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一、前言
全球經濟、政治、與文化日漸緊密的互動,對於台灣文化政策的發展有什麼影響?本研究試圖從古蹟保存概念這個特定的文化生產面向來探討這個問題。關於全球化對地域文化的影響,早期的研究主要關心的是文化同質化的問題。觀察到全球消費文化(尤其是美國的消費文化)在第三世界散佈的情形,有些人將文化全球化等同於「西化」或「美國化」,其最終將打破各國國內政治與文化的整…
ContinueAdded by Story Link on November 18, 2016 at 9:30am — No Comments
在香港見到馬騮不難。從前新界沙田有座猴子林和馬騮山,那裡的馬騮成群,可以結隊出來遮道向人乞食。這盛況曾一度消失,近年又可以再見到了。此外我們從前又可以在較僻靜的街道上偶爾見到走江湖的馬騮戲,有的還附有綿羊和小黑狗。這是最雛型最原始的中國雜技團,走遍整個中國隨處都可以遇見的。他們都是山東人,兩個人或三個人組成一班。以前在香港時常可以見到,但後來忽然說他們「虐畜」,一連拘控了幾次,而且要遞解出境,從此就少見了。前幾年我還有機會又見到一班,不知從什麼地方來的,他們稱為猴戲團,猴子戴的面具和服裝都很講究,領班的牽著猴子一面打鑼,一面口裡唱著「來呀來,包龍圖來到了開封府,夜斷陰來日斷陽」,猴子便戴起了黑面具和紗帽翻觔斗,使得孩子們看了歡喜得了不得。
他們都是山東幫。不知怎樣,本地人卻一向說他們是江西人,因此,遂有了「江西佬打死馬騮」那句俗話。這是說人無法善後之意,真不知是從哪裡胡纏出來的。…
ContinueAdded by Hérétique on November 18, 2016 at 9:23am — No Comments
父親是否希望用他的話,使我對於士兵的死,在內心中求得平衡呢?似乎是說,反正士兵是死了,怎麼死都是一樣的。不過,這種反正是死,怎麼都是死的說法使我開始感到新的無法形容的恐怖。我可能就是在坦白之後被殺掉的類型的士兵。我對這種類型深感厭惡,為另外一種不坦白而自殺的類型的存在而感動。然而,誰也不可能教給我,像我這種類型的人怎樣才能使自己變成不坦白而去自殺的類型。包括我父親在內。作為孩子的我,曾經白白地做了各種各樣的假設。但是,結果我都碰壁了。難道能夠認為同自己的死相比,別人的死更加重要嗎?難道自己的死不是絕對的嗎?而且依照父親的看法,無論怎樣,自己都必死無疑,同他人的死毫不相干!在我陷入這一最糟糕的境地之前(如上所述,我認為這種情況遲早必將降臨到我的頭上,並確信這是命運的安排),為了使自己從我所屬的可憎的類型變成默默地自殺而死的類型,我曾在充滿恐怖的困境中,期望著能找到足以說服我自己的解釋。…
ContinueAdded by 假如流水能回頭 on November 18, 2016 at 9:22am — No Comments
Added by Kaki Bukit on November 18, 2016 at 9:21am — No Comments
對於翻拍之作,我沒有先入為主的反感。翻拍是後來者借前輩華章澆自己塊壘,只要他們在版權上沒漏洞,思想上不反動,別人就無權幹涉。但翻拍片必然要與老版比較,你借了經典的光芒便得承受觀眾的挑剔,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經典翻拍沒有對不對,只有好不好。
新版《倩女幽魂》在高光之下登場,其主創陣容鼎盛,導演葉偉信是當紅的香港中生代導演,余少群是這兩年內地影壇的亮眼新人,劉亦菲是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姐姐”,古天樂是修煉成精的少壯派影星。新版的故事看似做了重大改動,讓捉妖人燕赤霞(古天樂)和狐仙小倩(劉亦菲)有一段戀愛前史。書生寧采臣(余少群)加入之後,形成一個三角關系。但人妖之戀的糾結主題沒有變,不離不棄、生死相依的愛情沒有變。因而,新版對舊版只是改寫,決非顛覆。…
ContinueAdded by TV Plus on November 18, 2016 at 9:20am — No Comments
《紅高粱家族》是我創作的九部長篇中的一部,但它絕對是我的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因為迄今為止,很多人在提到莫言的時候,往往代之以"《紅高粱家族》的作者。這部小說的第一部《紅高粱》完成於1984年的冬天,當時我還在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學。最初的靈感產生帶有一些偶然。那是在一次文學創作討論會上,一些老作家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有二十八年都是在戰爭中度過。老一輩作家親身經歷過戰爭,擁有很多的素材,但他們已經沒有精力創作了,因為他們最好的青春年華耽擱在"文革"當中;而年輕一代有精力卻沒有親身體驗,那麼他們該怎樣通過文學來更好地反映戰爭反映歷史呢?…
ContinueAdded by 柚子帶點酸 on November 18, 2016 at 9:18am — No Comments
肯尼亞當地時間2016年3月24日,中國路橋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國路橋)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發布《蒙內鐵路項目2015年度社會責任報告》(以下簡稱“蒙內鐵路報告”)。這是中國企業發布的第一本海外項目社會責任報告,也是中國企業第一次在海外首發社會責任報告。…
ContinueAdded by Ra Zola on November 18, 2016 at 9:00am — No Comments
海都報聯合漳州市委宣傳部、片仔癀藥業、福建電視台,推出大 型海外採訪策劃報導;漳州市委宣傳部部長阮開森為採訪團授旗
與會領導共同揭開船模紅布,宣布採訪活動正式啟動
核心提示:15世紀中葉,面對洶湧而來的第一股全球化浪潮,漳州月港憤然崛起,一躍成為興盛的國際貿易中心港口。從月港出發的海上航線,東達日本,南通菲律賓,西至馬六甲,然後與歐洲人開闢的新航路連接,構成一條完整的環球航線。…
ContinueAdded by Kreativnaya ideya on November 17, 2016 at 12:00pm — No Comments
大凡注重哲學的民族,總是尊老的,因為“不聽老人言,吃苦在眼前”嘛!大凡註重科學的民族,總是厭老的,因為科學日新月異,愈新愈吃香嘛!中國人向來註重人生哲學,所以凡事要依照年齡為序,叫做“序齒”,以示尊重,西方人註重科學,年輕才有發展潛力,才有新的點子,老和舊都排進了淘汰的時間表。因此在中國喜歡請教別人“貴庚”?“高壽多少”?表示對經驗與歷史的禮敬,而一到西方問別人年齡就極不禮貌。
近年來我們偏重科學發展,“愈陳愈香”的觀念早已式微,加上“老賊老賊”
已弄成口頭禪,想維持尊老的美德,很不容易。…
ContinueAdded by 馬厩 儺淄 on November 17, 2016 at 10:42am — No Comments
泡完田野,寫故事修練筆功,洞察行為模型(Work Model)。
好故事,才會有影響力。
在我們質性研究者進到田野的時候,要把所觀察到的受訪者行為寫成一個故事或行為模式。這個過程有些方法論的書稱之為「行為塑模」,而我則喜歡用「故事敘說」,本質上就是一個故事。
研究上,我們稱「行為塑模」為第一層級之資料分析[1]。而第二層級是資料分析之「描繪分析」。現在,我們先來探討究竟什麼是第一層的資料分析?在分享田野經驗中,我們曾經談論過,進了田野應該問什麼?做什麼?帶什麼回來?等等;本文的目的在於分享轉為故事的4個歷程,以及故事的5種型態。…
Added by Marketing Link on November 17, 2016 at 10:41am — No Comments
風在勇敢的小道上吹拂。樹和灌木留在下面,這裏只生長石頭和苔蘚。沒人到這裏來尋覓什麽東西,沒人在這裏有產業,農民在這上面也沒有乾草和木材。但是,遠方在召喚,眷念在燃燒,眷念在巖石、泥沼和積雪之上築成這條宜人的小道,通往另一些山谷,另一些房屋,另一些語言和人群。
到了山口的高處,我站住腳。往下的道路通向兩側,水也流向兩側;在這兒高處,緊挨著的、手攜手的一切,都找到了各自的道路通往兩個世界。我的鞋子輕輕觸過的小水潭的小堆殘雪,一滴滴雪水落向南方,流向利古利亞海匯入大海,這大海的邊緣是非洲。但是,世界上所有的水都回重逢,冰海和尼羅河融合成潮濕的雲團。這古老、優美的比喻使我感到這個時刻的神聖。每一條道路都引領我們流浪者回家。…
ContinueAdded by 慕課師 on November 17, 2016 at 10:40am — No Comments
第六章·道家第一階段:楊朱
《論語》記載,孔子周遊列國時遇到一些他稱為“隱者”(《微子》)的“避世”( 《憲問》)的人。這些隱者嘲笑孔子,認為孔子救世的努力都是徒勞。有一位隱者把孔子說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同上)。孔子的弟子子路,有一次回答了這些攻擊,說: “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微子》)
早期道家和隱者…
Added by 思潮 庫 on November 17, 2016 at 10:39am — No Comments
喜稱頭銜 交往守約
在芬蘭,初次見面,無論男女均先握手互道姓名,而吻面頰只適宜於親朋好友之間。芬蘭人與外國人相見,一般稱呼“XXX先生”(應帶上姓氏),而芬蘭人之間通常直呼其名。芬蘭人名片上的姓名是名在前、姓在後。商務會談中,芬蘭人還喜歡稱呼頭銜,如果不知對方的具體頭銜,不妨稱他JOHTAJA(經理),即使他不是經理,也會高興接受這一稱呼。芬蘭人時間觀念較強,約會準時。與人攀談,一般不願距離過近,應保持在1.2米左右較為適當。與人交往時,守約、信諾。
應邀做客 需獻鮮花…
Added by ili 河 on November 17, 2016 at 10:38am — No Comments
即使橫在我面前的是一條沒有渡口的江河,只要能穿過晨霧眺望一下對岸的風光,我就不會感到沮喪。
即使前行的路上沒有旅伴,只要有小草、山花相伴,我就不會感到孤寂。即使山道多麽陡峭,我也要不停地攀登;即使累倒在半山腰到達不了峰頂,總要比在山腳下看得更遠。
即使土壤多麽貧瘠,我也要播下種子,並且用心血和汗水去澆灌,我相信我不會一無所獲。即使我不能獲得掌聲和鮮花,我也要瀟灑地走上舞台,讓更多的人熟悉我的聲音。
即使春日沒有太陽,我也要站在沙灘上放飛我幽囚了一冬的思緒。
即使明天大雨滂沱,我也要去郊外的田野上漫遊,讓青春的風帆鼓蕩起綠色的情思。 …
Added by 開麥啦 馬來西亞 on November 17, 2016 at 10:37am — No Comments
活在沼澤裡的魚
印地安人說:創造萬物的人,厭倦了做人就變成魚活在沼澤裡,很快魚又覺得沼澤的水太淺,它遊到大海裡去了。
我把它寫進了我最喜歡的小說《魚》(《江南》98年4期)裡,在這篇小說裡,「我」說,我的青春都給了報紙,每年年底把報紙拖出去賣就會發覺它們變得沈甸甸的,裡面浸濕了我的青春。
這也是我的現實。
我全部的現實似乎就是坐在那裡,看報紙,喝茶,開一些很大或很小很重要或不很重要的會議。…
ContinueAdded by Easy Tree on November 17, 2016 at 10:37am — No Comments
話從哪裏說起?等到你要說話,什麼話都是那樣渺茫地找不到個源頭。
此刻,就在我眼簾底下坐著是四個鄉下人的背影;一個頭上包著黯黑的白布,兩個褪色的藍布,又一個光頭。他們支起膝蓋,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墻上休息。每人手裏一件簡單的東西;一個是白木棒,一個籃子,那兩個在樹蔭底下我看不清楚。無疑地他們已經走了許多路,再過一刻,抽完一筒旱煙以後,是還要走許多路的。蘭花煙的香味頻頻隨著微風,襲到我官覺上來,模糊中還有幾段山西梆子的聲調,雖然他們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鐵紗窗以外。
鐵紗窗以外,話可不就在這裏了。永遠是窗子以外,不是鐵紗窗就是玻璃窗,總而言之,窗子以外!…
ContinueAdded by 非常灑狗血 on November 17, 2016 at 10:36am — No Comments
端午節快到了,愛人從市郊農村割來一大把野艾,綠瑩瑩、脆生生、鮮嫩嫩,生機勃勃,洋溢著陣陣香氣。她神氣十足,如獲至寶,對我回眸一笑:“這是真正的原生態綠色食品!”
其實,在我家鄉白衣港的房前屋後,田間地頭,路旁荒野,到處生長著這種綠色植物,葉似菊,青翠的葉片上,有不規則的粗鋸齒,表面呈深綠色,背面呈灰白色,有絨毛。一叢叢、一簇簇、一片片,漫山遍野,散發著淡淡的清香,如同天邊飄過朵朵綠色雲霞。…
ContinueAdded by Pei Shu on November 17, 2016 at 10:36am — No Comments
聽我老爸說我爺爺是廣東省順德縣的“師爺”,生活不錯但無產業。爺爺去世時老爸年紀還小,姑婆“梳起”養蠶不嫁人,爸爸就跟著村人到香港紙花店當學徒。爸爸說當時紙花在香港只有一個旺季,那就是過年。後來聽人說新加坡每年過四次年,想起來發展機會很大,於是跟著師兄們南來。被四個年(陽歷,農歷,馬來開齋節和印度興都族的屠妖節)“騙”到當時還是英國殖民地的新加坡的老爸,也不知怎樣學了一口流利的“巴剎馬來語”和幾句英文,就靠一手紙花手藝,養活了我們一家七口。我相信就算他還沒過世,也不會明白現在所謂什麽新舊移民,移民“情意結”這回事,只因他一到南洋,就已生活在“廬山”(移民社會)中。
三十多年前,輪到我要離家到法國讀書六年。當時媽媽千囑萬咐,千千萬萬不要為了學好法文而娶個“法國鬼妹”;生個碧眼黃冉孫兒事小,不回國得賠錢給政府事大。想來當時就已有找個“另一半”是融入別的國度和文化的捷徑了的想法。…
ContinueAdded by 百万主播 on November 17, 2016 at 10:34am — No Comments
這幾年得蒙朋友們青睞,多有將作品送來囑我作評理論。我一則時間太忙,二則缺乏理論之道,擔心論評論起來捉襟見肘,遺人笑柄,故而基本已婉絕為常。盛可以的文字我一向是喜歡的,但作評也是從未想過的,鬥膽破常,姑妄言之,似乎是心血來潮,有點身不由己的意味。現在讀書講“興趣”,不搞苦讀,不求甚解,其實挺自私和低級的,翻幾頁若沒感覺,哪怕是座金山也懶得去理會。“目光短淺”,大概是這個時代人的通病。可以將《道德頌》贈我時,粗翻幾頁,心即靜安下來,好似接通了我靈魂深處塵封已久的一隅。總的說,我感到了柔軟:我在書房裏就著柔軟的燈光,調理出一份柔軟的心情,讀罷此書,心身都“軟弱”得無力、無助。…
ContinueAdded by Suan Lab on November 17, 2016 at 10:34a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