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有根 創意是伴 Bridging Creativity
第六信·村莊=國家=小宇宙的森林 (六)…
ContinueAdded by 堅硬如水 on January 30, 2017 at 8:08pm — No Comments
那麼丹儂也由此成了巴黎盧浮宮的第一任館長,他是外交官,同時又是畫家。那個時候繪畫對於埃及學來說非常重要,你要想研究埃及嗎?你首先必須會畫,你不會畫畫的話,你就很難研究埃及,因為去了之后,看到那麼多美妙的東西,那麼多的壁畫,那麼多的象形文字怎麼辦?現在我們學習象形文字,學習古埃及語言,我們可以寫埃及象形文字,是寫,而不是畫埃及象形文字,但那個時候人們不知道埃及象形文字究竟怎麼寫,因為對這種文字太陌生了,在這種情形之下,他就得畫,不畫是沒辦法的,所以那個時候必須是畫家才能夠,只有畫家研究埃及學。…
ContinueAdded by Dramedy on January 30, 2017 at 8:06pm — No Comments
這個宗什麽意思?我覺得如果儒家之宗也可以,為什麽呢?因為他可以說是儒家進入操作,為統治者解決實際問題,實際地為統治者解決問題進行操作,他是一個開端,所以漢高祖劉邦特別高興,從此知道儒家的優越性,知道儒家的優點,當時還重賞了叔孫通,那麽叔孫通的學生也都受到了獎勵,給官做,給了賞,所以這件事是儒家操作這方面取得的一個非常大的進展。…
Added by Dramedy on January 30, 2017 at 8:05pm — No Comments
美國電影的興盛(上)
(1908-1918)
1908年以後,愛迪生和比沃格拉夫的電影托拉斯似乎已取得勝利。性情急躁的肯尼迪此時除了一些無足輕重的舊貨商、馬戲團丑角、假寶石商、魚販或兔皮商以及一些無業遊民所經營的電影業以外,已沒有什麼敵手。這些人幾乎都是新來美國的移民,其中包括:威廉·福斯、卡爾·萊默爾、L.B.梅育、巴拉本、卡茲、凱賽爾、包曼、華納兄弟、阿道爾夫·楚柯爾、塞繆爾·高德費許等人。…
Added by Berlin im Speicher on January 30, 2017 at 8:04pm — No Comments
第二十章·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仔細談過關於就同一個主題閱讀兩三本書的問題。我們在前面提到過,在討論某個特定的主題時,牽涉到的往往不只是一本書。我們也一再非正式地提醒過,甚至其他領域中相關的作者與書籍,都與這個特定的主題有關。在作主題閱讀時,第一個要求就是知道:對一個特定的問題來說,所牽涉的絕對不是一本書而已。第二個要求則是:要知道就總的來說,應該讀的是哪些書?第二個要求比第一個要求還難做到。
我們在檢驗這個句子:“與同一個主題相關兩本以上的書”時,困難就出現了。我們所說的“同一個主題”是什麼意思?如果這個主題是單一的歷史時期或事件,就很清楚了,但是在其他的領域中,就很難作這樣清楚的區分。《飄》與《戰爭與和平》都是關於偉大戰爭的小說—但是,兩者相似之處也止於此了。司湯達的《帕瑪修道院》(The…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anuary 30, 2017 at 8:03pm — No Comments
第十九·章如何閱讀社會科學
社會科學的觀念與術語幾乎滲透了所有我們今天在閱讀的作品中。
譬如像現代的新聞記者,不再限定自己只報導事實。只有在報紙頭版出現,簡短的“誰—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發生—何時何地發生”新聞提要,才是以事實為主。一般來說,記者都會將事實加上詮釋、評論、分析,再成為新聞報導。這些詮釋與評論都是來自社會科學的觀念與術語。
這些觀念與術語也影響到當代許多書籍與文章,甚至可以用社會評論來作一個歸類。我們也看到許多文學作品是以這類的主題來寫作的:種族問題、犯罪、執法、貧窮、教育、福利、戰爭與和平、好政府與壞政府。這類文學作品便是向社會科學借用了思想意識與語言。…
Added by 字詞過度 on January 30, 2017 at 8:02pm — No Comments
我不知道為什麼,對一個人深入的回憶,非要到他逝去之後。難道回憶是被痛苦帶來的嗎?
1977年春天我認識了韋君宜。我真幸運,那時我剛剛把一只腳怯生生踏在文學之路上。我對自己毫無把握。我想,如果我沒有遇到韋君宜,我以後的文學可能完全是另一個樣子。我認識她幾乎是一種命運。
但是這之前的十年"文革"把我和她的歷史全然隔開。我第一次見到她時,並不清楚她是誰,這便使我相當尷尬。…
ContinueAdded by 開篷樂勢力 on January 30, 2017 at 8:02pm — No Comments
也許是因為我家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堂名是愛蓮堂的原故,因此對於我家老祖宗《愛蓮說》作者周鐮溪先生所歌頌的蓮花,自有一種特殊的好感。倒並不是為它出淤泥而不染,是花中君子,實在是愛它的高花大葉,香遠益清,在眾香國裏,真可說是獨有千古的。年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舊時相傳為蓮花生日,又稱觀蓮節,我那小園子裏的池蓮缸蓮都開好了,可我看了還覺得不過癮,總要趕到拙政園去觀賞蓮花,也算是歡度觀蓮節哩。
可不是嗎?拙政園的水面,占全園面積的五分之三,池水淪漣,正可作為蓮花之家,何況中部的堂啊,亭啊,軒啊,都是配合著蓮花而命名的,因此拙政園實在是一個觀蓮的好去處。例如遠香堂、荷風四面亭、倚玉軒,還有那船肪形的小軒“香洲”,以至西部的留聽閣,都是與蓮花有連帶關系,而可以給你坐在那裏觀賞的。…
Added by 旅遊 庫 on January 30, 2017 at 8:02pm — No Comments
總有一些心花怒放的喜悅,一些無動於衷的冷漠,一些強忍不落的淚水,一些面紅耳赤的尷尬,被我們一瞬間想起。然後想起擁有那些表情的面孔,想起擁有那些面孔的人,想起擁有那些人的旅程。
群像1:忙與閑
喜歡打聽別人從哪兒來的人可不止柯圖一個,除了他,印度人喜歡,考納爾也喜歡。考納爾是我在阿拉斯加碰到的一個小男孩,當時我住在他爺爺開的客棧。每次見到我,這個七八歲的孩子都會認真地問一遍,你從哪裏來?慢慢我才發現,原來這是他固定的開場白,就跟“餵”、“你好”、“吃了嗎”一樣。…
ContinueAdded by 青工哲學 on January 30, 2017 at 8:01pm — No Comments
陳漱渝(1941~),生於重慶,祖籍湖南長沙。著有《冬季到臺北來看雨》、《五四文壇鱗爪》、《甘瓜苦蒂集》、《倦眼朦朧集》等。
著名散文家、林語堂先生的老友徐說過:“林語堂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但他在文學史上也許是最不容易寫的一章。”林語堂本人撰寫的《八十自敘》一書,開宗明義第一章就叫《一捆矛盾》,矛盾之多,多達一捆,可見其復雜。本文無意於全面評價林語堂一生的是非功過,更不可能在幾千字的篇幅裏理清他那多達一捆的矛盾。我只想忠實記敘1989年9月3日下午參觀臺北林語堂故居的情況,把我的所見所聞所感報道給沒有機會親臨此地的朋友們。…
ContinueAdded by 妲姬 格格 on January 30, 2017 at 8:01pm — No Comments
即使在精英存在不一致的情況下,即各類民眾機械地跟從他們各自的政治家或者專家的建議時,也不存在精英主導。民眾依然能夠確信,他們越是關注某個主題,他們越可能與具有相同價值觀的專家得出相同的結論。
通過這個寓言,至少可以想象這樣的一些條件:在這些條件下,公共輿論對精英話語中的信息和分析的依賴是很大的,但是在合理的術語定義下,精英對公共輿論的主導卻不可能發生。這些條件是:
正如一個記者所說的:“我們不加工事實,而是加工已歸因的觀點。”(轉引自Gans,1980:p**130)記者根深蒂固地依賴信息來源的一個原因,是記者有一種“入鄉隨俗”的傾向:與信息來源保持一致並力圖提供這個來源的看法。像拉塞爾·貝克(Russell…
Added by Virunga on January 30, 2017 at 8:00pm — No Comments
人類一直追求四件東西:金錢、名聲、權力、感情。現代人更期望用最短的時間掠奪到最多,以為這便是幸福。何曾想到掠奪得越多越快,人就越變得冷漠無情。潛意識裏不斷鞭策自己,結果累積了太多的挫折與沮喪,內心便高漲著敵意。
許多心理學家在開處方,為現代人的沮喪與敵意尋找出口,或者建議你培養業余的藝術興趣,古人就說過:“怒氣寫竹、喜氣寫蘭”,一肚子的怒火不妨向畫裏宣泄,把竹竿畫成槍,竹葉畫成劍,用美感的滿足來沖淡敵意。或者建議你,苦悶空虛的時候,先整理你的桌子,辦不好國家大事公司要事,清理一房間臟亂總可以吧?古諺說“貧勤掃地,亦救得一半”,書桌整齊、居室清潔,也可以精神一振,總比自覺毫無出路的懶骨頭要多一分氣象。…
ContinueAdded by 私貨珍藏 on January 30, 2017 at 7:58pm — No Comments
當我們為祖國地方志事業的累累碩果而自豪的時候,不能不想到古往今來那無數為栽培這些碩果付出了心血的人們。他們之中,包含了像章學誠這樣傑出的方志學家,而更多的是遍布於中國大地的默默耕耘的修志人。…
Continue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January 30, 2017 at 7:47pm — No Comments
清代的章學誠雖然被尊為方志學的開山祖,但是對於他來說,地方志只是史學的一個分支,還不是一個獨立學科。1924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東方雜志》第21卷第18期發表了梁啟超的文章《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方志學》(此文為梁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的一章),這才第一次提出了“方志學”這個學科概念。這篇文章對傳統方志學作了系統的總結,論證並確立了章學誠在方志學史上的地位。從此,方志學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躋身於學術之林。…
Continue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January 30, 2017 at 7:32pm — No Comments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古老的地方志和古老的中國一起,重新煥發出青春。
當年,在烽煙滾滾的抗日戰爭年代,在革命聖地延安,中國共產黨中央曾在1941年8月1日頒布的《關於調查研究的決定》中指出:“系統的周密的社會調查是決定政策的基礎。”《決定》將地方志列為調查研究的基本材料之一,要求“收集縣志、府志、省志、家譜,加以研究”。不過,盡管對地方志的價值早已有充分的認識,那時候在戎馬倥傯之中,不可能大規模地組織編寫新方志。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編修新志很快就被提上了日程。…
Continue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January 30, 2017 at 7:32pm — No Comments
地方志作為一種文化事業,緊密聯系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在帝國主義的炮火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地方志也越過了它的第一個輝煌的高峰,和整個中華民族一起踏上了崎嶇曲折的路程。…
Continue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January 30, 2017 at 7:31pm — No Comments
飛馳的歲月,不僅留下了數以萬計的地方志,而且積累了豐富的修志經驗。人們一面實踐,一面思考,對於地方志的性質、特點、功用、內容、編纂方法,以及它產生、發展的過程和常盛不衰的奧秘,探討得越來越深入,逐漸形成一門系統的學問,這就是方志學。
一開始,人們對於地方志的思考和見解,多見於志書的序、跋中,例如宋代鄭興裔《廣陵志序》說:“郡之有志,猶國之有史。”說明他認識到了方志和史有密切關系。宋代劉文富《嚴州圖經序》說:修志是為了記下前人處理地方政事的各種措施和經驗,以“告後之為政”。宋代董弅…
Continue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January 30, 2017 at 7:30pm — No Comments
歷史翻到公元1368年。這一年正月,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改元洪武。八月,明朝的北伐軍進占元大都,完成了中國歷史上又一次改朝換代。出身於農民領袖的朱元璋剛剛坐上皇位,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全國百廢待興:行政機構要重建,戶口要清理,田地要重新丈量,賦稅要趕緊整頓……無數緊急的事等著辦,他卻沒有忘記首先將修志提上日程。
明代曾經五次修總志,僅明太祖朱元璋在位的31年中就修了三次。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詔令儒士:“類編天下州郡地理形勢,降附顛末為書。”(見《明史·藝文志》)到年底就完成了《大明志書》。但此書已失傳了。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修成《大明清類天文分野書》,詳記郡縣的建置沿革;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修成《環宇通衢書》,專記全國的交通驛程。這三次修志,重點在地理和交通,看來是為了應付整理全國行政區劃和建立有效的地方行政系統之急需。…
Added by Kolkata Bachcha on January 30, 2017 at 7:14pm — No Comments
“大雁啊!大雁!不是我自己願意變老的,實在是這時光無止盡地循環,讓我不得不老去的啊!”
這是蒙古草原上的一首歌,據說是從17世紀末就開始流傳的民謠。
老人在草原上看見飛過的大雁,覺得似曾相識,不禁仰首問它:“大雁啊!大雁!那有著碧藍海洋圍繞的南方,是多麽溫暖和美麗,你為什麽不在那裏長久停留?非要千裏迢迢地飛回來呢?”
大雁聽見了,就低飛下來回答:“春天花開了,草原就是幸福的天地,有一種呼喚帶領我們回到家鄉。”
老人俯首行禮,表示歡迎和祝福。大雁正要展翅飛離,忽然又回頭輕聲詢問:“我記得你原來是個多麽年輕的少年啊!怎麽變得這麽老了呢?”…
ContinueAdded by INZHU Інжу on January 30, 2017 at 7:09pm — No Comments
看,大海的寂寥。一道無法穿越的線封鎖著它──這道線與整個蒼穹連在一起,只在海灘處留下空隙。一艘船,趾高氣昂,帶著隆隆的轟鳴駛離了海岸。西斜的太陽,溫和的雲朵,陣陣海風催人遠行。
船在前進,在空中留下黑色的煙塵,在海上留下白色的浪花。前進,行駛在平靜的波濤上。它駛到海天交接處,穿越那道界線。只剩下高高的桅桿依稀可見;這最後的跡象也終於消失了!那無法穿越的線又變得神秘莫測!誰能否認它的存在呢?
它就在那裏,那是實實在在的分界;那是深淵的邊緣。然而它的後面仍是茫茫滄海,浩瀚無垠。大海越來越深,越來越廣。在它的另一端,是將它與別的海面隔開的陸地,新的陸地,更遼闊的陸地,太陽為它們塗上了不同的色調,那裏生活著不同的種族。神奇、寬廣的土地,高尚、完美的世界,或者已被開拓,或者荒無人煙。…
ContinueAdded by Tata Na on January 30, 2017 at 7:09pm — No Comments
2025
2024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1999
1970
愛墾網 是文化創意人的窩;自2009年7月以來,一直在挺文化創意人和他們的創作、珍藏。As home to the cultural creative community, iconada.tv supports creators since July, 2009.
Added by engelbert@angku张文杰 0 Comments 78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21, 2021 at 11:00pm 7 Comments 64 Promotions
Pos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on February 18, 2021 at 5:30pm 18 Comments 76 Promotions
Posted by Host Studio on May 14, 2017 at 4:30pm 11 Comments 53 Promotions
Posted by 用心涼Coooool on July 7, 2012 at 6:30pm 39 Comments 58 Promotions
Posted by 就是冷門 on August 24, 2013 at 10:00pm 84 Comments 85 Promotions
Posted by 罗刹蜃楼 on April 6, 2020 at 11:30pm 40 Comments 67 Promotions
Posted by 葉子正绿 on April 2, 2020 at 5:00pm 77 Comments 72 Promotions
Posted by Rajang 左岸 on August 26, 2013 at 8:30am 29 Comments 65 Promotions
Posted by 來自沙巴的沙邦 on November 4, 2015 at 7:30pm 3 Comments 80 Promotions
Posted by Dokusō-tekina aidea on January 5, 2016 at 9:00pm 35 Comments 77 Promotions
© 2025 Created by 馬來西亞微電影實驗室 Micro Movie Lab.
Powered by