然處於世界經濟的邊緣地帶,面臨嵌合到全球價值鏈和在全球經濟體系中尋找自身地位的困境。與此同時,亞洲生產網絡受困於自身發展創造出來的新邊界,需要拓展邊界的機遇和新推動力。…See More
Dec 21, 2022
CERI posted a blog post

葉朗:建設文化強國要注重精神的層面(下)

建設文化強國,要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在當代的復興。21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經濟的復興,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復興。這可以從兩個方面看。一方面,在觀念上,我們要學習、繼承中國的哲學智慧,《周易》、孔子的智慧,還要學習中國的文學經典、藝術經典。經典是每個時代人類最高智慧和最高美感的結晶。我們要在全社會提倡尊重經典,要引導青少年學習經典、熟悉經典。我們不反對快餐文化、流行藝術,但是我們反對用快餐文化、流行藝術來排擠經典。我們也反對解構經典、糟蹋經典,把經典荒謬化。經典的作用不可替代,經典的地位不可動搖。另一方面,要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融入當代生活。這不是在表面上、形式上復古,不是穿古裝、行古禮,而是要把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精神,如前面提到的尊重自然、熱愛生命、祈求和平、盼望富足、優雅大度、開放包容、生生不息、美善相樂的精神,融入當代的生活,使我們的老百姓過一種既享受高科技的成果,又有高遠境界和優雅品味的生活。建設文化強國,中國將在文化上、在精神的層面上影響世界。全世界都看到,我們正在面臨一種歷史性的變化,我們很快就要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中國以及一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力量正在上升。據高盛預…See More
Nov 30, 2022
CERI posted a blog post

葉朗:建設文化強國要注重精神的層面(中)

建設文化強國,要高度重視文化產品的人文內涵和人文導向。文化產品從生產來說,不僅有一個技術問題,更重要的還有一個內容問題。例如我們的電影、電視有了高清晰技術、3D技術,但如果沒有內容那還是空的。 現階段中國文化產品的內容生產與內容出口都非常薄弱,面向當代、面向國際的原創力不足,還不能與日本、美國等文化產業強國競爭。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應當確立一個內容戰略,將文化產業的內容建設提到戰略高度。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都不能脫離文化精神。即使是商業片也不能只追求票房,不能不講求人文內涵,因為文化產品與物質產品不同,文化產品是精神產品,不能不考慮文化精神。我們過去強調文化產品的政治導向,政治導向很重要,但還有一個人文導向(包括價值導向、趣味、格調等等)。 人文導向和政治導向有聯系,但不是一回事。有的作品政治導向沒多大問題,但人文導向有問題。因此,除了政治導向以外,我們還應該重視文化產業和文化產品的人文內涵和人文導向。…See More
Nov 24, 2022
CERI posted a blog post

葉朗:建設文化強國要注重精神的層面(上)

編者按:中共十八大作出了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戰略部署。在北京市哲學會最近舉辦的主題為“哲學發展與文化建設”的學術前沿論壇上,專家學者圍繞文化強國建設與哲學之責任展開熱烈討論。 習近平指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我在這裏想從建設文化強國的層面,談談我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認識。總的想法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文化強國,我們要注重精神的層面。…See More
Nov 17, 2022
CERI posted a blog post

楊聖敏《民族學研究如何參與文化強國建設》(下)

中國傳統哲學指導下的方法論,在主觀與客觀相通相融這個問題上顯示出了其足夠的生命力。中國哲學主張天人合一,主客一體。西方之上帝,理論上是不可知的;而中國之太極,「內在於人性」,能夠最終達到「天人合一」。 中國人說的「道」(即宇宙世界的規律),可以統一人性與自然。人本身,人的身體、感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客觀世界的一部分,因此人本身的運行也是遵循自然規律的。人能夠體會客觀,了解客觀,通過人與客觀的主客互動,漸悟自然真理。這個漸悟,要有實踐、思考、體味,不是主客對立的過程,而是主客互動的過程。自然與人性「道通為一」。 中國哲學主張整體論,即在方法論上是用整體論去看待和研究世界的,主張建立一個既適合人性又合乎自然的世界。這種思維方式能夠克服「理性至上」對人的異化,使理性健康合理的發展。   在民族學研究方法上,在分析客觀現象時,應更多考慮人的主觀處境與認知,即人本身對結論的影響,從人與外在客觀世界、內外關係的角度去分析我們所見到的”真相”:…See More
Nov 12, 2022
CERI posted a blog post

楊聖敏《民族學研究如何參與文化強國建設》(中)

2.在方法論上探索超越西方民族學  其一,在方法論上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思想精華,即繼承中國傳統哲學中那些能夠彌補西方哲學中偏頗和不足之處的思想方法。其二,要發掘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古典民族學、古典社會學遺產中的現代價值。其三,認真總結並汲取新中國解決民族問題的經驗、理論和智慧,推進民族學理論的創新。  在推進民族學理論創新中,為什麼我們今天要特別強調繼承中國傳統哲學思想指導下的方法論,強調中國歷史文化遺產的現代價值?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際民族學人類學界的研究出現了一個巨大的危機,至今難以解決。 這就是後現代思潮對傳統的西方民族學人類學研究在方法論上的詰難和批判,甚至是顛覆性否定。…See More
Nov 11, 2022
CERI posted a blog post

楊聖敏《民族學研究如何參與文化強國建設》(上)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號召我們,要為世界奉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不斷走向世界舞臺的中央,為人類做出更大貢獻。2020年,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在談到今後的發展目標時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目前,中國的民族學人類學是否已經走到國際學術舞臺的中央?在文化強國的建設中,中國民族學人類學如何努力才能做出自己的貢獻?  民族學人類學自西方傳入中國已一百多年了,至今這個學科仍然是以西方學界的理論方法為主要依托,在學科理論上,中國學界的獨立性很少,始終沒有建立起自家的根基。為什麼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中國的民族學人類學還是處於這種邊緣地位? 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幾個原因是多年來筆者感觸很深的:…See More
Nov 10, 2022
CERI posted a blog post

2022年度「一帶一路」文創大賽(下)

- 賽程安排(北京總賽區) -初賽項目征集時間2022.9.22-10.31項目評審時間2022.11.1-11.13 參賽方式掃描下方二維碼填寫報名信息並提交作品/項目資料晉級比例各主題投票前12名的項目晉級復賽 復賽項目評審時間2022.11.14-11.30 評審形式現場評審,現場路演答辯、當場亮分晉級比例按照分數排名,各主題晉級3個項目,進入總決賽 決賽項目評審時間2022.12月 評審形式現場評審,現場路演答辯、當場亮分獎項與權益復賽項目頒發電子證書各賽道金獎、銀獎、銅獎各1名設「年度投資價值」、「年度最佳創意」等獎項直通第六屆北京文創大賽有機會獲落戶積分加分名額直通青創北京·北京青年設計榜有機會獲宣傳展位文創板掛牌輔導權益文創板平臺及合作園區的空間使用權益文創板投資聯盟超千家投資機構及金融服務機構的投融資服務文創板平臺長期政策咨詢服務、文化金融信息服務、文化企業上市培育服務、文化產業培訓服務等…See More
Oct 23, 2022

CERI's Photos

  • Add Photos
  • View All

CERI's Blog

楊怡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生產網絡 (5)

Posted on December 29, 2022 at 12:00pm 0 Comments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機制既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將所覆蓋的國家和地區整合為一個同歐盟,一樣在政治與經濟政策上高度統一的聯盟,它只是一個「共建」的倡議。但是,通過提出「共同繁榮、共同發展」和「沿線國家的群體性復興」這樣的理念和目標,它能夠為這一地區提供「最大公約數」。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首先提供的是互聯互通建設、知識傳播和分享這樣一些區域公共服務,而在此基礎上,為了使得基礎設施建設順利推進,更加寬泛、開放的對話平臺與多元合作機制必將逐步建立起來,從而為該地區的一體化和亞洲生產網絡的重塑提供必要的公共產品。這種形式的地區合作作為一種可行的公共物品供給模式, 其發展前景比霸權和全球主義模式更好,也更能照顧到所有參與者的利益,這也正是當前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獲得初步成功的原因之一。

三、中國所扮演的角色…

Continue

楊怡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生產網絡 (4)

Posted on December 21, 2022 at 12:30am 0 Comments

如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能夠通過加大投入、完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改進沿線國家的交通與物流狀況,那麼便有可能通過降低貿易成本和縮短經濟距離,讓一些原來沒有進入或者進入程度不深的亞洲國家由於要素成本優勢得到體現而獲得機會,改變它們原本處於亞洲生產網絡「灰色地帶」的地位。



同時,為加強沿線的東盟國家、南亞與中東國家、印度洋西岸國家的貿易與產業聯系奠定基礎。依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的投入,亞洲生產網絡有望再一次突破資金與地理區位粘性的限制,在外圍國家再一次實現上述過程,實現對地理鎖定的突破。

其二、提供制度上的區域公共產品。…

Continue

楊怡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生產網絡 (3)

Posted on December 19, 2022 at 6:30am 0 Comments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生產網絡兩者的核心價值都在於提供了「跨越邊界」的解決之道,引發了世界性的貿易與生產結構的直接變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昌盛的時代,邊界由民族和文化差異所劃分;在亞洲生產網絡的時代,經濟行為的邊界則是企業與國界。但是,通過國際分工與外包,生產網絡跨越了企業的邊界;通過中間產品貿易,生產跨越了國界。

在新的國際環境下,亞洲生產網絡如能持續其邊界擴展的特征,將成為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之間的國際生產體系。…

Continue

楊怡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與亞洲生產網絡 (2)

Posted on December 17, 2022 at 7:00am 0 Comments

其四,層級結構。海上絲綢之路構成了一個等級分層、井然有序的國際貿易體系:歐洲、中國和印度是核心地區,有最大的國內市場並且出口產品;第二階層地區不生產和出口產品,但經濟規模巨大,東南亞地區就屬於此類;第三階層地區主要為較大型的市場提供原料產品。各地的產品「互相補充、互相吸引、互相調劑」,極大促進了不同地區文化與物質的交流和交換。

歷史上的海上絲綢之路之所以能夠改變15世紀以後世界的面貌,是因為它以其多樣性、開放性和分散性,突破了文化與民族的邊界,建立起了一個真正具備世界性的跨文化貿易網絡。…

Continue

Comment Wall

You need to be a member of Iconada.tv 愛墾 網 to add comments!

Join Iconada.tv 愛墾 網

  • No comments yet!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Videos

  • Add Videos
  •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